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安全倡议的理念与实践

2022-04-29 00:44汪伟民韩啸
当代中国与世界 2022年3期

汪伟民 韩啸

【关键词】系统安全观;全球安全倡议;共同安全;协同协作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呼吁国际社会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宁。当今世界已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和平与发展主题受到严峻挑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新型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理念。习近平主席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促进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为破解全球安全治理困境,促进世界安危与共贡献了中国方案。本文主要基于系统安全观的视角全面解析全球安全倡议的理念与实践路径,第一部分首先探讨系统安全观的具体内涵,认为这一系统安全观念应成为推动全球共同安全治理的普适性理念;第二部分着重阐明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全球安全治理困境的系统性方案,从系统论视角解析全球安全倡议所倡导的“六个坚持”;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如何坚持系统安全观的理念,并以此推动全球安全倡议的实践与落实。

一、系统安全观是推动全球共同安全的中国智慧

所谓系统,是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并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对系统的认识反映在头脑中,就是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本文认为,系统安全观就是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科学方法观察分析安全问题,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安全主体与安全构成要素综合集成地理解为一个复杂有机系统,把认识与解决安全问题理解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其实践目标是实现系统整体及系统内各主体与要素普遍持久的共同安全状态。

(一)系统安全观是孕育于中华传统文化

中的整体和平思想中国古代的圣贤先哲长期倡导和谐共生、和合主义的“天下观”,并且推崇一种“天下无外”的制度设计与治理实践。这种天下体系理论涵盖了所有地域和所有民众,其思考的重点是持久和平的整体世界秩序。与之对比的是西方世界构建的以国家为核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该体系倡导“有外”原则,国家边界本身就是内外的分界,进而促成了一个分离的世界,也是冲突迭起、战争频发的重要诱因。f中国的“天下观”进而赋予统治者“天命观”,在道德上要求他们胸怀天下、以人为本。

这种整体性的“天下观”强调的是一种持久安全秩序,和谐共生与和合主义构成了该秩序运行的规范与原则。和谐共生强调万物独立主体性和群体共生性的双重属性特征,例如老子提出阴阳相生系统,强调“一物两体、万物共生”。和合主义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其追求的是一种合作为先、“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显然,上述思想与西方文明强调个体利益和个体意志不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普天之下”的多元一体与有机统一。中国的“天下观”或天下体系理论是一种原始而经典的系统整体和平思想,其倡导的和谐共生与和合观念则构成了系统内要素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与规范,最终追求的是“天下”这一系统的总体安全与持久和平的秩序和理念。

(二)系统安全观体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世界历史不是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简单相加,而是以各个民族和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为纽带,以各个民族和国家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机制,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当今世界的安全问题呈现出越来越强的跨国性、关联性特征以及环环相扣的系统运行规律,决定了任何一个(子)系统出现安全问题,都将波及其他,甚至威胁到整个全球系统。

系统安全观是一种辩证观念,强调运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认识与解决全球安全问题,同时努力揭示安全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再者,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矛盾运动引起的,决定其事物性质的因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今全球安全问题不断衍生变化,国际安全形势瞬息万变,系统安全观要求动态地、与时俱进地抓住全球安全问题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效防范与化解安全风险。

(三)系统安全观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础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相统一、国内国外相结合的宏大视角,系统构建涵盖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内容,不仅是中国所面临的复杂多样化安全挑战,也是全球各国当前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与挑战,关切到全人类的共同安全;全球安全应当是普遍、共同的安全,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

安全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认识与解决全球安全问题应当坚持系统安全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和落实好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重视外部安全,又要重视内部安全;既要重视国土安全,又要重视国民安全;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既要重视发展问题,又要重视安全问题;既要重视自身安全,又要重视共同安全。这“十个重视”是对优化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系统性总结与启示。可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富有中国特色、系统完备的“大安全观”,属于时代特征鲜明、逻辑严密的系统科学理论,彰显了中国领导人以系统性、战略性眼光推动全球共同安全。因此,贯彻执行好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发挥系统安全观的基础性思想作用。

(四)系统安全观是推动全球共同安全的新型治理理念

当今世界显现出“动荡”与“变革”双重迹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前世界时局的重大判断。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传统风险与以世纪疫情、恐怖主义为代表的非传统风险交织,全球安全风险总体呈现复杂衍生、动态演化的系统性特征。西方主导的战后安全秩序趋于失灵,个别西方国家在强权政治导向下其安全治理目标趋向于自私与狭隘。为防范复杂多样的全球安全问题蔓延进化为系统性风险,世界亟须新型安全治理理念与治理体系。

