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江 刘海南 徐彩凤 林文渊
融媒体智能学习系统(以下简称“智能学习系统”)是融合高中语文教学关键过程要素的数字学习平台,以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为基础,以专题学习与媒体融合为设计理念,依托网络空间将多模态学习资源、跨媒介教学活动、智能工具融为一体。
学习任务群是高中语文课程建构的重要元素,也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贯彻学习任务群理念,每个单元均对应一个学习任务群,大多数单元包含以下要素: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1]。但在具体实践中,很多教师存在对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认识模糊、定位偏差、把握不准等问题。
智能学习系统立足课程标准,提炼教科书中各单元关涉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明确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以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智能学习系统中的学习任务
智能学习系统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从祖国语言的特点和高中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所设计的学习任务具有系统性、外显性、选择性三大特征。
(一)系统性
智能学习系统中的学习任务包含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等,立足一个可视化、可操作、可评价的工作、项目或问题。学习任务并非孤立单一的,而是具有系统性,呈现为“1+N”模式,即1个核心任务、N个子任务,子任务之间呈并列或层递的关系(如图1)。
智能学习系统依据教科书中相关单元、篇目要求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设计有序且前后关联的学习任务。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红烛》等诗歌为例,它们归属“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这个单元导语指出了三方面的学习重点:一是理解诗歌和小说的创作手法;二是从不同角度欣赏小说和诗歌;三是尝试写作诗歌。这三方面的学习重点与课程标准中“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及学业质量水平2-3与3-3的质量描述具有一致性。
综上,智能学习系统提取单元导语要素,设计了诗歌学习的相关任务[2]。
核心任务:梳理诗歌意象中的文化内涵并尝试写作诗歌。
子任务1:阅读《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略论》(王泽龙)一文,了解诗歌借助意象抒情的写作技巧及抒情特点,为下一阶段学写新诗做准备。
子任务2:品读毛泽东、闻一多诗词,梳理新诗中意象的文化传承,辨析《沁园春·长沙》《红烛》在结构层次、语言特点及情感上的差异。
子任务3:用自己喜欢的诗歌意象和形式表达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上述设计中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梳理诗歌意象中的文化内涵”。对此,学生不能直接梳理,需要先完成子任务1,理解诗歌意象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再完成子任务2,进而完成核心任务。智能学习系统中,前一个任务往往可以成为后一个任务的学习资源,后一个任务的完成需要以前一个学习任务为基础。
(二)外显性
学习任务的外显性表现在学习过程性成果及阶段性成果的可视化和产品化。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导致学习任务的完成似乎难以被预见。智能学习系统在学习任务上的语言描述包括:一是学习行为,指向如何学的问题;二是学习内容,指向文本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三是学习成果,即可操作、可视化的具体产品,指向产出的作业类型(见表1)。
(三)选择性
智能学习系统中的学习任务包含必选和选择性必选两种,其中选择性必选大多采用二选一或三选一的形式,给予师生个性化选择的机会。语文学习任务的选择性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与尊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用中学、体验中学,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以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鲁迅小说名篇《祝福》为例,智能学习系统设计出让学生能积极参与的任务,学生依照自身水平以及兴趣偏好等,从下面三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
其一,概括祥林嫂的性格特征,分析其悲惨命运和鲁镇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写作小提纲的基础上形成一段完整的文字。
其二,作者为何安排“我”作为小说的叙述人?如果改变小说的叙述人,你会让小说中的谁来讲述这个故事,写出你的理由。
其三,如果以祥林嫂为叙述者,你会增删小说中的哪些情节?请把《祝福》改编为以祥林嫂为叙述者的小说,1000字以内。
学生只要完成上述任务中的一个,即可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二、智能学习系统中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达成明确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操作。基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智能学习系统设置了符合语文学科特点、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的不同层级的多模态学习活动,主要体现为综合性、序列性、建构性等特征。
(一)综合性
学习活动的综合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语文活动不是单一的、局部的技能训练,而是一个整体的、综合的、能引发学生多种语文学习行为的知识学习过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言语实践,可以表现为多种学习活动。如《故都的秋》学习任务之一是阅读《故都的秋》,寻找文中画面的“动情点”,确定剪纸的画面。为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智能学习系统设计了如下三个学习活动。
活动1:借助“原文助读”的学习资源,通读且初步理解《故都的秋》,在100字以内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情感基调和思想主旨。
活动2:研读课文,从文中摘取描写细腻、情感较为浓烈的画面,对这些句子画线,批注句子中的主要画面。
示例:
摘录句子: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批注画面:阳光穿过槐树叶子的缝隙一丝丝渗漏。
活动3:选读“鉴赏阅读”学习材料,依据“散点透视”原理,梳理“情—景—理”之间的关系,填写“画面特色汇总表”(见表2)。
以上三个学习活动综合了多种方式,如“原文助读”等学习资源阅读活动,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情感基调和思想主旨等语言表达活动,摘取并批注描写细腻、情感较为浓烈的画面等阅读与鉴赏活动,填写学习任务单等书面表达活动,用到的思维技能包括概括、分辨、归纳、调整完善等,综合发展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方面,借助多模态资源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所谓模态,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3]。智能学习系统的学习活动将多种资源综合起来,发挥各类资源的优势,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模态或模态组合来完成活动。还以《故都的秋》学习任务为例,完成“寻找文中画面的‘动情点,确定剪纸的画面”这一任务是通过三个学习活动的逐层递进实现的。完成活动1,可以借助智能学习系统中的“原文助读”文字材料,也可以听智能学习系统中的“名家诵读”资源,还可以自己录制一段诵读音频上传到系统中。完成活动2和3,可以借助“鉴赏阅读”中的三篇文章《〈故都的秋〉的画面美和音乐美》《着意绘秋景,闲笔出真情》《关于我父亲的〈故都的秋〉》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风格,还可以借助“互文比读”中郁达夫同类作品及其他名家写北平的作品,对比分析《故都的秋》的独特魅力。学生可以采用批注的方式勾画重点,写感受体会,还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同学。
