摘要:大数据技术既是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环境约束变量,也是审计信息化进程的驱动性因素。大数据技术与高校内部审计融合发展是实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的现实需要。大数据技术融入高校内部审计需要解决好理念、方法、途径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并需要从强化内部控制评价、加强审计实施、落实审计报告与跟踪审计等方面着手,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审计治理的效果。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高校内部审计;融合发展
0 引言
大数据技术既是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环境约束变量,也是审计信息化进程的驱动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1]。适时推进高校内部审计改革,将大数据技术融入高校内部审计全过程,既是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路径,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数据技术融入高校内部审计的时代价值
大数据技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特征,为高校内部审计创新提供了现实机遇。大数据技术驱动高校内部审计变革是顺应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1 实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大数据时代审计改革发展的整体趋势。加强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完善内部审计管理系统,运用现代审计理念和方法,有助于全面提高审计效率,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然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各部门之间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共享程度较低,对单位外部数据挖掘不充分,数据综合利用和分析平台建设不足,审计人员大数据处理经验欠缺,阻碍了审计信息化进程。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为高校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落地奠定了技术基础。一是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制定信息化建设标准,逐步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二是搭建高校共享数据平台,建立审计信息集成系统,引入数据分析模型,畅通信息化沟通渠道,切实转变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为审计人员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大数据审计创造条件;三是根据审计事项的特点,在审计平台上细分审计模块,完成统一管理和动态监控。总之,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优势,优化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环境,从而实现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1.2 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和效率
高校内部审计是为实现教育目标在多个审计业务中识别风险并出具审计报告的过程。大数据技术融入高校内部审计能显著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一方面,高校常用的审计方法有逐项审计法、重点抽查审计法和标准预算审计法。各种方法的运用依靠的是审计人员的个人经验,而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使审计活动在经验基础上提升了定量分析的比重,客观上降低了审计风险,改善了审计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对象主要有工程项目、科研项目、财政专项项目,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审计人员按照“确定审计对象—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撰写审计报告”的审计流程开展审计活动,过程较漫长,相应的数据收集均有时间间隔,方案调整也明显滞后。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数据的及时反馈成为可能,可见,大数据技术的变革促使审计由事后审计向持续跟踪审计发展,从而提升审计效率[2]。此外,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审计疑点和问题进行精准识别,自动锁定离群结果,使审计人员专注更有价值的审计活动,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3]。
1.3 推动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
审计全覆盖是对审计对象和审计主体的全覆盖[4],也包括对审计重点领域的全覆盖[5],但是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审计全样本数据获取困难等因素制约了审计全覆盖目标的实现[6]。大数据技术能够突破数据技术和数据供给的约束,推动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
一方面,在传统审计实施阶段,受检查、观察、询问等非信息化工作效率的影响,审计人员通常依据经验仅将重点审计对象纳入审计范围。而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为所有审计对象事先设置风险预警点,实现对全部审计对象的动态、实时审计,提高审计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进而为审计监督全覆盖创造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往往局限于单位内部财务、业务系统,按照业务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先从单一的财务系统入手,再向前或向后延伸到其他业务系统,采取抽样的方式获取审计线索和审计证据。而在大数据环境中,审计人员能够突破审计数据供给的制约,并应用大数据技术获取跨部门、跨层级、跨单位的审计证据,发挥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全量审计”作用。
2 大数据技术融入高校内部审计的关键与重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逐年提高。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显示[7],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15年的9 51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3 999亿元。持续提升的教育经费、逐渐增加的经济活动与有限的高校审计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驱动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与变革。目前,各高校都已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工作,以满足审计发展的需求。实践中,将大数据技术融入高校内部审计过程还需要解决好以下3个问题。
2.1 转变“融入”理念
在“融入”理念上,要注意从重视少量审计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转向关注全量审计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避免大数据技术“融入”出现零散化、缺乏整体性、针对性的状况。
