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年代,达盖尔成功地创造了实用型摄影技术。进入21世纪,摄影技术因社会需要和大众的普遍使用开始迅速发展,广泛应用到现实生活的多个领域,比如媒体传播、科学报道、海上侦查等,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摄影艺术创作而言,任何一幅优秀作品的诞生,虽然涉及许多重要的工具和环境,但关键还要看是否具备过硬的摄影拍摄技术功底。比如演员的表现技巧直接影响到一场演出的效果,画家的手工和笔墨功底也直接与绘画作品的质量相关。
一、摄影与艺术的关系
(一)摄影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摄影创作中有许多利用技术来提升艺术效果的例子。19世纪初期,英国物理学家就得出结论,人的眼睛所感知的颜色是通过红、绿、紫(后来演变成蓝)三原色混合配搭得来的。人们通过这类理论,搭配颜色滤镜得到最原始的彩色照片。经过时代的发展,和谐的色彩搭配更容易抓住观察者的视线,一些摄影者对于颜色和光泽的要求愈来愈高,这直接促进了摄影技术的提升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尤其是摄影技术的发展,通过合理的摄影技术可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二)摄影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摄影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在大众传媒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摄影更加广泛地走进了公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群众文化。摄影艺术将摄影技术与美学联结起来,将摄影作品归属于美的诞生,蕴藏着深刻的美学意蕴和艺术感悟。“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等美学理念在逐渐呈现。
在绘画方面,图画的源泉和灵感皆来自于现实生活,将对生活的体悟融入绘画作品之中,便是绘画对“艺术生活化”的理解。对于摄影,苏珊·桑塔格以自己的日常生活为素材,发掘身边的美、景观的美、大自然的魅力等,受到了许多摄影爱好者的模仿和追随。这便是“生活艺术化”。在摄影技术发展到现代智能时代的今天,摄影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复制粘贴,而是可以从身边简单的物品当中发现艺术,带给欣赏者独特的感受。
(三)摄影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服务社会是摄影最主要的功能。摄影爱好者与摄影技术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正推动着社会的改变。摄影爱好者将摄影艺术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日常作品向大众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摄影家拥有深厚的拍摄功底,在某些专项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摄影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识别功能和谛视功能,并且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这些基础条件都是促进人类社会飞快进步的主要因素。
在前现代社会,人们所能够依赖的摄像条件有限,摄影家要想打造纵深的空间感和赫然的层次感,需要利用已有的素材来进行创作。但是在新媒体和数字技术时代,摄影艺术有了更加长足的发展,例如通过专业的模型筑建作品层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不同级别的现象进行处理,让其体现出专业性等。所以,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在现代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有了更加简洁的实现途径。
二、摄影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一)摄影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呈现
摄影是文学与生活相互联结的艺术体现,传统文学只有吸纳现代新文学的研究成果,顺应时代潮流﹐才不会被淘汰出局。摄影文学便是在这种时代潮流中应运而生的。摄影文学需要有三个要素﹐即摄影创作者的自创图片、文字以及文学底蕴。在这三个不同的要素中又有各自隐藏的结合点,摄影文学将摄影创作者的图片作为自身标志,在多元的文化中展示与众不同的标志,成为独特的单一风格。摄影来源于生活﹐但不全反映生活。当代现实生活瞬息万变,网络文学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一些潮流的话语出现在大众的交谈之中。这并不能说明网络文学比摄影文学技高一筹,两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美学追求。摄影文学追求将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形式融为一体,更具意境之美;而网络文学注重以贴合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铺陈展开,以轻松幽默的词语活跃日常生活的氛围。摄影文学的传播创作有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方式和方法,能够快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能稳住自身的步伐﹐不至于被带跑。
(二)摄影文学是艺术发展的产物
摄影文学的组成条件包括文字形态的变化和印刷技术的出现。在我国摄影作品中,文字不仅是对作品的讲解与解释,还是将文字与文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整体。
