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缘
岭上,秋雨后的早晨。
院子里老柿树上,那一对花喜鹊“喳喳喳”亲昵地嬉闹,羞红了满树的红灯盏。
她走出老屋,站在门台上,双手向后捋一捋“剪发头”,拿过靠在老屋山墙根处的木把铁铲,向岭上走来。多少年了,早晨起床到岭上转一圈,如同看看熟睡一夜乖乖女的睡姿一样舒坦。
我和师友是为参加奔流文学院作家研修班而上岭来的。见我们走过来,她把一脸满足化成热情的问候:“头一次上岭?”
“头一次上岭。”地道的豫西方言,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路旁硕壮的枣树上,颗颗红宝石诱人。我和师友一人扯枝,一人欲摘枣。她告诫说:“不等到开山,岭上人是不能采摘山果的!”我们一愣,感觉不好意思,急忙停手。
她说,第一次上岭,他也是这样告诉她的。
岭上人直爽,见面三分熟,说话不忌生。
她说的是四十多年前的事儿。那年她十六岁,他二十四岁。
那个日子困顿的年代,因为采摘山果,她涉过伊河,第一次上岭。一天收获颇丰,等到该下岭的时候,天色已晚,她择来时的小路往回走。眼前的岭好像在捉弄她,漫山的树好像在捉弄她,不一会儿便迷失了方向。前面影影绰绰有一尊山神般的黑影,火把一晃一晃地炫眼。
他是守岭人。
看着两袋子尚未成熟的山果,如同割他肉一般疼。他吼出了让她记忆了一辈子的话:“不等到开山,岭上人是不能采摘山果的!”他怒目圆睁,声震山峦。她深感悔意和歉意,心里竟有了踏实感。他一直把她送过伊河,看她走远,大声说:“等开山了,再来!”
再到山果成熟的季节,她就会上岭。他教她认识各种山货,教她如何才能有更多收获。过去,她对岭上,对岭上人是陌生的。接触中,慢慢地她感觉到了岭的雄浑灵性,感觉到了岭上人的纯朴厚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她心目中,竟有了他的位置。尽管他年龄比她大,耳朵还有点背。但想到他,她眼睛就会如伊河水清澈透亮,心就会像山风吹过岭上一样,荡起一层层波澜。
终于,又到了开山收获的季节,她上岭来了。她是带着心思来的。一整天,他帮她捡拾山中的宝贝,说岭上永远也说不完的趣事儿。像往常一样,她没有感觉到两人有年龄差距,有听力障碍,两个人心领神会,配合默契。一直到下得岭来,站在伊河岸边,他对她说:“世世代代的岭上人过伊河,都是男人背女人的。今个我也背你过河!” 她没有一点犹豫,似乎找到了这次上岭的答案。她脱掉两只鞋子,挽起裤腿,一跃身趴在他的背上,两只胳膊紧紧搂着他的脖子。
她出嫁了。那是她果断推辞掉好心的三婶,跑前跑后为她张罗的那一家,嫁到岭上来的。她知道,他家的条件和岭下那一家相差很远。
但岭上有山果,有她看不走眼的人。
造屋
她家的房子,是在她嫁到岭上五年后盖起来的。石头根基上面垒砌两层灰砖,如同打了一道坚固的圈梁。尽管年代已久,墙上新粉刷的黏泥,透着微微的黄色,房坡上生长的瓦松,更显示老屋的苍劲伟秀。
在岭上,掩影在绿树丛林间的一座座老屋,如同眼前一道道沟梁一样,是岭上的美丽风景,凝聚着岭上人的智慧和能耐,有着极其强盛的生命力。一座座老屋青石地基,敦厚的土墙,粗实的檩条,蓝砖白灰垒砌的窗口、门口,两坡黛瓦,屋脊起兽,典型的明清时期建造风格。
岭上人造屋的仪式,非常虔诚和隆重。造屋是岭上人的大事。掺杂了许多生活中的理念。比如,房子的房基是要高出地面的,进屋得上一个台阶,寓意生活不容易,时时提醒子孙后代要努力向上;再比如,屋脊上的瓦兽,寓意能为全家驱灾辟邪,带来洪福好运。
