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美,心中有爱,课上有情

2022-04-29 20:20曾丽霞
新教育·综合 2022年4期
关键词:情趣教学语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

曾丽霞

【摘要】通过开展情趣教学,以多种有效的教学实践,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趣味盎然、情意浓厚、乐于思考的学习氛围,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让每一位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寻美、赏美、绘美的高效课堂的美好浸润下得到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趣教学;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因此,我时常告诫自己,一定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平等和谐、情意浓厚、乐于思考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由“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由消极观望、坐等“投喂”的学习状态转化为积极参与、乐于投入的学习状态。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做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来谈谈我在教学初中语文时如何通过“情趣教学”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进而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巧言引导,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一堂深受学生喜欢,让人听了如沐春风、不断回味的语文课应当具备“三味”:趣味、情味、语文味!语文课的精彩,绝不仅仅是让全班哄堂大笑的浅层欢乐,还应具备情趣与理趣这两种趣味。有了“情趣”,语文课堂上就有了催人共情的感性交流;有了“理趣”,语文学习就有了发人深思的深切体悟。只有这样,语文课才会有趣味、有感动,学生才会愿参与、愿思考、有感悟、有收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得到全新的成长。

1.妙用精炼优美的语言导入,营造意趣。“课前导入”是语文课堂中一个其貌不扬的环节,有教师为了“节约时间”,经常直奔主题,不设导入环节。可是,笔者认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言简意赅地导入语对高效课堂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我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构思导入语,以此来营造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往往自由灵活、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可以是一曲沁人心脾的音乐,可以是一段短小凝练的语言,或诗意优雅、或针砭时弊、或谈古论今、或分享心得……旨在能从情感共鸣、设疑激趣、分享新知、发人深思等方面给学生以学习引导。

2.精设思考型问题,激发理趣。设计思考型问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教学《变色龙》这篇小说时,在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并初步熟悉小说情节后,我提出这样一个思考性的问题:“警官奥楚聂洛夫为何围绕着一条咬人的狗,评价和态度一变再变?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诸如此类,以提纲挈领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教学,不仅能启发学生懂得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开拓思维去深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而且能引导学生懂得举一反三、由人及己地反省现实人生,提高个人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为了能加深学生对科举制度的认识,我这样设计导入语:封建社会的学子把科举考试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曾提及:“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著名诗人孟郊在《登科后》诗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透过这些文字可见,科举得中,金榜题名,这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大事!然而,小说《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范进,在中举后竟然疯掉了!这是为什么?其中有何缘由?让我们一同进入课文学习,一探究竟!

导入语话音刚落,我就明显看到了学生脸上的疑惑与若有所思,我知道我的抛砖引玉已经成功地激起了学生对课文阅读的高涨热情,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开始课文学习去破解迷局。果然,在随后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课堂上通过对范进、胡屠户、乡绅、乡亲们等人物角色在中举前后的众生相进行分析、讨论,大家都深刻领会了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想要揭露和讽刺的社会主题。

3.巧借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引发情趣。当我们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时空差距,甚至相去甚远时,多媒体信息技术集文字、音频、视频等于一体,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使教学情境变得更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笔者在教学时通常会恰如其分地运用教学辅助手段,例如借助与教材有关的音乐和视频来渲染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利用多媒体的艺术效果,通过联想教学法拓宽学生思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在美好的音乐氛围中,在美好的文学意境中,师生一道学习优美的语言文字,这便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适合宁静夜晚这一情境的、令人放松舒缓的轻音乐,让学生在静心闲适的心境下,一边优美地朗读课文,一边联想静谧的月圆之夜,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铺洒在床前,仿佛白色的冰霜一样,与诗人共同感受沐浴着月光“欣然起行”的那份惊喜。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通過联想,体验夜晚宁静的月光美,同时在教师的启发、讲解后,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身为“闲人”夜不能寐的惆怅之情。

李白的《行路难》只有短短的82个字,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矛盾心理和痛苦感情。有人评价:“全诗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内容变化纵横,百步九折。”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结合李白的生平经历,分析“行路难”的“难”在何处,体会诗人笔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痛苦,探究诗人的“在悲愤中不乏豪迈之情,在失意中仍满怀信心”的情绪变化,感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与乐观。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读懂诗情,在教学《行路难》时,我精心选择了几首不同风格的歌曲,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教学生跟着节奏,扮演诗人,吟唱诗歌,再现诗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不同的情感变化之下,内心波澜壮阔的挣扎与斗争!这节诗歌品读课,我们在音乐声中欣赏着诗歌的意蕴美,在诵读诗歌的朗读声中品评着诗歌的语言美,在大胆交流和探讨中理解着诗歌的情感美!不知不觉,一堂意蕴浓厚的诗歌品读课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情趣教学,课堂的趣味、情味、语文味自然也就越发馥郁芬芳了。

绘雪、咏雪的经典篇章,学生学了不少。可是,从小生长在“四季如夏”的炎热海南岛的学生如何才能理解毛主席笔下的《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恢宏大气?如何想象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秀美壮观?如何感受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冰雪天地之大和物我的小?

