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亚燕
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正在通过与学科深度融合来优化教学,从而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步形成研究热潮的。基于微课所形成的新型学习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也有助于学生移动学习、自主学习、远程学习。“双减”背景下,准确把握学科育人本质,恰当地运用微课转变师生的教与学方式,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还很多。常州市怀德教育集团以“怀德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为突破口,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以营造良好的学科育人环境,变革学校的资源建设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教研方式以及管理方式,推动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微课开发与应用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资源开发从“单一”到“多元”
课程资源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生成性资源等。目前,学校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开发主体以教师个体为主,重文本、轻数字,重静态、轻动态,重收集、轻自创。课程资源的开发从内容、形式到开发主体,都亟须从“单一”走向“多元”。
(二)数字资源使用从“点缀”到“常态”
教育教学中恰当使用课程资源尤其是数字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效果和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目前,学校数字资源的使用在学科间、教师间存在较大差异,对数字资源的使用也呈现出分散化、碎片化的特征。若想实现数字资源使用从“点缀”到“常态”的转变,学校就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架构,探索数字资源与教学全学科、全过程深度融合的有效方式,实现技术辅助到技术赋能的跨越。
(三)微课研究立意从“知识”到“育人”
现阶段,学校和教师对微课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来看,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人们普遍认为,这主要是技术问题,是教师的能力问题,却忽视了研究的立意问题。知识本位的微课研究会过于强调技术的作用,人本位的微课研究则强调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关注由知识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的研究。
二、微课开发与应用的实施路径
学科育人指向下的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把学校课程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微课育人内涵的丰富、育人环境的打造、育人方式的创新,探索微课开发与应用的有效模式和方法。
(一)丰富微课育人内涵
在探索过程中,学校不能只将微课简单地视为一种数字资源,而应当作一种数字化学习方式。微课通过图、文、声、像等形式,表达知识和思想或传递视听觉艺术美感,通过交互功能来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怀德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是学校实现学科育人的一种创新实践方式。在开发微课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丰富其育人内涵,并在实践中从三个层面将其落实、落细、落小。
1.内心扎根
学校发动所有教师积极参与对微课的分析、探查、解析、梳理过程,通过各种形式让微课的时代内涵在每位教师的内心扎根,提升教师团队的研究素养。
2.具体表述
通过理论解读、系列培训、课程反思等主题活动,学校把所开发微课的价值观具体化,以更加清晰、可操作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基于“学科育人”的实践表达。
3.行动落实
学校通过宣传推广、制度保障等措施,激发教师将自身对微课育人内涵的理解与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联系起来的意识,并开展相应的研究实践,从而在每位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落实育人理念。
教育信息化,教育是内核。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对教学本真的追求、对培养目标的追求、对教育内核的理解是不变的。学校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把人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基于儿童立场,将学生的学习视为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从学科育人的视角定位微课的内涵、特征、价值与评价等,为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打造微课育人环境
“互联网+教育”时代,育人环境不再局限于校园文化与传统的物理环境,还包括数字资源学习环境、网络空间、智能硬件、虚拟现实或者其他学习平台。我们通过资源包和平台建设,形成了一个从数字教材到环境与工具,从线下到线上的多维资源库系统,实现数字资源与课程的相互融合,营造良好的线上育人环境。
1.项目引领+主题开发,形成系列微课内容
微课开发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模式一般有“征集评审式”和“项目开发式”两种,且以“征集评审式”居多,即教师一般为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微课评比才会去制作微课,开发缺乏顶层设计与系统架构,多为碎片化、个体式实施。为增强微课开发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学校着力加强“项目开发式”的建设模式,即在学校正在研究的项目引领下,通过主题开发,梳理形成系列微课选题(见表1)。
以项目为引领,有利于微课开发与国家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有效融合。聚焦主题,能增强微课内容的系统性、延续性,并有利于研究初期快速进入状态、后期深入推进开发工作。
2.拓宽思路+多元开发,提高微课资源质量
在前期选题设计的基础上,各学科教师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制作微课,形成个性化、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学科微课资源包。学校成立项目组,采取骨干先行、优势学科先行、系列培训、阶段复盘、成果分享等方式,拓宽开发思路、解决技术障碍、提高微课质量。