大数据审计与传统审计存在根本区别,前者注重全量审计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关注审计信息的有用性;后者注重审计样本之间的因果关系,关注结果的精确度。总体上,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内部审计,需要从抽样分析理念转向数字化审计理念。具体而言,“融入”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从少量样本数据到全量数据理念的转变。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审计领域之前,受制于审计数据获取困难等因素,传统审计主要使用抽样的方式来推断总体。大数据技术普及之后,全样本数据分析逐渐成为主流,审计人员的审计理念也随之转变。
二是审计证据之间的因果关系理念转向相关关系理念[8]。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与比对全部审计数据的相关关系,筛查审计异常项目,打破以因果关系筛查审计疑点的人工占主导的审计方式的局限性,减少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拓展审计发现问题的渠道。
三是审计数据的准确性理念转向容错理念。大数据环境中,总体样本呈现多源、高维、复杂、巨量特征,数据误差不可避免,甚至存在许多计量噪声,审计人员需要有容错思维,不再追求审计证据的精确性。
2.2 创新“融入”方法
在“融入”方法上,要注意从注重手工现场审计全面转向在线审计与手工现场审计并行,避免大数据技术“融入”后出现碎片化、孤立化、缺乏渗透力和融合力的状况。
手工现场审计是中国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采用的最经常、最普遍的审计方式。从审计效率角度看,这种审计方式工作量大、烦琐、费时,特别是对于未能建立审计历史数据库的高校,每次开始重复的审计业务时,审计人员都要重新整理审计资料,工作效率较低。从审计效果来看,审计人员主要采纳判断抽样或任意抽样技术评估、验证审计客体,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受到质疑,审计质量也难以保证[9]。如果以手工现场审计为主开展审计工作,难免会存在监督细节缺失、监督不深入、无法揭露系统性风险等问题。因此,改善审计效率和效果,必须改变以手工现场审计为主的审计方式,以信息共享和沟通为切入点开辟新的“融入”方法,特别是对审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依托大数据技术搭建审计平台和数据库,以在线审计为主、手工现场审计为辅的并行方式,挖掘这些数据中蕴含的新信息,对审计客体进行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及时处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从而增加大数据技术融入高校内部审计的实效性。
2.3 调整“融入”途径
在融入途径上,要注意从事后监督途径全面转向事前、事中、事后及跟踪审计途径并重,避免出现大数据技术“融入”途径过窄,缺乏广度和深度的状况。
高校内部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演化而来的,目前仍然延续政府审计工作方式,以审计任务下达为审计工作的起点,以出具审计报告并归档为终点。尽管在委托审计任务下达之后才开始实施审计工作是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主要形式,但这种事后监督存在一定滞后性,不利于及时揭露相关信息和隐藏的重大风险,严重影响审计监督效果。因此,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开辟更多能够提升监督效能的新形式,更充分、更深入、更全面地将大数据技术融入高校内部审计建设。事前审计阶段,审计人员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共享审计数据和信息,避免手工整理数据的低效工作。事中审计阶段,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量化重大错报风险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审计人员的偏差和误判。事后及跟踪审计阶段,利用技术优势在信息化平台上评价审计结果的整改和落实情况,切实提高审计质量。综合持续审计的信息共享、实时监控、有效评价情况来看,大数据技术“融入”途径的培育势在必行。
3 大数据技术融入高校内部审计的路径分析
高校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引起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审计重点工作方法、审计结果运用方法和审计全程动态监督方法等的变革与创新。在当前审计信息化时代,应紧密结合国家信息化建设战略发展需求和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发展现状,立足现存问题、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着眼于未来发展趋势,从内部控制审计、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跟踪审计等途径入手,切实推动大数据技术与高校内部审计的融合发展。
3.1 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内部控制评价阶段
内部控制评价是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有效工具和手段。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主要采用自审自查的方式评估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具体工作有:首先,以内部控制指标体系为标准,根据学校二级教学单位、职能管理部门、附属经济实体的业务类型及经济活动内容,设计内部控制指标体系;其次,审计部门组织被审计单位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内部控制标准分析自评报告,确定重点审查单位;再次,审计部门以座谈会、询问、查阅书面资料等方式专项检查重点单位,掌握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最后,审计组根据现场审计中了解的情况,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随着信息技术渗透到高校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内部控制与信息化有效集成成为可能。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内部控制评价过程,能够改变现场审计的低效及审计范围狭窄的负面影响。具体融入路径为:一是将高校审计部门网上平台端口与学校财务、科研、资产管理、后勤、基建等管理机构和各二级教学院系的网络端口对接,构建信息化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系统,推动内部各环节、各层次的信息共享。在该网络平台完成内部控制指标体系测评,可以消除管理层的主观偏好的影响,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准确度;二是在确认内控设计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将会议纪要、合同、重大变更事项等纸质文档转换为电子数据,在大数据平台查验会议纪要、各项记录文件的时间点,查看重大变更事项的重新履行审批手续,收集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的证据;三是综合在线测评与线上审计的结果,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从大数据技术融入内部控制评价的效果来看,将线下审计转变为以线上审计为主的方式,评价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及其是否有效执行,锁定高校运行中的风险点和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为审计人员开展下一步实质性审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进而提高了审计效率。
