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黄昏时分的仁村水库,落日熔金波光粼粼,几个大胆的村民在水里畅游,荡起层层波纹;跨过水库坝,右拐进入一个小院,一阵谷香飘来,沁人心脾。
院子东侧的这块谷子地,大约有半亩,看样子是块样板田,如今这时节,谷穗沉甸甸的,纤细的茎秆有点不堪重负,却也稳稳当当,晚风吹过,摇摇曳曳,香味也就从碰撞的谷穗中间溜出来了。
谷子这种作物,出道时间很长很长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一枝谷穗看似不大,却能打出小米数百至上千粒。我的记忆之中,唯有金黄色的小米,近年来,白、红、黄、黑、橙、紫,五颜六色的小米都跑出来了,而且营养成分极高,往上追溯,早就有“有五彩”的说法了,看来还是孤陋寡闻了。
谷子这种植物性喜高温耐寒稳产,适合成长在温带和热带,因此我的家乡就是谷子最早的故乡之一,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发祥地,就曾经出土过已经碳化的小米粒。
故乡的小米情结就像熬了许久的小米粥,表面上已经凝结了一层浓浓的米油。产妇的主要食物就是小米粥,给病号做饭十有八九也是小米粥,谁的胃不舒服了,每天喝点小米粥赛过许多良药,小米是每个北方家庭少不了的储备。每年小米成熟的季节,各种各样包装的小米,会出现在快递公司的发货单上,坐着飞机高铁,飞向全国各地。
小米粒走向了世界,谷穗的背景忽然被无限放大。
清朝时候,有个叫乾隆的皇帝有一天喝到了一种粥,香甜可口味美可期,让臣子们一打听,原来是一个叫渑池的地方进贡的佳品,降旨发声,之后每年都要按时呈上。此后经年,上好的小米,就沿着古驿道走向了京城。寻常百姓家的粗茶淡饭也登上了大雅之堂。
如今的小米,有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渗透了科技的概念,从产量到加工,一步一步走上了更高的台阶。为小米开个博览会,大概也要安排两天的时间,才能一项一项介绍完。
今天我们来到这个院子,是个特殊的院子,和东边这块谷子地相对应的,就是几个展室,认真仔细地看过去,就像穿越了时光隧道,和谷子一起体验了历史的变化。
那一方碾子,是谷子变成小米最原始的工具,硕大的磨盘和一粒粒谷子的碰撞,就能脱去谷子的外衣,深深地为先民的智慧折服。镰刀、锄头、?头和锨,用了千年的农具至今仍然在农民的手中服役,留住历史的不仅仅是《史记》,还有这田间地头的记忆。
小米的功效和产品倒是让我们大开眼界,谷子碾成米,熬粥做小米饭,传统的吃法已经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小米饭萝卜丝儿,吃得胖墩墩儿,也不是小米唯一的作用了;小米磨成面,炕炕可以做成锅巴,爆爆可以成为米通,加点酵母可以炸制成油饼,不同的味道,一色儿的金黄;小米醋不用说了,小时候外婆没少给我们做这个,煮熟后和其他材料一起拌好,发酵搅拌,慢慢地就会渗出又香又酸的醋了。最让我们惊奇的是看见了赫然躺在展柜里的小米油和小米酒,这样高端的产品也贴上了小米的标签,年轻的负责人给我们介绍说:“这小米油和酒都是利用脱粒后的谷壳经过发酵压榨而成,纯天然无公害,目前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呢。”
千百年的农产品加上科技的元素,作用和功能被无限扩大化了,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经过一定的程序和变化,忽然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我们真的要为科技喝彩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一点也不差。
两个有朝气的年轻人,在这个山村把小米赋予了新的生命,让小米粒变成了大事业,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金灿灿的小米,定会变成沉甸甸的黄金粒。
透过沉甸甸的谷穗,我们看到了发展,看到了创新,看到了进取;夜幕下的仁村水库,亦是谷米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能如此运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财富,和自然和谐共生,应该是一个社会存在的最好状态了。
展室里有块版面,文字耐人寻味,“每一天都是一生的一部分,每一件事都是事业的一部分”,是啊,我们就是要在最好的时光,做最好的事业,这是两个年轻人的心愿和希望。
愿所有有理想有目标的人心有所成,愿小米粒早日成就大事业。
作者简介:
董艳丽,女,河南省渑池县退休干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热爱生活,喜欢旅游,愿意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美。作品散见于《奔流》《三门峡日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