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嘉慧 单梦肖 李新玮 刘建宇 李文静
摘 要|目的:考察无聊倾向对冲动购物倾向的影响,以及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冲动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无聊倾向问卷、冲动购物量表、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和 Barratt 冲动性量表对 271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无聊倾向、冲动购物倾向、物质主义价值观、冲动性两两呈显著正相关;中介效应分析表明, 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冲动性在无聊倾向与冲动购物倾向之间具有显著中介效应。结论:无聊倾向可以正向预测 个体的冲动购物倾向,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冲动性在其中起中介作用。本研究对于提升购物幸福感,倡导理性 消费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无聊倾向;冲动购物倾向;物质主义价值观;冲动性
1 引言
无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体验,是指当个体面对贫乏的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时,由于无法充分体验到需求满足而所感受到的无趣、空虚、无助等导致其不愉悦的复合情绪体验[1,2]。无聊的典型心理特征包括低情绪唤醒、注意力涣散、感到当前任务缺乏意义、走神以及脱离或改变当前活动的愿望。无聊可以从个体倾向和情境激发两个角度来理解。无聊的个体倾向又被称为无聊倾向或特质无聊,指的是一个人比他人更频繁或更强烈地感到无聊的个体倾向,体现了无聊的易感性与一般化程度[3]。
研究表明,无聊与冲动性行为密切相关[4],如不安全驾驶、攻击行为、饮食失调、病态赌博等[5]。
作为一种冲动性行为,冲动购物是消费者快速达成的购物决定,是一种计划外的、瞬间产生的、强烈的、立即购买的行为[6],具有非计划性、快速决策和情感性三个特征。有研究者认为,冲动购物行为源于 情感反应的发生——由于消费者受到了某些情绪刺激的影响,或个体冲动购物的目的是利用冲动购物带来的暂时快感抵消当下的沮丧情绪。无聊作为一种消极情绪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体验,人们可能出于逃避无聊的目的而进行购物,高无聊的个体会有更多的网络冲动购物[7]。基于此,本研究假设 H1:无聊倾向能够正向预测个体的冲动购物倾向。
冲动性是个体在受到内部或外部刺激时迅速做出的无计划的反应,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的自我调 节和自我控制能力[8]。研究表明,一些负性情绪如悲伤、愤怒等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冲动性。此外, 存在无聊倾向的被试会报告更高的冲动性得分,并伴随着更高的冲动性行为[9]。基于此,本研究假设H2:无聊倾向通过冲动性影响冲动购物倾向。
物质主义价值观是指一种强调物质拥有、社会声望重要性,以追求和占有金钱财物作为生活和行为最高标准的个体价值观[10]。持高水平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更加不节制自己的消费,更倾向于不进行理性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支出,因而更容易产生冲动消费。个体的物质主义价值倾向也可能与其情绪体验有关。例如当个体经常体验到的无聊时,就会倾向于选择可以带来即时愉悦感的活动或产品[3];而个体 追求愉悦主要依赖于对物质刺激的实现,他们往往为自己花大量金钱,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物质主义倾向如冲动性购买、强迫性消费、社交网站或网购成瘾[11-14]。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H3,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无聊倾向与冲动购物倾向之间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模型(如图1 所示)。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问卷星线上发放问卷,施测对象为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320 份,收回有效问卷 318 份,回收率为 99.38%;剔除无效问卷 47 份,有效问卷 271 份(68 名男性,203 名女性,平均年龄为 22.53±2.82 岁),问卷有效率为 85.22%。
2.2 研究工具
2.2.1 无聊倾向问卷
采用黄时华等人[1]根据无聊倾向性问卷并结合我国文化环境背景编制的无聊倾向性问卷。该问卷 共 30 个项目,所有项目均采用五级评分。问卷分为外部刺激维度和内部刺激维度两个维度以及 6 个因子, 其中前者包括单调性、约束性、孤独感和紧张感;后者包括自控力和创造性。在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88。
2.2.2 Barratt 冲动性量表
采用周亮、肖水源等人[15]修订的冲动性量表(BIS-11),修订后的量表更适合国内情况。该量表共 26 个题项,所有题项均采用 Likert 四级评分,得分越高代表冲动程度越高。量表分为注意力冲动,运动性冲动以及无计划性冲动三个维度。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75。
2.2.3 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
采用李静、郭永玉[16]修订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该问卷共有 13 个题目,所有题目均采用五级评分,得分越高代表拥有更高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65。
2.2.4 冲动购物倾向量表
采用景奉杰、岳海龙[17]编制的《中国消费者冲动型购物倾向量表》。该量表共有 26 个题项,所有
题项均采用七点计分,得分越高代表冲动购物的倾向越高。量表存在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共 6 个因子。其中前者包括不顾未来、快速决策、非计划性三个因子,后者包括购物冲动、调节心情、购物体验三个因子。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85。
2.3 数据处理
统一收回问卷后,使用 SPSS 对各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使用 Process 程序进行多重中介模型检验,得到模型各路径的效应及效应量的大小。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 SPSS 数据分析软件,把研究所涉及的变量纳入探索性因子分子中,根据 Harman 单因子检验方法,统计结果显示未经旋转得到 23 个特征根大于 1 的因子。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 17.75 %,小于 40 % 的临界标准。因此,可以判断该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冲动购物倾向、物质主义价值观、冲动性、无聊倾向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所涉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相关分析如表1 所示:冲动购物倾向、物质主义价值观、冲动性、无聊倾向两两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无聊倾向与冲动购物倾向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无聊倾向能够正向预测个体的冲动购物倾向。
