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苏澜
摘要:为探寻出版融合视角下教育图书出版的发展路径,本文在论述出版融合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教育图书出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基于此力图探究教育图书出版的发展路径。本文认为,出版融合是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图书出版应当在这样的趋势下做出相应调整,以便积极应对挑战,谋求自身发展。对此文中发展路径可以予以一定的参考帮助。
关键词:出版融合;教育图书;出版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习惯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传统教育图书造成了冲击,削弱了教育图书的出版价值,增加了出版难度。为了改变现状,相关领域提出了“出版融合”的概念,认为在此概念下,教育图书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调整后教育图书的出版价值将进一步整改,出版难度自然降低,同时也更有利于教育图书教育作用的发挥。由此,如何在出版融合视角下对教育图书出版进行调整,就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而也就有必要针对该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从中找到教育图书出版发展的新路径。
一、“出版融合”的基本概念
“出版融合”的基本形式为“出版+融合”。“出版融合”概念初步提出时,很多人都将其视作为一种类似于融合发展、媒体融合的概念,但事实上出版融合与这两种概念不同,属于实践范畴的概念,内涵非常具体。与此同时,“出版融合”与“融合发展”等概念虽然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却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将“出版融合”解释为“融合发展或媒介融合在出版领域中的实践活动”。根据“出版融合”的基本形式了解到,此概念包含了出版与融合两个元素,这两个元素之间有明确、不可改变的主次关系,即“出版融合”的主体是出版,客体为融合。另外,“出版融合”对出版业内相关组织、人员以及与出版业相关的外部组织、人员而言都仅仅是一种手段,不可将其视作为某种目标[1]。
二、教育图书出版面临的挑战
(一)数字图书出版冲击
由于早期教育图书出版面对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方面,所以很多教育图书出版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养成了“打价格战”的习惯与思想,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中惯于使用这种手段来应对竞争,保障自身出版优势,这也让企业忽略了图书形式,因此现代大部分出版企业还是通过传统的实体书形式展开出版工作。但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图书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此产生了数字图书,而数字图书相比传统实体书,在出版业务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实体书基本无法匹敌,同时在数字图书的冲击下,实体书的出版价值、难度不断增长,逐渐延伸出产能过剩等行业性问题。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有3家传统教育图书出版企业,每年出版发行的教育图书种类大约有120种,早期该地区传统教育图书的销售额、销量数据良好,但在近些年却明显下滑,下滑指数约为每年5%,大量教育图书滞销,形成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数字图书的冲击力巨大,所以传统图书出版企业早已有所警觉,并且迅速展开了相关调整工作,然而大部分企业的思维还没有脱离传统思维的固有框架,一些尝试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整体的调整创新速度也无法跟上网络、信息环境的发展,因此并没有成功应对数字图书冲击,说明如何应对数字图书出版冲击是教育图书出版面临的一大挑战[2]。
(二)人员信息素养不足
目前,教育图书出版虽然在应对各种挑战中还没有找到准确的方法,但却有明确的目标,就是尽早实现教育图书出版信息化,旨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育图书出版与互联网信息环境的融合”,因此广大企业纷纷展开信息化建设工作。而现实情况显示,不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度缓慢,实施过程中还经常遇到难以攻克的瓶颈,这种现象引起了相关领域的关注。深入研究后发现,该现象的主要成因是出版企业内部人员的信息素养不足,即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整个过程涉及很多信息技术,同时建设完成后也需要使用这些信息技术进行运维,而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它是否能够发挥作用、能够发挥多少作用取决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对于出版企业而言,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足,其实就是内部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不足,在工作中就会出现不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的现象。在实际情况中,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因此,人员信息素养不足是教育图书出版的一大挑战。另外,一些出版企业面对人员信息素养不足的挑战也做出了相关应对,如尝试引入专业信息人员来解决问题,但很快发现绝大部分的专业信息人员不适合出版工作,原因在于他们不具备出版专业的知识,难以将信息技术与出版工作融合,而这也说明现代出版企业需要的是“出版专业+信息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三)内容品质提升难度大
