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无聊倾向对攻击性的影响

2022-04-29 00:44段雅芳
中国心理学前沿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攻击性大学生

段雅芳

摘 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无聊倾向对其攻击性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方法:使用无聊倾向问卷(BPQ)、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中文大学生版 Buss-Perry 攻击性量表(CC-BPAQ)对烟台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问卷调查共得到 674 份有效问卷, 无聊倾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攻击性(r=0.50,p<0.01);无聊倾向显著负向预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0.29,p<0.0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攻击性(r=-0.41,p<0.0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无聊倾向与攻击性之间中介效应占比为 16.71%。结论:无聊倾向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攻击性, 也能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攻击性。

关键词|大学生;无聊倾向;攻击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新冠肺炎

1    引言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大大限制了人們的外出活动,减少了休闲娱乐的机会,刺激量也大大减少,更容易产生无聊感[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言语攻击、网络攻击、间接心理攻击等行为产生了 许多不良影响。攻击性常用来预测个体的外化行为,它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情绪与心理健康。攻击性是指一种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倾向,并且认为这种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伤害[2]。攻击性是产生破坏行为甚 至犯罪行为的潜在因素,高攻击性个体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攻击性具有远端和近端影响:既来自个体的早期经验,也来自直接的认知和情绪反应[3,4]。无聊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可能是个体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之一。

无聊是“由于个体无法满足自己对内外刺激的需要时产生的无助、孤独、抑郁、冷漠等不愉快的复合情绪状态,并伴随着动机缺失、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减少等特点”[5]。无聊(Boredom) 成为人们最普遍而常见的负性体验之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已有研究表明:高无聊倾向性个体, 往往更容易引发焦虑、抑郁冲动等不良情绪状态[6]。无聊倾向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情绪状态与学习动力,还可能影响到大学生行为及身心发展。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出行受限、空闲时间增多、刺激量减少等都使得人们更容易感到无聊。按照唤醒理论的观点:人们倾向于喜欢适度的刺激, 倾向达到最佳唤醒水平[7]。高无聊倾向的个体往往唤醒水平较低,这意味着其对刺激的渴求感增加, 因此可能更容易有较高的冲动性、攻击性甚至攻击行为来获得一定的心理刺激。就实证研究而言, 李晓敏在研究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时发现:无聊倾向可能作为个体因素的输入变量, 激活个体的攻击性情知与唤醒水平,进而产生攻击行为[8]。因此,无聊倾向可能是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之一。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9]。个体是否能够正 确应对不良情绪,建立在情绪调节能力与情绪调节自信心的基础上。在新冠疫情的常态化趋势的影响下, 个体长时间的无聊感可能会形成相对稳定的无聊倾向。长期的无聊不能被有效调节,很可能影响个体对情绪调节的自信心,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先前研究证实高无聊倾向个体对自己的情绪方面的认知能力较差,不当的情绪认知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10]。国内外学者都发现:情绪调节自 我效能感能够很好地预测越轨行为,可能会作为一种缓冲机制在外化行为(包括攻击、违规与成瘾)中起保护作用[11-13]。因此,无聊倾向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能 是攻击性的保护机制。

一般攻击模型(the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GAM)强调外界环境与个体自身的共同作用对个体内部情绪、认知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判断与评价,增加个体攻击性,产生攻击行为[14]。无聊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环境及自身的情绪和认知,都可能是个体攻击性的预测因素。由于前人研究得出无聊倾向可以有效预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攻击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又会影响攻击性甚至攻击行为的产生,因此可以推断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无聊倾向与攻击性之间也可能有间接作用。

综上所述,基于攻击性的理论模型以及现有研究,本研究考察大学生群体中无聊倾向、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攻击性的关系。本研究假设:大学生无聊倾向能够正向预测攻击性、负向预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能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攻击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无聊倾向与攻击性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 2021 年 5 ~ 7 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对烟台市某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 790 份,筛选后得到有效问卷 674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85.32%。其中男性 229 人(33.98%),女性 445 人(66.02%);大一年级学生 241 人(35.76%),大二年级 208 人(30.86%),大三年级 225人(33.38%)。农村 450 人(66.77%),城市 224 人(33.23%);独生子女 253 人(37.54%),非独生

子女 421 人(62.46%)。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一般资料调查,主要包括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等基本资料。

2.2.2    无 聊 倾 向 问 卷(boredom proneness questionnaire for college students,BPQ)

由黄时华等人根据 Farmer 和 Sundberg 于 1986 年编制的无聊倾向量表(BPS) 英文版修订而成,共 30 题[15]。采用 7 点记分,第 17 ~ 24 题采用反向计分,分值越高代表无聊倾向性越高。由 2 个部分和 6 个层面构成,包括外部刺激(单调性、孤独感、紧张感、约束性)和内部刺激(自控力、创造力)。本研究中该问卷 α 系数为 0 . 80 ,外部刺激与内部刺激 α 系数分别为 0.92、0.88。

