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歧视知觉与利他行为的关系:宽恕的中介作用

2022-04-29 02:08李静娴陈海东申紫薇
中国心理学前沿 2022年10期
关键词:利他行为

李静娴 陈海东 申紫薇

摘 要|目的:探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歧视知觉与利他行为的关系及宽恕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歧视知觉问卷、宽恕性特质量表及利他行为量表对1237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施测,以探讨歧视知觉对利他行为的影响机

制。结果:(1)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歧视知觉与利他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2)宽恕在歧视知觉与利 他行为间起中介作用,歧视知觉可以通过降低宽恕,进而降低利他行为。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歧视知觉;宽恕;利他行为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问题提出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要先扶志。单从经济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帮扶并不能解决其成长及个人发展问题,而由于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可能才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1,2],孤独感较强[3]。

歧视知觉是指个体知觉到由于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身份(如户口身份、种族等)而受到有区别的或不公正的对待[4]。与客观歧视相比,歧视知觉这一“心理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着个体的心理与行为[5]。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会感知到来自他人的偏见和歧视、能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因而产生负面情绪,部分贫困大学生为了避免感受来自他人的偏见而放弃申请学校的各种补助。谢其利等(2016)发现,歧视知觉通过影响社会支持及核心自我评价进而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6]。余青云等(2018)发现歧视知觉是贫困大学生攻击行为和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歧视知觉可以通过提高拒绝敏感性和抑郁进而增加贫困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可以通过提高孤独感和抑郁进而增加贫困大学生睡眠问题的风险[7]。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自愿帮助他人且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行为[8]。利他行为作为最高层次的亲社会行为,不仅对受助者及社会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还给助人者自身带来诸多益处[9]。有研究显示,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当他们来到位于城市的大学,会产生地域弱势心理,在弱势效应的影响下,其会倾向于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10]。因而,在经济、地域等弱势因素导致歧视知觉的心理背景下,虽然贫困大学生会表现出一定的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但在亲社会行为倾向这一积极心理品质上也表现突出,这中间可能存在积极的保护性因素或风险因素。近年来,随着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探究变量之间的作用过程,如中介效应,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问题的认识。

宽恕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主题,近 30 年来,社会学家和实践者越来越关注和探索宽恕及其能够提升个人幸福感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潜力。研究表明宽恕水平越高的人,其幸福感、生活满意、健康关注、利他行为等正性心理健康指标也越高[11]。而社会比较理论 中的相对剥夺理论认为,个体主要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地位和处境,弱势群体成员经常体验到一种被剥夺基本权利的感觉,进而对其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如导致抑郁或者愤怒等消极情绪[12]。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歧视知觉对利他行为的负面影响可能是由于歧视知觉导致的相对剥夺感降低了宽恕水平而进一步导致的,即宽恕可能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歧视知觉影响利他行为的中介变量。

综上,本研究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歧视知觉、宽恕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假设如下:(1)歧视知觉可以直接影响利他行为;(2)歧视知觉通过宽恕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利他行为,三者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 所示。

2       研究对象与工具

2.1   研究对象

选取广东省三所本科高校经资助中心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施测,获得1147  人的有效数据,其中男生 239 人,女生 908 人。

2.2   研究工具

2.2.1         歧视知觉的测量

歧视知觉引用了谢其利所引用的申继亮等(2009)编制修订的歧视知觉问卷中的个体歧视知觉问卷部分[13],该问卷在其他研究者的研究中展示了良好的信效度、并且适用于大学生,问卷含 3 个条目,5 点计分(1= 完全不符合,5= 完全符合),总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歧视知觉越强。

2.2.2         宽恕的测量

本研究使用张登浩和罗琴修订版的中文宽恕性特质量表。量表共包含15  个条目,五级计分,其中第1、3、6、7 和 8 题反向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宽恕水平越高。

2.2.3         利他行为的测量

摘自人性的哲学量表(Philosophies of Human Nature)中的利他行为维度,由 14 个项目组成,采用 6 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

由于本研究的数据均来源于问卷式的自我报告法,测量中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根据周浩和龙立荣推荐的方法[14],采用Harman 单因素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设定公因子数为 1,得到以下拟合指标:χ2/df=13.78,RMSEA=0.129,CFI=0.507,CFI=0.637。由此可知单一共同因子结构拟合结果不理想,说明本研究的数据不存在显著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3.2   歧视知觉、宽恕与利他行为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歧视知觉与利他行为得分呈负相关,与宽恕得分呈正相关,具体见表 1。

3.3   歧视知觉、宽恕中介作用的假设模型检验

根据研究假设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如图 2 所示,模型的拟合指数为:χ2/df=4.81,RMSEA=0.058, CFI=0.92,TLI=0.90。从各项拟合指标可以看出,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实际观测数据[15]。因此,我们将此模型作为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

由图2 可以看出,歧视知觉既能直接预测利他行为,又能通过宽恕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利他行为。模型的通径及其效应分解显示,宽恕在歧视知觉与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值为 0.026。

