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幻动画《灵笼》表现了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人类文明面临的危 机与挑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在此基础之上,《灵笼》积极借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元素, 对世界性的问题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为全球化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叙 事策略上的尝试。
关键词:《灵笼》;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元素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也正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儿童不仅承担着传播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势必在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止中国,整个世界都将是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所以,我们在培养儿童时必须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培育,为他们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球公民,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做好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那么,动画片能够在使中国儿童成为优秀的全球公民中提供帮助吗?答案是肯定的。进入21 世纪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国动画的视野与格局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世界动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正如有论者指出的,中国国产动画的崛起已经成了“‘中国崛起在大众文化场域内的重要表征”[1]。很多国产动画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向中国观众讲述属于中国的故事,而是以全球化的视野对很多世界性的问题表达了高度的关注。同时,他们还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发展经验, 针对这些世界性的问题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2019年正式播出的国产动画番剧《灵笼》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一、《灵笼》的末日题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从题材来看,《灵笼》属于典型的末日题材科幻作品。这一题材其实并非《灵笼》的原创, 因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科幻的方式展现幻想中的末日世界便已经在文学界与影视界蔚然成风。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人类心中造成的悲痛与创伤还没有消弭,整个世界便又再一次被冷战的阴霾所笼罩。而且,冷战给人类带来的恐惧与悲观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质上仍然是一场运用常规武器的战争,而冷战一旦导致全球性的军事冲突,那么迎接人类的将是一场可怕的核战争。爱因斯坦曾经讲过一个著名的冷笑话:“我不知道人类会用什么武器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武器肯定是木棍和石头。”因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足以使人类走向灭亡,让人类从猿猴开始重新进化。猿猴打第四次世界大战,不用木棍和石头还能用什么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50年代后,以《世界终结之日》为代表的描写一批核战争与世界末日的影片便开始陆续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冷战的威胁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人类又开始遭遇了种种新的危机与挑战,如生态危机、生化危机、能源危机,以及人工智能对人类构成的潜在威胁,等等。这些危机不仅引起了人类的关注与警惕,也直接催生了
《生化危机》《我是传奇》《后天》《终结者》等经典的科幻作品。所以,所谓末日题材的科幻影片与其说是对未来的畅想,还不如说是反映了人类对于自己当下所面对的种种危机的焦虑与思考。
那么,《灵笼》反映了当今人类面临的何种危机,又对这种危机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呢?在《灵笼》中,人类遭遇的危机首先是一个生态危机。在动画中,制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幕幕萧条肃杀的情景风物。地球上已经没有了丝毫的绿意,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戈壁与荒滩,那些记录了人类文明曾经的繁华与辉煌的高楼大厦如今只剩下了断壁颓垣,空气中充斥着焦土与黄沙。大地已经完全丧失了生机,除了神出鬼没,样貌狰狞的怪兽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的活物。生态危机是当代人类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这一点已经是全人类的共识,所以,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积极地培养儿童爱护环境的习惯,向他们倡导绿色生活的理念。