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常州跨江融合发展研究

2022-04-29 00:44邵泽义马尚亭
江南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泰州常州发展

邵泽义 马尚亭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安排。地区融合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江河两岸相互独立且发展不平衡的两个实体单元,在发展处于特定区间时便会推动实现融合发展、联动发展,这是国内外江河流域城市发展的共性路径。泰州和常州两地的发展符合江河流域联动发展的基本表征。常泰大桥的建成为两地实现跨江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两地在地理、文化和产业方面具备了实现跨江融合发展的充分基础,要在交通、产业、公共服务方面通过构建同城化联通网络、协同化发展平台和共享化民生圈层的方式推动实现两地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这对助力江苏“中轴崛起”、长三角核心区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常泰大桥;泰州;常州;跨江融合;发展

“十四五”时期,泰州将全力打造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常州将成为江苏省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的一面旗帜,发展任务繁重。在这种背景下,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发展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而且具有实践上的迫切性。常泰长江大桥的开工建设为两地跨江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深入研究和提前布局泰州和常州融合发展问题,“合力唱好跨江融合发展‘双城计”,[1]对于推动两地实现通力合作、“抱团”发展、协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为泰州常州发展“储能”

“十三五”期间,泰州先进制造业取得突破、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发展优势突出明显,但同时也存在产业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还需升级、园区特色优势和产业承载力有待进一步做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仍显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常州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内外循环展现新活力,但同时也存在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传统产业转型提升还不够快和集聚人才等要素资源的能力还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推动实现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发展,在产业方面加强合作、在资源要素方面强化互联互通,对于充分解决两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为江苏中轴崛起“蓄力”

受到区位和资源等要素的影响,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差异性的特点。从2018年到2020年,苏南板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9906.76亿元、52519.13亿元和55164.23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3.89%、52.72%和53.71%、;苏中板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3050.8亿元、24494.15亿元和25616.72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4.89%、24.58%和24.94%;苏北板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1365.98亿元、22963.34亿元和23837.91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3.084%、23.05%和23.23%(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全省经济形势在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面临中北部需要崛起的问题。因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构建江海河湖联动发展格局。推动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发展,可以增强两地发展的综合实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为全省崛起提供动力基础。

(三)为长三角核心区建设“撑腰”

长三角城市群仅占全国总面积的2.3%,却创造了全国25%的经济总量和25%的工业增加值。扬子江城市群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区。2020年,扬子江城市群的西段,南京、扬州和镇江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达25086.37亿元,占扬子江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的31.05%;扬子江城市群的东段,苏州、无锡和南通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达42577.28亿元,占扬子江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的52.71%;扬子江城市群的中部,泰州和常州两地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3117.30亿元,仅占扬子江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的16.24%。由此可见,扬子江城市群“两头胖、中间瘦”的特点明显,并且近三年来没有发生明显改变。特别是,2020年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占扬子江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6.58%,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占扬子江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66%,扬子江城市群“中部塌陷”问题较为突出,已对长三角核心区的整体发展产生了一定牵制作用。实现泰州和常州“抱团式”发展,可以有效解决两地动能不足、带动不强的问题,对撑起长三角核心区之“腰”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挑战

(一)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和策略,如波士华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东海道城市群和英伦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等。当前,长江过江通道密集建设,江苏沿江城市推动实现跨江融合发展成为主流发展方式,这为泰州和常州实现跨江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现实来看,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主要体现为:一是泰州和常州人文相近,具备厚实的文化基础。泰州和常州同属吴楚文化圈,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在宗教文化、教育文化、艺术文化、建筑文化和水文化等方面具有相似相异的特点。泰州和常州相近的人文历史有助于培育内生动力、形成发展合力,为两地跨江融合发展提供厚实的文化基础。二是泰州和常州地理相邻,具备优越的区位基础。泰州和常州同处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区、隔江相望、经纬度相同,两地之间最短距离仅2.1千米。当前,公路、轮渡便捷,常泰长江大桥建成后,包括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一级公路在内的路网系统逐步健全。两地在沿江地区已经布局了虹桥、新桥、临江、粤海和长江等工业园区,为两地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泰州和常州两地相近的地理还为市场、科技、劳动力、资源、要素和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搭建了便利的平台。三是泰州和常州产业相宜,具备充分的合作基础。近年来,泰州在承接上海和苏南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培育形成了生物医药、船舶制造和新能源特色产业集群,特别是中国医药城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2020年全市医药产业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189亿元,连续19年领跑江苏,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近年来,常州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科研能力较好的优势,趟出了一条“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之路,装备制造业和石墨烯产业发展迅速,此外轨道交通装备、电网装备、农机和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基础装备等也成为区域标志性产业。泰州和常州在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产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未来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这为两地产业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