除此之外,智能学习系统还提供了关于剪纸艺术的视频供学生参考,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象化,更有方向感。多模态学习催生了师生关系的转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条件和要求的提供者,学生则借助各类资源完成学习活动,成为积极的意义创造者和信息分享者。
(二)序列性
学习活动的序列性表现为智能学习系统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图式,为促进学生建立与扩充新的认知图式而设计学习活动。认知图式的发展有一个从单点结构到多点结构再到关联、抽象拓展结构,之后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最后形成更多层次结构的知识组块以及知识组块之间的关联。基于对学生认知图式形成规律的尊重,完成同一任务的学习活动表现为认知程度逐层递进的序列性。以完成《故都的秋》学习任务的三个学习活动为例:活动1用到的主要思维技能是概括,只需借助“原文助读”就能实现,思维层级属于单点结构;活动2则需要进一步阅读课文,并结合“互文比读”中与其他同类文章的比较完成,用到的主要思维技能是分辨和归纳,思维层级属于关联结构;活动3需要借助“鉴赏阅读”中的学习资源完成,用到的思维技能除了概括、归纳外,还有推理与调整完善等,思维层级属于抽象拓展结构。梳理完成任务的这三个活动序列,发现它们促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学习进阶的过程,最终把握情、景、理的关系。这一散文写作规律的提取突破了单一课文体式的局限,上升到对散文共有规律的认知。具体内容见表3。
(三)建构性
学习活动的建构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调动学生自主建构认知图式的积极性。基于活动的综合性和序列性,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设计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更大选择权,保证学生的学习可以在开放空间和全息体验中进行,激发了学生建构认知图式的主动性和计划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习计划,完成学习活动,同时也避免了学习的同质化,使学习更具独创性。
二是促进学生反思建构认知图式。智能学习系统依据学生的外显活动或者参与程度,从低到高将学习行为分为被动行为、主动行为、建构行为、交互行为,形成学生的学习行为画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据学习行为画像及时对学习行为做出调整。如图2所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四种学习行为。该雷达图显示,该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相对于其他学习行为明显不足。由此,教师可以提醒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加强主动性,如及时标注、梳理关键信息。
三、智能学习系统中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关系
智能学习系统的学习任务统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促成学习任务。围绕核心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将其分解成2个或3个子任务,子任务之间是并列或层递关系。每个子任务下往往有2~4个学习活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完成演讲、写作、绘画等学习活动(如图3)。
在设计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以下问题: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后是否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完成了相应的学习任务是否就能达成了相应层级的学习目标。须知,任务无论大小,无论难易,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往往都很难一步到位,需要进行合理的拆分。
如在智能学习系统中,对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共设计了三个可供选择的学习任务,每个任务下各有三个学习活动,见表4。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三个学习任务,学生只要完成其中一个即可。教师也可根据具体学情,在智能学习系统提供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自行重构或设计学习任务及活动,确定学习任务之后再关注下面的学习活动。例如表4中每个学习任务下的三个学习活动,其前后均有逻辑关系,需要完成前一个学习活动再完成后面的。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不断发展。另外,上面的三个任务及九个活动是结合特定学情设计的,教师在设计时要思考: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内容是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哪些内容是需要前置学习的,哪些内容会形成学习阻碍……也就是说,在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打破全班学生“齐步走”的理想状态,教是随人、随学、随难、随需而教,不是仅仅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而教。
智能学习系统既有传统语文教学辅助工具的助教功能,也有新时代智能化的情境助学功能,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选择。学习任务统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促成学习任务。在具体应用中,二者都遵循形式与内容并重、手段与目标并举等原则,既保障了学习任务群的扎实开展,又保障了语文本体知识的完整。智能学习系统中的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设置充分融合信息技术,创设了一种信息技术和语文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学习生态,这既是对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也是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的“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的积极实践。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网络学习空间下语文专题学习活动设计研究”(编号:DCYB2021-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
[2] 尧卫国,赵宁宁.青春放歌——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诗歌专题学习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20(1):27-29.
[3]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作者刘志江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北京景山学校高中语文教师,特级教师;刘海南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员;徐彩凤、林文渊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