这种正面的引导固然是必要的,但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如清新的空气一样,当它存在时我们未见得能对它的价值有多么深刻的体会,只有当它缺失的时候,我们才会切身感受到它的不可或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灵笼》要煞费苦心地塑造一个满目疮痍的末日世界,因为它正是要通过这个良好的自然生态被摧毁殆尽的世界对观众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与心理冲击,让观众在接受了这些冲击之后深刻地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而且,如果细究起来就会发现,《灵笼》中的生态危机本质上其实是一场人为的灾难,因为这场生态灾难其实起源于一场秘密的科学实验。有人试图将人类的基因与其他物种的基因强行融合,从而在实验室中打造出更为强大的生命体, 甚至让人类实现永生。但是,一次实验事故中导致带有极大传染性的基因样本外泄,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量生物受到感染,进而产生变异,最后导致了一场全球性的灾难。这一因果关联其实就是在提醒观众,很多生态灾难其实就是人为的灾难,是人类出于自己的野心、贪念和自大对自然环境大肆破坏的结果。
通过观察《灵笼》中的一些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当时人类的科技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了让人类在危机中生存下去,大家筹备了火星移民计划,还试图通过对婴儿进行基因改造创造出能适应末日生存环境的新人类,这些科技已经远高于现有的人类科技水平。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遏制自己的野心与贪念,那么,无论人类的科技水平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人类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灾难,而发达的科技甚至有可能成为灾难的助推器与帮凶。一场浩劫过后,人类虽然几乎消亡,但地球依然存在,只不过那些闪烁着诡异微光的植物和凶残的怪兽成了地球新的主人。地球在宇宙中已经漂浮了45亿年,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于35亿年之前[1],而人类的历史,即便从类人猿的出现开始算起,也只有1400 万年左右。在人类出现前的数十亿年的时光里, 地球上曾经出现过无数繁盛的物种,而它们最终也在时光中化为尘土。所以,我们提倡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其实并不是在对环境施加恩惠, 并不是在保卫地球,我们只是在保护人类自己而已。
如果比照一下早期的科幻文学作品和当代的科幻作品,就会发现两者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区别。早期科幻作品更倾向于畅想未来人类在某一个具体的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以“神预言”著称的科幻大师凡尔纳的众多科幻小说便是如此。在《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预言了潜艇与人类对氢能的使用,在《2889年一个美国新闻记者的一天》中,他更是如同亲眼目睹一般描绘了电视机和视频通话设备的样貌。但是,现在的科幻作品更愿意去思考未来科技的发展会对人类的生存境况造成怎样的影响。例如美国作家阿西莫夫的小说《我,机器人》就探讨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刘慈欣的《三体》则引发了我们关于外星文明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是当代科幻文学的一个重要进步,因为说到底,我们并不是为了发展科技而发展科技,我们发展科技的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而且,也只有当人类对于科技进步中蕴藏着的种种危机有了足够的警觉与反思,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科技,绕过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险滩与暗礁,让科技真正地服务于人类。
《灵笼》显然秉持了当代科幻文学这一正确
的价值观。而且,和其他科幻作品相比,它显然着重强调了人类在面对科技引发的危机中休戚与共的命运。《灵笼》中的那场生态灾难不仅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的灾难,而是整个人类共同面临的灾难。在面对一场属于全人类的危机时,人类也只有携起手来,才能共克时艰,生存下去。浮空城的居民在外形上体现了不同人种的特点,有的金发,有的黑发,有的红发,肤色也不尽相同。他们的姓名也带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所留下的痕迹,既有尉迟镜南、墨城、红蔻这种极富中国文化特色的姓名,也有查尔斯、杰西卡、摩根等西式的姓名。但是,在浮空城中,他们没有国籍与民族的区别,大家都是浮空城中的居民,都是人类的一分子。这一点在女主角冉冰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她的名字带有明显的中国色彩,却长着一双雅利安人的蓝色眼睛,披着一头常见于北欧人身上的银色头发,种族与国籍身份在她身上显得异常模糊。此时,浮空城中的居民已经组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他们的共同使命就是将人类文明的火种延续下去。
二、世界性问题的中国式解决方案
