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佳
摘 要:《壶口瀑布》选自八下的游记单元,许多教师将其上成写作课、语言鉴赏课、甚至视频欣赏课,笔者却认为既是游记,就要上出游记的特色。于是突破传统的鉴赏模式,从一张普通的门票导入,带领学生领略作者的所至、所见、所感,并在“旅行”最后,将自身所感创作成一首小诗,附在壶口瀑布门票上。在一堂课中调动学生的鉴赏、朗读、写作能力,为游记教学做出新的尝试。
关键词:《壶口瀑布》;游记教学;语文教学
一、对比导入,引出游记
游览景区,门票先行。游客往往奔赴美景,却忽略了门票的设计。笔者就以壶口瀑布一张普通的门票入手,让学生将目光投向门票:“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再从《壶口瀑布》节选一段话,“壶口瀑布: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对比两段文字,学生可轻易发现,门票的文字偏向说明,更显朴实,而本文选段运用描写,生动诗意。由此引出游记及其特点: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在对比中引出对游记的理解。
二、巧抓首段,探寻行踪
“行踪”是游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将目光投向首段“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中的“两次”,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简单梳理出作者分别于雨季和枯水季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经历;概括出不同的行踪,第一次:滩里;第二次:沟底——河心——依着石头向上看。
三、文字为眼,共赏美景
(一)鉴赏语言,朗读升华
第二段至五段是壶口瀑布景色的铺陈描写,略写雨季,详写枯水季。“把握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词句”是游记学习的目标。那么如何处理这一重中之重,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景色呢?传统的语言赏析是可行的,但易陷课堂于枯燥,让学生在死板的套话中丧失赏景的兴趣和心情;播放视频也直观,但图像必然会冲击文字之美,让学生先入为主相信图像,而懒得咀嚼文本,自然偏离了游记的初衷。在反复思考,多次尝试后,笔者决定将口语交际融入鉴赏环节,在真实任务的指引下,学生兴趣上来了。
教师以主问题贯穿本部分:“暑假快到了,如果你想邀请好友去壶口瀑布旅行,你会借用梁衡文中哪些语句来吸引他,让他同行?”学生自然会摘取并品读壶口瀑布相关的描写,概括出瀑布的特点。
例如:(1)“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我会借用这一句话。连用几个动词,“吸、拢、冲”写出水湍急,一往无前;五个“跌”,看到河水在巨大的落差下不断跌落、奔腾前行,真壮观呀!我想去看看。
(2)“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静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灰、蓝和瀑布的黄形成了较鲜明的反差,再试想,山和天是静的,而瀑布却是翻涌滚动向前,如此之美。谁能抵制得住这样的诱惑呢?去吧。
……
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从瀑布的势、形、色、声、态等方面鉴赏,自然概括出壶口瀑布的特点,并且边赏边饱含感情地朗读文本,在读中升华对瀑布美景的感知。其间,适时引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让学生思考:对庐山瀑布的描写能否用于壶口瀑布。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飞流直下”突出庐山瀑布是垂直下落,而壶口瀑布连用五个“跌”,落差大,随山势而流;“银河”“挂”写出庐山瀑布的飘逸、雅致,而壶口瀑布则更多体现力量感、湍急、磅礴的特点。因而,不能将《望庐山瀑布》的诗句用于壶口瀑布。
(二)笔底抒情,创作诗句
前面对文字的赏析、品读属信息“输入”,学生表层的感悟多一些。若想加深思考与感受,还可适当设计“输出”,即课堂写作。笔者发现本课四字短语、成语、描写较多,如“千军万马”“前呼后拥”“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此类语言凝练有文采,读来音韵和谐,言简义丰,何不选取部分缀成诗句呢?于是,笔者选取了文中描写瀑布气势磅礴的一处语句,并据此创作了两句诗:
原文:“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诗句:前呼后拥撞石壁,几经翻身跌险川。
教师示范后,学生可选取文中印象最深,或最震撼自己的句子,借用文中的话,抓住景物的特点,也创作两句诗。完成后,在课堂上出示自己的作品,阐明诗句的来源,以及想要突显的特点。
四、深挖情思,情感升华
作者梁衡曾说:“我在一般的采访中遇到感兴趣的景物一定不肯放过,常常要相对良久,硬是去看,去想,……挖到一点情理。”而作为游记,借景抒情是必需。笔者借用梁衡的话,以“我挖到了这样的情思……”的句式,让学生各抒己见。文章尾段较为直接地点明了作者的情思,学生容易得出:由水的特点想到人的性格,再升华到对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
五、门票点睛,首尾呼应
课堂尾声,笔者再次将目光投向那张壶口瀑布的门票,活学活用,将教师诗句创作的成果,写成一首完整的小诗——《颂壶口瀑布》,并将其附于之前朴实的门票上,为其增添一抹文化趣味:
颂壶口瀑布
踏入谷底望壶口,千军万马过河滩。
前呼后拥撞石壁,几经翻身跌险川。
排排黄浪碎白雪,汩汩如泉夹石间。
钻石觅缝断龙槽,不平则鸣压不弯。
画龙点睛,首尾呼应,以门票开始,门票结束,在学生的掌声与意犹未尽的感叹中,结束本课游记的教学。
【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五单元的一篇游记。笔者旨在探求一条不偏离“游记”方向的课堂教学,让游记被教出游记的味道,强调区别于普通散文、小说、写作的教学。因此,笔者做了新的尝试:由门票入手,门票结尾,首尾照应,浑然一体;“探行踪”必不可少,但一笔带过;以“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为目的的“赏景”部分重点品读,还在此基础上提升了难度——借用景色描写创作诗句,活学活用,深化理解。将游记的要素——“行踪”“景色”“情思”紧密结合,并在一堂课中调动了学生鉴赏、朗读、写作的综合能力。最后,教师展示所作诗句,附于门票,学有所用,结束本课。以上思路在笔者所做的多种课型尝试中效果最佳,既避免了纯鉴赏课堂的沉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没有偏离游记教学的轨道,可供借鉴。
(责任编辑:汪旦旦)
参考文献:
[1]李崇崑,马崧鹤,张玉新. 《壶口瀑布》教学实录[J]. 语文教学通讯,2019(Z2):52-54.
[2]向浩,童庆杰. 《壶口瀑布》的“五诀”之美[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11):63-65.
[3]向芳. 《壺口瀑布》的美学解读[J]. 语文教学通讯,2018(1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