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短视频讲好思政故事

2022-04-29 05:45李飒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党百年短视频思政教育

李飒

摘要:思政教育报道往往以传统主题报道的形式出现,缺乏亮点,出彩比较难。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近些年在融媒改革实践中,深入认识、发掘短视频的文化基因和传播策略,用短视频赋能思政教育主题报道。巧妙的创意、新颖的表达,改变了此类报道以往刻板、沉闷的面目,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践行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思政教育;短视频;建党百年

青少年思政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新时代工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这些年深耕教育领域,教育问题事关千家万户,一直是电视媒体关注的内容,当然也包括办好思政课的相关做法。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便将思政教育作为主题报道关注的重点,力求讲好新时代的思政故事。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也体现在思政课上。有职业学校请行业劳模来讲授职业发展的思政课,有中小学邀请烈士后人进行红色教育的思政课,有教授带着学生在历史遗迹讲解历史事件的思政课……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形式和内容给讲好思政故事提供了大量的选题素材资源。只是在媒体融合时代,仅仅做好电视端的报道是远远不够的。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需要有更加符合互联网思维的产品定位。

一、发现思政教育题材的网络短视频基因

仔细研究有关思政教育的题材,就发现它们更具备网络短视频的潜质。老师讲课的妙语连珠、学生为完成课后作业研讨思想理论著作,这些独立的场景、人物分开看不具备秩序感的叙事线索,也缺少起因、高潮、结局这些线性叙事的基本要素,但是在上好思政课这样一个主题思想的统领下,这一组组独立的“事件模块”便可以拼接起来,拥有新的意义。所以用移动互联时代短视频的“碎片化”叙事手法,其实更符合这个题材自身的特点。

笔者第一次接触思政课的选题是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后不久。当时南京师范大学的宣传部说,它们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一个“王老师团队”,6个王老师年龄从50后到80后,他们的思政课在全校都出了名,有学生竟然在上过他们的课之后将之前学过的两门思政课又重修了一遍。这些听上去挺有意思的内容,做电视新闻或专题 出彩却不容易,因为不够曲折,更谈不上传奇。

但是“6个王老师”选题做成网络短视频就可以很有“网感”。现在,网络已经成为当今大学师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工具,一些教学过程就在网上发生,如网上教学、布置作业、跟老师微信交流想法等。在前期采访阶段,“王老师团队”中最年轻的80后王磊老师就给我发来了很多他与学生微信交流的视频截图。

在拍摄学生上网抢王老师的思政课时,有些学生的表现也很有“网感”。抢课同学1:“啊,终于抢到了,等了半个小时终于抢到了,太好了。”抢课同学2:“王老师的课太难抢了吧,120个名额,一分钟就没有了。”人物神态生动、情绪强烈,瞬间感染观看者。广电人如何将网络短视频做得地道,还需要对网络短视频有透彻的认识。

二、重新认识网络时代的短视频现象

短视频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的社交媒体与平台充分激发了网络用户自我展示与暴露的需求。[1]这是一种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兴视觉产品,与广电类的视频产品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一)基因差异

有学者认为网络短视频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新文化运动”。因为短视频的流行源于民间,从一开始,它就拥有与传统视频内容不同的文化底色与文化基因。 [2]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影像表达的门槛,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视频的拍摄、剪辑、上传,当网民开始拿起手机拍摄,镜头下的记录便多是自己的愿望、感受,日常的经历、见闻,它是生活化的,表达个人诉求的,与传统媒体基于大众传播职能生产的广电类视频自然调性不同。

因为网民拍摄的视频多以个人主观视角为主,自然就带入了个人的主观感受,所以网络短视频更能唤起观看者的共情,由此也带来了网络短视频与电视媒体生产视频在传播机制上的差异。

(二)传播机制差异

自媒体人刘润曾在《花点钱,雇个好文案吧》一文中将传统媒体和网络社交媒体的差异归结为“覆盖”与“打穿”。电视台衡量传播效果的指标是收视率,你播我看,只能触达一层用户。网络社交媒体实现了分享功能,如果这种分享欲望“足够强烈”,你将从一个“被传播者”,变为一个“传播者”,成为一个新的节点,使内容触达它本来根本无法触达的人群——你的朋友们。[3]那么什么是触发“分享到朋友圈”的原动力?报道的客观公正,还是令人捧腹、深以为然或感动的情绪?显然后者的驱动力更强。所以,网络短视频产品在剪辑和文案上更强调感受和情绪。

