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
唐贻承,民国有名的教育家,他与何叔衡、徐特立、熊瑾玎关系甚密,既是同事,也是挚友。1937年10月,徐特立在长沙任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主任时,特地来到长沙县江背镇五美山上高冲,看望曾一起教书办学的老朋友唐贻承先生。
久未谋面的两人,紧紧抱成一团。两人亲切叙旧,临分别时,唐贻承略带伤感地对徐老说起了自己的心事,他一生最遗憾的事是因儿女拖累,未能投身革命洪流,如今儿女长大成人,要拜托徐老将他们送往延安锤炼,为革命尽力。
朋友的报国情怀令徐老大为赞赏,在徐老的介绍下,三姐弟先后到达延安,在党的培养下,他们不负韶华,各有成就。
“鲁艺不能没有你,还是留在延安吧。”
大女儿唐荣枚,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1933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声乐。1938年赴延安,适逢鲁迅艺术学院招录音乐教师,她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被录取为该校音乐系讲师。她授课不为教材所囿,深入浅出,绘声绘色,学生无不心领神会,收获良多。
为使学生保持清亮的音色,唐荣枚不管冷热,起早贪黑陪着学生在野外练嗓子,师生亲如一家。每当学校组织给老师评价打分,她总是位居榜首。她力求上进,拜聂耳为师,在他的指点下,只一两年工夫,唐荣枚就从讲师成长为副教授。
唐荣枚在延安声名鹊起。有次中央机关举行一场文艺晚会,毛泽东竟邀她跳舞。毛泽东一边跳舞,一边问她是哪里人,她说“湖南长沙人”。毛泽东一听是同乡,有意考验她:“叫你回湖南去做地下工作,愿不愿意?”她笑答:“主席有令,千斤不敢移。”毛泽东笑了:“鲁艺不能没有你,还是留在延安吧。”
后来,她和音乐家向隅结婚,两人生下第一个孩子,当即写信给毛泽东,请他为小孩取个名字,毛泽东不久回信,起名“延生”。
1960年,周恩来主持创建中央民族乐团,因唐荣枚在工作上的突出表现,组织上调她任党委书记兼副团长。乐团应苏联邀请,到莫斯科演出,为了祖国荣誉,她亲自登场,一曲《延安颂》唱响苏联,并获斯大林奖。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唐荣枚才去美国纽约与儿子延生生活,2014年病逝于美国,享年96岁。
巾帼能人受到蔡畅表扬
二女儿唐荣前,1937年毕业于长沙县立师范学校。在校时,她常与同学一道,在街头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抵制日货。到达延安后,她先在妇联工作,负责接待投奔延安的巾帼能人,并将她们按年龄、学历依次排名入册,供组织按材择用。工作之余,唐荣前帮助家属做饭,教小孩识字,和姐妹们参加边区大生产运动,受到蔡畅的表扬,不久调部队当文化教员。那时官兵工作很忙,白天没有时间学习,她便想方设法办夜校。部队老兵不少,文盲和半文盲居多,但都以年纪大为由,不愿上课读书。唐荣前耐心地做工作,说徐老42岁到法国留学,曾有不少人笑他年纪大了。徐老却认为,自己年纪虽不小了,记忆力衰退了,想必一天学一个字不难,一年360天就学会了360个字,如果现在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到死都是个不识法文的人。一席话激发了老兵的积极性,通过学习,许多老兵修家书、记账目再不犯愁了,少数老兵还能撰文在《边区群众报》上发表。后来徐特立知道了这件事,夸她有父亲唐贻承的遗传基因,擅长普及基础教育。
唐荣前1949年随军南下,到了长沙。军委会安排她到裕湘纱厂当军代表,她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搞民族资产阶级改造,将纱厂转为公私合营。不久,她被提拔为湖南省高校局局长,那时湖南高校不多,原有高校设施很简陋,在她的努力下,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面貌大变。
用笔名“柯蓝”创作出优秀作品
儿子唐一正,现代著名作家。1935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在延安加入共产党。徐特立当初是介绍他直接去延安,谁知途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组织上叫他去八路军总部学兵队,学习三个月,再上山西抗日前线。在战火纷飞中,唐一正结识了一位叫柯蓝的南洋华侨战地护士,两人一见钟情并以身相许,约定战后同往延安报考鲁迅艺术学院。天有不测风云,柯蓝为掩护伤病员,不幸中弹牺牲。唐一正得知这一消息,悲伤不已,常常到柯蓝坟前暗暗发誓:“安息吧!你的未竟事业由我去完成,去延续,今生无缘,来世也要在一起!”
不久组织上将唐一正调出部队,他先后任延安边区群众报社记者、主编。在新闻界工作三年后,他考取鲁迅艺术学院,实现了梦想。
1939年,他正式向组织申请,将“唐一正”改名为“柯蓝”,此后六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他以柯蓝的名字发表了一千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他创作的小说《三打铜锣》,被改编成花鼓戏《打铜锣》,在湖南传唱至今。他创作的描述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和推荐。我国文坛泰斗茅盾曾在香港著文推荐他所写的中国唯一一部反映延安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获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并受到周恩来的高度赞扬。根据他写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而成的电影《黄土地》,获得多项国际大奖。他的散文诗专集《早霞短笛》,为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争相传抄,影响广泛。
2007年12月11日,柯蓝在深圳逝世,享年86岁。
解放后,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徐特立有感于他们一家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为唐贻承亲笔写下“浩气长存”的石匾立在墓前。时任国家救济总署、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新华日报社总经理的熊瑾玎题写挽联“此公千载,著无限之光荣;子女三人,均有功于革命”,竖在墓前两侧的华表石柱上。
插图/陈自罡 编辑/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