二战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安全秩序实质上是一种集体安全观念,强调的是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或政治集团成员的共同安全。美国在实现集体安全的方式上一方面奉行强权政治并依靠军事手段,以“实力求安全”,以对方的能力与意图判断安全威胁,追求自身的绝对安全,甚至采取“进攻性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强调以意识形态为核心标准的国际安全规则与秩序,推崇身份认同与“民主和平论”,并排除异己、二元对立。在安全维度上,美国的集体安全观聚焦于军事安全,以及与美国切身利益相关的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有学者指出美国的安全观念基于个体主义文化,历史上传承了汉密尔顿主义与杰克逊主义,学理上更信奉马克斯·韦伯强权政治观与文化霸权观m。但新时代的全球安全形势与发展规律表明,西方集体安全观念已趋于狭隘与陈旧,是一种短视狭隘、不可持续的安全观。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安全观,将全球安全视为一个相互联系、命运与共的有机系统或系统工程,着眼于共同、普遍的整体性安全,目标是促进系统安全效应的最大覆盖与可持续性。系统安全观强调安全的不可分割性,符合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融合规律。从系统论角度看,系统复杂性、动态性与开放性特征决定了推动全球安全必须统筹兼顾传统安全领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不同要素、不同方面的关系,注重建立系统内公平公正、协调协作的运行规则与合作关系,强调系统内各要素主体的平等地位,进而激活系统各要素主体的安全能动性与团结协作意识,形成维护系统长期稳定均衡、可持续的共同安全状态。中美两种安全观比较如表1所示。

二、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全球安全治理困境的系统性方案

西方安全治理观念的自利与狭隘是造成当前国际社会日益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国际社会的分裂是全球安全治理步入困境的主要源头。全球安全倡议首次提出了人类安全的不可分割原则,并涵盖力求破解全球安全困境的和合思想,呈现出典型的维护全球系统安全的整体思维与人类共享一个“安全系统”的理念内涵,为促进世界安危与共、推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贡献了系统性方案。

(一)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全球系统安全的有机整体性

当今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各种利益关系高度融合,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即全球安全愈加表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联效应。全球系统安全的关联效应决定了不存在绝对的、孤立而封闭的国家安全状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体系下,中国认为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所有国民、所有领域、所有方面、所有层级安全的总和,因此新时代的安全观应当是系统性的。在全球层面,中国提倡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构成了“四位一体”的系统安全观念。共同安全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不忽视、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系统成员,不能只顾本国安全而罔顾他国安全,或牺牲别国安全来谋求自身绝对安全;综合安全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通盘考虑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合作安全就是要通过对话协商、团结协作来促进各个国家、地区和全球安全;可持续安全就是全球共同安全状态的均衡性与持久性,而非局部、短暂、不平衡的安全状态。全球安全倡议将全球共同安全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与系统工程,其系统目标是激活系统内各成员、各要素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动力,将共同安全理念转化为全球安全治理的实践。

(二)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有效促进全球系统安全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系统涵盖多样化与多元化要素,呈现出多结构、多层次特征。如果将全球安全视为一个复杂系统,那么系统内每个成员每个要素都将呈现出多元化运动状态。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合关系频繁发生,这是系统开放运行的典型规律。全球系统安全的运行规则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和谐共生状态。“君子和而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开放即意味着包容。中国在新世纪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提倡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文明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安全合作若要实现协同增效,就应该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包容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文化价值观,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的包容中合作共赢。

(三)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共商共建全球系统安全的核心规则与秩序

从系统论视角看,任何系统的稳定运行都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缜密完善的规则程序。实现全球系统安全需要一套真正符合多数国家安全利益、真正坚持公平正义的多边主义规则。当前西方个别国家利用国际话语权地位与强权政治打着多边主义的旗号,把自己认同的价值观标准强加于人,把自身推崇的意识形态强行与国际规则秩序挂钩,其实质是推行单边主义,组建小圈子、热衷集团政治,推崇“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少数集体安全观。系统安全观则要求对系统内所有成员与要素“一视同仁”,围绕公平公正原则构建系统安全规则与秩序。从国际社会这个“巨系统”视角看,整个世界应该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全球安全倡议支持联合国在全球安全系统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发挥联合国对全球共同安全构建的引领性作用,充分发挥联合国稳定全球安全秩序的系统中枢功能,利用联合国平台共商共建全球系统安全的核心规则与秩序。