2.2.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 efficacy, RES)

采用文书锋等人修订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16]。该修订版量表有三个维度:(1)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OS);(2)调节生气 / 愤怒的自我效能感;(3)调节沮丧或痛苦的自我效能感。量表共 12 题,采用五点计分的方法,无反向计分。总分越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α 系数为 0.85。

2.2.4    中文大学生版攻击性量表(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version of 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CC-BPAQ)

采用吕路等人基于 Buss & Perry 攻击性量表(BPAQ)修订的中文大学生版攻击性量表(CC-BPAQ)[17]。包括四个分量表:敌意、身体攻击、冲动、易怒性。该量表由 22 个项目组成,采用五点计分,无反向计分, 总分越高攻击性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9。

2.3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24.0 进行数据分析,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大学生无聊倾向、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攻击性的现状;Harman 单因素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使用相关分析探讨各变量的相关关系;使用回归分析、SPSS 宏程序 Process 及 Bootstrap 重复抽样等检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攻击性之间的中介效应。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因为同样的数据来源、测量环境、项目语境以及项目本身的特征可能会造成预测变量与效标变量之间的共变,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回收方面,因此要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本研究采用 Harman 单因子检验共抽取特征根γ >1 的因子 14 个,最大因子方差解释百分比为 22.97%,远低于判断标准 40%。因此, 共同方法偏差对本研究不造成严重影响。

3.2 无聊倾向、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攻击性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 t 检验得出无聊倾向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攻击性量表得分男性显著高于女性(t=2.104,p<0.05),且男性在身体攻击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性(t=7.238,p<0.001);农村大学生在无聊倾向外部刺激维度中的单调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

(t=2.679,p<0.01)。

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大学生的无聊倾向差异显著(F=2.451,p<0.05),事后比较显示19 岁大学生无聊倾向显著高于20 与21 岁大学生。不同年级学生的无聊倾向差异显著(F=4.361, p<0.05),事后比较显示大一新生的无聊倾向显著高于大二。由变量及其维度的相关分析可知,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攻击性显著正相关;无聊倾向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显著负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攻击性显著负相关。三变量及其维度相关分析详见表 1。

3.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无聊倾向与攻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为验证先前假设,首先采用 SPSS 宏程序 Process Model 4 检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攻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年龄、年级、性别为控制变量,在未加入中介变量前,无聊倾向有显 著正向预测攻击性的作用(β =0.509,t=15.310,p<0.001);无聊倾向负向预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β  =-0.298,t=-8.077,p<0.001)。加入中介变量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后,无聊倾向显著正向预测 攻击性(β =0.423,t=12.819,p<0.00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也能负向预测攻击性(β =-0.286, t=-8.672,p<0.001)。

其次,Bootstrap 检验(重复抽样 5000 次)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显著,无聊倾向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攻击性,也能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攻击性。情绪调节自 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值为 0.060,95% 的置信区间为 0.040 ~ 0.085,中介效应占比为 16.71%,具体结果如表3 所示。

4    讨论

4.1 各变量人口统计学差异及相关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一新生的无聊倾向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农村大学生在无聊倾向外部刺激维度中的单调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大一新生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业压力相对减少,空闲时间更多, 较容易产生无聊感。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无聊倾向上得分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单调性因子上差异显著, 农村大学生的生活可能相对更单调,因此在大学中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丰富生活趣味性。研究结果表明攻击性量表得分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且男性在身体攻击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这一结果与先前研究相一致[18,19]。通过对中国大学生攻击性的横断历史研究[20]发现:攻击性相关研究大多 都表明了男女生在攻击性总分与身体攻击维度有显著差异。从社会性因素分析,男性由于竞争性、好胜心、占有欲较强等因素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而且更偏向直接攻击。从进化论的角度讲,攻击性行为刺激人们发展能力从而达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男性与生俱来的独立性以及身体形态的优势,可能是其更具有攻击性的原因之一,应该更加重视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干预,根据性别差异进行针对性干预方案, 营造和谐的校园。

4.2 无聊倾向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攻击性的影响

研究显示大学生无聊倾向正向预测攻击性,且负向预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负向预测攻击性,这与已有研究相一致[21-23]。无聊倾向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无聊感,无聊属于一种消 极的情绪状态,长期的无聊难以调节会影响个体情绪调节的自我效能感,消极的无聊情绪也会影响个体的攻击性。因此,减少个体的无聊感与无聊倾向,营造良好的情绪状态与情绪认知,可能会降低大学生的攻击性,无聊是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之一。

