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环境下新闻采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4-29 02:18雷艳玲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新环境新闻采编问题对策

雷艳玲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闻的传播由最原始的口口相传,到后面的报纸、收音机、电视传播,再到如今的公众号、短视频、网页的多种传播。每一次传播都存在新闻事件被二次修改的可能,如果把每一次的传播转载看作一次新闻采编过程的话,当下的新闻采编环节就已脱离了新闻采编的初衷,读者是否能接受到最真实的新闻信息,是否能够看懂新闻事件的价值导向就变得不确定了。因此,针对当前社会环境下新闻采编存在的类似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闻采编;问题对策;新环境

想要解决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就要找到新闻采编环节都存在哪些问题,根据大量的走访以及数据研究,从采编人员层面来说,采编从业人员由于流动性大,业务能力有待提升;从社会层面来说,科技的进步给采编人员的采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信息量的爆炸又导致了新的新闻事件很快就覆盖了老的新闻事件,新闻工作者为寻求时效性,从而忽视了新闻事件来源的真实性,以及新闻的价值导向。

一、新闻采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意义

新闻采编工作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析:

一方面,从外在社会环境来说:社会的各方面都在飞速进步,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在飞速提升,只要在有网络覆盖的地方,从新闻事件发生到受众知晓新闻,往往只需要几分钟就完成了。例如,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4月17日3时5分,在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9.31度,东经77.27度[1]。这条消息的发布时间为4月17日3时17分,仅仅12分钟之后远在东北的漠河居民就可以知道。这样的新闻传播速度对新闻采编人员采写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采编人员是否能做到最大可能地还原新闻真相,以事实为依据,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进行正向的价值引导,在以上几条满足的情况下,是否能第一时间对新闻事件进行详尽的报道,以免引起社会恐慌,这些都是在网络环境下高科技带给新闻采写工作者的考验;另一方面,从采编工作者内在素养来说:新闻事件发生时,是否能够深入新闻现场获得最真实的新闻资料,是否能够透过新闻事件迅速判断其社会影响,是否能够迅速组织缜密的语言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这些都需要新闻采编人员有正确的价值观,有坚定的社会责任感,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这些基本功缺一不可,否则便会导致新闻事件失真,在反复的传播过程中还有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只有从内外两个方面解决现下新闻采编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才能够让新闻采编人员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依然保持新闻的纯真,保持新闻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新闻采编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采编过度依靠大数据,缺乏实地采访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2]。如今我们每一个使用网络的人都是大数据分析的对象。例如,我们在网络购物时输入鞋子两个字,那所在界面的所有鞋子都会按照一定规律出现在我们的页面。如果我们在浏览新闻时,打开娱乐新闻的时间是8分钟,打开教育新闻的时间是6分钟,那么我们再次进入新闻浏览页面的时候,页面出现的娱乐新闻就会远远多于教育新闻。而如果新闻采编人员刚好是位娱乐记者,这些信息就会被留存在脑子里,从个人的角度加上修饰发出,新的新闻出现,这条新闻从发生到被传播完全都是在电脑屏幕前进行,没有实地的采访,没有实地的感受,但又确实是真实的新闻,只不过这条新闻在经过如此几番传播后,早已经失去其原本的真实性。不进行实地采访,完全依靠大数据的新闻是对新闻受众的不负责任。

(二)新闻采编缺乏实事求是的本质

实事求是在现下社会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看到的每一条信息都需要去分辨真伪,网购页面最常出现的是夸大其词,新闻页面最常出现的是标题党,如以下几个标题:“只需要三分钟,教你变成小蛮腰”“我用了一个月,赚到了一百万!”“突发,50岁以上的人注意了!”这些标题每一个都很有吸引力,并且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点击进去,结果是:第一个标题点进去是小视频,教一个动作,每天坚持练习,再以某个物件为辅助,重点是销售;第二个标题点进去是课程营销;第三个标题点进去是养生。当所有的新闻采编和传播都是以吸引人的眼球为目的的时候,新闻就失去其本质。

(三)新闻采编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

新闻采编要有深度和广度是新闻的社会需求以及新闻的价值导向决定的,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在信息量爆炸的新闻环境里,新闻采编人员疲于应对扑面而来的时效新闻,没有精力去对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深度的报道,这也使得新闻事件失去了其新闻价值。

