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抑郁症污名现状调查研究

2022-04-29 19:13卢文芳黄笑雨吴素梅李韦嫦甘瑜
中国心理学前沿 2022年8期
关键词:抑郁症大学生

卢文芳 黄笑雨 吴素梅 李韦嫦 甘瑜

摘     要|目的:探究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的内隐污名和外显污名现状。方法:内隐测验程序进行改良并编制了三个独立内隐测量SC-IAT,用于测量抑郁症内隐认知、情感和行为污名;同时编制了与内隐测验相对应的语义差异量表,用于测量抑郁症外显污名。结果:抑郁症语义差异量表中认知评价维度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中值(t (56)=-11.50 ,p <0. 001),情感反应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中值(t (57)=6.75, p <0.001),行为倾向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中值(t (57)=10.68,p <0.001);内隐污名上,认知评价、情感反应和行为反应均的D值大于0。结论:在抑郁症内隐污名上,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存在着消极认 知评价情感反应和内隐行为倾向;在抑郁症外显污名上,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存在消极认知评价,而在情感 反应和行为倾向上表现为积极的态度。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症;外显污名;内隐污名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引言

污名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对某一特定群体或其成员存有消极的认知评价、消极的情感反应和歧视行为。已有研究中,不少研究者已经探讨了心理疾病污名,但就心理疾病具体类型的污名的研究还比较少。近年来,随着心理疾病患者人数大幅度增加,心理疾病污名也逐渐受到社会关注与重视。其中,抑郁症患者人数呈不断向上增长趋势,使得抑郁症成为一个社会认知度相对较高的心理疾病之一。一项来自国内的普查结果表明,大约有 4.8%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症,每三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人经常体验到抑郁症状(Qinx wang S and Hsieh C-R,2016)。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较高的发病率(Amarasuriya,Jorm,and Reavley,2018)。然而,据估计在大多数国家仅有不到 30%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专业的治疗(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研究发现,抑郁症污名是阻碍抑郁症患者求助的主要原因(Amarasuriya et al.,2018)。研究者指出, 严重的抑郁症污名甚至会导致患者自杀(薛雪、李武,2018)。此外,抑郁症污名还会使患者遭遇社会排斥, 阻碍抑郁症患者重返社会,使患者在诸如就业等方面上受到不公平待遇。因此,有必要在我国文化背景下, 探究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的污名程度状况,对今后去抑郁症污名干预具有重要作用。

2 研究方法

研究被试

选取某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共计 60 人,男生 17 人,女生 43 人,年龄范围 19 ~ 27 岁。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未加过类似实验,实验材料均在电脑上呈现。

研究工具

内隐污名测量

本研究参照前人研究(Karpinski and Steinman,2006)提出的单类内隐测验(SC-IAT)来测量个体的内隐污名水平[1]。使用 E-prime2.0 软件编制了三个独立内隐测验程序(SC-IAT),分别测量认知评价、情感反应和行为倾向。

(1)内隐测量材料的选择

参照前人对心理疾病内隐测验的研究(Karpinski and Steinman,2006),抑郁症内隐污名的测量需编制三个独立内隐测验程序(SC-IAT),测量抑郁症内隐认知、内隐情感和内隐行为。在 SC-IAT 测验中, 被试需对一系列词语进行分类,如概念词(抑郁症),属性词(积极词和消极词)等。其中,本研究以抑郁症典型症状作为“抑郁症”概念词的代表,即抑郁症典型症状词汇为概念词。有关抑郁症概念词的选取,参照前人(Karpinski and Steinman,2006)在探究抑郁症内隐污名时所使用的概念词作为本次研究的备选词汇,然后经过 1 名心理卫生社会工作者、1 名临床与心理咨询博士和 5 名临床与心理咨询硕士研究生共同对备选词汇进行探讨,最终确定了能够典型代表抑郁症症状的词语。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抑郁症典型症状的认知程度,选取 53 名大学生对 12 个备选词语的典型程度进行 1 ~ 7 的等级评分(1= 非常不典型;7= 非常典型)。最终在备选词汇中选取了 6 个典型程度较高的词语作为抑郁症概念词的代表,分别为心境低落(6.10±1.25)、精神不振(5.74±1.59)、回避社交(5.72±1.50)、兴趣 丧失(5.72±1.39)、无价值感(5.58±1.43)和意志减退(5.64±1.24)。

基于内隐污名三成分模型,参照董圣鸿等人(2018)探究抑郁症内隐污名中内隐测验材料所使用的抑郁症属性词作为备选词,经 1 名心理卫生社会工作者、1 名临床与心理咨询博士和 5 名临床与心理咨询硕士研究生共同对备选词汇进行探讨,最后确定了 24 个抑郁症的属性词作为内隐测验实验材料。

