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海经》中窥探音乐起源问题

2022-04-29 00:44彭枫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山海经起源乐器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的一部重要古籍,其内容无所不包,蕴含着丰富的各类学科知识,其成书时间大致在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地点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楚地和巴蜀。现存《山海经》的最早版本为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校勘而成,其书名最早在《史记》中被提及。由于《山海经》覆盖地域广、时代跨度大,创作者身份因此扑朔迷离。通过书中与音乐相关的叙述,可以大致判断书中所记载的音乐为我国新石器时期至阶级社会初期的音乐,这些叙述里有乐器的描述,也有先民们对音乐的认知及看法。对此,笔者将《山海经》中有关音乐的字眼进行罗列,并横向参考了西方众多学者对音乐起源的看法,发现其中许多材料对研究中国的音乐起源问题助益颇多,对于探讨音乐产生及演变轨迹有重大价值,并揭示了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音乐起源的异同。本文中,笔者将《山海经》中对于音乐的具体描述与现有音乐起源推测相结合,整理出自然模仿、巫术、劳动、乐器、作品五个方面进行探究,尽可能揭示出不同观点中的音乐雏形及细微变化。

一、自然模仿说

自然模仿说是基于人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模仿”。音乐的起源首先基于自然与人,人对客观事物做出主观反应后,利用自然界进行模仿并改造,才有音乐起源于“自然模仿”一说。《山海经》中有关自然模仿说主要从外界事物角度出发,如动物行为、声调等,并通过行为模仿、声音分析等进行音乐阐释。

《山海经》中提到音乐最多的是与动物相关的部分。《山海经》中最早提到有关音乐的文字是在《南山经》中“……有兽焉……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谣”即歌声,《尔雅·释乐》中的“徒歌谓之谣”也说明了“谣”即原始的歌声。关于歌谣的起源,近代学者朱自清在他的著作《中国歌谣》中提到了歌谣的产生早于文字,起初靠口耳相传,并且具有继承性特征。笔者在综合众多学者观点后,认为在文字出现之前,歌谣就根据人的本能所产生,并以口耳相传的形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从《山海经》来看,歌谣的形式在当时已趋向完备。《山海经》中还大量使用动物的声音来进行比喻,如“其音如牛”“其音如狗吠”“其音如鸳鸯”等,以及上文提到的“其音如谣”,这些叙述一方面体现了自然界声音对人的模仿产生的启发,另一方面说明该时期已出现类似口头形式的歌,并且人们利用原始思维,把已经认识到的音乐用在说明自然界的各类声音中,表现了音乐自然模仿起源说的双重性特质。

《山海经》中还多次提及了鸟类的歌舞,如“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鸾鸟自歌,凤鸟自舞”,这种拟人化手法同样是人类对自然模仿的展现。现如今在我国仍有许多民族将鸟、凤凰等作为本民族的图腾。远古时期的民族大多没有文字,他们传达信息、日常生活、表达情感等方面大多依靠声音、形体、歌谣来进行,形成了歌、舞、乐为一体的传统,并有着自然崇拜等因素。《吕氏春秋·古乐篇》中也记载了伶伦听凤凰之鸣作律的传说,说明远古时期人类会对动物发出的叫声产生主观判断,也表达了鸟类声音的多样性以及人类通过鸟类鸣叫对音乐产生认识。鸟类的声音在人类早期接触的自然界中较常见,声调的变化丰富且复杂,对先民认识早期的律调有重要模仿作用。音乐的起源是人们未有语言、文字时对世界客观的反映,音乐的出现或许会对语言声调产生帮助。此外,《山海经》中的鸟类歌舞还说明了原始歌舞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将鸟类拟人化,表示歌舞会带来和平安宁。早期儒家学说也提到了“乐者乐也”,即音乐是为了快乐。在古代节日仪式中,大量例子都记载了人们扮成鸟的形象进行诸多乐舞活动,并展现当地习俗,这对于自然模仿说是很好的佐证。