相比于数字图书,传统图书在内容品质上一直具有优势,但是数字图书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近些年开始大力提高自身的内容品质,充分发挥了网络资源的作用,推出了很多品质优良的图书,整体水平上已经非常接近传统图书,甚至还具有一些传统图书不具备的特点,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那么传统图书将会进一步受到数字图书的冲击。因此,传统出版行业也开始重视教育图书的内容品质,对内提出了更高的内容品质要求。但不同于数字图书,传统教育图书的内容品质提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少人员主观认为传统教育图书内容品质的可提升空间较小,品质提升难度进一步增加,因此,内容品质提升难度大已成为教育图书出版的一大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部分业内人员主观认为传统教育图书内容品质提升空间较小,但客观来看,内容品质提升空间并不小,只是有待开发,故应对挑战的关键在于如何开发提升空间。
三、教育图书出版的发展路径
(一)实施媒体融合改革,不断提高出版价值
数字图书对传统教育图书出版的冲击已成定局,因此,在“出版融合”视角下,出版企业应当积极求变,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摆脱传统固有思维来应对挑战。我们认为,企业应紧抓媒体融合机遇,实施媒体融合改革工作,借助现代媒体的特性,让传统图书在内容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高出版价值以应对挑战。
媒体融合改革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媒体平台与运作模式构建。构建媒体平台是媒体融合改革的第一步,该步骤的主要方法有两种:第一,选择第三方平台,即现代网络环境当中出现了许多公开的第三方媒体平台,任何人都能通过注册、申请等方式成为该平台上的自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出版企业也可以选择这种第三方平台,在平台基础上搭建自己的自媒体平台;第二,开发专属媒体平台,即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出版企业可以开发专属于自己的媒体平台,该平台的主要作用与第三方平台一致。在这两种平台构建方法中,我们认为第二种更为合适,原因在于第三方平台的实施难度虽然很低,且十分便捷,但第三方平台的管理组织并不会完全根据出版企业的需求来提供服务,有可能导致出版企业的媒体运作受到阻碍,而自己开发媒体平台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且需要一些技术条件支持,但该平台的管理方就是出版企业本身,这就使得出版企业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求来管理平台,诸如可以自由地开发各种平台功能、发送相关信息等。总体而言,该平台能更好地贴合出版企业出版业务需求,运作效果更好[3]。平台构建完毕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平台运作,针对这一问题,企业要明确了解平台运作的目标,通常情况下,平台运作是为了更好地与用户群体交流,这样能够让企业根据用户群体的需要展开教育图书出版工作。企业要结合平台运作目标,做好运作模式的选择与规划。以图书出版定价为例,假设用户群体认为某教育图书的出版定价过高,那么企业就可以考虑采用“透明化”模式展开图书出版定价工作,通过透明化的信息让用户了解到定价由来,如果确实过高,可以征询用户意见、结合内部情况对价格进行调整,这样既可有效提高出版价值,也能更好地激发用户的消费欲望,由此提高教育图书出版的经济收益,同时还能建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增强用户黏度,一定程度上来应对数字图书的冲击。
另一方面,组建素质水平更高的人才队伍。平台及平台运作模式的构建奠定了教育图书出版融合基础,但同时也给出版企业的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实际贯彻出版融合,有效应对挑战,出版企业应当组建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队伍。在这一基础上,出版企业要在内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如根据各岗位的职能、具体工作内容建立绩效制度,将绩效与工作人员薪资报酬挂钩,这样,工作人员能得到有效激励,就会积极配合接下来的工作调整。出版企业要在现有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基础上,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企业应对工作人员展开法律意识培训,旨在让工作人员充分了解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确保媒体平台的互联网运作完全符合法律规定,规避各种法律风险发生;第二,应当在内部定期或不定期展开出版专业技能评比活动,加强工作人员竞争意识,促进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第三,要在内部建立人员综合素质培训专项体系,支撑各类业务培训活动展开,这将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也有利于工作的视野拓展,推动教育图书出版业务向新时代发展。
(二)明确信息素养要求,建立岗位协同机制
面对人员信息素养不足的挑战,出版企业必须先明确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然后建立岗位协同机制来进行应对。
