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

2022-04-29 00:44连冬花李敏
江南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时代价值

连冬花 李敏

摘  要  享有“江南水弄堂”的大运河无锡段,其运河遗产资源丰富,价值多样,对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无锡段运河遗产蕴含的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共有的开拓创新、务实崇文精神及其孕育出的红色文化等,可以再构为彰显长三角共同体意识、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深化红色文化共识等新时代价值。

关键词  长三角一体化;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时代价值

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典范,是中华文明的当代标识。无锡段大运河遗产作为中国大运河江南段的精华段,既展示着中国大运河的江南形象,又是江南人对大运河集体记忆的历史见证,蕴含着江南水乡的文化基因,书写着江南文化的发展脉络,是传承江南水乡文化、延续江南文化精髓的有效载体。不仅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学界关于江南段运河遗产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文化价值处于探索阶段。文章以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探寻其中蕴含的江南文化精髓,挖掘无锡段运河遗产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时代价值。

一、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基础

文化遗产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其价值意义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留存,蕴含着历史进程中的诸多信息,对唤醒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和共有情感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但文化遗产成为遗产的关键在于社会对它价值意义的认可。可以说,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是在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更迭中不断被建构的,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价值意义。

无锡段大运河北起黄埠墩,自江关分流,西南支经西门桥、西水墩、跨塘桥,南至下甸桥,东北支经莲蓉桥,出羊腰湾,至跨塘桥与西南支合流,包括了北塘、城东、城西、南长四个小段以及黄埠墩、西水墩两个小岛,全长14千米,有“千里运河、独此一环”的美誉。其中环城古运河河道和清名桥历史街区属于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是世界级的遗产符号,这些区域内的遗产点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符号系统。

无锡清名桥历史街区,位于无锡市中心南端,以古运河为中轴、清名桥为核心,北起南禅寺,南至水仙道院,东起王元吉锅厂旧址,西至定胜河沿线,占地面积52公顷,是无锡著名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江南水乡特色风景名胜区。街区现存有少量明、清古民居,绝大部分历史建筑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建,既有充满着浓厚运河江南人家的普通建筑民居,又有中西合璧风格的石库门商贾别墅。它们是大运河穿无锡城而过以来,历史地形成的江南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样态表现,是千百年来无锡历史与现实的共时性呈现。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的指导下,无锡已将清名桥历史街区的各处遗产点进行了整合,将清名桥历史街区与环城古运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转变为清名桥核心展示区,以古运河为轴线,构成了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符号系统。

在核心展示区符号系统内,不同符号要素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在符号系统内表征着价值意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清名桥,是清名桥历史街区的标志性建筑。在清名桥附近,以永泰丝厂原有建筑为基础改建而成的中国丝业博物馆,是无锡近代企业家“实业救国”的历史见证。大窑路则是核心展示系统的另一种遗产符号,是研究古代砖瓦历史的珍贵场所。位于古运河南端的南水仙庙,既是当时人们拜神祈福求平安之地,也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红色革命活动之地,是古运河上的红色地标。

清名桥历史街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不仅呈现着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样态,而且通过对不同符号的现代加工,运河遗产潜在的历史价值和直观的现实意义以可观的、物的形态呈现出来,为运河遗产当代价值的挖掘和建构提供了现实基础,有利于提升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中的精神引领作用。

二、无锡段运河遗产的文化内涵

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凝聚着江南人的共同记忆。运河古邑牌坊就是江南人共有记忆的标志性指示。矗立于南长街与南禅寺交叉口的运河古邑牌坊虽然是一道进入清名桥历史街区的门槛,但它向人们暗示:是江南人曾经共有的在运河两岸历史活动的场所。走进牌坊后,便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民俗风情街。古运河从北向南延伸着,沿河两岸是江南特有的吊脚楼,青砖白墙,水波倒映,沿街是各具特色带有江南味道的商铺及商品,耳边不时传来吴地特有的评弹丝竹声,江南文化对江南人的凝聚力便被唤醒、忆起。

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表征着江南文化精神。江南文化是在江南地域社会实践基础上积淀而成的地域文化符号,开放进取、崇文务实是其精神所在。清名桥历史街区表征的江南文化精神就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如号称十里繁华的南长街,其发展始于宋代南门驿的设置,以驿站为中心,汇聚了大量南来北往的各色人员,成为江南人生产生活实践的聚集之地。他们以江南文化为引领,围绕着运河漕运,在南长街展开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实践,造就了活生生的江南生活样态。随着运河漕运的历代运转,随着江南人的生生不息,江南文化及其精神意义被绵延传承。

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中,工商文化基因及其精神最为典型。无锡被誉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这和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且拥有便利的水上交通密不可分。于是,在古运河两岸出现了大量的民族工商业企业,他们不仅办实业救国,而且办教育兴国;不仅开拓进取,而且勇于创新;不仅推动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而且走出国门,树立了中国形象。清名桥附近的永泰丝厂就是众多企业中的典型。永泰丝厂是20世纪初,民族工商业者为实现“实业救国”之梦在无锡运河边创办的缫丝厂。鉴于永泰丝厂及其他缫丝企业的良好经营,无锡生丝产量占据中国半壁江山,获得了丝码头之称。无锡实业家的成功,除了可见的技术设备升级、管理方式变革、人才培养等一系列经营方式的调整改革之外,最根本的是他们具有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开放性思维。就永泰而言,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国内市场,而且把产品推广到世界各地,参加了万国生丝博览会,在获得“金象奖”后又将公司开在美国,在国外直接销售生丝。1936年,中国生丝输出量为47204担,无锡就占半数以上。永泰丝厂在自身改革取得成功后,还向其他缫丝厂传授经验,一起成长、共同发展,合作而非对立、携手而非独行的企业合作精神,促使无锡生丝年产量以及年输出量均占全国首位,自然地赢得“丝都”美誉。以永泰丝厂为代表的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者,以开拓创新,务实奋进的江南文化精神演绎了无锡工商的百年繁华。