(二)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发展的潜在挑战

泰州和常州实现跨江融合发展是由两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决定的,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牵引作用和驱动作用。长期以来,泰州和常州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特色和优势,但也面临“绕不过、躲不掉”的困境和问题,如泰州的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速度缓慢”、[2]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常州的资源集聚能力不强、产业转型不快等方面的问题。泰州和常州在推动跨江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就会凸显出来。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如果带动作用不强,会触发倒吸效应。推动常州和泰州跨江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对泰州和常州本身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带动作用,而且对助力江苏“中轴崛起”、长三角核心区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果这个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一方面,泰州对常州的资源、要素、人才和劳动力等产生倒吸效应,常州也对泰州的资源、要素、人才和劳动力产生倒吸效应;另一方面,宁镇扬、沪宁杭、连徐淮、南通、苏州、无锡等经济圈和城市对常州和泰州的产业、资本和技术等都会触发倒吸效应。二是如果分工合作不够,会引发离心效应。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发展的重点是做好分工与合作,在产业合作、技术对话和民生共享等领域开创新局面。如果分工协作不够,泰州将不能改变在省内无法“入圈”的难题,常州也将面临在“苏锡常”一体化中“出圈”的困境。泰州和常州将逐渐被南京、上海等都市圈边缘化,资源空间将会被进一步压缩。在这种情况下,将会引发离心效应。三是如果融合发展不好,会激发内卷效应。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融合,做到特色产业强强联合、短板弱项相互抵消、资源要素充分流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保障共建共享;着力构建对话协作、双向畅通、相互开放的发展格局。如果双方对话不畅通、合作不充分、融合不全面就不会产生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就会激发内卷效应,从根本上影响融合发展的质量。

三、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发展的路径措施

(一)推动交通建设跨江融合,构建同城化联通网络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对资源、人才和要素等流动发挥着重要作用。泰州和常州实现跨江融合发展重点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点也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因而,要实现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发展首先要推动交通建设跨江融合,着力构建同城化联通网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构建轨道交通网络。充分利用全省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四网融合”交通格局和打造“轨道上的江苏”的有利时机,泰州和常州政府或者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联合向国家和省级部门争取,推动盐泰锡常宜、常泰、北沿江等铁路开工建设,建成高速铁路网络;精准把握国家和省级铁路网建设的有利时机,适时规划建设泰州和常州城际铁路线,建成城际交通网络;大力开展市际轻轨研究,大力推动建设泰州和常州轻轨交通网络可行性论证和开工建设工作。二是开展纵向协调,构建地面交通网络。泰州和常州市政府或有关部门加大同南京、扬州、镇江、南通、无锡等地市的沟通协调,拓展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和一般公路网络,建设路网延长线和过境线,推动两地在更大范围融入国家和省级路网系统;加大泰兴、靖江、录安洲、圩塘等地的通航研究,合理布局一批码头、港口和客货运航道,实施开通公交化水上交通线,建设便利交通系统;泰州和常州在交通建设规划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道路改建、扩建和延展工程,加快建设市际交通快速路系统。三是强化横向对接,构建地下通道网络。泰州和常州两地要加大在未来交通规划和相关方面的对接与合作,以泰州的“四通二建”为主体,大力建设一批长江隧道、过江通道和地下公铁交通项目,构建综合立体的地下交通网络;泰州要研究建设江阴靖江长江隧道、靖澄、张靖等过江通道支线,加大同常州的通联力度,常州要加大在沿江区市建设连接张(靖)皋过江通道、江阴第三过江通道的隧道等项目的力度,推动建设连接泰州的地下交通网络。