参照已有研究,选取某高校 159 名本科生并将其分为三组(每组各 53 名)分别对认知评价、情感反应、行为倾向三类属性词进行效价水平、了解程度和熟悉程度评定[2]。对三类属性词的评定结果进 行配对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认知评价组中,积极认知和消极认知的属性词在效价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而在了解程度、熟悉程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情感反应组中,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属性词在效价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而在了解程度和熟悉程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行为倾向组中,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属性词在效价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而在了解程度和 熟悉程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内隐测量程序

编制的三个内隐测验程序(SC-IAT)模式相同,每个独立的 SC-IAT 实验测试均分为练习阶段和正式实验阶段,最终实验数据只分析记录正式实验阶段数据。为防止实验中出现反应偏差,相容任务中“抑郁症”目标词、“消极词”和“积极词”的属性词按照 1 ∶ 1 ∶ 2 的频率出现,将 K 按键和 D 按键的出现比率控制为各 50%;不相容任务中,“抑郁症”目标词、“积极”和“消极”属性词按照 1 ∶ 1 ∶ 2 的概率出现,将“K”按键和“D”按键的出现比率分别控制为 50%。此外,本研究中为消除可能存在的顺序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两个任务出现的顺序进行 ABBA 平衡处理。

外显污名测量工具

参照董圣鸿等人(2018)的研究,本研究编制了抑郁症语义差异量表,用于测量抑郁症外显污名[3]。该量表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每一维度包含 4 个项目,共计 12 题,采用 7 点计分法。该量表中选用的所有词汇均来自抑郁症内隐测量材料中抑郁症的属性词。每部分得分越高,表示在该维度上对抑郁症患者态度越积极,反之,即态度越消极。本研究测量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其中,抑郁症外显认知评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67,抑郁症外显情感反应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5,抑郁症外显行为倾向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9。

已有研究者证实,实验的先后顺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内隐和外显态度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4]。 因此,本研究实验中为防止抑郁症外显污名测量对抑郁症内隐测量的影响,研究先进行抑郁症内隐测验, 再进行抑郁症语义差异量表的测验。

数据处理

参照研究者(Karipinski and Steinman,2006)对三个独立的内隐测验 SC-IAT 实验数据预处理方法,且研究中只记录任务 2 和任务 4 的实验数据,即只记录与分析正式实验阶段的数据。本研究对内隐测验原始数据预处理的方法为:(1)删除被试在作答中正确率低于 80% 的原始数据;(2)保留与分析被试在实验作答中反应时在 350 ms ~ 10000 ms 的原始数据;(3)将被试在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中正确作答的平均反应时再加上 400 ms,将其替换掉被试在所属任务中的错误反应的数据;(4)计算被试在相容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的平均数;(5)被试在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中反应时的差值,再将该差值除以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中正确作答的反应时的标准差,最终得到抑郁症内隐效应 D 值。

3 研究结果

抑郁症外显污名测量结果

参照已有研究(朱鸿健,2015),对抑郁症外显污名进行分析,以中值4作为标准,进行单类样本t 检验[5],得到结果如表1 所示,抑郁症语义差异量表中认知评价维度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中值4(t(56)=-11.50, p<0.001),即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的在认知评价上的态度是消极的、负性的;然而在情感反应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中值4((t57))=6.75,p<0.001),即表示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更多积极的情感反应;抑郁症语义差异量表中行为倾向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中值4(t(57)=10.68,p<0.001),即大学生对待抑郁症患者更多表现为接纳、接近、关爱、开导等积极行为。因此,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只在外显认知评价上表现了消极态度,而在情感反应和行为倾向上均表现了积极的态度。

抑郁症污名 SC-IAT 的数据分析

参照前人(Karipinski and Steinman,2006)在 SC-IAT 测验中提出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原始数据转换后的抑郁症内隐污名效应值(D 值)为基础,对内隐测验 SC-IAT 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如图 1、表2 所示,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p<0.001);将被试在认知评价 SC-IAT、情感反应 SC-IAT 和行为倾向 SC-IAT 三类测验中的实验原始数据汇总后再进行总的内隐效应分析,总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也显著低于总不相容任务反应时(p<0.001)。研究结果表明,与积极词汇相比较,被试倾向于将抑郁症概念词和消极词汇联系在一起,即抑郁症的概念词与消极词汇关系更为紧密,被试对抑郁症患者的态度更多表现为负性的、消极的。