把一堆堆的散土打成一道道墙,那绝对是岭上人的智慧。她说,他天生就是一个打墙造屋的高手,从砌地基到选土淌土打墙,他都非常有眼窍,无师自通,是岭上人必请的“土工头”。打土墙是一个功夫活儿。要选没有经过暴晒,不带杂质的新土,土的湿干度也有讲究。土干不结固,会出现坑坑洼洼的“麻子脸”,墙面不光洁;土湿会松软,打不瓷实,形成“套皮”。打墙用的主要工具是一头带挡头,一头用肘棍的夹板,像垒砖墙一样,一层一层咬“茬口”,打出的墙面一格一格上下错开。墙到出人头的位置,就要停上一星期,让晒晒阳光,透透湿气,干固凝结,再继续上土起墙。墙打到两边山墙,就无法再一圈圈地撵茬口了,只能在上面来回颠倒着往上起。这个时候,如同高空玩杂技,站在上面会有轻微的摇晃,一般人是会怯场的。他仿佛练过功似的,站到上面双手掂起一百多斤重的木挡头夹板来回掉头转圈,身如苍鹰,挺如树桩,轻轻松松掂起,稳稳妥妥放下。看得一圈人屏住呼吸,直为他捏一把汗,还不忘为他鼓掌叫好。她说,众目睽睽下,她最爱看他在上面的这一姿势了。尽管上面危险大,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她的心比别人都悬得高。但她相信他的能耐,她曾经不止一次地问他,站在上面真的就一点都不怵不怯吗?他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在上面是非常小心的,可一看到她站在下面,心里就有底,啥也不想了 。也正因为如此,打墙最关键的地方,她就会主动来拿锨上土,帮忙打杂,为他壮胆助威。
咸食
岭上人造屋吃“犒赏饭”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可改成吃“咸食”却是从她家建房子开始的。她说那是一个不得已的想法。岭上人讲究互助,平时相互帮工,是不用管饭付工钱的。但“犒赏饭”是必须请的。上房梁的时候,把造房子的重要工序基本都完成了。主家是要犒赏所有为建房子出过力的人吃一顿饭。表示对乡亲们的感谢,庆祝建房即将大功告成。
她家房子上梁的时候,已经举了全家之力,家中早就落下不少亏空。为了这顿“犒赏饭”,她从过年就开始精打细算做准备了,几乎是数着粮食籽过日子。可等到上梁的时候,也仅仅是节省了多半瓮的白面。根本不够一顿招待。“犒赏饭”是一种诚意和面子。因此,岭上人都会想尽办法,做得实惠,让吃得满意。条件好的会拉开桌子,摆上八碗、八盘、八碟的“三八席”,次点的会是八碗、八盘的“二八席”。条件不济的,也会让放开肚子,吃一顿捞面条或者大碗烩菜。
家里的条件在那儿摆着,怎样才能应承下来这顿饭呢?眼看着上梁的日子临近,她还在发愁。上梁是在秋天,过了麦罢雨水稠,地里的红、白萝卜如棒槌一般,噌噌往上蹿,她心里一下子有了主意。其实,他也有了和她一样的主意。他扛起一袋生产队去年分到各家的槐楝籽,对她说:“做咸食吧,不丢丑。我下岭打油。”
家里的大小事情,不用商量,他总能和她不谋而合,想法一致。
咸食,是一种以菜代粮,靠吃菜为主的食品,是岭上人家最简便、最节省的一种饭食。她拔下两大筐红白萝卜,洗净泥土,切成丝条,拌上一盆稀面糊,加入食盐、五香粉、芫荽、姜末、葱花、大蒜等搅拌均匀。
他从岭下提回一大瓦罐刚榨好的槐楝籽油。她倒油生火,待到油锅烧热,便挑起一筷子一筷子菜糊,放进热油锅里,等到浮出油面,再反复翻搅。看着它由软变硬,由白变黄的时候,味道鲜美,香色可口的“咸食”就做好了。从早晨开始,她一直都在不停地忙乎,炸出了满满两筛箩黄腾腾、香喷喷的“咸食”。末了,她又想到了存放的红柿子,搅拌上面糊,炸了一盆“甜咸食”。
等到大梁上到位置,木工们“砰砰啪啪”钉檩条、椽子的斧子声音停下来,在“噼里啪啦”庆贺的鞭炮声中,象征着大功告成的核桃、花生、糖果撒过,一场犒赏饭开始了。每个人从她手中接过盛满“咸食”的老海碗,再盛上一碗飘着香油气的鸡蛋酸汤,或蹲或坐,如风扫残云般,只吃得头上冒汗,食欲难禁。堂兄弟“二怪”造屋干活最不惜力,吃“犒赏饭”也最挑剔。把她拉到一边说:“嫂子,我真服你了,这是我吃得最如意的犒赏饭!”歪打正着,想不到她随机应变的一顿“犒赏饭”,竟改变了岭上人家从此以后上梁的犒赏的习惯,换成了炸“咸食”,喝鸡蛋汤。她也因为“咸食”味道调制得好,炸得出色,岭上每有人家造房子或者办事情,都会邀请她去做“犒赏饭”。真是一顿“犒赏饭”做出了岭上女人治家的机变本领,做出了岭上人的智慧和世故人情。
