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

2022-04-29 18:12王子豪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公共性大众文化大众

一、公共性的内涵及其特质

(一)公共性的内涵

“公共(public)”作为一个语汇,在英文中主要指公众的、公共的、公开的、(从事)公共事务的以及(从事)社会服务的事物。其中,公众是对人群或大众的指代;公共是指社会权利及利益分配上共有、共享的归属关系;而公开则是指将某种事务、信息或观点公之于众,向大众开放。

(二)公共性的特质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公共”一词泛指一种社会领域,即所谓的公共领域。简言之,公共领域是相对于私人领域或私密性空间而存在,公共领域从原则上来讲是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性是人与人之间所秉持的不同观点、不同理念、不同视角能够达到的一种最适宜、最大程度以及彼此可以共享的认同,但这种认同并非一种统一。作为公共领域概念的提出者,哈贝马斯对于公共性做出了细致的解说。他将公共性分为参与对象的公共性、内容的公共性、场域的公共性以及目的的公共性。参与对象的公共性是指一切人都属于公共领域,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现实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开放,而是一种最大化的包容,并且在同一领域中所有人的身份都是一样的,没有社会地位的差异。内容的公共性是指一切的信息全部开放给大众,它的内容涉及了社会大众共同的利益诉求,而非一些特殊个体或是团体的诉求,并且这些信息是可以在公开的场合下进行讨论与展示的。场域的公共性中的场域所指的是事务发生的场所,在神权时代,公共空间多指神庙、金字塔,而这一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为教皇和国王等具有特殊地位的群体。在封建时代,公共空间主要指城堡、宫殿以及权力广场,使用群体为国王、达官贵人等。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公共空间指公共生活空间、公共建筑和教堂,使用群体为上流社会以及相应产业的所有者。在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公共空间所指便十分广泛了,比如我们的社区、街道以及其他的公共生活空间,并且这些公共空间可以为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公众所享用。从不同时代对公共空间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公共性的程度有多高、公众的参与度有多高,体现出的便是社会文明程度有多高。哈贝马斯最后提出目的的公共性是指资产阶级群体一起探讨有关社会发展的政治、艺术等话题,通过这些话题与探讨促进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这一行为具有极强的公共性,目的是给大众谋求利益。上述四点正是哈贝马斯对于公共领域理念进行的阐释,这四点也是判断公共性必不可少的标准及条件。

二、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

(一)文化与符号的公共性

新媒体艺术通过广泛运用大众熟知的文化与符号呈现其内容的公共性。目前人们谈及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指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利用电视、数码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媒介等多种方式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体现了艺术家们在技术和机械主导的工业文明层面上,试图以先锋艺术观念与尖端科技相结合的新方式去探索新的艺术空间和重新感知世界。由于传统艺术建立在长期的专业训 练与复杂烦琐的技术要求之上,因此其具备着 强烈的精英特点。早期的传统艺术作品均由作 者自己构思并创作,因此传统艺术更为神秘、 独特,具有唯一性。也正因如此,传统艺术并 不具备公共性的特点,观众只能在“神圣的艺 术殿堂”中被动地接受作品传达出的作者个人 的观念。在经济与科技的双重影响下, “二战”后的20年至30年间,人类步入消费主义时代,同时大众传媒崛起,公众也逐渐被艺术家关注,这种情况对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 如今,新媒体艺术开始广泛运用大众熟知的文 化符号,鼓励观众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甚至 参与作品创作,唤起观众更多元的思考方式。 艺术从神圣、神秘的殿堂走入大众生活,形成 一种平等交流的状态。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 时代,公众可以在各种网络平台获取大量信息,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 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都可以 自主地去创作艺术作品。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发 展的趋势,以往的精英主导权逐渐被平民主导 权所替代,大众文化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文化。 我们所熟知的大众文化是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 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去传播一些易复制、按 照市场规律生产的文化产品。从这些特点我们 不难看出大众文化具有市场化的文化机制,并 且拥有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机制下的 艺术品成为一种商品,并且大众可以通过购买 去拥有艺术品。画廊、艺术媒体(杂志、公众 号等)以及艺术市场组成了一个艺术传播体系,而这一体系要运转,就要不断去满足观众求新 求异的需求,因此当今艺术品也具有即时性消 费品的属性。

对于大众文化,艺术界出现了不少褒贬不一的评价,一方认为大众文化影响下的艺术品如今已经成为流水线产品,失去了曾经引以为傲的艺术个性与独创性;另一方则认为大众文化无论是一种长久存在的文化现象还是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现象,它都成了当今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且对公众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并且大众文化还会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文化使得公众取代少数精英阶层成了艺术服务的主要对象,艺术变得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大众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各种信息,大众传媒具有的公共性使得它传播的艺术作品也具有了公共性。