(1)开发类型多元。 教师在设计制作微课时,往往跳不出原来“课”的束缚,习惯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制作微课。各学科组通过加强学习,增加了微课开发的类型,涌现出一批互动性强,且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微课。特别是一些无法在教室内开展的,或受“一师对多生”局限的体验式学习活动,借助微课可以突破时空与人员的限制。如学校体育组开发的体能训练微课,一改教师示范后学生再操练的动作分解式讲练形式,以沉浸式带动教学为主,学生跟着微课现场连贯学练,教师在过程中辅助指导。
(2)开发形式多元。网络上有很多现成的微课,对于这些微课,学校并不排斥,但要求教师做好甄选工作。对现有微课资源的“再加工”,也是一种微课开发形式。在鼓励原创型微课的基础上,学校鼓励教师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注意借鉴、模仿与创新。比如,语文组围绕教材“口语交际”模块的主题学习内容,借鉴故宫博物院“足不出户,云游故宫”的短视频录制方式,引导学生化身导游主播,对于外地景区,借用现有视频进行自主创意解说,对于家乡景区,则到现场录制(如图1),从而制作形成了小学生版的“云游祖国”系列微课。
(3)开发人员多元。研究核心团队主要由各学科主任、教研组长组成。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学科教师的能力、特长,形成学科专业、技术支持、管理培训各方面“术业有专攻”的骨干研究团队。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资源,也可以成为供其他学生学习的微课资源。如除了传统的纸质文本,教师在课堂上、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及时用照片或视频方式记录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都可以成为鲜活的生成性微课资源。学校还充分挖掘家长资源、社会资源,汇聚多方力量开发微课。
3.搭建平台+创新使用:用活线上微课资源
微课平台是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学校创新使用线上微课平台,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1)建好校园一体化平台。教师端扩展备课系统功能,增加“怀德微课”板块,形成以微课及相关教学设计、课件、练习等为主的数字资源库,以便教师日常课堂教学所用;学生端开设“怀德微课堂”,上传适用于课前、课后学习的微课,服务学生课余自主学习(如图2)。
(2)用好流媒体公共平台。微课主要以流媒体形式展示,二维码、微信公众号、视频号、QQ等都成为展示微课的公共平台。研究初期,数学组将数学实验教学的微课资源制成二维码,打印张贴在实验室、工具箱等处(如图3),利用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数学实验微课,这些经验后来逐步推广运用到其他学科。学校还开通了“怀德微课”微信视频号,推出系列精品微课。
(三)创新微课育人方式
从课堂教学到评价管理,微课将以更有效的技术、更智慧的方式变革学科育人的方式。
1.基于微课教学的课型范式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现如今,微课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校组织各学科开展基于微课的教学活动研究,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主题,探索形成不同时空下面对不同群体微课教学的不同课型范式。根据微课使用的时间与作用,我们将基于微课的教学分为三类。
(1)课前预学式。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及“双减”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学校提倡学生课前预学,通过相关微课引导学生初步自学,带着准备和思考走进课堂。比如,在疫情“停课不停学”期间及假期,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录制了相关的系列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脚手架”。语文组录制的“宅家如何自主学习”微课,指导学生使用全国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平台的资源进行预学;数学组借助“先行作业单”的设计,录制微课引导学生开展自学……预学后的线上直播课,则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基于学生先行学习状况的分析及分层教学的体现。
(2)课中共学式。课中共学注重合作探究,共学过程中讲究“哪里需要‘微哪里”:一是需要引导推进教学活动时,如数学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活动的开展而录制的微课,侧重指导学生实验前如何分工、实验中如何关注操作要点、实验后如何记录和表达实验结果等;二是需要突破教学难点时,如书法教学中进行规范性演示的微课等;三是凸显教学重点时,如基于微课共学的“安全通学”晨会课教学、周五家长进课堂的主题课程教学等。
(3)课后研学式。基于课后研学的微课教学是课中共学的延伸,旨在让学生带着更深入的问题与更浓厚的学习兴趣走出课堂开展进一步学习。课后研学式微课注重实践性、综合性与拓展性。这类微课的制作与教学主体,大多是学生个体或学习小组。比如,教师布置的综合实践作业,学生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呈现实践过程或研究成果。这样形成的微课既是学生提交的作业,更是其他学生学习或回到课堂再学习的资源。
2.基于微课教学的评价管理研究
微课还革新了传统的教研方式,我们加强基于微课的教学评价方式研究,推动形成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网络教研新模式。
(1)形成开放多元的评价机制。基于微课的教学研究丰富了教与学的方式,从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组织的方式,到学生作业的设计、完成、批改方式等,都变得更加开放、多元。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学校每学期组织关于微课的集中展评,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微课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通过价值引领、典型引路、创新推广等方式,逐步形成开放多元的评价机制。
(2)建立多方联动的管理机制。学校成立 “数智化”研究中心,充分依托各级内涵建设项目研究共同体、省区市各级名师工作室以及集团联盟等项目研究平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层级与多层面地进行顶层规划、常态实践研究。针对防疫背景下的研修环境,学校开发了“如何在线收集数据”“如何在线教研”“如何进行双师课堂教学”等系列培训与教研主题的微课,以此保障多方联动的研究与管理,促进创新实践在整体层面的有效推进。
技术改变教育,低层次的融合表现为“技术保障”,高层次变革即“技术赋能”,表现为对教育的改变和创生。我们通过上述实践,探索学科育人指向下信息技术在全学科、全过程教学中创新应用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怀德教育集团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
责任编辑:牟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