基于以上两点差异,传统广电媒体要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赢得互联网主阵地,需要进行网络短视频文化的“转基因”改造。

三、改变惯性思维,转型做短视频达人

广电人长期以来习惯了我播你看的生产模式,形成了一套自以为高明的节目制作套路:埋下伏笔——推进过程——进入高潮。一部优秀的电视作品伏笔要埋得深,过程要优雅华丽,高潮要汹涌澎湃,最终结果要耐人寻味。[4]这类产品到了网络平台,往往调性不对,受众不理。当你埋伏笔的时候,观众已经不耐烦了;当你展现过程和技巧时,观众已经将视频划走了;你精心设计的高潮还没到来,整条短视频已经成了过眼云烟。而爆款短视频往往开头就是一个吸引眼球的高潮,推进过程中有一个反转,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按照这种模式,在做思政教育短视频时,应改变叙事方式,把最能反映主题的细节亮点放在开头。以南京师范大学“6个王老师”的选题为例,在完成的短视频《抢手的王老师们》中,开篇就是学生上网抢王老师的思政课,因为上过大学的人都明白,思政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在学生心中的分量远不如专业课,但是南师大王老师的思政课席位学生要“抢”才能上到,可见对它的喜爱程度。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足以显示王老师思政课的不一般,以此吸引受众探究其中的缘由,引出王老师团队为上好思政课付出的心血。

增强画面节奏感、冲击力,适应网络叙事风格。在画面剪辑、包装时,用分画面凸显节奏,增强动感。用花字强化关键信息,突出主题。

短视频做得出彩与否,最终离不开好故事,但好故事从来不会等在那里,需要记者从生活中挖掘。“6个王老师”的选题在拍摄的片比非常大,因为成片中能用到的课堂片段就是老师的一两句“金句”,不过谁也无法预料要的那句话什么时候出现,为此需要拍下一整节课,甚至一天的课。也就是在一次次的拍摄中,老师们看到我们的诚意,也拿出了自己的“看家货”。“王老师团队”中一位的70后王老师,早上8点开始上课,校区所在的大学城远离主城区,要准时赶到我们需要7点前出就发。拍摄的前一天,70后王老师发短信跟我确认,得知我们真的要一大早赶到学校,便表示把之前的视频找来给我们看看。上完课,她给我们看了学生的实践课视频,居然是《共产党宣言》诵读会,年轻的大学生们用各种形式展现他们理解的《共产党宣言》,这正切中我们做思政教育选题的初衷——记录6位王老师为上好思政课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通过思政课对学生成长带来的积极深远的作用。于是我们迅速安排跟拍了她布置的学生实践课,完整记录学生集体讨论《共产党宣言》,排练课堂展示的过程,学生的专注,老师的用心,通过我们的镜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一个看似“硬核”的题材,丝毫没有刻意、生硬的感觉,反而让人真切体会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从此有了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此选题完成的短视频《抢手的王老师们》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专题报道二等奖。江苏省记协在选送时的初评理由是:“思政课报道,往往都会是比较传统的主题报道,创新出彩比较难。该报道主题重大、立意巧妙,用小切口、新表达的形式和新媒体剪辑、特效、逻辑,生动风趣地展现了“六位王老师”的故事,很好地反映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有效回答了时代命题。节奏明快,人物性格突出,讲述逻辑清晰。”这一评价对用短视频这种表达形式创新主题报道予以了充分肯定,也打开了南京广电思政教育主题报道的思路。

四、讲好思政故事,献礼建党百年

将思政教育纳入大众媒体主题报道的视野,不仅能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也是媒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京广电思政教育主题报道在新媒体端持续发力。