3.2 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审计实施阶段
经济业务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主阵地。对于财务收支与预算等经济业务审计,审计人员主要采用账项基础审计方法,通过查看会计报销凭证,检查会计报表的内容是否完整、数据是否真实,判断有无隐瞒、遗漏和弄虚作假现象。通过查看资产卡片了解资产管理状况,通过查看会议记录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重大决策是否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对于工程项目审计,由于审计力量不足,大多数工程项目的预算审计和结算审计均委托审计咨询造价公司进行审计[10]。对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处级干部在转岗或离任之后,以查阅现场资料、进行访谈等方式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上传统审计方式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和审计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限性,已不能满足高校内部管理的需求。
新常态下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为大数据技术融入审计实施阶段提供了机遇。实质性审计阶段,应当将大数据技术“融入”方式划为重点,实现“在线审计”为主的主要路径。
首先,构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中心,为“在线审计”提供作业平台。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多源、异构的高校内部审计数据转换为电子数据储存到大数据审计平台,实现线上核账、看账、分析会计报表等审计作业流程,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技术,将审计证据链延伸到高校外部,有效联合公检法、银行等其他部门进行数据整合和分析,作为外部数据为经济业务和责任审计数据进行补充。
其次,根据审计内容和要求在审计信息平台构建若干审计子模块,通过细化、深化审计内容,为下一步开展实质性审计打好基础。例如,财务收支部分可以构建“财务收入”和“财务支出”模块,“财务支出”模块又分“经营支出”及“事业支出”,事业支出又可细化为“行政管理支出”和“科研教育支出”等内容。工程项目审计部分可以构建“招标”“审批”“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监理”“项目变更”“竣工验收”“竣工决算”“档案资产移交”等模块。
最后,依托审计模块,结合线上审计与线下审计方式,采用适宜的审计方法,顺应数据时代的审计习惯、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不断提升审计水平。
总之,要以多种方式灵活地开展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作用。
3.3 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内部审计报告与跟踪审计阶段
出具审计结论与持续跟踪审计也是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主要运用审计整改报告的方法出具审计结论。首先,在经过内部控制评估与实质性测试后,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初稿;然后,就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提出审计建议;最后,根据审计整改的情况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保留审计意见或否定审计意见的内部审计报告。
大数据技术融入内部审计报告与跟踪审计阶段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在内部审计信息化中心的“审计报告”模块加载大数据技术。一方面,内部审计报告是离散型数据,且审计结果分布不均匀,应用审计平台加载人工交互和可视化技术,实现成果展示模块可视化,方便用户使用,同时保证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可理解性和准确性 [11];另一方面,利用通用审计软件IDEA等对可视化审计报告进行标注及索引,方便审计人员审计相同项目时参考,规避线下审计查阅历史数据耗时耗力的缺点。
二是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增加持续跟踪模块,并细分为“审计结果监测”和“审计结果信息反馈”模块。高校内部审计以出具审计报告并归档为终点,很少涉及后续跟踪阶段,直接关系到审计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构建“持续跟踪”模块,运用大数据技术监测、评估、反馈信息,补救内部控制的缺陷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非常必要。高校出现违法、违规且治理效果不佳的现象,与审计部门没有持续跟踪审计有关。在“审计结果监测”平台,要规范审查制度,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抽查被审计部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的整改情况。同时,审计人员按照规定程序将抽查结果传输到“审计结果信息反馈”模块,并及时反馈给被审计部门。通过动态、持续跟踪“审计结果监测”与“审计结果信息反馈”平台的数据,敦促被审计部门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审计的监督、评价和建议功能,不断提高审计治理的效果。
4 结语
将大数据技术融入高校内部审计,可以帮助高校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和效率,并最终推动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实践中,随着“融入”理念的转变、“融入”方法的创新及“融入”途径的调整,并从强化内部控制评价、加强审计实施、落实审计报告与跟踪审计等方面着手,形成合力,大数据审计必将在我国高校得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EB/OL].(2018-05-23)[2021-11-12].http://www.gov.cn/xinwen/2018-05/23/content_5293054.htm.
[2]秦荣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6):23-28.
[3]湖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全覆盖中的应用研究[J].审计研究,2018(1):11-15.
[4]徐薇.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现路径研究[J].审计研究,2015(4):6-10.
[5]宋夏云,蔡颖.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目标和运行机制研究[J].会计之友,2020(20):31-35.
[6]卿芳雅.基于信息化的国家审计全覆盖机制研究[J].会计之友,2021(15):117-121.
[7]国家统计局,教育部.2015—2020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R].2020.
[8]
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9]吴清风,王兵.打造新时期专业化高校内部审计队伍[J].中国内部审计,2016(7):4-7.
[10]赵文报,印娟娟.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4):235-237.
[11]叶苗苗,徐四星.大数据审计平台的构建与实施方法[J].财政监督,2020(19):99-104.
收稿日期:2021-11-12
作者简介:
叶苗苗,女,1976年生,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