(四)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动态维护全球“巨系统”的可持续安全

当一个系统所包含的子系统与要素数量和种类很多,且内部具有多个层次结构时,该系统被称为巨系统。世界200多个国家与地区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构成了一个普遍联系、利益交织、安危与共的“巨系统”。各国的安全关切不应通过其大国或小国、强国或弱国的身份地位来进行划分或区分。相反,大国应该承担更多的全球安全治理责任与成本,积极为其他中小国家提供广泛共享的安全公共品。当前,西方某些大国热衷开展战略竞争,将其他小国的安全利益变为“战略筹码”,采取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制定国家安全战略,并不断泛化“安全”概念,采取以“实力求安全”、追求绝对安全、进攻性安全的线性思维。西方国家的上述做法极大损害了全球巨系统内其他多数成员的安全利益与合理诉求,并破坏了战后长久和平的安全架构;其主导的国际安全秩序是局部而短暂的,绝非全面而可持续的。习近平主席指出:“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中国在系统安全观下始终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无论对待大国还是小国,中国始终追求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表态,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更不会称王称霸。这显示出中国动态维护全球可持续安全的决心与信心。

(五)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不能搞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有效促进全球系统安全最广泛的公平公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矛盾运动着的,矛盾普遍存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树立正确的安全观需要辩证看待维护全球安全实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在对立统一运动的发展变化中实现动态平衡。从系统论角度讲,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系统,系统内多要素多主体的大量运动难免产生摩擦与碰撞。例如在世界文明系统中,各民族与文明之间的价值观分歧仍将长期客观存在。但不能因此就悲观地认为全球安全系统是分裂的与不可靠的。维护系统安全的关键在于对系统内部的优化调整,构建公平公正的系统运行规则与秩序。当前,西方个别国家仗着强权政治地位而把持两套标准,运用多种单边手段与工具打压持有分歧与异议的其他国家,严重扰乱了全球系统安全的运行秩序与公平正义。对比之下,中国始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对话协商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与分歧;中国提倡团结一切有利于和平的正能量,通过协同协作形成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一股合力;中国愿意与各方一道共同商定制定一切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与分歧的规则与法规。中国高举合作、创新、法治、共赢的旗帜,切实有效促进与维护全球系统安全最广泛的公平公正。

(六)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通过团结协作应对全球系统安全的复杂多样性

维护全球安全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其复杂性体现在全球安全问题的复杂多样与非线性特征。复杂多样体现为系统内各层次、各主体、各要素不同的运动状态与规律,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激发,同时在系统内部交互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新的量与新的质,即新时代的全球安全问题具有复杂衍生性,各领域安全问题联动交织的同时全球新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新的脆弱点、贫困带、动荡源不断出现。非线性特征则构成了处理系统安全问题的整体性难度,即任何全球安全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具备长期应对的战略定力,西方国家“实力= 安全”“本国安全= 绝对安全”就属于典型的线性安全思维。解决全球复杂多样的安全问题必须采用综合集成的系统论方法,汇聚系统内各方合力,整体全面、统筹兼顾地认识与解决安全问题。但系统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安全的“非可加性”意味着应对复杂问题需要各方协同协作。一方面是通过安全机制与制度构建进而发挥“1+1”大于2的协同效应,激发全球系统安全的倍增效应;另一方面加强系统内各要素各主体的沟通交流与信息共享,与时俱进地把握全球安全问题的运动规律与变化规律,抓住安全问题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形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不断提升解决全球复杂多样安全问题的效率效能。

三、坚持以系统安全观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

系统安全观绝非停留在“观念认知”上,而是强调客观认知与实践行动相结合,运用系统思维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践行全球安全倡议,构建全球共同安全,重在聚焦行动,发挥系统内各要素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大国要作出表率,积极履行大国安全责任及担当。中国是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者,更是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行动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安全倡议超越了西方安全理论的陈旧与狭隘,是对全球安全系统的彻底升级,值得全球各方和平力量的积极响应与实践。

(一)协同协作提升各国安全治理能力,共同消除全球系统安全赤字

战后70多年,人类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经济、文化、科技实现了快速增长与长足进步,但也埋下了各种安全隐患。经济债务高企、气候环境变化、文明冲突、恐怖主义、网络安全与生物安全问题愈加凸显。这与西方主导的安全秩序及体系陈旧过时不无关系。在该体系下,各国安全治理能力发展不平衡,缺乏必要的互帮互助与协同协作,进而造成全球安全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等系统性赤字r。和平赤字下的大国博弈和权力逻辑下的地缘政治风险陡然加剧,俄乌冲突即为一例。发展赤字源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与收益分配不平衡,造成贫富差距加大、经济与金融风险抵御能力不足,全球能源与粮食安全问题加剧。全球治理供需不平衡,全球公共品供给下降,霸权国将全球治理平台“工具化”和“武器化”,造成全球治理的逻辑从“效率公平”优先转变为“权力和竞争”优先,治理赤字上升。全球安全与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可持续造成了国家之间的不信任与危机感,进而形成信任赤字,加剧了国家之间、集团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对抗,造成全球系统的分裂与有机整体的丧失。“四大赤字”构成了全球安全的系统性风险,其应对之道在于各国通过协同协作共同优化提升全球安全治理能力。全球安全倡议为各国安全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具体路径与指引,应进一步加大宣传与呼吁国际社会进行更广泛响应与行动。

