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芳
摘 要:教师的创新和教学个性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的统一体。有创新精神,才会有教学个性;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没有个性的教学。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要关注创新,用有效的策略来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提升自我,展示自己的个性潜能。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表现,会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如何创新,教出个性。
关键词:创新;个性;发展;思考
一、自主反思,体会生态课堂的重要性
惠施和庄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别送给他俩一些大葫芦的种子,对他们俩说:“你们把这些种子拿去种在地里,会结出很大的葫芦。比比你俩究竟谁种的葫芦大。”
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庄子从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时候来看看,见没有什么异常,就顾自做别的事去了。
过不多久,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也没有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得格外好,慢慢地,都开了花结了果。
惠施觉得很奇怪,就跑去请教庄子:“先生,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长得那么好呢?”反思自身,我想,我们以前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对学生寄予太多太高的期望,给学生太多的包袱,把学生看得太紧,却忘了给他们一个自由生长的快乐生态空间,他们怎能自然健康地成长?“生态课堂”是一种创新的课堂授课形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体验。
二、结合案例,体验生态课堂的过程性
(一)开门见山,直切主题
现在提倡的“生态课堂”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教师把自己的感受先暗示给学生,影响学生对文本产生充满个性、灵性的解读。所以,为了避免给学生画下框,教师舍弃了常见的言语导入形式,仅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引入新课,开门见山,直切主题。
但看似简单的导语,也需要注意细节问题,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中学生,他们能深深体会什么叫乡愁吗?所以导语设计教师要反复修改,着实推敲了一番,既要打动学生,又要打动听课的外地老师,又不能过于造作,但绝对要脱俗,最后用一张远空明月的图片,近景是几树桂枝,画面开阔高远,很能调动人的情思,左上角几个大字——“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作为背景音乐的《月之故乡》的旋律本就有穿透心灵的效果,极美的画面伴之以深情的音乐,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撼。简单的歌词,极易上口的旋律,让学生也忍不住唱起来,听课的同行们有的甚至也跟着学生轻轻哼唱——也许,正触到了他们内心的某一深处吧!这只是最初的“抛砖引玉”之举,等到学生老师都微微点头,整个课堂已经成为一个整体了。
(二)诵读解读,拓展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法贯穿整个教学流程,有自由读、组内读、齐声读、听音频范读等,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充分调动全班学生朗读诗歌的积极性,读出对诗歌的理解,读出诗歌的一唱三叹之美。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教师应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确实,与文本对话其实就是建立在充分亲近文本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首先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由组长安排自己组内朗读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力求用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从而实现对话,读的时候既能倾听心灵,倾听语调,又能以读出的语调表达倾听的感觉。
在学生的朗读中,教师会感受到学生对待新的文本时那种热情、认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挑选本组最适当的方式来认知文本,方式多样,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已经初步体味了诗中深情,为下一步深入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读完诗歌,学生可以说一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中,学生饱含激情,声情并茂地朗读,会促进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情不自禁地抒发内心的情感!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点评学生的朗诵优点,其余学生会兴致盎然地评点他们朗诵时的语音、语调、语速、语气、情感等要点,而这正是朗诵的技巧,不用教师刻板地说教,学生就很好地掌握了学习诗歌的重点。对于生态课堂来说,课堂上学生的节外生枝、别出心裁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会为课堂教学生成带来新的可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育与教学效果。
(三)品味语言,提高审美
当然,光朗读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生审美的触角伸展到文本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并揣摩诗人的情感,唤醒学生心灵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这样的设计,也是为了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互助学习的目的,通过给予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小组的意见、观点,充分激发学生把自己当成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灵需要,而这种通过亲身探究、讨论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相信、真正理解的知识,也是真正属于学生的东西,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带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对诗歌中的“意象”赏析时,不少小组都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按照时间顺序,意思逐层递进,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形成客观性认识,在交流互动中分享观点。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认识到有两个字学生觉得很重要——“呵”字使作者因为母亲去世的那种伤感更好地渲染出来。还有的学生认识到一个“而”字也很重要,它表示转折,说明此时的乡愁和前面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从单纯的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上升为思念祖国。学生主动鉴赏和体会,会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和思想,在体会中形成深刻认识。
三、发散思维,展示生态课堂的创新性
为了展示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二度创作”。在“二度创作”时,浸润在诗歌意境中,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作品创设的意境,演绎出一段段荡人心魄的故事,甚至有一个学生用了泰戈尔的诗句,点出了那种锥心的苦痛——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在你面前你却看不见我,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能看见你却不能触碰你!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高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会促进学生在深入品析文本的基础上,从中受到感情的熏陶、渗透,悟出了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主动探究才能够真正体悟到文本的真谛,才真正被课堂、孩子所感动——这样的教学过程已经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
总之,生态课堂追求的生生皆动和生生互动,包括任何一个学习环节、任何一段学习时间,每一个学生都要动起来,更包括学生本身的手、脑、心等重要感官的协调运动。在生态课堂上,学习内容的组织与展示,更多的还应该是在学生这一方。让学生提出的问题高质量而生动,让学生思考的方法与众不同而生动,让学生学习结果的表达独到而生动,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享受课堂!
(责任编辑:向志莉)
参考文献:
[1]罗小莉.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J]. 新课程,2021(34):167.
[2]王皓乐. 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初探[J]. 文学教育(上),2021(07):106-108.
[3]李岑通. 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 成才之路,2021(20):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