为了让人类在绝境中得以生存,浮空城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制度。之所以将居民区分为上民和尘民两类,就是为了将有限的资源尽量分配给体质和智力更占优势的居民。浮空城的管理者禁止居民恋爱结婚,也是为了让居民们专注于生存竞争,不要因为儿女情长扰乱了心境。为了让居民们为浮空城做出更多的贡献,领导层还设计出了所谓的“贡献值”,视居民为灯塔做出的贡献而赋予他们相应的贡献点,而居民民购买物资, 接受医疗照顾时也必须支付相应的贡献点。一旦贡献点消耗完毕,就意味着这个人失去了在灯塔上生活的资格,必须被放逐到危机四伏的地面。很多老人为浮空城贡献了一生,却因为年老体衰而不得不面临着贡献点入不敷出,最终遭到被放逐的命运。简单地说,浮空城为自己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找到了一个非常合理的理由,那就是“生存”。
但是,人类所做的一切,人类奋斗的目标, 难道仅仅是为了生存吗?或者说,除了活着之外,人类的生存是否还应该追求其他的附加价值和意义?借由马克和冉冰等人的思考,《灵笼》将这个问题摆在了观众的面前。但是,由于浮空城的所有规则已经形成了以“生存”为唯一目标的自洽逻辑,所以,要想在浮空城所制订的规则内部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在《灵笼》中,为人类所面对的共同危机提出新的应对方案,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新的方向的不是自诩为人类“灯塔”的浮空城,而是以白月魁为代表的地面居民们。
美国哲学家安乐哲提出的“跨文化问题移植”的思想对于理解白月魁等地面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很有启发的。所谓跨文化问题移植是指当对“我们文化现象某些特定问题的关注”无法在本土文化内部寻找到合适解决方案时,可以调用其他文化的思想资源,“准确分析这些问题的症候所在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1]。在安乐哲思路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在以西方文化思想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很多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其实也反映了西方文化思想面对这些问题的失效与无力。这时,如果能够积极在其他文化传统中寻求思想资源和解决方案,则无疑有助于解决这些疑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
白月魁等地面居民在面对这场全球化的危机时采取了和浮空城截然相反的应对策略,而且他们的应对策略无一例外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浮空城面对危机重重的生态,采取的是逃避与对抗的态度。它悬浮于地面之上,面对怪兽也是简单地采取了用各类重型武器除之后快的态度。但地面居民却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积极地融入地面的生态环境。他们利用一个废弃的怪兽巢穴作为基地,一方面利用怪兽“灯下黑”的心理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空间,同时也为研究怪兽的生理特性和生物习性创造了便利条件。在对抗怪兽的过程中,他们深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道理,利用怪兽的肌体骨骸和生物能量打造了多种能有效制服怪兽的武器,甚至还会借助怪兽的能量波激发人类自身的思维潜能和肌体潜能。也正因为如此,当浮空城在与怪兽的对抗中节节败退、朝不保夕的时候,地面居民们已经掌握了在地面生态中怡然生活的方法, 并且逐步找到了击败怪兽赖以生存的玛娜生态的方法。
整部影片中,白月魁与马克的打斗戏是点赞量最多,观看量最多的片段,这段影片同样也是以中国元素作为呈现要点。为了制服因被脊蛊附体而变异为怪兽的马克,白月魁和马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世界范围内,“情节不够动作凑”已经成了一个习惯性的制作思路,很多动画作品还会刻意设置一些动作场面,以展示作品的特效和渲染技术。但《灵笼》中这段动作场面的设计目的绝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进一步地突出中国话语和中国传统文化。打斗时,白月魁首先用利剑刺穿马克的前爪将他固定在圆心,然后借力打力,卸掉马克的攻击力道,战斗中,一个以利剑为圆心的两仪图赫然显现。当马克吸收了周围其他怪物身上的息壤,进入不受控制的狂暴状态之后,白月魁又通过传统中医的拔罐方法吸出了他身上的息壤,让马克的神志恢复清醒。在打斗情节的配乐上,制作者将唢呐作为主要乐器,也进一步地突出了这段情节的中国元素和中国传统的文化色彩。
正因为地面居民面对危机采取了更为合适的应对策略,所以,他们在为人类找出一条生存之路的同时,也尽可能地照顾到了人类除生存之外的其他合理需求,让人类活得更有尊严。他们甚至会利用脊蛊汲取人类思维和记忆的特点,利用科学手段提取脊骨中的人类记忆并将之以影片的方式播放出来,激励居民重拾人类昔日的幸福与荣光。由于《灵笼》目前只播出了第一季,后继的故事也不能妄加揣测, 但有理由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出现在第二季的作品中,中国的思想资源也一定会在《灵笼》所描绘的末日世界中为人类文明寻求到新的出路。由于已有多个国家购买了
《灵笼》的海外版权,可以想象,当外国的观
众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也一定能够从中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智慧和善意。
(本文为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专项项目“多维视野中的世界儿童文学经典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李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1]白惠元:《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与民族性故事世界》,《文艺评论》2022年第2期。
[1]2017年5月《自然》杂志刊文指出,有科学家发现了距今约42亿年的微生物化石。但由于该研究尚需进一步的确认和探讨,所以目前普遍观点依然是地球上的生命出现于大约距今35亿年之前。
[1][美]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何金俐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