二、巫术说

远古时期宗教的产生可能来自原始人对自然的敬畏,并且从当时严峻的自然环境来看,大多数先民相信“万物有灵”,更多将精神寄托于自然、鬼神等,崇拜各种比人类更强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有“巫文化”特色的宗教活动,展现了多样的祭祀文化与礼仪,并将乐舞等音乐文化渗入其中。在《中山经》中提到了“用兵以禳;祈,璆冕舞”,“禳”表示向鬼祈祷消除灾殃,并且手拿盾牌舞蹈,祈祷消除战争。这里提到了乐舞在原始社会中的效用,一方面是音乐与宗教的关联,常用于巫术等宗教性质的活动中;另一方面从其手持盾牌的舞蹈可以得出,乐舞在战争上的价值被普遍认识,原始民族常利用音乐以辅助战争。此外,还有《中山经》中“合巫祝二人儛”“干舞、置鼓”等,鼓是祀神“干舞”的伴奏乐器,利用鼓乐器为巫舞进行伴奏,一方面说明了早期鼓等简单节奏乐器已被使用在重要事项中,另一方面也说明此时音乐的作用已广泛渗透进宗教活动中。

从《山海经》的成书时间及成书地点来看,从西周到战国中晚期,南方楚地诸族文化皆弥漫着神话、巫术的气氛。东汉王逸在分析《九歌》的产生时认为,楚国“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说明在阶级社会早期南方等地因祭祀等活动事项而作乐,乐舞在此时是作为重要的人类活动而存在,但存在于较小范围,对音乐的固化及后世很长时间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具有局限性,以至于琴瑟等乐器的起源问题在中国其他古籍中也被注入“巫文化”的特征。刘亚虎认为,从屈原《九歌》的篇目中可以想象当时楚地有关神歌巫舞的风貌神韵,它们当是较早时期南方民族的叙事形态。在“巫文化”的注入下,乐舞在祭司、巫师等群体中异常活跃,虽长期在小范围传播,形式逐渐固化,但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山海经》中所记载有关“巫文化”的宗教音乐,同样具备传承性质。如今在傈僳族、布依族、苗族等南方少数民族中依然保留着带有宗教性质的音乐文化,并且这些带有民族传统的音乐活动群体成为了长诗体神话演述的主体,在各种节日仪式中展现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研究现有少数民族宗教音乐文化的展现,可以逆推出人类社会早期“巫文化”音乐的特点。

三、劳动说

劳动说在西方音乐起源中被众多学者认可。从新石器时代至阶级社会早期,先民发现事物发生的节点、事物的前进方向、文化的产生皆与劳动密不可分。《山海经》中大量记载了阶级社会初期人类的劳动状况,并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诠释。如《南山经》中有记载:“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说文解字》中,“判”的含义为“判,分也”。“判木”就是剖开木头,“其音如判木”就是“声音像剖开木头的声音”。从“音如判木”可以看出,“旋龟”,古人理解其叫声像劈开木头时发出的声音,是根据自身劳动生活中所听到的各类声音等经验得出的。《海内经》中也记载,“百谷自生,冬夏播琴。莺鸟自歌,凤鸟自舞”,说明此时人类已经开始学会种植,并且可以利用自然自给自足。用拟人化来看待,人类在播种收割时音乐已渗透其中,在劳动时用口头形式将音乐进行传播与交流,并在劳动过程中利用音乐进行自娱与放松,说明此时音乐的使用已经扩大到人类所需的各种范围。现存的劳动号子便是有利佐证,分析劳动号子的起源及发展,可以推测出古代先民在劳动中使用音乐的情景。

四、乐器说

《山海经》的成书时间漫长且内容繁杂,其中记载了大量不同时期乐器产生的传说及起源。由此笔者认为音乐的起源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古人制成的乐器及其产生的乐律等一系列与音乐相关的问题。古人在钻木取火时已经会制作石器,在敲打过程中的节奏及音响会不会也激发了人的听觉以及其他本能,从而制成石磬、鼓等简单的敲击乐器呢?前文中提及鼓已经用在重要的宗教仪式中,而在这之前应是发现乐器材料的问题。《中山经》有云:“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鸣石。”“鸣石”是一种青色玉石,撞击后会发出巨大鸣响,传说古人会用它来制作乐器,如石磬之类。还有《西山经》中所记载的“其阴多磬石”,“磬石”指用来做乐器的石头。由此看来,远古时期的乐器大多是未经改造或制作的、可以发出声音的原始材料。在乐器的制作方面,笔者认为有存在环境及材料选择两方面原因,先民所处环境反映了乐器的材料选取,而选择材料时则会筛选对比声调的不同、制作的难易程度等,反映了先民们在音乐概念之上对于音乐载体的认知雏形。