3.3 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冲动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海斯(Hayes)编制的 SPSS 宏 Process 程序中的 Model 4,检验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冲动性在无聊倾向与冲动购物倾向之间中介效应。回归分析表明(如表2 所示):无聊倾向显著正向预测冲动购物倾向
(β =0.356,p<0.001); 无聊倾向(β =0.262,p<0.001)显著正向预测物质主义价值观;无聊倾向
(β =0.620,p<0.001)显著正向预测冲动性;除冲动购物倾向之外的其它变量作为预测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时,物质主义价值观(β =0.317,p<0.001)和冲动性(β =0.424,p<0.001)均能显著正向预测冲动购物倾向,而这时的无聊倾向(β =0.010,p=0.165)不显著。
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如表3 所示):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冲动性在无聊倾向与冲动购物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 0.346,占总效应(0.356)的 97.19%。具体看,中介效应由两条路径产生的间接效应组成:通过无聊倾向→物质主义价值观→冲动购物倾向的路径产生的间接效应 1(0.083);通过无聊倾向→冲动性→冲动购物倾向的路径产生的间接效应 2(0.263)。两个间接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分别占总效应的 23.31% 和 73.88%。
结果显示,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冲动性在无聊倾向与冲动购物倾向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具体中介作用路径图见图 2。
4 讨论
本研究考察了个体无聊倾向与冲动购物倾向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探究了无聊倾向是“如何”对冲动购物倾向产生影响的——即通过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中介作用以及冲动性的中介作用这两条路径。研究结果不仅对拓展相关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干预和预防大学生冲动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无聊倾向与冲动购物倾向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无聊倾向与冲动购物倾向呈显著正相关,即个体的无聊倾向水平越高,其冲动购物倾向也就越高,这与之前的研究证实结果一致。研究者指出,高无聊倾向个体的“自我意识”比较消极, 而个体的“自我意识(对于内部状态的意识)”状态直接导致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判断和评估并造成情绪状态的分离[18],因此高无聊倾向个体更容易陷入负性情绪体验,而负性情绪能显著正向预测冲动购物。
4.2 冲动性的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冲动性在无聊倾向与冲动购物倾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这一结果与假设一致。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冲动性与无聊倾向两种人格特质呈显著正相关,与以往研究相一致[9,21,22]。这表明, 相较于低无聊倾向的个体,高无聊倾向的个体往往伴有更高的冲动性。无聊涉及缺乏意义、缺乏刺激、单调性等特点,而冲动性反映了无计划的、冒险的、刺激寻求的状态,无聊倾向会对个体的认知功能 造成影响,如注意缺陷、多动、执行功能弱化等,还会表现出较低的自我控制,势必会影响冲动性[23]。冲动性与冲动购物倾向呈显著正相关,这同样与以往研究一致。高冲动性个体的控制能力较差,缺乏 清晰的目的或计划,负性情绪是影响个体冲动性的重要因素[22],而购物行为带来的喜悦能够一定程 度上消减不良情绪体验,且冲动购物本身即具有冲动性行为的特点,因此具有高冲动性的个体更易冲 动购物。
4.3 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特质无聊和个体冲动购物倾向关系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与研究假设H3 一致,即高无聊倾向的个体更重视物质享受,也具有更强的冲动购物倾向。以往研究也发现,持有高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大学生个体更倾向于认同大肆购物或者购买服务可以作为一个人获得成功、高安全感以及高生活满意度的标准[11,19],他们会因为想要证明自己的成功而进行更多的冲动购买,以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和生活满意度。不过在以往研究当中没有涉及无聊倾向和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范围和视角。
同时,物质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有研究发现,个体在感受到威胁或不安全感 之后,可能会因为财产提供的短期舒适感和满足感而提高他们的物质主义水平。同时根据使用西方对个人主义文化样本的研究,物质的满足会使冲动购物给个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暂时性地减少[20]。这提示我们,对于高无聊特质的个体,可以通过改变其物质主义价值观来预防和干预冲动购物行为的发生。因 此,为了减少大学生的冲动购物行为,培养其理性消费意识和习惯,提升其购物幸福感(Shopping Well- being),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进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物质主义和消 费主义的牺牲品。
4.4 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横断研究检验假设使得因果推断受到限制,为弥补横断研究所带来的缺陷,在未来研究中,可尝试在实验室情境或者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结合纵向研究的优势验证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提高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其次,本研究虽然考虑了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冲动性在无聊倾向与冲动购物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但是无聊倾向与冲动性购物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作用机制,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的变量可能还涉及其他方面,而且这些中介变量之间可能还存在着相互影响,这些都有待于未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5 结论
(1)无聊倾向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的冲动购物倾向;
(2)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冲动性在无聊倾向和冲动购物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时华,李冬玲,张卫,等.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3): 308-314.
