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头部的脑袋主要负责身体调控和指令,手上的脑子负责信息摄入,这就说明如果因为外界影响他们失去了手上的脑子,会导致变傻变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但要是他们失去了头部的大脑,就会直接死去了。”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陨石坠落理论,这些学者认为在胡曼生活的年代曾经有过一次天降陨石,导致了外星辐射的到来,直接毁灭了大部分生物。现在我们看到的生物都是后来随着生态环境变好才出现的,我们也是!”张新有些激动地说道,他是一个坚定的陨石理论的拥护者,给孩子们讲解的过程,让他回忆起了张新在他大学时期曾经翻遍了整个大学的图书馆,只为了证明陨石理论,被历史系的同学嘲笑的事情。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观念,那就是胡曼这种奇特的社会结构导致了他们的灭亡,因为根据现有资料考证,我们找不到思考者能为部落做出任何物质性贡献的实质证据,这也是他们得名‘思考者的原因,没有人知道他们做了些什么。但事实上胡曼实在是太奇特了,按道理来说社会形态应该会为了种族的延续而发生变化,但胡曼却似乎一直固化到了他们灭亡的那一刻。”张新进一步解释道。
“那老师,胡曼里的捕猎者每天都会外出打猎,那么思考者就是一动不动吗?”小青再一次问道,为了问这个问题她的脸更红了,甚至变得有些发紫。
张新很开心小青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解释道:“基本上是这样,但是叫他们思考者还是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他们会长时间进行两个大脑之间的信息交替,当然,基本上是单方面的信息交替,肢体上大脑的信息传向头部的大脑。”
“科学家们到底是怎么推测是这些的呀?”小赵好奇地问道。
“考古学有多种方法推测啊,当然这些生活习性大多数都是依靠着留下的化石和壁画语言推测出来的,以及依靠计算机推演等等,瞧,刚好我们来到了壁画厅!”张新和同学们来到了博物馆的二楼,这里摆放着一块巨大的壁画,上面用单调的颜料刻画着胡曼的一个捕食者和思考者交互的过程。
“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幅壁画推测出了捕食者和思考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反向供给关系,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思考者会通过肢体上的大脑向捕食者肢体的大脑传递信息或者一些化学物质。”
“你们看,捕食者的外表较淡,偏黄,这可能是他们用树叶遮盖了自己。因为他们要在树林中隐藏自己,从而更好的捕猎。”
“但有学者也曾发现过外表是蓝色的捕食者,并且数量还并不少。科学家将这种颜色的形成的原因归结为胡曼人色彩辨别能力的缺乏,导致他们无法将自己伪装成最适合的颜色。”
张新解释道。“而思考者的颜色就相对随意,体色较白,因为他们长时间呆在部落的山洞中,基本不会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