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俊杰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示范,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深度融合”。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创建多样化的数字资源和研学活动,开展跨学科整合教学,为学生的多样化体验学习提供条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以“仓前符号”为例,以区域地方文化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化资源,创设基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并以图文、模型等方式展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一、课程导向
笔者所在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开设独具特色的“仓前符号”校本课程,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该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以学校及周边展览馆、研学场为基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字化研学项目学习活动,将仓前地区的景物、故事用数字化手段记录下来,从艺术、科技、人文等维度描绘仓前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学校开展“仓前符号”项目的数字化教学,强调学科的整合性和知识的整体性,构建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应用新技术,提升综合素质。教师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导向,提高信息技术与艺术、科学、数学等学科内容的兼容性,让学生将收集到的地方文化信息进行整合、优化,以此作为自编、自创的素材,全方位描述对地方文化的看法。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整理有关区域文化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熟知家乡的名人和故事,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
二、课程特点
教师设计与实施数字化研学课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的发展需要为切入点,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巧妙地融入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体系),促进校本课程教学数字化。教师将教学重点聚焦于:学生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有效运用学科知识协同开展富有数字化创新体验活动。“仓前符号”校本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一)人文性(地域化)
教师开展“仓前符号”校本课程教学,将仓前地域文化融入项目活动的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仓前符号”课程内容的理解,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及民风民俗。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创设数字化资源,建构富有地方特色的知识体系,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开展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中提升创意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践性(数字化)
“仓前符号”校本课程不仅具有地域性、人文性,而且具有实践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将学科知识融入实践之中,以此推进“仓前符号”数字化研学系列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师利用电脑绘画、创意编程、3D打印等技术,支持学生深度学习,帮助学生获取、分析和加工相关信息,改进课堂教学。
(三)综合性(人本化)
信息化时代,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辅助下开展“仓前符号”校本课程教学,找到了学科间的结合点,并以学生对区域历史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为基础,以项目式主题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互探、互动、共享,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课程教学
数字化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趋势,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开展“仓前符号”项目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助推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努力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精妙地融入课程教学,着力构建项目式学习活动体系(如图1),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教师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教学,活动主题来源于生活,针对具体的、明晰的任务和目标来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1]。“仓前符号”课程的开设,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机会,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整体构建并实施校本课程,在开展“仓前符号”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应用互联网、电脑绘画、计算机编程、三维制图及3D打印等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参与项目式学习活动。
(一)电脑绘画(梦想小镇与仓前古街)
仓前古街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河畔,是仓前古镇历史风韵的缩影。街道上有着诸多古迹,如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陈列馆等,都蕴含独特的历史韵味。如今,古街容光焕发,周边高楼林立,添入科创特色的梦想小镇科创园后,古今建筑交相辉映。
电脑绘画是信息技术在美术领域的应用,体现了科技的便捷性与实用性。教学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绘画素材(图画、照片等),帮助学生进行场景布局(如图2);讲解过程中,教师领着学生对参照图(原稿)进行解构,分析画面各部分的结构关系;实践过程中,教师借助绘图软件,引领学生对原稿进行临摹和发挥,表达作品蕴意,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电脑绘画能力(如图3)。
在“仓前符号”课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保护和传播家乡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借助电脑绘图软件,将仓前的景、物、事记录下来,以艺术追忆过去,用科技展望未来。
(二)模型制作(农具的3D设计与制作)
农耕文明对古镇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仓前素有“江南粮仓”之美誉,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在农具的3D设计与制作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综合应用信息科技、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2]。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基于校本课程的数字化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灵感。师生应用3D软件,能设计出逼真、生动的三维图形。在学习过程中,从认识有关仓前“传统农具”种类与功能,到对农具进行3D设计与制作,学生不断创作,选用不同的材质、贴纸和颜色对粮仓进行美化(如图4),逐步掌握“传统农具”的三维设计与制作技巧,最终打印制作出实物模型(如图5),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师组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3D技术拓展实践活动,开展系列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利用3D软件的“立体化”功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几何图形特性,制作地方文化遗产3D模型,为深入开展基于生活情境的数字化课程教学奠定基础。