抑郁症内隐污名内隐效应分析

本研究参照前人(Karpinski and Steinman,2006)提出的计算三个独立内隐测验 SC-IAT 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分别计算三类内隐测验 SC-IAT 的内隐效应 D 值。在抑郁症内隐污名分析中,内隐效应以 0 为标准, 进行单类样本 t 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被试对抑郁症患者的内隐认知评价的 D 值大于 0,即大多数被试对抑郁症患者存在消极的认知,被试通常会认为抑郁症或抑郁症患者是危险的、脆弱的、阴暗的、孤僻的; 被试对抑郁症患者的内隐情感反应的 D 值大于 0,表示大多数被试对抑郁症患者的情感反应是消极的,被试面对抑郁症患者是害怕的、紧张的、烦闷的、绝望的等消极情感;被试对抑郁症患者的内隐行为倾向的D 值大于 0,表示大多数被试面对抑郁症患者会产生排斥、远离、回避等消极行为方式。总体分析,不论是认知评价、情感体验还是行为倾向,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公众对抑郁症患者存在内隐污名效应。

抑郁症内隐污名和外显污名的关系

根据内隐态度的三成分理论模型,对抑郁症内隐污名和外显污名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如表  4 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出,在抑郁症外显污名上,外显行为倾向与外显情感反应存在显著性相关(r=0.61,p<0.01),即二者关系紧密。抑郁症内隐污名与外显污名各成分之间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即说明了抑郁的外显污名和内隐污名之间关系不紧密。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抑郁症内隐污名和外显污名之间是相互分离的。

4 讨论

大学生对抑郁症的内隐污名

针对心理疾病内隐污名研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采用单类内隐测验(SC-IAT)考察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的内隐污名。本研究结果表明,编制的三个独立内隐测验程序(SC-IAT)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并能够较好地测量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的内隐污名。

对抑郁症污名内隐测验 SC-IAT 的反应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了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由此可以看出,抑郁症概念词与消极词汇关系更为紧密,即公众对抑郁症患者存在污名效应显著。由此可知,公众对抑郁症患者的态度整体上是消极负面的,同时也证明了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内隐污名的存在。

对三个独立的内隐测验 SC-IAT 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参照前人(Karpinski and Steinman, 2006)对 SC-IAT 测验中数据预处理方法,对转换后的 D 值进行分析。内隐认知评价、内隐情感反应和内隐行为倾向的内隐效应值(D 值)大于 0 的比率依次是 94.74%、94.74%、92.98%,即大多数被试对抑郁症患者存在内隐污名;研究结果也表明了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存在消极内隐认知评价、内隐情感反应和内隐行为倾向,且差异均显著。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内隐污名的存在。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三个独立的内隐测验评估程序(SC-IAT)可以对抑郁症的内隐污名进行测量,验证了以往采用 IAT 测验或 BIAT 测验的研究结论,进一步证实了公众对抑郁症患者的态度是负面的、消极的,即人们对抑郁症患者存在内隐污名效应。内隐态度评估程序(SC-IAT)可以对抑郁症的内隐污名进行研究。这为后续研究抑郁症内隐污名提供了较为全面与严谨的参考材料。

从被试群体分析,本研究研究对象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研究结果表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也倾向于将抑郁症或抑郁症患者与消极词汇联系在一起,且 94.74% 的被试表现出明显抑郁症内隐认知污名(D 值大于 0);94.74% 的被试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症内隐情感污名(D 值大于 0);92.98% 的被试表现了明显抑郁症内隐行为倾向污名(D 值大于 0)。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内隐污名是广泛存在的消极社会现象,并非在只存在某一国家或某一区域。

大学生对抑郁症的外显污名

本研究结果表明,编制的语义差异量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并能较好地测量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的外显污名。从语义差异量表测量结果分析,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在认知评价上更多表现出消极的认知反应;在情感反应方面,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表现出更多积极的情感反应;在行为倾向上,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在行为倾向上同样表现为积极的行为反应。

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群体的外显污名上只存在消极的外显认知评价,而在外显情感反应、外显行为倾向上更多表现是积极的。外显污名是个体经过意识加工过的态度,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比如,外显污名测量容易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往往在外显污名的测量中会降低了对污名群体的污名程度(Teachman et al.,2006;Peris et al.,2008)。外显污名的测量结果可能是因为公开的歧视心理疾病患者,这是与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相违背的,会受到社会的批评与谴责,使得被试在表达观念时更多掩饰自己真实的态度。而且,依据前人对污名的界定,污名包含认知评价、情感反应和行为倾向三个部分。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对抑郁症患者的外显认知评价是消极的、负性的,而在行为反应和情感反应上均为积极的、正性的[7]。分析以上原因可以得出,被试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如社会文化、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进而在外显污名测量中表现出了更多的掩饰,进而无法有效准确地测量被试真实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抑郁症外显污名与内隐污名的关系