此外,由于《山海经》的成书时间较长,其中还有大量已成型乐器的描述,如《西山二经》中“其音如勃皇”,“勃皇”是指吹奏乐器时薄膜发出的声音,说明此时人们已经会熟练使用吹奏乐器并懂得其制作程序。还有《西山经》中“其音常如钟磬”“钟山。其子曰鼓”“音如鼓音”,《大荒东经》中“……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笔者认为,在远古时代,打击乐器应该是最先出现的,并最先被用在诸多重要活动中。《山海经》中关于乐器描述的内容多出现“鼓”这个字眼,表明原始民族的乐器大多为按拍的,以打击乐器为主,最常见的是鼓。

五、音乐作品说

大量《山海经》中有关音乐作品的描写都在《大荒西经》部分,而《大荒西经》的写作手法与《山经》《海经》风格迥异,文中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各类王国、神话人物层出不穷,荒诞且伴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在音乐记载方面,对音乐作品的背景、出处也大多带有神话、自然崇拜的意味,虽不能全部列为信史,但也从侧面印证了作品及人物的产生时间。《大荒西经》中有记载“……是处榣山,始作乐风”。相传祝融是华夏族上古神话人物、火神,祝融的儿子太子长琴住在榣山,并创作了一系列音乐,他创作的作品在世间传播,并风靡天下。《大荒西经》中还提到:“……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据《竹书纪年》载,夏朝君主称呼前冠以“后”字,“开”本为“启”,夏后开即夏后启,是因为避汉景帝刘启讳而改作了“开”。这里夏后的形象“珥两青蛇”“乘六龙”也颇有神话的意味。他曾三次到天庭拜访,得到天帝赏赐的《九辩》《九歌》这两首天庭之乐,启便在“天穆之野”表演天帝赐予的大型乐舞《九招》,其中的“九”表示阳数,寓意“天”“天子”。“皆天帝乐名也。开登天而窃以下用也”,郭璞认为《九歌》《九辩》本是天帝用的神乐,夏后启私自从天上偷下了《九辩》与《九歌》,从而使世间产生了音乐。该段对于“天”的叙述非常之多,一方面带有宗教性质,同时也体现出远古社会人们对音乐的崇敬之意。对于音乐起源“作品”一说,《山海经》中所载主要从自然崇拜方面进行阐释,原始先民在祭祀、节日等活动中都会使用音乐,对神鬼的崇拜观念较深刻,认为好听的音乐是从天上传来,并在其基础上加工改造,利用乐器等进行音响的比较,从而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

六、结语

关于音乐起源至今依然众说纷纭,对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多种阐释。音乐起源研究最初在西方盛行,但研究领域始终停留在其自身所在的文化圈中,对于亚洲音乐文化的最初形态了解甚少。《山海经》作为中国早期的历史文献,其中大量神话传说、各式奇异怪谈始终不被列为重要研究范围,但在仔细阅读并分析其中有关音乐的材料后,可以得到诸多有关音乐起源及各类说法的具体印证,并可以与诸多西方说法相对应,说明了多文化圈层早期音乐的共同点,也得出音乐充斥了原始社会的重要文化事项与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音乐起源研究的支线空白。书中对西方提出的自然模仿、巫术、劳动等音乐起源的推测皆有描述,对打击乐器的描写甚多,这与非洲音乐起源最先出现鼓乐器不谋而合。而其中对乐舞的诸多描述、乐舞一体,印证了早期艺术的统一性及相关性。对于乐器材料的使用及选择,书中也给出对早期人类社会环境的描述。音乐起源由诸多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是人类早期显现的重要文化雏形。《山海经》作为一部包含众多因素的地理志,对处于不同自然环境的音乐也有不同记载,造成了音乐起源问题要多维去探讨研究的现状。笔者希望通过《山海经》中对于音乐的阐释,更深层次地挖掘我国先秦时期对于音乐的说法及不同认知,并从时间上探讨《山海经》中所描绘的人类生产生活变化给原始社会音乐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使有关音乐起源的思考趋向多元化。

[作者简介]彭枫,女,汉族,山西太原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音乐史。

猜你喜欢
山海经起源乐器
学乐器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清明节的起源
乐器
万物起源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