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云研学博物馆开展初中历史教学

2022-04-29 03:46石翠芳魏湄馨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博物馆探究学生

石翠芳 魏湄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1]。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为了让其更好地赋能教育教学,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时空,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体验式、探究式学习。本文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借助数字博物馆在历史教学的运用实践,探索初中历史教学新模式,创新育人方式。

一、云研学博物馆的设计初衷与教学流程简介

实物资料是人们获取历史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博物馆是保存文物、传播文明的文化殿堂,博物馆资源的实物性、直观性与广博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博物馆成为学生研学的重要选择。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博物馆线下研学被按下了暂停键。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全国上线的数字展馆超过2000个,这为云研学博物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云研学博物馆是在“游中学”“游中研”,为初中历史教学在新技术背景下变革育人方式的一种可行路径。我们立足课堂,运用“预学、共学、延学”三段法,利用数字博物馆的资源,开展沉浸式的历史教学,探索出立足课堂的育人模式(如图1)。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分组预学教材,并提出问题;接着,带着问题云游博物馆,在真实的情境中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再将探究成果进行讲解分享,夯实共学成效;延学则是共学成果的拓展和延伸。

本文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旨在通过云研学博物馆,增长学生学会学习的本领,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形成新的历史教学育人模式。

二、课例解析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主要包括“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两个子目。学生通过“预学”,在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等史实的基础上,发现问题;通过云研学博物馆的合作探究,提升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

(一)预学:梳理知识,提出问题

首先是知识预学。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用任务来驱动学生熟悉教材基础知识。

其次是提出问题。在知识预学的基础上,学生分组研讨,并提出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明晰参观任务,使学生带着任务云游博物馆。

(二)共学:沉浸体验,问题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云研学的博物馆主要包括:一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之“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云展览(或数字展厅);二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人民军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之夺取解放战争伟大胜利。同时,教师需提供数字博物馆网址,方便学生查找,使参观具有針对性。

之后,学生分组云游博物馆,进行体验探究。其中,第1组学生搜集资料,据图讲解“唐和恩和小竹竿的故事”;第2组学生讲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探究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怎样的作用;第3组学生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过,探究为什么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第4组学生搜集资料,制作PPT,讲解辽沈战役的概况,探究为什么要攻打锦州;第5组学生搜集资料,制作PPT,讲解淮海战役的概况,探究为什么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第6组学生搜集资料,制作PPT,讲解平津战役的概况,探究北平和平解放的原因(提示:包括为什么要、为什么能两方面);第7组学生利用博物馆的图文和视频资料,讲解渡江战役的经过和意义。

以问题作为学生云游博物馆的起点和核心,各小组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围绕问题进行体验探究,能够更好地激起求知欲,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1.讲解小竹竿的故事

师生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主题展览中的第四单元“为新中国而奋斗”展厅,来到“车轮滚滚”展柜中的小竹竿文物前(如图2),由第1组学生代表讲述唐和恩和小竹竿的故事。

【设计意图】讲解唐和恩和小竹竿的故事,一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二是使学生能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大力支持,三是引发学生思考——当时的农民为什么义无反顾地支援人民解放战争。

2.讲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第2组学生代表带领同学们来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展区,结合教材讲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背景,并利用展区资源进一步学习: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之后,学生进一步讲解《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根据“翻身农民在分得的土地上插界标”“土地执照”“土地房产所有证”讲解土地改革的概况,结合“山东广饶新战士合影”来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如图3)。

【设计意图】云游博物馆,一是培养学生运用博物馆中的图文资料,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概况,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胜利之间的关系;二是提升学生读图学史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3.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3组学生代表带领大家进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来到“夺取解放战争伟大胜利”展厅之“决胜千里党指挥”展区,并结合展区中“毛泽东和党中央指挥战争的各种电文”讲解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决策与指挥是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同时,利用展区中“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视频资料(如图4),理解人民解放军主力打到国民党统治区、由内线防御转到外线作战,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学生讲解展厅中董存瑞和郭俊卿的英雄事迹,并指出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作战、不畏牺牲,推动了人民解放战争一步步走向胜利。

【设计意图】云游博物馆,一是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博物馆中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使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概况,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原因;三是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军事胆略和正确决策。

4.探究战略决战背景

教师带领学生云游辽沈战役纪念馆,整理、展示关于辽沈战役前形势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战略决战的背景。

【设计意图】一是阅读材料,使学生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背景;二是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