本研究还发现,无聊倾向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攻击性,也可以通过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攻击性。从挫折攻击理论的角度讲,当个体遇到挫折时更具有攻击性,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24]。当个体调节消极的无聊情绪长期失败时,会影响到个体情绪调节的效能感、增加个体的挫折感,个体因此更容易产生高攻击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攻击性与攻击性行为的保护性因素之一,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信心调节好自身的消极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消极情绪带来的攻击性。因此, 可以从减少大学生的无聊感、降低无聊倾向、提升个体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出发,为降低大学生攻击性的干预提供参考。

4.3 不足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由于问卷法与横向研究的局限性,无法确切地推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今后可以通过纵向研究的方法探讨无聊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攻击性的影响。无聊分为无聊倾向与状态无聊:无聊倾向即特质无聊,是相对稳定的;状态无聊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短暂的无聊体验。目前状态无聊对个体攻击性是否有相同影响仍存在一定争议,国内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探讨状态无聊对攻击性的影响,通过实验范式激发个体的状态无聊,验证无聊倾向与状态无聊对攻击性是否有相同影响, 丰富无聊与攻击性的实证研究,并更好地干预与改善大学生的攻击性,降低不良行为的产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安龙,丁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陕西省大学生无聊倾向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 2021,34(8):93-97.

[2]Anderson C A,Bushman B J.Human aggression[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1):27- 51.

[3]哈丽娜,王灵灵,戴秀英,等.宁夏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 2016,37(2):233-235,238.

[4]Madole J W,Johnson S L,Carver C S.A Model of Aggressive Behavior:Early Adversity,Impulsivity,and Response Inhibition[J].Journal of aggression, maltreatment & trauma,2020,29(5):594-610.

[5]黄时华,张卫,胡谏萍.“无聊”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33-139,160.

[6] Tilburg W A,Igou E R.Boredom begs to differ:Differentiation from other negative emotions[J].Emotion, 2017,17(2):309-322.

[7]马锦飞,常若松,陈晓晨,等.音乐对驾驶警觉的影响及其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4, 22(5):782-790.

[8]李晓敏,刘勇,辛铁钢,等.河北大学生愤怒和敌意在无聊倾向和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  学校卫生,2015,36(8):1167-1169,1172.

[9]汤冬玲,俞国良,文书锋,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J].心理科学进展, 2010,18(4):598-604.

[10]王琦,俞国良,董妍,等.无聊倾向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12(1):102-106.

[11]彭小燕,窦凯,梁钰炫,等.青少年同伴依恋与外化问题行为:自尊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介作 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1):118-123.

[12]Coplan R J,Prakash K O,Neil K,et al.Do you“want”to pla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conflicted shyness and social disinterest in early childhood[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4,40(2):244-258.

[13]曹杏田,张丽华.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在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7):574-579.

[14]Dewall C N,Anderson C A ,Bushman B J.The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Theoretical extensions to violence[J].Psychology of Violence,2011, 1(3):245-258.

[15]黄时华,李冬玲,张卫,等.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3): 308-314.

[16]文书锋,汤冬玲,俞国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3):666- 668.

[17]吕路,高见和至,董冬,等.中文大学生版 Buss-Perry 攻击性量表的修订与信效度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5):378-383.

[18]王旭,刘衍玲,林杰,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小学生攻击性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J].西南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1):12-21.

[19]王芬芬,李青青,姜海燕.医学生大五人格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校医,2018,32(3): 181-183.

[20]辛素飞,郑阳.中国大学生攻击性水平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7): 550-555.

[21]张亚利,李森,俞国良.述情障碍与青少年攻击行为:无聊倾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28(2):383-386,399.

[22]赵宇.大学生无聊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感觉寻求的中介作用[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3]陈婷,张垠,马智群.父母冲突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不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5):1038-1041,1037.

[24]屈朝霞,童玉林,路红红,等.同伴交往、学业成绩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基于挫折—侵犯理论的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4):13-21.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edom Proneness and Agg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Epidemic of COVID-19

Duan Yafang

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boredom pron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ir aggression during the COVID-19 epidemic and the role of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between them. Methods: Boredom Proneness Questionnaire for College Students(BPQ),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RES) an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Version of 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CC- BPAQ)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college students in Yantai. Results: We obtained a total of 674 valid questionnaires, and boredom proneness can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predict the agg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0.50, p<0.01). Boredom pronenes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predicted the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r=-0.29, p<0.01);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can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predict aggression (r=-0.41, p<0.01);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between boredom proneness and aggression accounted for 16.71%. Conclusion: Boredom proneness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agg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 can also indirectly affect aggression through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Boredom proneness; Aggression;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COVID-19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攻击性大学生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