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站在时代与历史的高度,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大势与中国文化发展大势的高度,高度评价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文艺工作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界、文学界的成就和担当作为,深刻阐述了文学、文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科学回答了事关文学、文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讲话既是对党领导文艺百年的经验总结,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全新擘画,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思想、新要求,是对新时代文学的光辉指引,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学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总书记的讲话,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透着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凝聚着他对于文艺方向、文艺规律、文艺发展道路的深邃思考,体现了他对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期待,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令人既十分感动,又十分振奋。这一重要讲话,与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构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文学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要求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新时代新征程历史方位为坐标,把文学事业置于民族复兴的伟大背景下,置于文化强国建设的庄严征程中,置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富裕、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价值体系里,全面诠释了新时代文学的内涵、方向、原则、使命,体现出大格局、大气象。他说:“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从高原到高地到高峰,这是新时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也是新时代文学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推动新时代文学起高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一嘱托和要求既有历史纵深,又有宏阔视野,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开辟未来的历史主动精神,我们必须讲清楚其背后的学理、道理和哲理。
新时代文学起高峰,是在新时代新征程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的文学高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未来的时代,是中国人民在拼搏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他说:“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伟大的时代生活是新时代文学创作的“能量源”,是文学创作的巨大“富矿”。伟大的新时代精彩纷呈,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正一幕幕呈现于眼前,新时代新征程的壮阔天地正在向着我们浩浩荡荡地展开。党和人民的历史方位就是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深入挖掘新时代新征程蕴藏的无限文学宝藏,紧跟时代步伐,扎根丰富的社会生活,从时代脉搏中感悟历史的脉搏、文学的脉搏,在世界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萃取精华,用如椽大笔书写奋斗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把文学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与新时代同步,中国文学已经迈向了“新时代文学”崭新的天地。当代作家要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标注文学坐标,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实践中汲取力量,从时代脉搏中感受历史脉动,以宽广的胸怀和开阔的眼界观察时代变化,领会时代年轮的变迁路径,辨识属于新时代的故事和情感,努力破译属于新时代的精神密码,描绘新时代图景,塑造新时代形象,传递新时代价值,树立创作新时代史诗的雄心,真正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重大使命。如何展现这个振翅欲飞的伟大的新时代,如何捕捉、再现、深入刻画这些新时代的新形象,是对新时代作家的挑战。
一是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完整体现新时代风貌。任何文学活动,都是一个时代人们思想情感和精神风貌的形象体现,都不可避免地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临前所未有的伟大前景,肩负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必须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新时代,表现新时代,从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找到文学事业的“定位”、个体创作的“身位”、下笔书写的“落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把文艺创造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在我们的面前,山河壮丽、人民豪迈,伟大的时代考验着作家艺术家的眼界胸怀。我们的眼能否看出大势,我们的心能否感知大势,能否于细微中感知时代风云,能否在浩大中看出丰富生动,这都需要作家艺术家超拔高远的主体建构。“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树立大历史观,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高度,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高度,站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高度,深刻认识我们国家和民族、文明和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从而深刻体认“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将个人的“小我”融入民族的“大我”,積极投身历史伟业,充分发挥文学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方面的巨大作用,用艺术创造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鼓舞中国人民在新征程上锐意进取、开创未来。树立大时代观,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拼搏中去认识和把握时代,在时代变幻、风云激荡中洞悉主流和支流,在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和瞬息万变的信息洪流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通过具本而微的艺术创造展现总体性视野,借由饱含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学作品传达普遍的情感,领时代之风气,发时代之先声,以具有强大感召力和说服力的创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精神,有力唱响昂扬向上的时代主旋律。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广大作家、艺术家指明了“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壮阔境界。新时代是大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必须在长周期、大历史观视野下才能看清。新时代作家只有具有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方能写出与大历史大时代相匹配的作品,才能反映时代本质、塑造典型生动的时代新人和时代英雄,才能体现时代风貌。
二是要为新时代这一伟大时代“画像”,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新时代之“新”,“新”在人民的物质生活,“新”在民族的精神面貌,“新”在每个人思考世界的态度、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改变世界的方式上。首先,要突出视角之新。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内心和外在世界都带来了巨大变化,现在我们已经完全有了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和对话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过去的“俯视”、“仰视”变成新时代看世界的“平视”。其次,要体现内容之新。伟大的时代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时代作家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要以更宽广的胸襟,展现我们民族的奋斗史,热忱描写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用新史诗展现时代新风尚;要认真倾听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强音,倾听崭新时代的召唤,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给予最深情的褒扬,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再次,要展现意义之新。新时代作家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文学的重大意义,要关注伟大时代的磅磗伟力,去感受澎湃的激情、壮丽的史诗、恢宏的画卷,树立星辰大海般的辽阔目标,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书写好实现第二个百年梦想新征程上的风云际会,书写好中华民族壮丽激越的新史诗,是所有作家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的必答题。把排山倒海的鲜活实践、如火如荼的壮丽景观转化为新时代的“新史诗”,做新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这就要求新时代作家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要用心去触摸新时代的脉搏和节奏,写出新时代的主基调,写出新时代的温度。要让文学与新时代的呼吸同步、与新时代的脉搏合奏,为新时代文学的春天奉上各自的青枝绿叶和姹紫嫣红。要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要书写新时代新史诗,为新时代“画像”,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作品。
