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闻主义:新闻与文学的美感“悦读”

2022-04-29 00:44邓正烽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期
关键词:悦读新闻报道

邓正烽

摘要: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样式,即新新闻主义。作为一种新闻写作手法,它将新闻与文学相结合,将新闻与文学联姻,重塑新闻的报道手法。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业改革掀起的热潮,新新闻主义的身影也逐渐在新闻报道中出现。本文将以新新闻主义的手法特征作为切入点,使用个案研究法,并对新新闻主义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自媒体新闻报道手法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并探究其与新闻文学化的关系,从而为新新闻主义的研究价值注入新鲜血液。

关键词:新新闻主义;文学化;新闻报道

新新闻主义是一种新兴的新闻写作浪潮,被音译为“新吉纳主义”。它的“新”体现在写作手法中,而传统的新闻报道追求完全的客观与真实,相对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新新闻主义追求的不再仅局限于生硬的报道中,新新闻主义的出现无疑给传统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冲击。由于长期以来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始终是新闻生产的唯一法则,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采集和播报新闻内容的过程中坚持这两个准则,而新新闻主义的诞生颠覆了这两个法则,其主观性和文学性的报道倾向为新闻的获取和报道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新新闻主义报道手法特征

新新闻主义区别于传统报道的呆板形式,它作为新闻与文学的融合体,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把文学创作的技法实践于新闻中,在新闻生产中强调对话、场景的刻画,认为记者能以自我的认知角度去叙述新闻。它主张使用感知和访谈技巧来获取事件的内部视图,并要求使用新颖的写作技巧来关注写作模式与语态风格。

(一)小说化写作:以文学为导向

与传统新闻写作相比,新新闻主义写作提倡运用新颖的文学写作手法来叙述新闻事件,要求以文学性为导向,并在写作过程中融合小说的技巧与特点,引入小说的优势,从而使报道充满活力,提升人们的感官享受。因此,在新闻写作中,往往采用文学的手法来整理文字片段,并将文学手法的技巧运用到新闻写作中,使故事情节丰富曲折,情节走向扣人心弦。同时还注重事件细节刻画,注重人与物的对话和场景叙述。然而,新新闻主义报道与传统新闻报道之间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隔阂,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的,都使新新闻主义理论成为许多西方记者长期讨论和争论的关键词。

在新新闻主义写作的学界领域,许多实践者认为,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生产时应具备记者和作家的双重性质,以事实和文献为依据,要具有文学性,并且新闻报道的形式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有限模式。汤姆·伍尔夫的“新新闻四大技法”强调了文学的重要性,即一幕幕场景结构、对话全部实录、第三者观点、众多象征性细节的勾勒,这都是小说文学写作的重点,可以看出文学化的表达方式正在渗透进新闻写作中,丰富了新闻的写作形式。

(二)主观化报道:重视情感表达

新新闻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成为学界所争议的对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新新闻主义涉及传统新闻理论中传承下来的理念与原则,包括一些被强烈禁止的东西,如新闻报道的主观化倾向。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之中,客观性是新闻所必须遵守的一大原则,这其中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符合事实的各个发展要素来刻画新闻,强调了事实绝对的真实性。并主张记者只能以客观中立的角色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不应在报道中掺杂一丝的主观感情。

相比之下,新新闻主义主张新闻生产者可以在新闻写作中描述人们的感受和心理活动,鼓励记者通过个人干预的方式构建完整传播图景,分析事件背后的独特内涵意义。这里所谓的个人干预,主要体现在记者对事件有直接真实的参与,并将自己对事件的认知和感受加入到新闻写作叙述中,强化新闻报道的主观倾向性,使新闻报道的形式更加引人入胜、活泼生动。在新新闻主义支持者的观点中,记者直接参与新闻事件所获得的个人感受远好于僵化的事实陈述。简言之,在新新闻主义主导的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叙事不再一味追求冷静、客观、中立,而是会适量地添加个人认知与想法,用真切的情感去吸引受众,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关注事件背后的真实

新新闻主义报道注重个人见证和感情亲历。因此,新新闻主义者提倡“透过一个特定人物的双眼为读者呈现每一个场景,向读者传递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对场景的现实体验的技巧”以第三者的眼光向受众交代实物场景,使受众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来体验和感受客观现实,这就是所谓的“第三人称的视角”。

在传统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常以身临其境的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报道,但这种视角常具有局限性,给人一种不真切的感受。而新新闻主义提倡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要求记者借助一位事件的目击者,让他回想当时的种种情况以及他在经历这些情况时所产生的感触,最终从目击者的角度出发来写作新闻。对这一技巧的使用,沃尔夫作出过解释:通过对某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描写,把一切都展示在读者的面前,使他觉得身临其境,那个人的思想就是他的思想,他甚至能进入那个人的情感世界。