大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都具有开放融合特质。正是这种特质熏陶滋养了江南人。建筑是文化的表达,文化是思想的符号。清名桥历史街区的薛南溟旧居、祝大椿故居,都是在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熏陶下,以开放性思维接受了西学之美,而后将中西文化融为一体,以建筑艺术形式呈现于世,昭示着开放融通之美。

文化随社会变迁而发展变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在无锡运河两岸,由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演化出红色文化,这既是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开放、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古运河最南端的南水仙庙,梁溪河、大运河交汇处的西水墩,或许是地理位置上的开放、交流契合了社会发展需求,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以它们为载体,在运河沿线播下红色种子,点燃了红色之光,红色文化被创造、传播,成为江南文化中共有的红色基因。

三、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

文化遗产代表着传统,传统是不可或缺的,但“传统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人们要改变他们……传统并不是自己改变的。它内含着接受变化的潜力,并促发人们去改变它”。[1]无锡运河遗产需要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挖掘其内在的价值意义,再构其时代价值。

培育长江三角洲共同体意识。由于客观地理位置原因,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宋代之后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浙东运河、京杭运河的连通,把长江三角洲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间的联系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紧密。发达的经济、便利的交通,已经成为江南地区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方面,沿河沿江的经济带把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贯通在一起;另一方面,相似的经济活动带来近似的社会心理、思想观念等社会意识。如改革开放初孕育的苏南模式,就是江南共同体勇于开拓创新、善于探索实践的改革成就。就当下而言,培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共同体意识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文化诉求。

无锡段运河遗产积淀着深厚的江南共同体意识。通过挖掘古运河两岸的水运码头、江南民居、特色商品等可观可品的历史文化遗产,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共有的文化因素,彰显江南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性。通过挖掘和展示饮食、审美、信仰等人文因素,呈现江南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性。此外,以江南运河为纽带,营造江南运河共同体意识,唤醒和培育长三角地区人们的历史共鸣与现实共情,强化江南人的地方感和归属感,培育和深化江南共同体意识。

彰显无锡民族工商业合作共赢的一体化发展思想。长三角一体化,表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要建设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这既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任务,也是长三角区域要率先在全国形成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目前,在构建长三角产业集群方面,需要在企业合作协同、提高创新策源力、增强全球影响力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无锡段运河遗产蕴含的原创精神、海外市场开拓精神,可以为长三角一体化产业集群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当代启示。以永泰丝厂为例,以薛寿萱为代表的改革者,不仅对企业内部整体链条进行整体考虑与改革,而且帮助无锡其他缫丝企业进行改革;为了摆脱中国生丝受制于洋人的被动局面,永泰联合其他缫丝企业成立了生丝出口公司,直接向国外推销生丝,不仅扩大了生丝销量,而且在国外销售领域掌握了主动权。以产业群的方式壮大了无锡生丝企业的发展,并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了中国地位。因此,在中国丝都博物馆的展览介绍中,需要重新挖掘并突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意义。

展现红色文化凝聚共识的力量。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对凝聚社会力量,实现革命的伟大胜利具有无可比拟的精神作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长三角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着先天的一致性。文化遗产是历史遗存,也是现实话语。“‘遗产不是物,而是一系列语言、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共谋和构建,即遗产话语”[2] “遗产话语已成为一种协商社会文化身份认同、价值观与意义的显性方式,有时候是一种自觉方式”。[3]无锡地区红色文化的形成与传播,离不开上海作为红色文化基因发源地的直接影响。如无锡古运河畔西水墩上开办的第一所工人夜校,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周启邦(又名周愚人)从上海来无锡指导工作的成果,使西水墩工人夜校成为无锡工人运动的摇篮。古运河边的培南小学,也是邱宝瑞同志从上海被委派回到无锡从事地下情报工作的场所,而今,已经成为古运河畔的红色地标。无锡运河畔的红色文化资源,既表达着红色文化,又言说着以共同理想目标为核心凝聚而成的社会实践方式,深刻镌刻着江南文化滋养下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无锡段运河遗产蕴含的时代价值,需要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实践为中心,挖掘阐释并再构其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价值,从更宽广的视域推进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从更深刻的层面展现江南水弄堂蕴含的文化动力。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228-229.

[2]张崇.因时随事:遗产实践话语建构的中国范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22).

[3]劳·拉·简史密斯(Laurajane Smith).遗产利用[M].苏小燕、张朝枝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4).

本文系江南大学江南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课题资助(编号JUSRP12093)的研究成果。

(连冬花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大运河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研究中心主任;李 敏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责任编辑:江东】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一体化时代价值
长三角一体化下苏州市城市候机楼发展研究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
长三角一体化:省界毗邻基层政区治理的发展路径
上海青浦: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开展未成年人考察帮教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盛泽思考
关于长三角地区吸引人才聚集的关键因素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