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研究

2022-04-29 00:44张岩
江南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长三角协同数字化

张岩

摘  要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综合实力最强地区,也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区域之一。数字经济发展已成为地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各省市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体系,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面对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要注重分工协作,整合技术力量,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共同深化工业互联网搭建,促进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

关键字  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

2020年6月6日,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相关领导签署了《推进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协调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开展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研究,对引领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一、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现状

(一)浙江省产业数字化水平较高,重视区域数字经济合作

“十三五”期间,浙江将数字经济发展作为“一号工程”推进实施,以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2020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30%。其中:产业数字化指数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网络零售额超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规模居于全国第三位、第四位。同时,创新生态体系、数字化治理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重视区域数字经济合作,积极参与跨区域分工协作。在长三角地区,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参与长三角国家级区域数据中心集群、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等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战略。通过发挥自身在信息服务业、数字化治理等方面优势,探索跨区域数据流动,加快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促进数字产业联动互补,合力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在省内,通过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等平台建设,构建区域性数字经济高地。通过“产业飞地”和“科创飞地”,带动欠发达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省内各地区的协调均衡发展。

(二)江苏省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建设

为落实“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江苏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强省战略,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数字经济发展。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87万亿元、1.08万亿元,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江苏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江苏智造”发展,制定落实《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支持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两化融合指数保持全国第一,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业领域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江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全国领先,数字化治理稳步提升,服务场景数字化应用扎实推进。

江苏借助工业互联网优势,积极参与长三角数字产业合作。在长三角地区,组织参与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建设,借助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契机,整合地区产业与数字资源,构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在省内,通过“平台﹢园区”联动发展,打造“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和重点培育基地。通过推进“强链拓市”专项行动,推动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与制造业企业深入合作,以线上模式促进重点行业产业链对接,供应链数字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三)安徽省数字经济增速较快,借助后发优势参与协同发展

安徽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安徽”建设,着力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2020年安徽数字经济增加值首次超过1万亿元,排名提升至全国第13位,数字经济体量不断扩大。在数字产业化方面,电子信息产业、软件服务业、新型显示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十三五”期间,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2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接近30%,合肥已形成国内面板产能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借助中科院智能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力量,打造形成了一批关键零部件企业集群、整机企业集群和典型示范应用企业。推进实施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以“皖企登云”促进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同时,安徽数字经济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数字赋能不断提升,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安徽发挥数字经济后发优势,主动参与长三角数字经济协同发展。一方面,积极承接数字产业转移,携手苏浙沪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与苏南、杭州、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互动,承接科技创新成果在皖布局转化。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合力打造长三角数字创新共同体。如积极推进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在数字相关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四)上海市数字经济基础雄厚,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上海历来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数字产业基础雄厚,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数字经济主体资源丰富,相关企业、数据、人才数量较多,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较快,产业数字化能级不断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数字产业化持续深化,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20年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过2千亿元。在线新经济快速发展,网络零售、消费金融、网络视听等信息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同时,上海数字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成效显著。

上海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引领带动作用明显,服务数字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一方面,借助上海在数字技术、数字贸易、数字金融等方面优势,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如发挥上海数据交易所全数字化交易系统平台作用,加快推动区域数据要素化、市场化、产业化。另一方面,发挥国家重大战略政策优势,引领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借助浦东“引领区”建设,推进开源创新空间、数字化软环境、审批服务模式等方面数字经济改革创新;借助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探索数据跨境流通方式,参与国际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建设数字贸易枢纽港,搭建跨境研发、跨境数字贸易新型功能性平台服务长三角。

二、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存在问题

(一)缺乏总体规划,数字经济发展竞争大于合作

为促进地区数字经济发展,长三角各省市先后出台多个相关文件、规划,以明确数字经济发展目标、任务,指导数字经济发展。浙江省制定《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江苏省制定《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安徽省发布《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上海制定《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等诸多专项规划与政策文件。而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层面,缺乏较为统一的发展指导,导致地区间产业发展方向高度雷同,核心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内数字经济发展竞争大于合作。

(二)产业协同发展不足,技术、资源共享有限

长三角各省市数字经济都具备自身特点与优势,但在区域一体化发展层面,尚未得到协调统筹。如浙江的信息服务业,江苏、安徽的先进制造业,上海的数字贸易等之间的联动发展与互补发展不充分。长三角科技资源区域性平台还未形成,缺乏统一的区域科技创新协调机制。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主要创新中心各自拥有一定数字创新资源,协同利用不足造成资源相对分散。区域内联动机制缺乏,也使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的创新能力受限,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造成社会有限科技资源的浪费。

(三)数字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基础研究能力有待加强

长三角数字科技资源相对丰富,拥有相关的各级各类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外研发机构等科研机构,在此基础上,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已处于国内领先。但与构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目标相比,数字经济核心技术与基础研究能力与世界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当下国际竞争激烈,发达国家技术出口管制加剧时期,面对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情况,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缺失,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

(四)行政区划制约明显,区域协同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推进中,由于行政区划制约,城市间仍存在一定的制度性差异。行政壁垒造成各城市在利益分配、资源利用、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各自为政,跨城市、跨部门、跨产业的资源要素流通共享存在较大阻力,影响区域内数字化协同治理以及公共数据资源的合作开发利用。

三、促进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分工协作,共同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一是发挥长三角各城市在数字经济中的优势与特色,以错位发展总体格局构建良性竞合关系,推进重点领域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二是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共同推进数字经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对接与协同。三是重视数字经济重点领域标准规范的制定,提升相关领域话语权,共同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二)整合力量,共同推进数字创新平台搭建

一是统筹地区数字经济技术与资源,全力打造一批国家级数字经济创新平台。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如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平台建设。二是协同攻关,制定数字经济技术产业图谱,联合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三是依托各省市大国企、大平台打造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三)超前部署,共同构建先进数字基础设施

一是统筹推进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搭建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软硬件一体化部署。二是深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全域感知、融合泛在的新一代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推行城市数据大脑建设。三是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提升农村地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力度。

(四)积极落实,共同推动数据开放共享

一是积极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议》,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以及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各地数据资源整合。二是引导制造、卫生、交通、旅游、民生、环保、信用等领域资源要素率先实现市场化运作和开发利用,支撑跨部门、跨区域的数字化创新应用。三是共同开展大数据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以场景应用为重点,积极拓展数字技术在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拓展应用。

(五)共享共建,深化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

一是重视工业互联网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内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联动,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效应和规模效应,着力培育一批优质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建立区域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平台对接和信息共享交换。二是持续提升平台核心能力和服务能力,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为工业企业提供差异化的特色优质服务。三是依托长三角工业互联网龙头平台,推动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综合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新制造模式培育等领域合作。

参考文献:

[1]陈志成.上海数字经济发展策略[J].科学发展,2020(07).

[2]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EB/OL], http://www.jiangsu.gov.cn/art/2021/8/26/art_

46144_9989328.html.

[3]刘传明,尹秀,王林杉.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中国科技论坛,2020(03).

[4]南磊.江苏数字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8(05).

[5]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全面

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EB/OL],

https://www.shanghai.gov.cn/nw12344/

20211027/6517c7fd7b804553a37c1165f0ff6ee4.html.

[6]王莉莉,杨娟,吴智兰.安徽打造数字产业集群的谋与策[J].决策,2021(12).

[7]一市三省共同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N].安徽日报,2020-06-08.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责任编辑:江辰】

猜你喜欢
长三角协同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数字化制胜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