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兆君
摘 要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形成各种创新资源要素在城市区域的集聚。城市创新空间是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而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成长又集中体现了城市的创新活力和城市竞争力,与此同时也塑造了城市的创新品格和空间形态。建设世界制造业强国和科技强国,必须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高技术城市、城市群以及高技术企业集群。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高技术城市;高新技术企业集群
面对当前新冠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和西方逆全球化“零和博弈”思维的影响,制造业竞争、高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我国的产业经济只有在创新驱动中加速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才能打破西方高技术的战略围堵,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突围。有鉴于此,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打造高技术城市和创新型都市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是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城市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载体是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说,打造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都要依托中心城市。所以,城市特别是创新型城市、创新型都市圈的发展,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竞争优势。创新型城市也就是高技术城市。美国是高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涌现了大批高技术城市,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沃土,承载着美国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世界一流强国地位。这是一种迥异于传统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建设世界制造业强国和科技强国,努力打造一批高技术城市和城市群,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都市群、高技术企业集群,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高技术城市是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基于创新活动和创新资源集聚的城市创新空间,是以研发、学习、交流、扩散等产业创新活动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系统,即由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共同组成的区域创新系统。
高技术城市是产业中心、高技术企业集群区。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方向、产学研合作的紧密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成长与城市创新空间演化是紧密结合的。高技术城市几乎都是高端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在美国,体量巨大的现代服务业大多是为高端制造业服务的,因此,美国一直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强国。日本、欧盟诸国的中高端制造业得益于其高技术城市的发展。我国只是中低端制造业大国,这一点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主要制造业集聚区,离高技术城市群和高端制造业基地还有不小的距离。
高技术城市是科教文化资源集聚区。教育发达、高校云集,科研院所众多,是高技术城市的重要特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创新活动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又一重要主体,也促进了城市创新空间的壮大,并且企业不同阶段的区域选择也对城市创新空间的格局变动起到了关键性影响。发达国家有一个不成文的经验,要想发展高技术城市,首先建好一两所高质量的理工科大学。
总而言之,高技术城市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息息相关,高技术城市也就是创新型城市,是技术中心、产业中心、科教中心。
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阶段
高技术城市的形成往往建立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上。不同的城市在国家和地区事務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城市功能的定位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因其担当的角色而有所不同。
1.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阶段划分与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有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点:高技术密度、高投入、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和高竞争性。而高投入、高效率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高科技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重要标志。同样,与传统的企业成长四阶段(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有所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阶段划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或衰退期)[1]。种子期是指项目处于创意、发明或实验室初级产品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投入资金进行研发、成熟样品的试制和形成产业化的方案,其特点是:资金渠道单一,融资规模小;财务紧张;组织结构单一;创新行为以技术创新为主;创业风险很大。
初创期是指企业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采用新工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实现要素整合。但资金来源多依靠风险资本和自身融资;大多处于亏损状态;组织结构一般为直线职能制结构;创新行为以管理创新为主导;创业风险仍为主要风险。
成长期是企业在主导产品工艺逐步稳定的条件下,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销量大幅增加,开始赢利的阶段。此阶段企业融资能力明显加强,资金来源渠道开拓;盈利能力迅速增长;组织结构多为矩阵制;创新活动为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以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为主。
成熟期是高新技术企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产品的技术日趋成熟,产品销量趋于稳定,销售利润达到顶峰。此时,市场竞争的焦点逐渐转向价格、质量、服务、品牌的竞争。资金以企业自有资金为主;财务状况最佳;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创新行为以技术创新为主;风险降低。
蜕变期(衰退期)是企业出现明显分化的时期。企业若能在稳定期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那就仍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否则就将走入衰退期,直至企业生命终结。高新技术企业的蜕变不仅仅表现在规模能力进一步扩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其经营业务水平品质内涵上的转变。
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产业处于弱小阶段,产业规模小、企业生存难,对于城市创新空间没有多大影响。但在成熟期,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定气候,规上企业越来越多,市场影响越来越大,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园区,甚至增大城市规模。
2.高技术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区位选择对城市创新空间的影响
明确界定城市创新空间的地理范围,是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区域选择的前提。在现代城市研究中,颇具影响力并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的理论是洛斯乌姆(L.H Russwurm)于1975年提出的“区域城市结构”,他将区域城市从城市建成区向外划分为城市核心区、城市边缘区、城市影响区和乡村腹地。由于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创新要素自内往外转移的首选之地,因此,重点将城市边缘区与城市核心区作为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区位的主要选择项。
在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员工一般数目较少,并且对配套设施与周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办公场所的区位选择较为灵活。在区位选择上更多考虑租金因素。随着各地方政府对创业企业的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创期会更偏向于入驻政府兴建的创业园区,以享受一系列优待服务。如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入驻率均保持在80%-90%。这类创业园区有利用城市中心区的废弃旧厂旧楼改造而成,也有在城市边缘区新建而成。企业选择这类创业园区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步入成长期的企业会大量投资于生产线的引进、改造,兴建或兼并许多同类型的企业。同时,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企业员工数量也会大幅增加。因此,初始阶段的办公规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加速期的需要。企业的研发和日常管理部门会选择配套设施较完善和交通便利的城市次级中心区或者高新技术园区;而生产部门会选择在城市边缘地区设立,以降低土地租金成本。
