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等各种因素影响,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实际开展预算管理的顺畅性。所以,对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优化和改革,将有助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又好又快开展,帮助事业单位在日常事务管理、项目推进中取得良好的工作效益。就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内涵作为切入,重点论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实施的价值,在对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管理优化
0 引言
在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中,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其不仅影响事业单位总体财务水平,还影响其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的效率。最为重要的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加速,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及发展项目等涉及财务和资金往来的情况增多,给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带来较大挑战。但在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老方法旧思路”等问题仍存在,对整体预算管理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探索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科学方案,有效解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弊端和问题,对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质量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的优化和改革还有助于事业单位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各项工作,促进其又好又快发展。
1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事业单位涉及的预算管理是自身相关的行政事务工作、事业项目发展与现有资源制定的行为规划与业务标准,具有约束性与全局性等主要特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涉及授权审批与报告分析等主要机制,也是事业单位行政事务相关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有助于事业单位防范各类潜在风险,对事业单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具体来说,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主要针对事业单位各项行政事务相关的工作、项目、活动等的预先计划与综合分析。其核心是基于实物与非实物的各类财务规划,以及对财务与非财务的资源进行各种优化配置。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为事业单位考察与衡量实际工作执行力提供了参照点与基准值,其涉及的预算类型主要有财产、财务、经营等预算形式。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总目标、机构组织、指标标准、程序编制等,其对事业单位管理的系统性、规范化及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所涉及的各类程序与环节都存在限制,相关机构与成员均不得随意进行调整或变更。一旦确定预算方案或标准,相关单位、机构及成员都要遵照执行[2]。同时,事业单位预算指标应当在审核批准后执行,且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接受监督与控制。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全局性指事业单位关联的各种工作内容、行政事务、行政活动都会在预算管理行为中有所体现。概而言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涉及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全局和整体。预算方案与指标会通过事业单位进行组织与控制得以落实,最后以考核评价结果的方式落实到与之对应的机构与成员。所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最终需要经由每个单位、机构或工作人员落实到具体工作层面。
2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价值
2.1 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项相关事务有效推进的基础。因此,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具有显而易见的计划和控制作用,能够对事业单位日常工作和项目管理开展常态化评价、考核与控制,同时对事业单位提高工作效率进行激励和引导,是协调事业单位各项管理的重要措施和保障。而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有助于事业单位形成更加高品质的长效管理机制。所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工作稳定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依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与社会效益都会得到有效提升。概而言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切实避免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和常见弊端,为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工作水平、工作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5]。
2.2 推进事业单位廉政建设
究其本质而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为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管理优化、控制水平提升、审计能力加强等服务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实施,实际上有效推进了财务资金支出和收入的管控,实现了财务部门的审计强化和监督升级,能够切实推进事业单位廉政建设,全面预防事业单位腐败现象。最为重要的是,依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工作中各个环节都能依照规范化、科学化的章程展开,切实加强了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准,从源头上和制度上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漏洞和问题得到有效治理[6]。
2.3 优化事业单位财务流程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开展,能够切实优化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工作流程,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水平得到优化与提升。具体来说,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实现了财务工作立足于科学化体系之下开展预算编制、内部审计、收支账管理等,确保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全流程各环节处于合规、合理、科学状态之下。这样,事业单位财务流程得以优化,财务工作水平自然提高,为工作开展和服务开展做好充足准备[7]。
3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
3.1 预算管理意识不足
由于长期采取传统陈旧的财务工作模式,大部分事业单位财务部门预算管理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尚未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更没有让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重视起来[8]。长此以往,事业单位由于缺乏预算管理意识,便会与财务工作的实际开展出现脱节,造成预算无法执行到位,预算管理无法与财务审计、财务核算、财务预算编制、收支账管理等紧密联系,事业单位财务部门预算管理流程得不到优化,大大降低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3.2 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
尽管财务预算管理实施多年,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开展较晚,且完全契合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体制。这就造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开展过程中财务工作人员的权责没有明确,甚至出现有关岗位权责缺失的情况。这样一来,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会计岗位就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预算管理流程不仅不够清晰,且程序规范性严重不足,使得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正是因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机制不够成熟和完善,所以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在开展预算管理中往往单纯依靠经验或者传统手段处理问题,造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呈无序散漫状态,预算管理漏洞和风险极易出现。
3.3 财务工作效率偏低
长期以来,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长期沿袭完全人工操作机制,无论是基础性的常规稽核工作、财务数据的分析,还是报告制作,都完全依赖财务人员手工完成。这种人工作业最显著的缺陷之一就是无法在根本上避免人为失误引起的财务数据错误、缺失、遗漏等问题,因而财务数据在真实性与可靠性等方面必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随着事业单位工作持续推进,工作项目增加,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人员面对的财务数据量必然有所增加,财务信息不可靠、财务数据不真实造成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失真和失效。最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品质和效率降低,不仅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甚至还会给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带来危机和财务隐患。