对这一技巧运用比较成功的例子,是诺曼·梅勒的《夜晚的军队》。这是一篇以作者的原型为主要角色的自传体作品。由于梅勒本人亲身参与了1967年在五角大楼的行军历程,所以,文中的许多场景观点来自他自身真实体验和感受。

二、社交媒体下的新新闻主义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交媒体逐渐占据流量的市场,新闻生产主体也正在逐步向非专业化方向发展,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陈述性写作,而是将多样的报道手法应用于写作之中。在此基础上,文字表达更加注重情感烘托,而技术的加持也使新闻报道多元发展,新闻生产主体在沿袭新新闻主义现有原则的同时,也在其基础之上衍生了许多新兴特点,从而社交媒体下的新新闻主义报道变得更加形式多样。

(一)细节描写:聚焦人物情感

在新媒体视域下,新新闻主义遭遇合理性危机,社交媒体的新新闻主义报道将细节描写重置为报道的重点,利用详尽的细节叙述去丰富情感。这是一种最明显的写作技巧,正是通过构建一个个看似无关的场景,或者说是在大量采访之后有意识地对典型性场景的选择并将它们巧妙地连接编织在一起,新新闻主义才得以推动故事情节自然地发展。而这也是新新闻主义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即从细微处见真章,依据细节场景来对新闻事件进行情感的抒发,达到再现与推动完整故事。

以“谷雨实验室”微信公众号的《互联网大厂复工的日子》推文为例,“电梯地板用黑色的胶带分成规整的九个长方形,戴着口罩的人站在各自的格子里。”这句话是整篇推文开头的叙述文字,以细致的电梯环境来表现新冠肺炎疫情初步复工后的真实场景体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新闻报道中详尽的相关环境描写无疑推动了全文的感情脉络走向,调动了整体的情绪,文学性增强。

(二)引用话语:推动新闻写作

对于传统的新闻报道而言,他人的话语只是单纯起到辅助作用,但对新新闻主义报道来说,话语的合理性常常能使读者更好地沉浸到文本之中。而在社交媒体的写作中,新闻生产者会通过大量引用他人话语的方式来提升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赖性,当然这也可以被认为是新新闻主义深入采访原则在社交媒体中的另一种体现,进一步推动了新闻主线的走向。

而在“谷雨实验室”微信公众号另一篇原创推文《张首晟:“天使”莫名坠落》里,有处片段“‘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此前也不知道他的抑郁症病情,发言人 Sean 告诉我们,‘他的去世让所有人都很意外”。作者用引用人的话直接表示事件,其余的段落基本上围绕这一段作了深入的叙述。由此可见,引用者的话语推动了故事发展的主线,也推动了新闻写作的进程。

(三)图文并茂:丰富报道形式

在社交媒体时代中,技术已经成为流量致胜的核心,技术的发展完善了媒体内部的重构,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无限制性的未来。新兴技术的产生配合着新新闻主义为新闻的报道提供了多种“悦读”的可能,并在此基础上激发了写作的创新点,而它的创新也主要体现在视频、图片等媒介形式的应用中。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发布过一篇关于疫新冠肺炎疫情后企业复工的文章《穿越疫情,朝九晚五》,在该篇推文中集合了多张主人公复工后一天的行程,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复工后的正常生活所带来的喜悦。而除了这种二维空间的静态图片之外,许多自媒体也将动态视频融入新闻生产中,如“谷雨实验室”的另一篇推文《千年老街还剩一张“清明上河图”》就以视频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了完整的新闻要素,用生动形象的视频增强了读者的网感化体验,将“阅读”与“悦读”相结合,调动感官参与。

三、新新闻的新闻文学化启示

新新闻主义如今仍面临着双重境遇,一方面,传统新闻理论的坚守者基于原有的理论共识——真实性、客观性等原则,质疑新新闻作品的合理性存在;另一方面,尽管“文艺化新闻”受到种种质疑,但现实中的新闻从业者也在不断吸纳新新闻的长处来优化新闻写作,其认可性在学界正在不断加强,新新闻主义正在回归现实领域,对“新闻的文学化”有一定的启示性。

(一)从新新闻主义角度解析新闻文学化

新新闻主义的出现打破了原先新闻奉为圭臬的倒金字塔结构,报道的基本单位已不再仅仅是何人、何事、何时、何地等新闻要素,这些要素在深度报道中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我们也可以从近年来的报业改革中清晰地看到报刊报道模式文学化的发展倾向。如媒体除了单纯的发新闻之外,还出现了“说”“侃”新闻的模式,如《百姓故事》《家庭故事会》《新闻坊》等。随着报刊的扩版浪潮,报刊新闻开始由简单的播报新闻转为深度化报道,如《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