三是要以文学的方式参与宏阔的历史进程,引领时代风气。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新时代文学是新时代前进的号角。号角是引领之力,是激励之声,是聚力之气。优秀的文学作品突出时代特色,反映时代的要求,能够深刻捕捉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从而给人以思想上的指引,进而发挥了引领时代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水滴石穿的决心勇气,以柔克刚的细腻笔触,紧密围绕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意愿书写这个时代的新变化,反映这个时代的精气神,引领新时代发展的走向。
新时代文学起高峰,要高扬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就是要成为历史前进的强大能动力量,就是要以包含精神力量的作品引导、凝聚、推动人民创造历史。从精神主动、时代主动到历史主动,中华民族一步步赢得了战略主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从此迎来了精神主动。改革开放40年,我们从落后于时代到跟上时代、引领时代,一步一步实现了时代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现实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养分。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面对未来百年,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关键词:“历史主动”。实现历史主动,要聚焦“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把握历史主动,就是要坚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以总体性视野把握历史趋势、时代主流,以艺术的创造标记出时代的精神高度;把握历史主动,就是要牢记“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与人民同向而行,为民族立言立心,努力攀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文学高峰;把握历史主动,就是要以笔底风雷激荡民族巨变之百年沧桑,以如诗图画描摹新时代精神气象,发挥文学滋养人民心灵、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一百年来,中国文学始终紧紧拥抱和书写着“民族复兴”这一主题。心系民族伟业,描绘恢宏气象,这既是百年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历史对新时代文学的要求。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人间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史剧,始终贯穿着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历史主动精神。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认到,现代以来中国文学、中国文艺的发展是党和人民伟大奋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年来,广大文学、文艺、文化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新文学、新文艺、新文化,成为民族觉醒、人民奋进的重要引擎,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我们要热切回应这一主题,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发挥文学的正能量作用,深刻而丰富地表达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为民族复兴提供丰沛而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才能够将不息的才华与生命熔铸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以自己的创作参与党和人民的创造,才能把文学创作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在历史的伟大中成就文学的伟大。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用跟得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学新境界,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学、文艺工作者要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这是党对文艺、文学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把握,更是对新时代广大作家、艺术家的严肃要求。
新时代的文学、新时代的文艺是具有强烈历史主动精神的文学和文艺。中国广大作家、艺术家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觉,坚持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繁荣盛大的时代经验,最终要指向时代精神气象;生动鲜活的时代书写,最终要凝成时代精神气象。真正体现时代力量和时代高度的文学经典,要以时代精神气象作为它的书脊。在这个意义上,只有把握历史主动精神,才能创作出新时代的新文学。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伟大飞跃,热情迎接伟大跨越,勇敢创造伟大史诗;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坚信历史主流在我们这边,人类进步趋势在我们这边,既看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也深刻认识复兴之路的艰巨艰苦;要正确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不仅要写好过去的历史,也要写好新的经验和形象,更要经由经验和形象,写出背后浩大而澎湃的历史主动精神,努力创作更多富有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精品力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的文学动能和持久的精神力量。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在中华儿女不畏艰难考验的勇毅前行中淬炼自己的信念,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未来的实践中实现精神的升华,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学力量。
新时代文学起高峰,要体现新时代文学的新特质新特征。快速的现代化进程,正在使中国成为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国家。文学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号角。柳青说得好:“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柳青的话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对自己创作经验的清晰表述,这一经验,对于新时代文学创作依然有积极意义。在百年历史上,我们有现代文学,有社会主义文学,有新时期文学,还有新世纪文学的提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文学呼之欲出。新时代文学是延续革命文学、新时期文学血脉的文学,更是体现新时代实践、反映新时代精神的崭新文学。
新时代文学是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凝聚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文学;新时代文学是以人民为中心,激励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学;新时代文学是以提高质量为根本,奋力铸就艺术高峰的文学;新时代文学是以创新为动力,勇于拓展新空间塑造新形态的文学;新时代文学是坚定文化自信、光大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新时代文学是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有力证明文学地位价值尊严的文学;新时代文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学;新时代文学是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体现广大人类关怀的文学。就本质而言,新时代文学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党的百年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坚持人民至上。中国文艺、中国文学在党的领导下走过了始终高扬人民性的百年道路。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和艺术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时期,人民的形象被如此深入地刻画,人民的生活被如此真切地反映,人民的主体性被如此有力地彰显。