(四)新闻采编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新闻采编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有原则性的工作。所有的新闻事件发生后,它的过程总是让吃瓜群众乐此不疲,它的结果会给受众带来不同的参考价值,但对于亲临现场的采编人员来说,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角度和价值定位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新闻采编人员的内在素养、外在技能水平、世界观、价值观都是业务能力的组成部分,只有每一项都符合标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采编人员。

(五)新闻采编工作缺乏一定的监督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新闻满天飞,新闻受众眼花缭乱地接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闻信息,能吸引眼球的便能记在脑子里。在这样的信息高速路上,新闻采编人员也无法做到镇定自若,为了获取点击量和浏览量,不管是新闻标题还是新闻内容都尽可能多地使用受众喜欢的文字,失真报道、虚假新闻占据了大量的新闻版面,这些信息被受众吸收,形成了受众新的世界观。我们被大数据的速度推着前行,没有进行有力的监督和管控,新闻事件的新闻性就会越来越弱,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坚持进行新闻采编的工作人员也会大量流失。

三、新闻采编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避免对大数据的依赖,实现实地采访

大数据的出现是顺应时代,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工具。作为新闻采编人员,跟上时代的脚步,利用好新的工具,让大数据为新闻采编服务,让新闻的实地采访变得更加轻松,更加快速。在传统媒体年代,新闻采编靠的就是一支笔一双腿,新闻记者为了实地采访一条新闻,往往一路打听事发地,边采访边做笔记,寻找车马住宿等。如今有了大数据的加持,我们在出发前就可以准备好所有的行程安排,为新闻的及时产出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物质服务。因此,新闻采编人员要反其道而行之,在新闻采编上避免对大数据的依赖,反过来让大数据为我们的采编工作做好服务。以这样的方式保护新闻原本的真实性,又能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闻采编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在新闻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新闻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是新闻最初是以报纸为媒介进行传播,报纸被称作党的耳目口舌,中国共产党新闻的思想精髓便是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杜绝假新闻的出现,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同时维护信息权威,塑造媒体公信力。新闻采写的实事求是是基础,但新闻报道应该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要脚踏实地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所以,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要恪守职责,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牢牢抓住新闻的源头。采编人员在对新闻进行采编时,不仅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还可以适当对新闻内容进行客观分析,保证新闻传播的权威性。这是考验新闻采编能力的试金石[3]。在新闻报道的采写过程中要想探求新闻事件的真相总是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碍,这些阻碍因素不仅来自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客观因素在于新闻事件本身的性质,而主观因素主要取决于新闻采写人员的新闻素养、采写能力等。在主观因素方面,如有些记者缺乏法律意识和新闻职业道德,为了维护某一方利益,出现有偿新闻,被曝光后失信于群众;有些记者为了吸引群众,获得关注度,刻意夸大事实,或者凭空杜撰,造成虚假新闻;有些新闻记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面对新闻事件缺乏深入调查和采访,还有可能轻信一些片面之词;有些记者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一味地追求时效性,还没有探究新闻的真实性就草率结案,形成自己主观意义上的文字或图片;还有一些记者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不能遵循新闻的规律,对新闻事件随心所欲地进行采写和加工,自然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新闻特点。综上所述,新闻采写人员应该努力克服客观和主观上的各种因素,冲破各种阻力,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准则,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三)加强新闻采编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新媒体应运而生,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海量的信息,然而这些海量的信息犹如微风吹过,好像发生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发生,我们被信息的海洋淹没,却依然感到孤独,依然没有焦点,没有思考的方向[4]。加强新闻采编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新闻内容进行跟踪和挖掘,为新闻受众呈现出新闻事件能带给人们的思考,借鉴以及对未来的判断和准备,才是新闻采编人员报道新闻的真正意义所在。科技的进步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方式,相较于传统新闻而言,如今的新闻更像是“快餐”,看起来色香味俱全,却没有营养。自媒体的诞生更是让新闻采写队伍突然变得庞大而杂乱,当大量吸引眼球的碎片新闻出现并吸走流量后,潜心做新闻分析,做深度报道的新闻采写人员就会被利益影响[5]。其实,在报纸还是主流传播媒介的时候,深度的新闻报道不仅代表这家报纸的风格和品质,也是衡量新闻从业人员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志。