(二)呈现方式与技术手段的公共性

新媒体艺术通过其独特的呈现方式表现出公共性。由于当今时代科技进步以及信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也开始广泛地运用于多种艺术形式当中。首先我们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一个比较: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方式稍显单一化,基本方式都为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将信息发出,随后观众被动接受,二者之间的互动行为是单向的,传统媒体传达出的信息稍显滞后且信息量不足。新媒体主要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呈现与传播,这种方式突破了时空的界制,让信息的传播更加广泛而有效。

而正是由于具备了这种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能力,新媒体才突破了传统媒体表现出的单向性,参与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而且参与者们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和传播信息,在场域中互相交流,从而使信息以一种扩散性的方式进行传播,每一个参与者都成了一个自媒体。如2001年猪子寿之先生在东京创立了新媒体艺术团体 TeamLab,该团体一直致力于打破艺术、科学、技术之间的界限﹐用全新艺术手法为观众带来突破现实的沉浸式体验。比如他们创作的《蹦跳宇宙》( Boing Boing Universe ),用特殊布料搭成“蹦跳宇宙”空间。当体验者在艺术空间中走动或跳跃时,会看到“星云粒子”的流动和“宇宙星空”的扩散。该作品所展现的主题是“宇宙星球的一生”,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创造宇宙世界的形变,所产生的形变会牵引宇宙空间中的星尘与气体,进而实现星球的诞生与成长。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其行为方式的不同也会造成宇宙产生不同的变化。当星球的一生结束后,便会回归成飘浮在宇宙中的星尘与星云,成为新星球的源头。通过观众的参与去完成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这一方式,为我们展现出十分明显的公共性。

其次,新媒体艺术运用了大量的新兴材料和新技术,这也使得它与传统艺术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差异。新媒体艺术将光、电、声音、气味以及影像等其他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艺术表达之中,既丰富了表达形式﹐也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氛围。新媒体艺术通过其独特的计算机逻辑思维和创作理念给艺术的实验意义带来更加丰富的实践价值,同时新媒体艺术又广泛运用了大众熟知的文化符号,再通过对这些符号进行重新整合,用一种新的方式去表现大众熟知的事物。新媒体艺术凭借其自身的诸多技术优势以及大众消费文化的诸多特性,摆脱了以往传统艺术发展的轨迹,表现出大众时代的艺术特征。这种“新”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新媒体艺术依然会不断地推进与发展。此前耐克品牌(Nike)举行了一场持续多日的运动鞋(Sneaker)主题盛会。它的主角是由 Wonderlabs 工作室与耐克品牌合作完成的可定制互动体验装置,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即时定制鞋的款式。基于三款耐克的气垫模型,用户在平板电脑上进行操作,通过投影映射(Projection Mapping), 用户选择创作的视觉效果会即时呈现在现场的3D 打印鞋上,并且会有一段精彩的动画展示给参与用户。不难看出,新媒体技术对我们的消费生活以及体验习惯也在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

现如今﹐新媒体艺术展览越来越多,并且也从最初只强调技术手段和新奇的感官体验变得开始更注重精神上的交流以及思想与观念方面的碰撞,这也正是当下新媒体艺术展览所展现出的公共性的主要意义所在。科技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使得大众获得了大量的表现手段,普通大众也逐渐走入艺术家的视野,艺术服务的主体被重新定义。不难看出﹐新媒体艺术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公共性,新媒体艺术的变革也代表了大众艺术时代的全面来临。

三、结语

我们如今已经进入一个艺术表现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加生动﹐同时具有极强参与度的新时代,我们以与传统艺术截然不同的方式去传播与体验新媒体艺术。多元的社会孕育多元的生活方式,如今人们对于文化与艺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公共艺术想要通过某种单一手段或固定模式来完成使命变得不可能,新媒体的出现也为公共艺术开拓了全新的创作领域。笔者认为, “新媒体艺术”一词中, “新媒体”表达的是技术层面的内容,“艺术”表达的是艺术本身﹐二者的关系我们应当明确。现如今﹐许多艺术家在追求作品呈现效果时却忽视了艺术本源的价值表现,一味地在艺术上求新求变,但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知,不可忽视艺术本身的个性化和求异性。同时,艺术创作也不可缺乏实质内容,切不可过分强调现代科技的运用与呈现效果而忽视艺术的价值追求与人文关怀,缺少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于科学与艺术﹐我们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我们不能用艺术的创作方式与思考方式去进行科技研发,也不可用过于严谨与理性的态度进行艺术创作。新媒体艺术不仅关乎科学技术,也关乎其对于新的时代、新的观念的表现,它既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是我们社会精神的体现。

[作者简介]王子豪,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公共性大众文化大众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