这些报道模式的变革不仅单纯是在讲故事,更多的是寻求新闻与文学融合新范式的探索路径。可以看到,当下的新闻叙事正在逐步转向新闻“悦读”。在当下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里,速度已成为各家媒体所具备的要点,于是流量的竞争点开始由速度转向报道的深度。媒体在深度报道的转型中,必不可少的便是新闻的文学化,这就要求新闻生产者要把握好文学的尺度,精准完成文学与新闻的“嫁接”。

(二)新新闻主义与新闻文学化具有概念同构性

新新闻主义与新闻文学化有着相同的概念体系,它们都借助于文学形式更好地实现了新闻生产。新新闻主义是新闻与文学相融合的思潮,它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是一种新的文体,也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理念。同样,新闻文学化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和新闻发展的趋势,即不断向文学靠拢的过程。通过上述概念分析,不难看出在概念上二者相对应,它们都是新闻的一种发展走向,是一种动态的概念模型,是新闻发展的“进行时态”。应强化新新闻主义与新闻文学化具有的概念趋同性认知,从文学的角度加深其融合程度,以“未完成时”的状态来扩宽文学化写作的发展前景。

(三)新新闻主义为新闻文学化提供了写作范式

新新闻主义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写作文体形式,在形式上借用了文学的写作语言与修辞手法,所以也被称为“小说技法”。而如今各大媒体流行的特稿、深度报道、非虚构写作等新兴文体样式无一不体现了这种新新闻的文学技法,新新闻主义的某些理论方法正在不断渗透进新闻写作的模式规范中。

总体而言,新闻的报道模式始终都未脱离文学,文学手法是新闻生产中无法脱离开的要素。文学手法的加入使新闻生产更具灵活性特点,丰富了新闻语言的应用形式,使新闻开始逐渐远离那些单板、严肃的新闻语态形式。而新新闻主义的出现也是学界第一次如此鲜明地将文学与新闻相结合,尽管争议依旧存在,但不可否认新新闻主义的应用对新闻的文学化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赋予了新闻文学化更强的动力。

四、结语

回溯世界新闻史,新新闻主义已成为一个历史性名词。从之前的备受质疑到中期的衰落,直至最后的复兴,其间都是文学与新闻的探索融合之路。新新闻主义对西方传统新闻报道观念和写作手法的革新,反映了它对于新型写作方式的前瞻式的理论吁求。其“主观化”思想使人们从以往对外部世界的重视转向对人本身的内在结构的强调;由倡导感觉经验或理性思维的重视转向肯定人的内在心理体验和非理性的直觉;由单一事件的关注转向在结构和关系中探讨事件的意义。

在新闻写作中,我们需要借鉴和扬弃并通过自我变革而不断创新。笔者认为,新闻写作有其自身规律,在传播学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转变时,新新闻主义不仅是体现记者声音表达记者思考,更能从促进媒介现实、受众现实、客现现实的良性互动的角度出发,体现“读者意识”来讲适合大众传播的语言。总的来说,新新闻主义在其发展之路中表现出了无尽的活力,可以将其看作是新闻向传统文学的一个回归。同时,新新闻主义的发展以及新闻文学化的兴起标志着文体风格的突破以及报道观念的变革。而它作为一种文体风格,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是没有疆界的。正因为如此,它的沉寂与回归对正确解读新闻与文学的关系具有一定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 操慧,高敏.《新新新闻》中的“看电影”——报刊与现代文化生活方式的互动[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4):26-38.

[2] 李佳旭.论新新闻主义对传统新闻写作的借鉴意义[J].中外企业家,2020(20):241.

[3] 周大勇,黄也平.“新新闻”之回归与启示[J].文艺争鸣,2012(5):53-56.

[4] 吴小坤.数据新闻:理论承递、概念适用与界定维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4(10):120-126.

[5] 肖雪.基于大公共传播平台的品牌传播思考[J].新闻战线,2020(6):82-83.

[6] 吴兵,吴一夫.论社交传播时代的“新新闻”[J].今传媒,2019,27(2):1-4.

[7] 顾杰钰.浅析新新闻主义报道中细节描写操作策略——以《霾困北京时》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3):204-205.

猜你喜欢
悦读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悦读”课堂的教学策略
学生“悦读”能力培养策略摭谈
微课,为“悦读”插上“隐形的翅膀”
高中语文巧变“悦读”课堂的策略
从阅读到“悦读”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