5.学生讲解三大战役

第4~6组学生代表带领大家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战略决战”展区。其中,第4组学生代表讲解了辽沈战役的概况,阐述了解放军攻打锦州的原因和策略;第5组学生代表讲解了淮海战役的概况,探究了为什么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第6组学生代表讲解了平津战役的概况,探究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原因。

学生代表讲解分享后,教师指出:平津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战略决战的任务已经完成;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设计意图】课前搜集资料,制作PPT,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掌握读图、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理解“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感受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大力支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分析北平得以和平解放的原因,体会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初心,树立爱护文物的意识。

6.学生讲解渡江战役

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渡江战役”展区,结合周恩来在国共和平谈判会议上的讲话,讲解渡江战役的背景。

第7组学生代表利用该展区的图文和视频资料,梳理渡江战役的经过,讲解渡江战役的意义,领背毛主席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设计意图】观看渡江战役的相关视频,体会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的气概;背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体会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振奋和喜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7.分组探究胜利原因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生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战争的性质、人民的支持、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作战等方面进行有理有据的分享。

【设计意图】结合所学、小组讨论,总结和理解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通过有理有据的回答,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8.云游结束,教师总结

教师结语:人民战争为人民,人民战争靠人民,人民推动了人民战争的胜利。再次驻足“车轮滚滚”展柜面前,一根小竹竿、一架独轮车、一艘木帆船,看似平凡,其实背后体现的是众多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今天的展馆参观结束,对于下一站展馆的参观学习,交给同学们课下完成。

【设计意图】“一根小竹竿”呼应开头,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人民的力量,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树立起学史明理、践行使命的社会责任感。

(三)延学:内容拓展,方法践行

1.内容延学

一是动手绘制时间轴,引导学生梳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组内讲解分享。这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和时空观念。

二是录制微视频。让学生再次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数字展馆”,寻找最打动学生的人或事。作为小小讲解员,学生围绕这些人和事录制一段微视频,上传到班级视频号。这一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方法延学

预习下一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云游张謇纪念馆,查找资料,梳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并探究原因。

三、实践反思

(一)注重跨学科,搭建平台

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的“新文科”,主张把以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和语言学等课程,以打破学科壁垒,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的云研学博物馆,是“新文科”视域下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字博物馆资源丰富,涵盖了多学科知识,为教师课堂教学搭建了跨学科的平台。云研学博物馆,将博物馆引入课堂,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从多学科、多角度深入探究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基础。

(二)注重游中学,突出体验

博物馆是一个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博物馆则拓展了文物展示的空间,其多元的呈现方式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云研学博物馆,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与文物近距离接触,通过缩放、翻转文物或文字等,收听解说导览、文物讲解,播放相关视频等,获得多维度的信息。通过博物馆中的背景音乐、智能导航、历史展品复原、复杂展品分解等,学生可获得更加直观、立体的感知。云研学博物馆,给学生带来了沉浸式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

(三)注重游中研,增长本领

云研学博物馆让学生在“游中研”,利用博物馆资源在真实情境中生生共学,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学生的讲解分享分为两种:一是在数字博物馆中,以讲解员的身份讲解;二是基于博物馆的资源补充材料,制作PPT并讲解。无论哪种讲解,都是小组研讨成果的呈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探究和创新精神。“游中研”则可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学生学会学习的本领。

(四)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历史教学聚焦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云研学博物馆可让学生从大量的文物、图片中获得信息,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史料实证。结合地图讲解三大战役,延学阶段动手绘制时间轴,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讲解小竹竿的故事,观看渡江战役的相关视频,朗诵诗词等,使家国情怀的培育无处不在。把数字博物馆引入历史课堂,拓宽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奠基未来。

(五)创新课堂模式,立足育人

把数字博物馆引入历史课堂,联通校内、校外,打造了没有围墙的课堂;融合线上、线下,突破了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游中学”使学生乐学善学,“游中研”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发展。走进数字博物馆,在真实情境中触摸历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立足历史,开展跨学科学习,多学科融合,使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基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如图5)。

把数字博物馆引入历史课堂,贯彻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2];“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因此,教师要积极思考数字博物馆与历史课堂的深度融合方式,立足育人,打造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

注: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基于教学实录的历史课例研究”(立项编号为XBJY1337、成果证书编号为140250199)、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研究”(课题编号:JCJYC2111ZY0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2.

(作者石翠芳系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魏湄馨系河南省新乡市平原中学初中历史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博物馆探究学生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博物馆
赶不走的学生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露天博物馆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