于是,我在教学的时候,先借助多媒体播放了北国漫天大雪纷纷扬扬地飘洒而下,冰雪厚厚地凝固在树上、屋上、地上的图片和视频。让班内从未见过雪景的海南学子静静地欣赏多媒体呈现的大自然壮美雪景的神奇景象,我再引导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他们很快便能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品味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精妙艺术之美!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多角度地挖掘、丰富语文教学的情趣因素,助推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情趣飞扬。

二、诵读激发共情,情趣融入语文,智慧点亮课堂

传统的教学以老师的“教”为主,老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模式已经被世人诟病。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转变了教学理念,明确了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笔者在教学时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模式,而是转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方互动、平等交流,共同进行思想碰撞的教学模式。

以读激趣、以读悟情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方式。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白居易的叙事诗《观刈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引导学生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缓解学生“学习古诗文意味着要背诵”的心理压力,我让学生课前先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封建时代沉重的赋税给老百姓带来的种种灾难,感受“苛政猛于虎”的赋税现实,激发学生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在课堂教学中,我重点抓住朗读教学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进行反复诵读。

当朗读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时,有的学生感情把握得恰到好处,同学们都深深为之感动。学生通过诵读“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等诗句,品悟了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懂得了要珍惜现在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通过诵读学习,原本衣食无忧、不知人间疾苦的学生对本诗的内容记忆深刻,长久不忘。学生课后纷纷表示对农民的不幸遭遇而深感同情,由此更加深刻理解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明白了作者写讽喻诗的目的:“讴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实践证明,学生能够在抑扬顿挫、富含情感的朗读中快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深入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我问学生:“既然你们了解了暴风雨有个渐次逼近的过程,那么我们在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经启发,学生意识到,朗读时语气应该有所变化,应由低沉、缓慢逐渐过渡到热烈、激昂,这样才可以形象表现暴风雨从酝酿到逼近到即将爆发的过程和气势。这时,我又顺势启发学生在读“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时“高傲”要重读,语速要快一些;应该要带着满腔激情来读海燕的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其中“更猛烈”要重读。

这一节美文诵读品析课上,学生经过了自由读、小组读、展示读、示范读,读懂了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在“叫喊”“大笑”“号叫”时显示出来的欢快、豪迈、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尤其令我惊喜的是通过反复诵读,有一部分学生敏感地捕捉到了作者笔下的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这些动作的变化。由此,学生在交流与分享环节中指出,在朗读这些动词的时候应该要更有气势,更显出海燕敏捷、勇猛的“斗士”形象。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懂了诗文的精髓,语文学习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就在这一节趣味盎然、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上有效落地,实现了“润物细无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诵读要成为美读,重要的不仅仅是朗读技巧,而更应是与作者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共情感。学生只要真正做到走入作者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与每一篇课文的作者“同欢娱、共悲切”,就一定能实现“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回顾这几年的“趣味语文”“情意语文”“情趣语文”的教学研讨之路,我很欣慰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够坚持“以读激趣,以读悟情”的教学方式,用琅琅书声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我深以为然。语文教学,是一种诗意的对话—是人与作品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更是学生与自己的对话。我的语文课堂,以各项活动为载体,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积累,学生能读懂作者,知人论世,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能读懂形象,管中窥豹,借助作品中塑造的形象进入作者内心,更能读懂自己,推人及己,对标英雄豪杰,及时反省自己,浸润灵魂。语文课堂以“情趣教育”为抓手,就能实现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让学生有效传承经典文化。

笔者相信,当情趣融入语文,当智慧点亮课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高效语文教学,就一定可以整体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更能助学生懂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责任与担当!作品中美好的语言文字的滋润,被感化的心灵经点点浸润,经滴滴沉淀,助推每一位懵懂无知的少年走向睿智与成熟,成长为“眼中有美,心中有爱,笔下有情”的新语文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卢国军.围绕核心素养构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J].科学导报·学术.2019(28).

[3]卿尚峰.让语文课堂美起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猜你喜欢
情趣教学语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情趣教学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实践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