在企业成熟期和蜕变期,企业生产能力趋于稳定。这个阶段企业区位选择呈现出集聚化和边缘区化的特征。自然条件等传统的企业选址因素影响弱化,人才与科技教育资源等成为影响企业选址行为的关键因素。高新技术企业首先倾向于在专业园区发展,大到美国的“硅谷,小到北京中关村技术园、深圳特区科技工业园。其次,企业的区位选择多集中在大城市的边缘区。最后,高新技术企业多分布于科研资源富集的区域,密集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众多的科技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对城市创新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是一个量变和质变同时进行的过程,其成长过程中体现了高增长率、高研究费用、高技术附加值以及高风险性等特点。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特征以及在成长各个阶段的区位决策,对城市创新空间的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创新要素的超流动性与外溢性是城市创新空间形成演变的核心动力
首先,城市创新空间是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点,涉及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政府部门等创新主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逐步成为城市创新空间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的创新实体。我国企业发展经验表明,技术是企业的生命,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其次,随着创新研究与开发机制的建立和工资水平逐年上升,技术人才迅速向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一旦在创新空间建成较多的科技公司或企业时,工资水平呈现两极化,进一步刺激科技人才向高工资、高回报率的公司流动。从总体上说,创新空间的高技术特性,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较一般区域要快,具有超流动性的特征,从而也推动城市创新空间的动态演化。最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研发所得能迅速转化为商业成果。基于知识技术积累的企业成长直接增强了城市创新能力的绝对量,并通过知识外溢扩散到周边地区。
2.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区位选择的趋利性是城市创新空间演化的重要推动力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初创期,企业多集中在城市建成区,空间分布较为零落。此时城市创新空间表现为创新核心较小,集中在城市中心区以及均匀分散的格局特点。在高新区发展初期,创业型的科技企业基本上都是本地大学和研究机构及其科技工作者创办的,而经过孵化器孵化毕业的大部分企业也是这样的企业。例如,北京中关村地区诞生了北大方正、联想集团、清华同方、清华紫光;在西安高新区诞生了大唐电信、交大开元等著名企业。
当企业进入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以兴建或并购方式为主的成长模式,直接增加了城市创新空间中的创新节点数量,从而改变了城市创新空间的结构分布。在此期间,城市创新空间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创新核心能力的增加,新增创新节点的增多以及创新边界向城市边缘区扩张的趋势。例如,美国硅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圣弗朗西斯科以南的圣克克拉谷,原先是一个盛产水果的农业区,斯坦福大学学生德·福雷斯特1912年利用自己发明的电子管成立了联邦电报公司,斯坦福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特曼1951年创办斯坦福工业园,标志着硅谷正式诞生。
在成熟蜕化期,企业更倾向于向大城市边缘区、科研资源富集地区转移,从而引起城市创新空间向集聚化和边缘区化的演变。其中,城市创新核心不断壮大,创新节点由不规则分散变为相对集中,从而在城市边缘区产生新的次级创新核心,城市创新网络不断发展成熟,创新边界进一步外移。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区位选择,通过改变城市创新空间的各个要素,对城市创新空间的分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3.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规律性是城市创新空间演化规律形成的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创新主体的多样化以及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城市创新空间向集聚化、边缘区化方向发展。
相较于传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所处的行业一般属于成长阶段,产品投入市场后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其销售增速相对于所处成熟行业的企业更快。因此,其成长过程会使得城市创新空间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高投入、高风险性的特征,决定了企业在寻求更低投入成本以及规避风险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已有类似技术条件来实现。因此,缩短同类相似企业之间的距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高新技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相对集中,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形成,从而增强了该地区的吸引力,导致其他创新要素向该地区集聚,从而在城市创新空间中形成集聚化的演化规律。此外,由于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有限以及政府对城市边缘区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城市中心区高校向外迁移,城市边缘区高科技产业园区兴建,都大大拓展了城市创新空间边界,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区化的特征。
还有,政府的土地规划以及房地产开发也对城市创新空间演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深圳崛起的特例也说明培育高技术城市,市场的力量强大,政府规划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
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促进高技术城市创新空间拓展的建议
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就要求大力拓展城市创新空间、建设高技术城市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1.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乏力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知识、技术积累少且知识构成不合理,特别是企业专有知识含量很少,企业对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反应迟钝,普遍缺乏寻求知识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存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很重要地是要形成企业自身对知识的积累机制和开发机制。应该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密切产学研合作,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使现有的企业集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此外,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关键性技术研发方面力求跨越式发展,官民合作,突破制约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瓶颈。
2.优先扶持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高新技术城市和产业集群发展添砖加瓦
国外的经验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必须依托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比如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128公路高技术产业区依托麻省理工学院,波音、微软产业园依托华盛顿大学。我国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城市群也应大力发展特色显著的双一流理工科大学。高校不仅能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还能提供创新必须的技术支持。
3.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为高技术城市发展提供良好氛围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经验,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创新不仅仅是研究开发人员的事情,国外的理论认为,市民是最大的创新源泉。高素质的市民本身是创新的主体。一方面,他们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市民的需求也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研发的方向。这就是需求侧理论上所说的需求创造供给。
此外,政府对城市用地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应为高技术城市发展营造更大的创新空间。政府的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Penrose,E 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2]L·H·Russwurm.Urban Fringe and Urban Shadow.In:R.C.Bryforgle and R.R.Krueger(eds).Urban Problems(rev.end).HoIt,Rinchart and Winston.Toronto,1975:148-164.
[3]Christos Pitelis.The Growth of the Firm:the Legacy of Edith Penros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4]史蒂文·克莱伯.创新的演化[M].北京: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5]周建军,王韬.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2(4):14-17.
[6]伊查克·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马若鹏,冯宗宪.高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的复杂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79-82.
[8]余春生,吴添祖,冯勤.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一般规律研究[J].软科学,2000(3):21-28.
[9]杨杜.企业成长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0]邬爱其,贾生华.企业成长机制理论研究综述[J].2007(3):12-16.
(作者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教授)
【责任编辑: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