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小娟
摘要:最近十年新闻生产在技术的迭代中实现了数字化的转型,数据新闻便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典型产物。数据新闻在搜集、过滤、整合、分析等一系列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最终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新闻信息,大大提升了新闻叙事的多样性,带给了读者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纷纷加快数据新闻领域的布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普遍存在着可视化形式单一、结构化数据占比过高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主流媒体数据新闻应用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下主流媒体数据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对数据新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数据新闻;主流媒体;新闻可视化
2008年,作为数据新闻技术基础的“大数据”概念首次被提出。2012年,以世界经济论坛《大数据 大影响》一文的发表为标志,“大数据”正式进入公众视野,这一年也被称作“大数据”元年[1]。2012年后,数据新闻作为“大数据”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等成为最早一批应用“大数据”技术制作数据新闻的先行者。数据新闻是“大数据”在新闻业的集中呈现,是数字化背景下新出现的新闻传播形态,其建立在海量的数据处理基础上,旨在为用户提供高度可视化、人性化的新闻信息。[2]
2012年,中央电视台《数字十年》系列报道的推出,开辟了数据新闻在我国主流媒体应用的先河。2014年央视“数说春运”栏目用数字可视化技术呈现我国春运人口的变迁,赢得了广大受众的一致好评,数字新闻在我国新闻界的影响也随之迅速升温[3]。现如今,我国新闻界已发展出以人民网“图解新闻”、财新“数字说”、新华社“数据新闻”、澎湃“数据控”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主流媒体数字新闻栏目,通过建构多样化的叙事角度,提供新颖的叙事方式,这些数据新闻栏目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网络媒体的格局,有效提升了主流媒体在网络环境中的声誉。
一、主流媒体数据新闻应用的价值分析
(一)可视化呈现增强报道的可读性
数据新闻以图表、图解、时间轴、数字动画、数据漫画等形式,将不易被公众理解的复杂信息,化繁为简地直观呈现出来。数据新闻形式多样、内容通俗、表达精准、视觉色彩丰富,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提升了用户的阅读体验。在新媒体时代,用户基于碎片化时间进行的浅阅读,在整个新闻阅读中的比例大幅提升,许多人已经丧失了阅读深度文字信息的能力。数据新闻的存在,成功地在新闻深度与表达通俗程度之间搭建起桥梁,可以在吸引用户眼球的同时,向他们传递有价值、有内涵的新闻信息[4]。如澎湃新闻“美数课”2020年4月发布的数据新闻《无症状感染者纳入疫情通报,我们对该群体的认知到哪一步了?》,借助于可视化的图表技术,将无症状感染者的行动路线以直观、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大降低了新闻中文字的比重,提升了报道的可读性。
(二)权威性数据增强报道的准确性
准确是新闻的第一要义。主流媒体背靠权威机构或部门,以官方的数据作为报道起点,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以数据新闻的方式呈现给受众,可以有效保证新闻的准确性。自媒体时代,信息发布主体日趋多元化,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用户对于高质量真实信息的需求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数据新闻以权威数据为来源,以标准化、严格化的生产流程为指导,可以在激烈的网络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提升主流媒体新闻的传播力。为记录党的百年征程,央视网特别策划系列数据新闻短视频《人民记忆:百年百城》。该系列一经推出便在网络上收获热烈的反响,它成功的关键就是借助翔实、具体的数据为各个城市的巨大变迁提供坚实的基础。很多网友在浏览这些新挖掘的对比数字过后,直呼从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城市还有这样的历史。准确的数字不仅体现了央视的权威,也增强了视频内容的吸引力,让观众看来直呼过瘾。
(三)实时性更新增强报道的全局性
数据新闻相较于传统新闻的另一大优势,是其报道的实时性与动态性。数据新闻基于数据的处理,可以实时、自动地更新新闻内容,进而提升新闻报道的全局性,使用户对于新闻现场的全部细节、发生发展、经过、结局、影响等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疫情防控期间,澎湃新闻的“美数课”栏目,制作了《新冠肺炎病例实时数据》报道栏目,以可视化的动态数据实时更新全国各地的疫情情况,用户可自行点击选择自己所要查找的地区,及时了解新增确诊、治愈出院、现存确诊等信息。在数据技术的帮助下,这些信息被叠加在一篇数据新闻作品之中,方便用户以最短的时间形成对事件全局的了解。
(四)细节化叙事增强报道的人文性