正如伯舍尔所言:“应当日益减少从形而上的角度观察世界和人。”摄影文学与世俗文学貌同而质异,不可同日而语。在摄影文学中,充斥的画面不是感觉化的碎片,而是气韵悠远的艺术灵感;摄影文学中的文字是诗意的照映。摄影文学产生的契机是艺术消费和艺术技术的碰撞。摄影文学与当代公众文化的不同也体现在其追求深邃的艺术底蕴,抵挡大众文化的一成不变和产品领域的不真实性。现实生活中,公众对摄影文学的体悟比摄影文学工作者总结的理论依据更令人信服,但摄影文学像一匹不愿被征服的骏马,倏尔远逝。摄影文学的本质就像夜晚中的明亮房屋,没有光,人们也就无法发现它。
(三)摄影是文化底蕴的传承
艺术作品的灵魂来自创作过程中的文化体悟。摄影中的诗韵滋补着文学,文学中孕育的画面照亮着摄影。艺术创作对摄影的技术要求很高,一幅作品要有清晰印象、精确曝光、色彩平衡、触景而生的创作灵感和独到的特写式文化感悟,一份优秀的作品即使不需要解读也能令人理解。摄影作品内蕴的高低,关键在于摄影的主体——摄影家的文化底蕴。但摄影艺术无法拥有如文学般无微不至的思想性﹔如摄影艺术那般有板有眼的客观具体性,文学也无法全部呈现。但如果把摄影与文学各自的特点结合起来,摄影艺术的直接视觉性与文学的精巧思维性巧妙互补,可以使摄影作品展现出闻所未闻的生命力与活力。
摄影离不开现实,理论离不开实践。自摄影出现至今,中国从学习西方的摄影技术到探索属于中国的摄影之路。摄影是现代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符号,反映出中华民族摄影艺术在历史与社会变革等领域中的形态变化。
(四)体验生活的意境
摄影是一种精神世界的表达方式,通过观摩摄影家的拍摄思路、构图角度、色调调配等,可得知摄影家在拍摄照片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摄影在拍摄过程中,将创作者所见所闻的事物、感想融入艺术创作中,并转化为艺术作品和形象。也就是说,摄影家本身的感受、想法、心情、愿望、志向等对于其拍摄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影响,因而“千人千面”,每位摄影家在拍摄同一主题内容的创作中会呈现不同的作品。因此,摄影家需要拥有极为丰富的情感、意境。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杜勃罗留波夫曾说,思想家与艺术家的区别在于,艺术家的感受、精神世界远比思想家丰富,情感更加充沛、强烈。虽然二者都是根据主观意识来评价、描绘生活所闻,并从中提炼出思想精华内容,表达个人感受,但感受、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敏感、具有艺术气质的人,会产生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看到生活中某一事物的本质和事实,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因此,要想拍摄出较好的艺术作品,摄影家在生活中需要注重培养观察能力和提升思想境界,不可用冷淡的态度观察、对待生活﹔在观察某一事物的过程中,需要代入个人情感和主观想法,而不是像科学家探究事物本质那样理智、客观地分析道理。摄影家提高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的过程,也是培养和提升个人艺术素养的过程。
艺术意境是摄影家对生活的体验、日常经历、观察能力、艺术构思和表达能力等结合而逐渐提升的。在拍摄作品过程中,从作品的构思到成品,都需要充满艺术意境。若拍摄过程中缺少艺术意境的表达,会导致作品表达缺失、形象苍白、缺乏生动的神态。在观摩摄影作品时,能够感受到摄影家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而艺术意境则是摄影作品创作和思维表达的重要表现形式,每一次的思维碰撞,都应充斥、伴随着艺术意境的出现。毕加索曾说,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时代的特殊情感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意境一致的艺术形式。艺术意境是创作者对自我、对自己与生活的主观评价和思想,与个人理想抱负、需求、态度等相关。因此,只有具备较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深厚艺术涵养的摄影家才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呈现、描绘出艺术意境,在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将创作热情和源源不断的想法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创作出令人印象深刻、情感真挚的艺术形象。在表达个人想法的同时,追求富有意境和人性化的艺术作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摄影与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得益彰,相互影响。摄影是科学与技术巧妙结合而产生的艺术类型,是追求客观事实大于主观心理的艺术形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摄影与大众生活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近,消费化、娱乐化、快餐化已成为当今现实生活的重要特征。摄影与艺术的结合与互动,会快速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并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朝气蓬勃。高雅艺术不仅反映作品本身的特点,更能通过其本身的感召力反映创作者对于时代背景的了解、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作者简介]张伟,男,山东济宁人,济宁市工人文化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