[2]张亚利,李森,俞国良.大学生无聊倾向与认知失败的关系:手机成瘾倾向的中介作用及其在独生与非独生群体间的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3):344-351.
[3]苗芃,谢晓非.状态无聊:一种寻求改变的情绪[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5(6): 1161-1169.
[4]Moynihan A B,Tilburg W A P,Igou E R,et al.Eaten up by boredom:consuming food to escape awareness of the bored self[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5(6):1-10.
[5]Van Tilburg W A P,Igou E R.On Boredom and Social Identity:A Pragmatic Meaning--Regulation Approach[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1,37(12):1679-1691.
[6]李志飞.体验活动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情感反应视角[J].心理科学,2007(3):708-711.
[7]Sundstr?m M,Hjelm-Lidholm S,Radon A.Clicking the boredom away-Exploring impulse fashion buying behavior online[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19(47):150-156.
[8]姜永志,王海霞,蒋怀滨,等.神经质人格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的影响:冲动性与人际困扰的双重中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6(2):272-282.
[9]赵宇,陈健芷,刘勇,等.无聊倾向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特质愤怒和冲动性的多重中介效应[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2):312-316.
[10]李原.物质的追求能否带来快乐与幸福:物质主义价值观及其影响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7-12.
[11]谢晓东,喻承甫,张卫.大学生物质主义与冲动性购买行为:金钱态度的中介作用[J].应用心理学, 2017,23(1):40-48.
[12]王财玉,惠秋平,何安明.社会支持在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强迫性消费倾向之间的调节作用[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4):99-102.
[13]张永欣,丁倩,张婉莹,等.“拜金”让你更沉迷?物质主义对社交网站成瘾的影响[J].中国临床 心理学杂志,2021,29(4):739-743.
[14]张海霞,石庆新.物质主义价值观在自尊与大学生网购成瘾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2,30(1):139-143.
[15]周亮,肖水源,何晓燕,等.BIS-11 中文版的信度与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4): 343-344,342.
[16]李静,郭永玉.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9,7(4): 280-283.
[17]景奉杰,岳海龙.中国消费者冲动性购买倾向量表的研究[J].财政研究,2005(5):37-40.
[18]Eastwood J D,Cavaliere C,Fahlman S A,et al.A desire for desires:Boredom and its relation to alexithymia[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42(6):1035-1045.
[19]谢晓东,喻承甫,张卫.大学生虚荣特性与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关系: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J].应 用心理学,2015,21(4):354-361.
[20]Müller A,Mitchell J E,Crosby R D,et al.Mood states preceding and following compulsive buying episodes: an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study[J].Psychiatry Research,2012,200(2/3):575-580.
[21]孟庆新,刘勇,杨坤.大学生冲动性在无聊倾向与进食行为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 2017,38(2):224-227.
[22]赵建芳,张守臣,姜永志,等.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16,37(11):1658-1660.
[23]刘勇,陈健芷,姜梦,等.多维状态无聊量表中文版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24(4):558-561,540.
The Effect of Boredom Proneness on Impulsive Buying: The Mediating Roles of Materialistic Value and Impulsivity
Cai Jiahui1 Shan Mengxiao1,2 Li Xinwei1 Liu Jianyu1 Li Wenjing1
1.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 Zaozhuang Municipal Hospital, Shandong Province, Zaozhua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boredom proneness on impulsive buying, and the role of materialistic values and impulsivity. Methods: 271 college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to complete a scale package including Boredom Proneness Scale, Impulsive Purchase Scale, Materialism Value Scale and Barratt Impulsivity Scale. Results: Boredom proneness, impulsive buying, materialistic values and impulsivity we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mediation effect analysis showed that materialistic values and impulsivity had a significant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boredom proneness and impulsive buying. Conclusion: Boredom proneness positively predicts impulsive buying, and materialistic values and impulsiveness play a mediating role. This study can be applied for enhancing shopping well-being and advocating rational consumption.
Key words: Boredom proneness; Impulsive buying; Materialistic values; Impuls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