数据不是“冰冷”的象征。通过对细节数据的挖掘,并配合故事化的叙事,可以使数据新闻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在传递实时信息的基础上,拉近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5]。用数据勾连人与事之间的联系,展示人物背后被忽视的具体可感的细节,展示人文关怀,是优质数据新闻的一大共同特性。人民日报社的数据新闻报道《百年征程》,借助于一幅H5画卷,用梦想起航、探索前行、艰苦奋斗、改天换地、改革新貌五个版块展示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每一个版块均由大量的数字化细节作为支撑,并配以文字故事作为补充,有效地将宏观历史具体化,带给受众前所未有的新闻阅读体验,帮助他们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相关联,激发起受众爱国主义的情感共鸣。
二、当下主流媒体数据新闻生产与传播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非结构化数据占比较低,数据新闻吸引力有限
数据新闻中通常来说包含两种数据类型: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是“二手”的数据,是指新闻媒体对政府、企业、调查机构等公开的数据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后整合出的数据。非结构化数据是“原生”的数据,是新闻媒体结合选题内容,自主从海量的、尚未进行整合的无规则数据中挖掘出的价值信息。当下我国主流媒体数据新闻的数据类型,绝大多数都是结构化的数据,这样的数据虽然获取方便,但其内在的价值有限,难以加工出有原创性的观点,对于用户的吸引力也不会太高。
搜集数据是数据新闻制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后续新闻方向的关键一步。主流媒体数据新闻想要有所突破,做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要绕开已有的结构化数据,在技术手段的辅助下,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的新闻嗅觉,发掘数据内或数据间隐藏的新闻价值信息,生产出更加全面、有深度的数据新闻作品。
(二)数据新闻可视化方式单一,限制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
由于对数据新闻的理解还不够成熟,相关技术还较为薄弱,当下我国主流媒体数据新闻的可视化方式还较为单一,静态图表是最为常见的新闻呈现形式。以新华社“两会”期间的数据新闻报道为例,根据相关文献的统计,其静态信息图表的占比超过了85%[6]。静态图表虽然制作成本较低,但其交互性很差,无法完全体现出数据新闻的革命性价值,久而久之,用户难免会形成视觉疲劳,丧失对于数据新闻的新鲜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
如前文所述,数据新闻可视化的方式有很多,在静态图表的基础上,主流媒体要积极创新图表的呈现形式,配合数据地图、时间轴等辅助手段,并借助于动画等与用户开展交互,这样才能增强传播效果,增强用户对数据新闻栏目的黏性,使数据新闻的生产与传播进入良性循环。
(三)盲目追求数据可视化,忽视对于新闻深度的挖掘
新闻报道从不是事实的简单堆砌,其传递的是一种价值立场,是对人与社会的关怀。我国不少主流媒体急于融入数字化新闻的浪潮,缺少对于数据新闻叙事逻辑和本质的关注,结果是新闻只在画面上有所创新,融入了各种新奇的可视化元素,却缺少深度内容与价值的支撑。大量的数据新闻只是罗列数据,而缺少对于数据背后所呈现的社会现象的解读,使报道流于表面,最终将会导致受众阅读的疲劳。
主流媒体应当牢记,花哨、酷炫的视觉呈现需要以新闻内在价值作为支撑。在内容为王的背景下,只有利用数据分析发掘独特的叙事逻辑,从数据密度中确定叙事主题,才能避免千篇一律的报道内容,创造出自己独属的新闻风格。
(四)忽视中老年群体对于数据新闻的接受程度
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的进一步普及,我国网络用户中的中老年群体比重迅速提升。这些中老年用户对于时政新闻的关注程度往往较高,是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不可忽视的受众群体。但是,当下的数据新闻潜在服务假设的多为年轻群体,他们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有着较高的媒介素养,可以快速地消化吸收各种新型的信息呈现形式。中老年群体作为网络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信息需求与媒体数据新闻的个性化输出之间存在数字鸿沟,这使得数据新闻大量的潜在受众不得已将其“拒之门外”。
主流媒体对于中老年群体需加以特殊关照,这可以通过创作面向不同受众的多个数据新闻作品实现。如果因成本较高而难以制作多个作品,也应当特别重视最终数据结论呈现的直观性,用更明显的标识,将最关键的数据信息标注清楚。《人民日报》近两年的数据新闻设计就针对老年群体做了定制优化,加大了字号、加深了颜色,并简化了数据新闻的形式,有效保证了老年群体的阅读权利[7]。
三、未来主流媒体数据新闻展望
(一)提高数据收集质量,建立专属数据库
在海量信息覆盖的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大量重复冗余的信息,在这些无效信息的干扰下,媒体生产出的数据新闻质量低下。对此,主流媒体应当通过合作共享、购买、采集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自己的主流身份,建立专属的数据库,用以解决数据纯度和数据权威性的问题。以日本《读卖新闻》为例,其早在数年前就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并与海外多家媒体合作拓宽数据库的信息来源。《读卖新闻》的数据库主动对公众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浏览、搜索其新闻报道的索引档案。国内媒体也可以以此为参照,以重大时政专题报道为突破口(如建党百年、全国两会等),综合各方数据,建立独家数据库,为后续的新闻宣传报道提供基础。