(二)推动产业要素跨江融合,构建协同化发展平台

跨江融合发展不是招商引资,也不是对口支援,而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共建共享基础之上的全面合作,要根据经济基础和突出优势形成要素自由流通、产业承接转移、发展互补互促的大格局。泰州和常州实现跨江融合发展,关键是产业要素的跨江融合,构建协同化发展平台。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错位发展,构建主导产业发展平台。泰州放大特色产业优势,集中精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常州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纺织和前沿新材料等产业。泰州和常州要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对话平台,避免产业同质发展而冲突竞争,在产业布局、产业链壮大、市场培育、要素流通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实现错位发展和异质发展。二是突出协同共进,构建配套产业互补平台。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等方面,常州要支持产业要素向泰州流动,支持泰州培育大健康产业链条,形成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在新材料产业等方面,泰州要支持资本、技术和人才向常州流动,支持常州大力发展特种石墨材料、石墨烯、高性能碳纤维以及新型功能材料、新型电子材料产业,形成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泰州和常州要在研发、创新和金融方面互相支持,共同构建配套产业互补平台。三是突出共建共享,构建特色产业合作平台。常州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和机器人等方面与泰州以大健康产业为主导的“1+5+1”现代产业体系开展合作,通过在沿江地区建立合作产业园区的方式构建产业合作平台;泰州在汽车制造、高端钢材和精准医疗等方面与常州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方面开展合作,通过建立产业示范区、试验区、开发区等方式构建产业发展平台。

(三)推动公共服务跨江融合,构建共享化民生圈层

泰州和常州推动跨江融合发展,一方面是为了壮大经济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现实层面看,推动产业、资源、人才和技术跨江流动是泰州常州两地实现跨江融合发展的一部分,要真正实现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还需要推进公共服务跨江融合。泰州和常州推动公共服务跨江融合,推动“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构建共享化民生圈层的路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网络建设为载体,构建医疗卫生便利圈。建立医疗卫生资源共享网络,推动实现两地居民在医疗机构、床位、装备和设施方面享受市民化服务。以互联网、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为载体建立远程会诊网络,实现病例分析、病情诊断、医学检查和治疗方案网络化、远程化,推动两地居民共享均等化、高端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服务网络,使两地居民在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特定人群健康管理、卫生计生监督管理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等方面享受快捷化、便利化的服务。二是以资源互通为依托,构建文体旅游共享圈。大力支持两地有关部门开展文化资源和产品网络化开发,推出网上书城、博物馆、图书馆和美术馆等产品推动两地居民享受网络化服务。探索推出“泰常居民同城卡”推动两地体育健身资源共享,使两地居民在体育馆、游泳馆、健身馆和公园等方面享受市民化服务。深化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推动泰州市民卡和常州市民卡互通、互认,使两地居民在景点参观、观光旅游和门票服务等方面享受同城化待遇。三是以平台搭建为抓手,构建就业社保联动圈。两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通力合作建立就业信息协同发布平台,实时发布招聘信息和用工信息,推动实现就业联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提高两地就业的水平和质量,使两地居民享受高质量的就业服务;建立职业进修和培训协作平台,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服务,使两地居民享受高端化、全程化的职业技能服务;建立社保同城化服务平台,使两地居民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方面享受均等化的服务;研究建立社保参保信息共享平台和同城结算平台,推动实现两地参保居民医疗保险费用便捷化、即时化结算。

参考文献:

[1]丁康权.跨江融合锡通联动[J].江南论坛,2021(5):44.

[2]成长春,陈琳.江苏跨江融合发展中人民群众获得感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3.

[3]沈永东.社会组织推动城乡区域协调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支撑[J].探索与争鸣,2021(11).

本文系2021年度中共泰州市委党校合作课题“常泰长江大桥建设背景下的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江辰】

猜你喜欢
泰州常州发展
Taizhou Stinky Tofu泰州臭干
泰州行吟
常州的早晨
幸福水天堂——泰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