百年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文学、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根基在人民,中国文学、中国文艺自立于世界文学、世界文艺之林的旺盛创造力来自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始终贯彻的根本立场。对于作家艺术家而言,“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一个作家、艺术家,如果不能对人民怀抱深刻的情感认同,那么他就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人。“人民是文艺之母”,“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将人民、生活、文艺有机地联系为一个整体,这既是对党的文艺事业的根本立场、性质宗旨的深刻总结,又是对文艺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重要理论创新。只有热爱人民,使人民真正成为文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文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可以说,没有源于生活,要想高于生活,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作家不接地气,就会断气。“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民与文艺、生活与创作关系最精辟的概括。深入生活,不仅是要“身入”,更要“心入”。在上述意义上,新时代的文学,既“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又有属于新时代的内容、形式和情感;既属于时代,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新时代文学起高峰,就要全面推进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李白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把李白和盛唐与今天的文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相比拟,生动地诠释了鼓荡在全国广大文学、文艺工作者心中的凌云壮志。如今,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和如此接近的目标,生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用跟得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优秀文艺作品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的能力和水平,艺术所能抵达的高度,有力地标识着时代的精神高度和文化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高度,要求文艺工作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攀登艺术高峰。在这里,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更是通向艺术高峰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传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的辩證关系,指出:“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这是对文艺创作和文艺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中华文化朝气蓬勃的活力,彰显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实现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自觉讲述世界的故事;传播中国价值,就是参与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追求中国气派和中国风范,但我们同时也追求“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向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能够更加宽阔地通向世界人民心中。为中国故事立心,为中国精神赋形,新时代文学的笔下要涌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种气势、气魄和气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流相汇、沛然前行,让中华文脉永葆星汉灿烂的壮阔气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向着历史的深度、社会的广度、生命的力度和艺术的难度进发,在现代化新道路中开拓新的艺术空间,在文明新形态中塑造新的文学形态。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新时代文学的壮阔前景满怀信心和期待,其中必然有“传之后世”的信念,有“江河万古”的雄心。这种信念和信心,就是对于我们的文明和文化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文物、文学、文艺、文化、文明都是对于意义世界或“中国价值”的建构。然而目前,文学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呢?一是浮躁,二是功利,三是缺少原创能力,四是有数量缺质量,五是有高原无高峰。在这个意义上,广大作家、艺术家必须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坚持弘扬正道,追求德艺双馨,就是能够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总书记严肃地指出:“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一个文艺工作者如果品行不端,人民不会接受,时代也不会接受!”总书记的教诲语重心长。人品与文品艺品相统一,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审美标尺,也是中国文艺恒久不易的内在伦理,它既是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也根植于成风化人的中华诗教传统。只有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才能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滋养人民的精神生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真正起到培根铸魂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不断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全面推进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文学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文学不在别处,它就在我们前行的路上,经由我们笃定恒心、精益求精的创造而徐徐展开。
推动新时代文学起高峰,就要推动中原文学起高峰。在文化的高原上积土累进,形成民族精神的高峰,是新时代中原文学的努力方向。从高原、高地到高峰的跨越是一个台阶紧接着一个台阶。李准的《黄河东流去》、杨兰春的《朝阳沟》曾经是中原文学一个很高的标杆。中原作家群在新时期文学中不同凡响,独树一帜,在新时期文学中做出了独特贡献。李佩甫经常说:“过程是不可超越的。”他自20世纪80年代就专注书写豫中平原乡村,几十年来初心不改,一部接一部地写出了《城的灯》《生命册》等作品,对时代经验进行了有力表达,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李洱也是如此,他以《应物兄》写出了时代的新质。这些都激励我们要用情用心用爱书写中原大地的时代传奇,创作出更多属于新时代中原文学的精品力作。中原大地、中原百姓,是我们写作、创作的宝藏。今天,所有发生在中原这片辽阔大地上的故事,都是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源泉。例如,在全方位对外开放上,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就展现了新时代河南的巨变;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原文学的主战场之一,我们要深刻认识乡村的历史性变化和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发展前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书写新乡村。要通過乡村振兴,写我们的乡村巨变,写我们国家、我们省“强起来”的过程。“创新”是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道”,新时代中原文学如何“破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河南的作家没有人家“湿润”、有“趣味性”,但是我们有力量感。用李佩甫的话说,我们河南作家不是比衣服,而是比肌肉。在这里,文学的力量,是能够被真实感受的。我们要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河南恢宏气象,通过对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炎黄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作家、艺术家又开始了新的跋涉与攀登,正以更多探索的新足迹、新发现、新收获,铸就不朽的新的高峰。我们要坚定地行走在中原大地上,向最高峰努力攀登,努力在高原、高地之上再建高峰,铸就新时代中原文学高峰。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这是对新时代的一种形象描述。“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广大文艺工作者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待和要求。党和人民需要你们、信赖你们、感谢你们!”这需要、这信赖,具有山河般的重量。新时代呼唤感应时代精神、体现时代高度的大师、大家、史诗、杰作。努力创造新时代文学的高原、高地、高峰,这是新时代文学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我们要把深情、深度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史诗作为新时代文学的崇高追求,承百代之流,汇当今之变,支持作家、艺术家大胆创新,聚精会神攀登艺术高峰,努力书写新时代文学的云蒸霞蔚、群星灿烂,努力开辟新时代文学气象万千、群峰耸峙的壮阔境界!
(李庚香,中国作协会员,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责任编辑 丁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