(三)智创粮仓(走进粮仓与智能粮仓)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存储粮食的方式不断改进,新型智能化粮仓已经出现。智创粮仓数字课程是学校为“仓前符号”项目设计的创客课程,创设了编程和人工智能等学习场景,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智创粮仓数字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呈现了仓前的地域特色文化,而且展现了农作物储藏技术的变革历程。教师以仓前的古建筑“四无粮仓”作为载体,采用实地调查和智能设计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智创粮仓的创意学习活动:第一阶段,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多功能粮仓效果图”(如图6),将“粮仓”的各功能模块以图文呈现;第二阶段,组织学生对电学、木工、3D打印、编程等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参与智能粮仓的设计与制作(如图7),解决仓内温湿度的智能调控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上述项目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信息素养。
教师围绕智创粮仓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学科知识,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与创新体验,让学生在跨学科的课程学习中获得更为全面的认知,有效落实“弘扬粮仓文化、传承农耕文明”的高阶目标。
(四)智慧编程(传统节日游戏设计)
每年端午节,仓前周边的乡村龙舟队伍会带上各式各样的龙舟前往余杭塘河,参与划龙舟比赛。教师融合传统开展基于图形化编程软件的编程课程教学,将学生观察、实践所获得的学习素材进行重构,引导学生在创意编程过程中,加深对中华传统节日中有关民风民俗的理解,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编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游戏创编和作品分享等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依次进行角色与场景的创设,依据具体的任务要求,逐步编译各环节的程序,辨析条件语言、循环语句和判断指令的区别。同时,在“赛龙舟”游戏程序编写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借助游戏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融入地域特色文化的编程课程有很好的育人功能。教师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为出发点,创设“动画故事、趣味游戏”等内容的学习场景,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提升思维能力。
(五)微创意学习(舌尖上的趣掏羊锅)
“掏羊锅”是仓前地区的一项民俗美食文化。“仓前符号”项目包含“掏羊锅”系列课程,主要介绍羊锅的由来、“羊锅村”的含义、羊锅制作过程等知识。
在基于“羊锅文化”的微创意制作过程中,学生收集有关“羊锅村”“掏羊锅”等资源素材,走进“羊锅村”,体验“掏羊锅”,采访羊锅人,逐步完成照片拍摄、课件制作、视频拍摄、视频剪辑等任务。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视频素材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全面了解羊锅的由来、羊锅制作等知识,其制作的课件或微课视频可以作为学习资料供他人学习。
教师将仓前的“本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探寻“羊锅村”的秘密,了解仓前羊锅文化,动手动脑体验,并以课件或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将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同时也有效地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数字中医药(中医药文化与农园)
学校利用数字中医药这个农园基地,将信息技术与科学、中医药文化相结合,营造一个真实的生态中医药农场,让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教师将创客教育融入中医药课程,让学生参与“走进中医药课堂”“根植中医药农园”“认知中医药材”等活动,使中医药文化课程更具趣味性、生动性。
教师开展数字中医药课程教学,以中医药的创新学习为载体,让学生走进中医药文化课堂、参观中药馆、创建中医药农园、模拟搭建中医药农场,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此课程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学习与参观:学生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并进入中医药馆体验,感受中医药文化。 第二阶段,研学与制作:学生参与学校中医药农园的研学活动,了解中草药的生长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数字中医药虚拟农场,深度整合物联网传感技术与中医药科学,实现中药材的智能一体化种植。
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中药课堂知识学习、户外中药馆参观、校内中药农园体验、中医药农场创新设计等活动,不仅了解了中草药种植与管理技术,而且了解了中医药文化,还将人工智能、创意编程与中医药知识融合,有效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中医药课程体系。
四、总结
实践证明,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要关注学生是否高效利用信息技术参与多学科领域的融合学习活动,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高效、深度融合,进而发挥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优势[3]。教师设计“仓前符号”数字化研学项目,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重视数字化资源的创设与运用,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并以图文、模型等方式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开展“仓前符号”数字化课程教学,融合应用了电脑绘画、创意编程、3D打印等技术,帮助学生获取、分析和加工相关信息,满足了学生综合性和深层次学习需求,促进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变革。此外,学生通过数字化研学,不仅掌握了有关信息技术,而且加深了对“仓前符号”所包含学科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实现跨学科的课程学习,进而学会对知识的迁移和再利用,提高自身创新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蕾.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8):14-17.
[2] 王珍真.创客教育背景下小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以小学“3D打印制作懒人花盆”课程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19):41-43.
[3] 王爱胜.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价值分析[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2):13-15.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中心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祝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