3.4   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偏差校正的 Bootstrap 程序检验模型中介效应的显著性。如果通径系数 95% 的置信区间不包括 0, 表明中介效应显著[5]。由表2 可知模型中的中介作用通径的 95% 可信区间不包括 0,表明中介作用存在。

4       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歧视知觉与利他行为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宽恕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歧视知觉、宽恕水平、利他行为两两均呈显著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也为进一步考察宽恕在歧视知觉与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首先,研究结果验证了假设一,即歧视知觉可以负向预测利他行为,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 致[16,17]。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歧视知觉水平越高,其产生利他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反之,当个体主观感知的歧视知觉相对较小时,他们更有可能从事使其在公众眼中看起来更有利的行为,说明歧视知觉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利他行为的风险性因素。根据压力应对理论,歧视知觉是影响弱势群体成员重要的压力来源之一,他们知觉到的危险信息会导致其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并最终导致一系列的压力反应,如抑郁、焦虑等[18],这种由歧视知觉带来的压力状态并不利于利他行为的发生。

其次,研究结果验证了假设二,即宽恕在歧视知觉和利他行为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歧视知觉高的个体可以通过降低个体的宽恕水平而降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可能性。根据社会比较理论中的相对剥夺理论[12],家庭经济困难生可能会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地位和处境,进而容易体验到一种被剥夺基本权利的感觉,这种相对被剥夺的感觉使得其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矛盾冲突时更不容易宽恕,与之而来的愤怒情绪进一步不利于其利他行为的发生。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培养和促进其做出更多的利他行为不仅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助于促进良好社会秩序发展[19]。这一

结论启示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客观看待他人评价,培养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培养感恩情怀,以降低歧视知觉的负面影响,这对维护其心理健康,促进积极心理品质,如宽恕、利他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验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歧视知觉对利他行为的负性影响,并且存在“歧视知觉→宽恕→利他行为”的作用通径。未来研究应致力于寻找其他的中介变量和通径,并探讨中介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更全面地揭示二者的影响机制,为提升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利他行为倾向,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全面的参考。

5       结论

(1)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歧视知觉对利他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

(2)       宽恕在歧视知觉与利他行为间起部分中介重用,歧视知觉可以通过降低宽恕进而降低利他行为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金德,刘惠珍,伍业光.中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4

(7):1005-1007.

[2]廖军和,欧阳儒阳,左春荣,等.贫困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中  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4):722-724,728.

[3]蒙丽杨.社会支持、自尊与农村贫困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6):64- 67.

[4]Pascoe E A,Richman L S.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Health:A Meta-Analytic Review[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9,135(4):531-554.

[5]刘霞,赵景欣,师保国.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2):216- 223.

[6]谢其利,宛蓉,张睿,等.歧视知觉与农村贫困大学生孤独感:核心自我评价、朋友支持的中介作用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5):614-622.

[7]余青云,张静.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对睡眠问题的影响:孤独感和抑郁的中介作用[J].现代预防医  学,2018,45(14):2596-2599.

[8]李丹,黄芸.中学生利他态度和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1):14- 16.

[9]金国敏,李丹.慈悲冥想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其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6): 978-986.

[10]乐国安,李文姣,王雪松.亲子关系对自尊的影响:一项基于贫困大学生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11(1):3-9.

[11]李湘晖.大学生宽恕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763- 2766.

[12]Mummendey A,Kessler T,Klink A,et al.Strategies to cope with negative social identity:Predictions by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

(76):229-245.

[13]申继亮,胡心怡,刘霞.留守儿童歧视知觉特点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9,49(6):6.

[14]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

[15]郑昊敏,温忠麟,吴艳.心理学常用效应量的选用与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 1868-1878.

[16]Smart Richman L,Leary M R.Reactions to discrimination,stigmatization,ostracism,and other forms of interpersonal rejection:A multimotive model[J].Psychological review,2009,116(2):365.

[17]李海燕,申继亮,王晓丽,等.歧视知觉比贫困更值得关注:从两者对贫困与非贫困儿童行为的影响来谈[J].中国特殊教育,2011(2):83 -89.

[18]Luhtanen R,Crocker J.A collective self-esteem scale:Self-evaluation of ones social identity[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2,18(3):302-318 .

[19]李文辉,李蝉,沈悦,等.大学生共情对利他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 教育,2015,31(5):571-57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and Altruistic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Forgiveness

Li Jingxian1,2   Chen Haidong1         Shen Ziwei1

1.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2.      College of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and altruistic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forgiveness. Methods: There were 1237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being tested by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 forgiveness trait scale and altruistic behavior scal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on altruistic behavior. Results: (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and altruistic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2) Forgiveness play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and altruistic behavior.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can reduce altruistic behavior by reducing forgiveness.

Key words: Financial difficulties;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Forgiveness; Altruistic behavior

猜你喜欢
利他行为
10~12岁儿童社会价值取向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情绪的作用*
组织中利他行为的可持续性及其前因机制:基于主动性动机视角*
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受益人利他行为的影响:基于道德补偿的视角*
感恩和领悟社会支持在上海市临床医学本科生共情能力与利他行为间的作用分析
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编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研究
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中庸实践思维视角下的网络及现实利他行为比较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关于校园利他行为培养的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