一方面是信息素养要求。客观上,教育图书出版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人员信息素养的要求大体可以分为三个要点:第一是信息搜集能力。该能力是基础信息素养,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且能力必须达标。从教育图书出版角度来看,其主要面对的用户群体大多是儿童、青少年群体,因此图书出版中工作人员需要从许可、用户群体特点、环境等多个角度来划分出版业务边界,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实际需求有充分的了解,故工作人员要通过网络来搜集相关信息,借助信息来了解用户群体实际需求,这样才能做好相关工作,让教育图书出版与互联网融合,如工作人员要通过网络去搜集教育资讯、市场动态等信息,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信息搜集能力;第二是信息分析与评估能力。搜集相关信息是为了了解用户实际需求,但要通过信息对此有所了解,工作人员就要对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估,如果工作人员的信息分析与评估能力弱,那么即使搜集到了完整、准确的信息,也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出版企业工作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分析与评估能力[4];第三是信息交流能力。出版企业并不是让某个工作人员专门去搜集信息,而是让所有工作人员根据当下工作需求去搜集信息。这样,每个工作人员就会获得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若能聚集在一起,能够有效拓宽分析范围,便于获得更深入、更准确的结果,为新时代教育图书出版指引方向。因此,出版企业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有良好的信息交流能力及交流意识,企业也应当鼓励工作人员相互交流,以便实现信息聚集。
另一方面是建立岗位协同机制。结合信息素养要求,教育图书出版企业就要着手展开可提高工作人员信息素养的相关工作,该项工作除了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来展开以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岗位协同机制来展开,即培训确实是有效提高工作人员信息素养的方式,但要取得预期效果,则需要经过相对长的一段时间,而教育图书出版企业非常迫切需要提高人员信息素养,以免外部环境继续恶化,因此企业可以按照原先的做法,开设全新的岗位,引入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然后将这些新岗位与出版业务相关岗位衔接在一起,促使各岗位工作人员保持协同工作关系。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可以帮助出版业务工作人员获取信息、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方式等,而出版业务工作人员能够让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更了解出版业务,也能逐渐掌握一些出版业务尝试、技能的,在这种协同交互作用下,企业就能得到“出版专业+信息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成功应对挑战。
(三)紧贴用户群体,深化内容、提高品质
通过信息搜集等相关工作,出版企业工作人员可以对各用户群体有充分的了解,因此能够顺利对用户群体分类,之后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就必须紧贴用户群体的需求,对教育图书内容进行调整,旨在深化内容、提高品质[5]。
从这一角度出发,以儿童教育图书为例,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方面,出版企业一定严格把控好图书内容的质量,给予图书内容权威性、专业性的保障,由此凸显教育图书在内容品质方面的优势,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企业在内容编辑上可以邀请相关领域参与编辑工作,或者积极寻求与社会各大文化研究机构、专业协会等组织的合作,将自身内容与内容参差不齐的数字图书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在教育图书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借助这些文化元素帮助儿童了解国家发展历史、文化演变历史等,培养儿童的文化自信、文化归属感等,这一作用的体现能够让儿童家长或其他社会用户群体从儿童身上的变化中看到教育图书价值,并且由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使教育图书脱离“仅具备知识传授”功能的局面,使内容得到深化、品质得以提升。
四、结语
出版融合视角下,教育图书出版有了新的发展空间,但要在新发展空间中谋求发展,就必须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出版企业着眼于自身当下面临的挑战,以各种挑战为方向,寻求应对挑战的方法,这些方法将指示教育图书出版发展路径,提高教育图书的出版价值。
参考文献:
[1] 姜军.媒介融合视角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分析[J].视听,2016(2):2.
[2] 韩赞.新时代科技出版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以某出版社科技图书出版为例[J].科技传播,2020,12(15):2.
[3] 纪煜东.虚拟现实技术在出版行业中的应用[J].青年记者,2019(8): 46-47.
[4] 王扬.VR+:出版融合发展的新方向[J].出版参考,2017(3):8-11.
[5] 盛娜.VR出版与图书媒介性质的嬗变[J].出版广角,2016(2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