山猪
“咔嚓、咔嚓”新开荒出来的岭地,蜀黍谷子长得都该冒梢结穗了,一夜之间,山猪光临,竟被毁得一片狼藉。岭上从此不安宁了。山猪好像专门跟人过不去,胆子越来越大,毁坏庄稼的事情经常发生。岭上人无可奈何,只得用最原始的办法,晚上各家人轮换着在地头放铳、燃放鞭炮、点火,把山猪撵得满岭乱窜,惊慌不安,发威发怒。但庄稼被糟蹋得更厉害了,甚至院中的菜园子,也被带着家族成员的山猪毁得一塌糊涂。有的山猪吃不到食物,夜里把家猪圈墙给弄个口子,抢吃家猪食物,用长长的嘴巴,祸害家猪。有时候还会毁坏林木幼苗,把刚结果子的果树给拦腰折断。有人走夜路从岭下归来,被铳声惊吓的山猪慌不择路,竟向人冲撞过来,险些造成人掉进沟崖,酿成人命事故。
一直和岭上人和睦相处的山猪,成为了岭上人势不两立的公敌。
一天下午,从她家岭地的方向,传来一阵山猪的惨叫声,声音很凄厉,让人听了不寒而栗。过去她爱上岭,看看满坡苍翠、满枝的山果;看看太阳从山涧、云谷中冉冉升起;听听山鸡、山鸟的鸣叫声。不知怎的现在再上岭,总有一种恍恍惚惚的失落和心底的悲伤感觉。来到岭上,她看到不知道是谁在沟崖处放了个猪夹子。一头百多斤重的山猪右后腿被固定的铁夹子死死地咬住,在拼命地挣脱,夹子却越咬越紧。看到他俩到来,山猪的嚎叫声更加悲壮,惊恐的眼神,忽然充满着暴怒的光泽。眼光如同两把利剑,似乎要和人决一死斗!
她心头不禁一惊。这些年,有人专门上岭来狩猎山鸡、山兔、山猪,可是没少发财。听说有的还因此盖了楼房,买了小卧车。她心里盘算着,就现在的行情,这样一头山猪,弄到山下饭店,准能挣个千儿八百的。她用眼睛问他:“咋办?”
他不搭理她,一直蹲在那里,满脸忧郁。山猪看到他们二人暂时没有伤害它的意思,也许是感觉到挣扎无用,嚎叫得没了力气,就趴卧在地上,“哼哼”地发出低沉不服气的反抗声音。
这些年,岭上人的日子好过了。可岭上人恪守了多少辈子的规矩被破坏了。无序开发,无序砍伐,无序狩猎。山不是山了,岭也不是岭了,岭上的人也不像岭上的人了。
“放了它!”他站起身来,果断地走向野猪,费力地解开猪夹子。山猪从地上爬起来,一拐一拐地往岭上树林深处逃蹿。
他对她说,“去村里吧!”她们家带头向村里交出了开荒的岭地,并领回来树苗,把一片荒秃秃的山梁,重新补栽了新绿。岭上人已经明白,只有用退耕还林的办法,才能还原山猪的家园,还原岭上人的家园,把人为毁掉的东西重新还原回去。
从此,岭上又绿了起来,树林又茂盛起来,岭上人平静的生活又回来了。人和岭上生灵和睦相处的局面又出现了。现在,只用在地头扎上一个十字架,套上一件不穿的衣服,弄个草帽戴在顶上,打扮成一个人的模样,山猪就会远远离去,知道这不是它们的领地,是它们不该去的地方。
寻觅
上岭几天了,不透明的帘子雨,一直下个不停。难得的太阳露出笑脸的天气,山山岭岭沐浴着灿烂的阳光。
中午,我见到了他。一个穿着干净整齐,稳稳沉沉的老汉。他蹲在一只绿色垃圾桶边,正把一堆塑料瓶子往黑色垃圾袋里装。见我先说:“我耳朵背。”后又说:“这东西丢在岭上多不好看,拾回去了还能卖俩钱。”
他说到两个女儿,满脸的皱褶子都眯成了菊花瓣。女儿们都很优秀,大学毕业了,都已谈了男朋友。
二女儿寻找的婆家是在洛阳市偃师区的“夹河滩”,一个全国很有名、专业生产摩托车的经济重镇。二女儿对象家里条件很好。现在时兴的,心中想要的,她都不用操劳费心,婆家都置办齐全了。但是二女儿感觉到那都不合她的心意,好像一切都与她无关。她觉得只有像父母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才算是自己的。小时候,二女儿对父母相依相亲,无可挑剔的感情生活非常受用。慢慢长大了,就很想知道父母两人中间发生的浪漫故事,岭上有一种怎样的魅力,收获了母亲的芳心,能够让父母亲的一生丰富多彩!要不然,父母亲自身条件的不对等,岭上岭下条件的不对等,不会让二老一辈子过得如此情深意浓!