(一)将思政课搬上新闻客户端,实现思政教育和主题报道双赢

讲好思政故事绝不仅限于做好思政课报道。笔者在采访高校思政课教师时,老师们普遍认为,思政课不是一门知识性课程,它是基于知识教育的价值性课程,要让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面产生效果。这就意味着思政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教室里以课程的方式传授是一种方式,通过大屏小屏在线上传播也是一种方式。媒体利用视听元素,以短视频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不仅有条件让思政课更加生动,而且能让短视频产品更有传播价值。按照这个思路,南京广电在建党百年的宣传报道方案中专门设计了《与少年说》党员教师微思政课,邀请市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讲述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跟青少年有关,或者与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有关,力求从各种角度把他们自己说给现在的青少年听,用真人真事感染青少年学子,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每条视频长度约3分钟,这里有退休老民警讲述自己帮助问题家庭少年的故事,有为自己理想奋斗的故事,更有这些老党员对当代青少年的鼓励和寄语。从建党日前一个月开始上线,完成了近60条短视频,受到各方好评。

(二)将思政内容融入学校主题活动,开发多种新媒体产品

南京广电在媒体融合过程中,组建了教育、财经等垂直融媒事业部,各事业部精准定位,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本地垂直领域的头部媒体。笔者所在的教育事业部就以电视栏目、微信公众号“南京教育头条”为品牌,连接本地的大中小学和政府的宣传教育部门。在建党百年主题活动中,政府宣传教育部门向媒体征集青少年参与的主题活动方案,教育事业部依托全市中小学用户群,策划了“童心向党·唱响未来” 百校万人红色接力“颂党爱党”大型主题活动,并以此为题材,上线了多款新媒体产品。

根据主题活动的策划,选取南京有代表性的红色景点,参与的中小学生先讲述一段曾经发生在此地的党史故事,然后演唱爱国歌曲,剪辑成节奏明快的短视频,从六一儿童节开始上线,在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宣推。以这些歌曲演唱的短视频、微信推文为基本构件,开发了创意互动的H5产品《永远跟党走|童心向党 畅想未来》。在H5中尽可能调动更多互动元素,激发青少年的参与兴趣,强化爱党爱国的主题。点击H5开篇的信封打开,可以看到今年六一当天,习近平总书记给江苏淮安市新安小学五(8)中队少先队员的回信,感受激励和鼓舞。结尾处可以点击生成一张专属海报,收获参与互动的成果和喜悦。短视频产品先后被“学习强国”“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南京发布”视频号等新媒体端选用,全网点击量超215万,H5互动分享量超15万,取得良好社会效益。高效的传播也使《永远跟党走|“童心向党 唱响未来”》大型融媒活动入选江苏省庆祝建党百年全媒体精品案例。

(三)在日常报道中融入思政内容,把“大思政课”讲得有理有力

移动优先策略使得短视频正在成为媒体融合的高效入口,日常报道首先在移动客户端发布已经成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共识。思政教育主题报道要保有持续影响力,离不开日常报道的加持。南京广电将爱党爱国作为贯穿建党百年全年的报道主题,有助于把“大思政课”讲得有理有力。

南京汉西门社区是原南京被服厂所在地,1949年9月29日,被服厂职工们经过3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赶制出18000面五星红旗,在开国大典之际插遍南京的大街小巷。今年,被服厂的老党员们打算在七一建党日当天齐聚到社区,一边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一边完成他们正在绣制的党旗,向建党百年献礼,记者得知这一线索后,第一时间联系社区,当天完成了短视频《千针万线情意长》的发布,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人民群众对党的绵绵情意。

南京市对口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工作组创办特训营,以岗前培训的方式,解决当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笔者在拍摄西藏学员来南京特训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从上大学开始就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有的学员在毕业后还向所在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便以其中的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次旦卓玛努力提升自己,解决自身和家庭困境的经历,采编了移动视频专题《仁青林村的卓玛》,表现感恩党、感恩援藏的主题。

五、结语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场,既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是媒体提升内容能力、传播能力、竞争能力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 张志安,冉桢.短视频行业兴起背后的社会洞察与价值提升[J].传媒,2019(7):52-55.

[2] 彭兰.短视频:视频生产力的“转基因”与再培育[J].新闻界,2019(1):34-43.

[3] 刘润.唯一能打穿多层用户的是内容(转型/创业“十大陷阱”第七篇)[OL].https://www.sohu.com/a/69057442_117018. 2016-4-13.

[4] 宋炳禄.如何从传统电视人转型为短视频达人[J].视听, 2020(5):5-6.

猜你喜欢
建党百年短视频思政教育
从党史学习中感悟化危为机的智慧
“建党百年”主题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线上免费开放
面临新时代跨越百年 新征程思考创新党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