4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优化路径
4.1 加强预算管理意识培养
具备预算管理意识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更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务必加强财务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培养,强化财务人员的财务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同时,应经常性和长期性开展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技能和财务工作技能培养。具体来说,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应当发挥管理职能,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意识培养,确保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都能明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和配合衔接,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奠定基础。当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明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财务人员才能在具备预算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实施预算管理。比如,事业单位基础财务预算管理意识培养需要全员统一思想、行动一致、自觉自愿加强研究和学习,以此形成合力,推动预算管理顺利、有序地推进;领导干部、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在内的全体成员都需要认真学习预算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纲领性文件,全面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最新要求。
4.2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科学实施依托于完善成熟的预算管理体制。这就要求事业单位依托相关法律法规,按照相互监督和相互牵制的原则,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制。具体来说,首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应当构建与业务部门、服务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机制,将风险防控、高效准确作为出发点,摒弃传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旧思维和旧办法,实施与自身相符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流程和方案。其次,搭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考评体系,明确考评的标准,推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准确性、有效性提升。最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的系统性工作,还需要优化预算编制管理办法、财务审计办法等,以此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预算管理质量。
4.3 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成效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要想从根本上得到提升与强化,财务部门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水平提升是一条重要路径。这就需要事业单位切实加强本单位会计部门工作人员会计基础能力提升,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逐步将会计电算化系统作为辅助设备运用到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确保预算管理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还能够提升会计工作质量。同时,构建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会计岗位轮岗制度,依托会计岗位轮岗制度倒逼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基础水平提升,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提升助力。
4.4 完善预算管理工作流程和制度
稳步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还需要逐步完善预算管理工作流程和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流程作为制度保证,让预算管理工作流程清晰明了,确保财务人员的预算管理有规可依。比如,财务负责人应当对预算管理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梳理,明确每个环节的审核责任人,重视财务管理系统设计细节,保证财务工作的严谨性。针对预算管理工作中涉及的财务信息和财务数据,应定期进行安全性检查,及时进行数据备份,保证财务预算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5 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特点
预算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想更好地实现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务必有效凸显预算管理的基本特点。具体来说,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主动性、综合性及前瞻性3个维度。
1.主动性
现阶段我国社会事业发展加速,事业单位员工数量也不断上涨,加之相关单位涉及的事业发展和项目投资、管理等事务增多,因此,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资金管控,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单位属性、项目特征、人员情况等合理科学地进行资金优化配置。所以,主动性应当成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首要特点,对于事业单位资金的现金流管理、收入管理等,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上必须具有主动性[3]。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事业单位规避财务风险,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2.综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长久的事业、持久的事业,所以事业单位在社会事业工作、社会事业管理、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时间较长,涉及的管理环节、资金往来环节也较多,且部分事业单位的社会事业项目投资和管理资金总量不仅庞大,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此,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关注相关财务数据预算结果,而且应时刻注意日常的内部管理。因此,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具备综合性特征[4]。
3.前瞻性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必须具备前瞻性特征,这是因为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开展过程中,财务人员需要依托全面预算管理起草和拟定在事业单位日常管理、运营中涉及的资金批复条件,并根据这些条件创建项目投资、项目管理、工作管理相关计划和预算。除此之外,还需要依托这些计划和预算预测事业单位今后工作开展的整体进度。事业单位也可以根据前期的预算管理对相关工作和项目进行评估,依托前瞻性规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资金支付和资金往来风险。
5 结语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出现问题主要因所在行业不同而存在各种差异,既有对预算管理认识上的片面性,又有在预算管理各项措施制定上出现刻板僵化的情况,还有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有形无实、名不副实的问题等。但在各种实际操作层面的表象之下则是管理意识、思想陈旧落后这一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事业单位虽然在预算管理问题上千差万别,但根源仍是管理理念缺乏时代性与实效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顺利开展对于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服务开展和项目启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预算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事业单位的各个环节才能上升到最佳层次,进而为服务提供、项目发展等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奠定坚实的财务基础。因此,事业单位务必认识到预算管理的价值,并在结合当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常见问题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预算管理优化。
参考文献
[1]高群珊.基于全面预算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J].中国乡镇事业单位会计,2021(12):38-39.
[2]钮启迪.浅论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事业单位会计,2021(12):44-45.
[3]易三军.关于加强传媒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J].中国乡镇事业单位会计,2021(12):46-47.
[4]冯燕.浅析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乡镇事业单位会计,2021(12):127-128.
[5]张晓宁.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4):61-62.
[6]解珍品.探究如何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J].商讯,2021(36):47-49.
[7]徐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与风险控制策略探析[J].商讯,2021(36):74-76.
[8]吕苏怡,陈维青.云会计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6):40-42.
收稿日期:2022-01-17
作者简介:
李陆,女,1990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