二女儿自小就有一个心愿,就是长大后,要带父母走下岭去,凭着父母的本事,在岭下会把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滋味!二儿女不知道自己想带父母下山的想法对头不对头,不知道自己选择爱情、婚姻的想法对头不对头。临出嫁的时候,想从母亲这里得到验证和答案。还像童孩一样,乖乖地躺在她的怀抱中,双手钩着她的脖子,听她讲她和他之间的爱情故事,讲岭上人的爱情故事,讲她为啥要拒绝三婶提婚的原因:“过日子图个能说到一块。”三婶是个过来的人,阅人无数,看事很准。对人说:“不管岭上岭下,这妮子都能把日子过好!”可二女儿临下岭,似乎也没有找到父母爱情的答案,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爱情答案。
不过很快,二女儿就回来了。在伊河边象征着岭上人精神骨骼的石牌坊大门前,遇到了几辆上海牌照的小轿车,停下来打听上岭的路。二女儿对上海人的长途跋涉感到好奇,就带他们上岭。原来他们是慕名来旅游的。这几年伊河上架了桥,水泥路通到了各家各户,就连大轿子车都能通到岭上来。通过退耕还林,岭上的植被茂密了。修建了各种旅游设施。岭上建起了宾馆,农家乐,吃、住、行、旅游、商务、会议接待一应俱全。二女儿自愿当向导,陪上海的客人登山爬岭,游山玩水,吃农家饭,住农家宾馆,体验农家生活,走哪儿都稀罕,看啥都新鲜,玩啥都有乐趣,看不够,玩不够,吃不够。末了,还把大包小包的山货,塞满了后备箱。陪上海人上岭游玩的过程中,竟动摇了二女儿一直萦绕在心头,要带父母下山的念头,竟对一直搁在心头的“爱情”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明白。二女儿掐指头算着,今天的岭上,再不是几年前、十几年前的岭上,再不是父辈们、祖辈们生活过的岭上。来岭上休闲旅游,寻找另一种生活环境的客人络绎不绝,成为常态。
终于,走下岭去的二女儿又回来了,开始布局在岭上的新生活。在岭上的宾馆做服务接待工作。二女儿觉得这才是“爱情”,这才是对父母感情的延续。
早起,又是一个艳阳天。
和师友约好,趁着早晨上班前,到岭上去了解他二女儿在旅游饭店工作、生活情况。正值上班高峰期,一辆小轿车忽然在我们前面停住,等我们走到跟前,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女士,放下车玻璃,热情邀我们上车,说:“看你们穿的马甲,就知道是来岭上开会的。”女的也有岭上人的特点,一样的自来熟,说,自己是河北省保定市人,前几年女儿嫁到了岭下的镇子上,也跟着过来,定居在这里。现在在岭上谋了个服务员的工作。不图挣钱,就图不闲着。岭上岭下的,就当锻炼身体!
我和师友对视一笑,忽然感觉到没有必要再继续走访了解了!
站在岭上,云层如在眼前滚动。拨开云雾,看到更多新奇。对了,这道岭就叫拨云岭,她和他还有好多故事……
作者简介:
杨殿臣,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在《奔流》《中国报告文学》《时代报告》《当代文学》等杂志发表文学作品。短篇小说《龙湾村的那些人》入选亚特兰大孔子学院《阅读》教材,获得二等奖。著有长篇纪实小说《康百万家风》《恒星,不仅仅是恒星》《明月兆山乡》《雨殇》及《鄢陵,从早晨开始》《顺着山水看鲁山》等。另有《鲁山三宝》等中短篇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