对抑郁症的外显污名和内隐污名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的外显情感反应与外显行为倾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抑郁症的外显情感反应和外显行为倾向关系密切;抑郁症内隐污名在认知评价、情感反应、行为倾向上,相关性均不显著,这表明内隐认知、情感、行为不存在密切关系,是相互独立的结构。该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王晓刚,2013)。

通过对语义差异量表的测验结果与内隐测验 SC-IAT 的测量结果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在外显认知评价与内隐认知评价上的结果保持一致,即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在外显认知评价和内隐认知评价上均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往往认为心理疾病患者是危险的、脆弱的、阴暗的、孤僻的;而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在外显情感反应和内隐情感反应上的测量结果不一致,即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存在消极的内隐情感反应,而在外显情感反应表现为积极的;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在外显行为倾向与内隐行为倾向上的测量结果也不一致,即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持消极的内隐行为倾向,而在外显行为倾向上更多表现为积极的。对抑郁症的认知评价来看,该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如,研究者对抑郁症的外显和内隐污名的研究发现,公众普遍对抑郁症患者存在消极的刻板印象(认知评价),即人们通常会认为抑郁症患者是比较阴暗的、脆弱的、举止怪异的等[6]。产生该研究结果可能是因为公众在评估自身对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时,较少受到社会赞许 性的影响,进而在对抑郁患者的外显认知评价和内隐认知评价上,被试较少的掩饰并能够表达其真实的态度(董圣鸿,2018)。在情感和行为反应上,抑郁症的内隐情感反应和外显情感反应、内隐行为倾向和外显行为倾向上的测量结果均不一致,这可能是被试在公开评估对抑郁症患者的情感和行为反应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表达对抑郁症患者的情感反应和行为倾向的态度时会表现更多的掩饰性;而内隐态度是个体自动化的反应,不需要经过意识层面的加工过程,很少会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因而在内隐情感反应和行为倾向上均是被试对抑郁症患者的真实态度表达。因而这可能是导致抑郁症的内隐情感反应和外显情感反应、内隐行为倾向和外显行为倾向上的测量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得出,在抑郁症内隐污名上,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存在着消极的内隐认知评价、消极的内隐情感反应和消极的内隐行为倾向;在抑郁症外显污名上,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存在消极的 外显认知评价,而在外显情感反应和外显行为倾向上表现为积极的态度。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大学 生对抑郁症患者的态度,为去污名干预提供了参考依据,以及对改善人们对抑郁症患者的态度具有重 要意义。

参考文献

[1]Karpinski A,Steinman R B.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91(1):16-32.

[2]王晓刚.心理疾病内隐污名的评估及其预测因素[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董圣鸿,吴洁,朱鸿健,等.基于语义差异量表的心理疾病外显与内隐污名的结构及关系[J].心理  与行为研究,2018,16(5):694-700.

[4]王晓刚,尹天子,黄希庭.心理疾病内隐污名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3):384-393.

[5]朱鸿健.心理疾病内隐污名与外显污名的测量方法及关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6]Kashihara J,Sakamoto S.Reducing implicit stigmatizing beliefs and attitudes toward depression by promoting counter stereotypic exemplars[M].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8:1-17.

[7]Corrigan P W,Wassel A.Understanding and influencing the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J].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2008,4(1):42-48.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Depression Stigma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u Wenfang1 Huang Xiaoyu1 Wu Sumei2 Li Weichang1 Gan Yu1

1. 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2.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 and explicit stigma towards depression patients. Methods: The implicit test procedure was modified and three independent implicit measures, SC-IAT, were developed to measure the implicit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stigma in depression; the semantic difference scale corresponding to the implicit test was also developed, used to measure explicit stigma in depression.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cognitive evaluation dimension of the Depression Semantic Difference Scal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median (t(56)=-11.50, p<0.001), and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affective response dimen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median (t(57)=6.75, p<0.001), the mean score on the behavioral disposition dimen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median (t(57)=10.68, p<0.001); on implicit stigma, cognitive evaluation, emotional response and behavioral response The average D value is greater than 0. Conclusion: In terms of implicit stigma of depression, college students have negative cognitive evaluation of emotional responses and implicit behavioral tendencies to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in terms of explicit stigma of depression, college students have negative cognitiv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hile college students have negative cognitive evaluation of depression patients. Shows a positive attitude in emotional responses and behavioral tendenci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Explicit stigma; Implicit stigma

猜你喜欢
抑郁症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三种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对比研究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抑郁症患者脑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