加强新闻采编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围绕重点民生问题,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精心做好选题策划。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优质的内容和主流的声音永远都是“刚性需求”,新闻记者需要努力的就是认真对待每一期选题,让报道内容成为读者的“刚需”;其次,进行深层次的新闻挖掘,在更广的视野与维度上,来反映新闻背后的新闻。深度报道不仅仅是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记录或叙述,还必须要从更深层次去探究事情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事件的未来趋向;最后,作为一篇新闻报道,有广度才能有温度,有温度才能走进受众的心里。能触动人心的新闻,一定要在有深度的同时,在语言风格、主题升华和新闻代表性上同时展现出与众不同又能深入人心的形象。有温度的新闻一定是用平实、有烟火气、接地气的语言进行描述。主题选择上要有代表性,主题要突出、背景要点题,抓住主题,围绕主题,才能更好地表达新闻的态度,讲好故事。同时,新闻采写人员要学会将获取的资源进行整合、提炼,用干净、利落的语言,组好稿件,将精华呈现给受众,讲到受众心坎里,新闻自然就有了温度。

(四)提升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要求新闻采写避开对大数据的依赖,要求新闻采编要实事求是,要求新闻采编的内容有深度有广度,要求加强新闻采编工作的监督,这些所有的要求归纳到一点上,就是对人的要求,对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要求,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采编工作人员,首先,具备追求新闻事件实事求是的真心,这是避开大数据影响的第一步;其次,追求实事求是,不人云亦云,就能针对事实本身展开深度和广度上的调查;最后,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勤跑多思考,对同类新闻进行审视,也是一种监督。采编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新闻采编人员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完善的思政专业知识储备,能对国家与党中央的政策方针形成正确的理解,这样才能实现对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采编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在大数据背景下,碎片新闻泛滥,新闻采写人员要学会准确把握时机、主动出击。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提前进行策划,确保新闻信息素材的完整性,使新闻信息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采编人员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在新闻信息的海洋里,新闻采写人员要学会对新闻信息的来源及其真伪进行准确判定,结合新闻节目编辑和策划的要求,将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进行有效整理,最终形成一个有深度有广度的新闻报道。采编人员应具备熟练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社会在发展,新闻采写人员也要改变传统观念,积极运用各类现代化先进技术,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对舆论方向的正确引导。采编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一定的创新能力:新闻采编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才知道怎样收集新闻信息素材以及哪种类型的信息素材才是大众真正关注的。只有在专业知识的支持下才能使新闻节目的内容更具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6]。除了以上的业务能力,新闻采写人员还应当练就扎实的文字功底,对新闻事件的精彩报道做好准备。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采写与时代的碰撞仍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新闻记者要与时俱进,主动学习,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特点,提高自身的新闻采编能力。在新闻传播行业,新闻采写所发挥的重要性是极为突出的,新闻采编能力的提高会直接促进新闻内容输出质量的有效提升,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究提高策略,在适应科技发展的同时,合理运用科学技术,以更好的新闻采编能力,为民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新闻信息。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4月17日3时5分在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发生3.4级地震[EB/OL].[2022-4-17].https://www.cenc. ac.cn/cenc/dzxx/398020/index.html.

[2] 郑一.报纸新闻采编技巧与策略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9(3):173-175.

[3] 张晓雯.浅谈大数据时代下新闻采编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记者观察,2020(9):45-48.

[4] 马丹.多媒体下记者新闻采编能力提升策略[J].中国报业,2021(23):76-69.

[5] 章丽.智媒时代新闻采编人才培养路径新探[J].西部广播电视,2021(21):89-91.

[6] 张萍.新闻记者如何提高新闻采编能力的探讨[J].传媒论坛,2021(6):74-77.

猜你喜欢
新环境新闻采编问题对策
“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编的机遇和挑战
新环境下电台编辑工作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新路径探索
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策略分析
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策略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技巧探究
电视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
浅析新环境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