(二)以共同发展促进共同安全,促进全球系统安全的均衡与可持续性

要实现全球持久安全,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做到发展和安全并重。习近平主席深刻阐明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指出“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该倡议的提出旨在用系统、整体、协调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解决全球发展过程中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呼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二者构成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是促进全球共同、全面发展,只有国家整体实力增强了,才能有效提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才能激活全球巨系统的繁荣与活力,激发各国人民与政府争取和平发展的努力与愿景;另一方面是促进全球均衡、可持续发展,“不患寡而患不均”,西方狭隘的资本主义自由发展观造成的不平等、不平衡以及不公平的分配规则是全球冲突的根源之一,严重影响了全球系统安全的均衡与稳定。全球发展倡议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加强可持续发展合作来增进共同利益,经济发达国家采取负责任的经济政策,避免压缩发展中国家合理发展空间、冲击其正当发展权益。全球发展倡议让各国聚焦发展主题,积极改善民生,不断夯实安全的根基,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

(三)以平等协商的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分歧,维护全球系统安全的公正道义

国际社会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巨系统,系统内大量运动的要素主体出现争端与分歧是系统运行的常态,关键在于妥善解决这些争端与分歧,避免其扩大化而导致冲突升级,进而威胁系统整体性安全。中国始终强调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各执己见的分歧,而对话协商的关键在于各方必须遵循平等、公平与公正的道义原则。毛泽东很早就指出:“世界上的事就是要商量商量。国内的事要由国内人民自己解决,国际间的事要由大家商量解决,不能由两个大国来决定。”邓小平强调:“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频繁粗暴干涉他国安全事务,充当世界警察与裁判员,用“强权利益”而非公正道义来作为评判标准与价值尺度。习近平主席指出:“ 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垄断地区安全事务,侵害其他国家正当权益。”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中国用实际行动表率了大国的和平形象,并引领了世界和平潮流。中国既不重复西方扩张的老路,也不重蹈“修昔底德陷阱”之类的悲剧,更不从“实力地位”出发看待国际关系,而是将自身安全与他国共同安全高度融合,倡导一切有利于和平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和平力量,努力与各国寻找安全利益的契合点。中国始终高举公平正义旗帜,为推动国际秩序与全球安全朝着更加平等公正的方向发展而提供道义典范与行动指引。

(四)加强全球安全系统性规划与谋划,建立全球系统安全的防火墙机制

系统科学或系统工程的特色在于统筹规划与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预见形势发展的未来走势、蕴藏其中的机遇和挑战、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抓好战略谋划。”任何全球安全问题的发生表面上具有偶发性、即时性特点,但其实质是长期不安全因素的积淀以及国际社会的忽视与漠视,特别是西方安全文化强调个体与边界,推崇权利与产权制度观念,其带来的消极后果之一就是“各扫门前雪”,造成全球安全公共品的供给不足。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需要提倡对全球安全的系统规划与谋划合作,增强世界各国共同安全的忧患意识,做到应对全球安全问题的未雨绸缪。事实上,战后的国际社会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包括建立区域与全球的传统安全机制,例如军控与核裁军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建立了反恐合作机制以及签订了维护气候与环境安全的《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但当前西方国家出现了修正主义倾向,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保护主义逆袭归来,全球安全公共品供给明显不足,成为国际安全形势动荡的重要根源。当前全球安全形势正处于“变革”期,应抓住时机呼吁各国加强对全球系统安全风险的认识与应对,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的前瞻规划,建立系统安全的防火墙机制。国际社会应吸取俄乌冲突与全球变暖的教训,努力防范与化解全球安全风险,提高各国安全风险预见、预判能力,力争把可能带来重大风险的隐患发现和处置于萌芽状态。

四、结语

全球安全倡议为破解全球安全治理困境提供了系统性方案,是中国加大全球安全公共品供给的大国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与行动响应。全球安全倡议符合新时代全球系统安全的运行规律与发展规律,所提出的人类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反映了全球安全的普遍平等理念,超越了西方狭隘陈旧的自利安全观,也超越了意识形态分歧和文明冲突,促进了各国安危与共的和平意识。全球安全倡议从人类共同福祉出发,用对话合作取代零和博弈,用开放包容取代封闭排他,用交流互鉴取代唯我独尊,用共同利益、共同挑战、共同责任把各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致力于实现共享尊严、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和安全共同体。“德不孤,必有邻”。全球安全倡议让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稳定之锚、压舱之石的作用更加凸显。全球安全倡议必将凝聚更多国际合力,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持续注入宝贵的“和合力量”,为构建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彰显中国的大国责任。

作者简介 汪伟民,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全球安全治理研究院院长,中国- 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