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格律诗(一)

2022-04-29 21:47:28舒静
时代报告·奔流 2022年4期
关键词:五言七言格律诗

舒静

从古典诗歌发展和格律特点的角度,可以把中国古典诗歌分为两大类,即古体诗和近体诗。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格律诗趋于成熟,于是,人们把唐代格律诗形成以前的诗歌称为古体诗,把唐代以后遵循一定的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亦即格律诗。

格律诗主要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

格律诗一般为五言和七言,六言的也有,但很少。每首只有四句的为绝句,也称律绝;五言的称五言绝句,即五绝;七言的称七言绝句,即七绝。每首八句的为律诗,五言的称五言律诗,叫五律,七言的称七言律诗,叫七律。每首超过八句的为长律,也叫排律。

格律诗有严格的格律限制,其核心有五大要素,即篇幅(包括句数、字数与句式),平仄,黏对,押韵,对仗。

篇幅,指的是句数、字数和句式,格律诗的句式以五言、七言为主,不可混用,虽有六言,却极少。通常我们说格律诗句式,主要指五言和七言。在格律诗中,除排律外,绝句、律诗的句数和字数都是固定的。绝句,不管五言还是七言,只要是绝句,都是四句,五言的二十字,七言的二十八字,不可改变。律诗一样,只要是律诗,都是八句。五言的四十字,七言的五十六字,不能改变。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杜牧《山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王维《山居秋暝》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 李商隐《无题》

平仄,是对语音声调的分类。在古代汉语中,語音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四声。平声包括上平声、下平声,仄声包括了上声、去声和入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不论是诗或是词,都是依靠字词语音声调以平仄搭配和变换,使诗句在韵律上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从而使诗句吟诵起来更加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感。如:

花枝出建章,

――||―

凤管发昭阳。

|||――

借问承恩者,

||――|

双蛾几许长?

――||―

—— 皇甫冉《婕妤怨》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 王安石《元日》

(―代表平,|代表仄。)

这样的声调交替形成了音调的起伏变化,可以使诗句产生抑扬顿挫和回环往复的节奏和旋律,从而生成了诗句所特有的音乐美感。

从以上诗例还可以看出,诗句中的平仄排列有其基本规律,可以排列出四种不同形态,即四种基本句型。

五言的:

a: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b: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c: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d: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七言的:

a: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式)

b: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式)

c: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式)

d: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

掌握了这四种基本句型,然后把它们按照黏对、押韵的要求进行搭配,就可以得到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各种不同的平仄格式。

黏对,是黏和对的统称。“黏”是指两联之间即后一联的出句与前一联的对句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关系;“对”是指一联内,出句与对句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关系。

这里涉及“联”。格律诗的字数都是双数,每个单数句和它后面的偶数句合起来为一联,一联的前句叫出句,也叫上联,后一句叫对句,也叫下联。

“黏”“对”是有规则的。

黏的规则是:后一联的出句第二个字必须与前一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黏。

“对”的规则是:对句的第二个字必须与出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对。

违反“黏”的规则叫失黏,违反“对”的规则叫失对。

随着格律诗的发展完善,黏对规则已经成为格律诗必须遵守的要求,格律诗中“失黏”“失对”现在基本没有了。

(待续)

猜你喜欢
五言七言格律诗
清 钱泳 隶书七言联
中国书法(2023年8期)2023-09-23 19:20:26
格律诗倒装略说
中华诗词(2023年8期)2023-02-06 08:52:32
有志无书五言联
行草书钟鼎风流七言联
中国书画(2020年10期)2020-03-09 06:25:00
曲是新格律诗继承传统和融汇当下的纽带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28
论贾雨村《口占五言一律》的诗语叙事
红楼梦学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7:58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朝罢诗成七言联
中华书画家(2017年1期)2017-02-10 08:04:21
自由诗与格律诗之间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