单一媒体很难实现大量信息结构化的处理与保存。可以由中央级媒体牵头,建立跨地方的媒体间数据库,强化媒体的智能联动,将类似“中央厨房”的新闻生产模式迁移到数据应用上来,最终构建出更加完备的数据体系,方便各级媒体的调用。
(二)秉持用户理念,增强交互设计
在“分众”时代,用户间的差异化需求明显,单一的数据呈现形式往往难以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导致信息传递受阻问题出现。主流媒体应当结合近些年来兴起的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数据新闻产品进行大幅度创新,增强其动态性与交互性,让用户有更高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如新华社在2020年的两会数据新闻报道中,融入“5G+AI”声像分析技术,以音频共振的形式向公众展示政府工作报告所赢得的37次热烈掌声,极具创意的呈现形式,赢得了受众的一致好评,也为其他媒体数据新闻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增强数据新闻的交互感,需要设计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用户的视角入手,从用户的体验出发,考虑他们在新闻阅读中的舒适度,考虑他们在新闻阅读中可能面临的潜在问题,在必要的关键节点,融入互动要素,唤起用户的交互欲望。
(三)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从业者数据素养
数据人才不同于一般的编辑记者,其应当以全媒体记者为模板,做到“一专多能”甚至“两专多能”。数据人才要具备数据意识,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具备新闻敏感性,发掘出数据的潜在价值。数据人才还应对数据具有批判意识,不盲目崇拜数据,在反思中发现有价值的数据。此外,数据人才还应具备专业的数据处理技术,包括编程技术、网页制作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在此基础上,数据人才还需要对新闻生产的整个链条有一个宏观的认识,能够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无阻沟通,协同合作。 2015年起,中国传媒大学新设数据新闻报道专业,对比一般的新闻培养方式,数据新闻报道专业增加了统计学、语言编程等课程,培养出的人才也更加全面综合。主流媒体应当加强与院校之间的合作,重视对于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引进。
在数据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还应当重视数据团队的构建,打破原有新闻生产机制,重塑新闻的生产理念。一个完备的数据新闻生产团队至少应当包括以下角色:团队负责人、新闻编辑、美学设计师、数据处理人员等。当下我国主流媒体的数据新闻制作,以临时团队为主,在面对某个重大项目或重大主题报道时,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在项目或任务结束后,团队也随之解散。推动数据新闻报道登上新的台阶,需要各个媒体集团大刀阔斧地改革,打破传统以新闻编辑部为核心的单体作战模式,扁平化地打造人才队伍,以体制机制的变革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支撑。
四、结语
数据新闻作为大数据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代表了未来新闻业发展的方向。尽管目前数据新闻的设计理念与实践路径还存在诸多不清晰的地方,主流媒体的数据新闻制作也在体制机制层面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其依然是数字化时代值得各媒体加大投入的领域。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素养,积极探索各种有助于媒体融合的方式与渠道,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斌.大数据与新闻理念创新:以全球首届“数据新闻奖”为例[J].编辑之友,2013(6):16-19.
[2] 崔睿泽,马应一,柴玥.从国际数据新闻奖看我国数据新闻发展[J].科技传播,2022,14(4):65-68+79.
[3] 方洁,高璐.数据新闻:一个亟待确立专业规范的领域:基于国内五个数据新闻栏目的定量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5, 37(12):105-124.
[4] 王建晔.用数据新闻短视频讲述好中国故事的路径分析:以央视网《人民记忆:百年百城》为例[J].新闻传播, 2022(4):39-40.
[5] 王怡溪,许向东.数据新闻的人文关怀与数据透明:对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数据可视化报道的实践与思考[J].编辑之友,2020(12):69-75.
[6] 贾宇.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1.
[7] 王垭楠.时政类数据新闻报道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22,13(3):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