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民族认同生成路径

2022-04-29 00:44刘敏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苗族少数民族

网络的普及,使文学创作和传播的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综观网络文学发展的20多年,它始终处于一种变动不已、生生不息的状态,文学的创作形态、审美构成和读者接受等方面都发生了种种变化。伴随着汉语网络文学的兴起,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也应运而生。网络空间对于族群书写和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处于边缘位置的少数民族文学借助新媒介逐步走向了“大众化”,少数民族作家只要注册为网民就能发言,进行族群书写,而这种书写因其民间的、地方性的视野和边缘性的姿态,往往能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凝聚起民族认同。但是,随着整个网络文学走向市场化,消费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内部也出现了自反性价值的产生和民族认同的裂变,族群书写的途径和逻辑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复杂的面貌。

一、在网络空间构建民族情感共同体的书写姿态

一般认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产生稍晚于作为主流的汉语网络文学,大约在1999年开始起步,以当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开通“中国民族文学网”为标志性事件,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专门网站。此后,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化、文学网站建立,其中大部分是由个人或群团自发创办的公益性民族文学网站和论坛,如藏族的藏族文学网、藏人文化网、藏族母语网、琼迈藏族文学网,苗族的三苗网、苗族在线、文山苗族网,侗族的侗族风情网﹐等等。此后,少数民族文学期刊和少数民族地区文联也纷纷在网络上开辟自己的文学网站。据统计,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产生的最初10年里,就产生了50多个少数民族文学网站或论坛,20余个少数民族有了相应民族专门的文学网站。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文学网站、论坛很快成为本民族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的阵地。大批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文学爱好者在其中寻找到了精神还乡的途径,并努力以文学创作和交流活动在网络空间构建起民族情感共同体,他们将本民族的网络文学作为传播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书写主体方面,与汉语网络文学创作者主体身份隐匿的情况不同,大部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家在创作中都极力彰显各自民族主体身份,并试图以清醒的民族身份意识在网络空间构建起族群认同的共同体。如号称“藏文化的中文平台”的藏人文化网的自我介绍中这样写道:“立足网络平台,讲好青藏高原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并且在其网站上专门开辟了“藏族作家”专栏,介绍活跃于文坛的藏族作家的创作情况,在该网站的“名家力作”栏目刊登藏族作家的最新创作,书写本民族的文化和故事,极力彰显其民族主体身份。创办较早的“三苗网”的宗旨之一就是“搭建苗族网友及关心苗族的网友之间的交流平台”,活跃于网站上的文学创作者大都具有苗族身份,如虹玲、蚩尤浪子等。在这些少数民族网站中,还有一些是全母语网站,如琼迈藏族文学网就是一个藏语网站,其文学作品完全以母语创作,创作者的民族主体身份和民族认同更为明确,正如李鸿然先生所指出的:“用母语写作,可以原汁原味地反映本民族的生活,得心应手地表达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母语可以让作家找到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走进自己的精神家园。”

由此可见,许多作家在依托少数民族网站进行创作时,都极力强调自己和本民族的情感联系,在网络空间构建起回归民族精神的家园,以此凝聚起更多的民族认同,在改变少数民族文学长期以来处于主流文学之外的边缘地位的同时,构建起以“我们”为称谓的集体文化主体。

从书写方式来看,与主流的汉语网络文学对传统“纸媒”文学的叛逆和背反不同,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更多是传统少数民族文学在网络空间的延续和拓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产生之初,许多传统的少数民族作家仍然是这些网站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他们不仅在网上进行作品创作,还将自己已经在纸媒上发表的大量作品上传至网络加以发表,以获得更广泛的阅读。因此,姚新勇先生将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称为“网上文学”,指出其创作仍然延续着传统纸媒的创作模式:“仍然如以往那样严肃、认真,传统纸质文学的语言表达模式、思维创作模式、审美标准,都得以遵守。”此时,再加上一些权威的少数民族作家和评论家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发动关于本民族文化、文学的在线讨论,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相应民族网络文学创作的主流方向和主要规则。因此,当一些新生的文学力量在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文学网站发表作品或评论作品时必然会表达出对相应民族传统的文学标准和规则的认同和遵循,在实际的创作中表现出鲜明的民族认同。

二、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创作内容

在自觉返根民族精神家园意识的指引下,各少数民族的网络文学不约而同地将笔触伸向故土,将创作语境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以故乡的山川风物、人物历史、神话传说等为书写对象,表现出漂泊的游子在精神上返归故土、寻求心灵家园归宿的渴求。

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许多作家直抒对故土的怀念,如藏人文化网上的作品《梦回拉萨》(泽仁康珠)、《故乡是甘南》(刚杰·索木东)、《雪山神水的故乡》(巴顿)、组诗《甘南:与神对话的地方》(仁谦才华);侗族论坛中的《盼望归故乡》(雪梨成)《他乡思故乡》(苏春燕);彝族作家王国清的《大凉山,我富有灵性的栖居地》《穿过刻满母语的广场》,何宗林的《大凉山哟,我亲爱的大凉山》等。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出现之初,“文化乡愁”是各民族作家共同书写的重要主题,作家们选择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景物作为故乡书写的代表性意象,营造出具有鲜明地域风格和独特审美倾向的文化符号。比如,蒙古族文学中的蒙古包,草原上的骏马、羊群,天空中的雄鹰;藏族文学中的雪山、拉萨、高原上的青海湖、牦牛、转经筒;彝族文学中的火把、山鹰;壮族文学中的“三月三”、刘三姐、山歌;回族文学中的月亮、水、清真寺、白帽子等意象。这些抒情对象虽然都是某个地方的事物或人,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已经成了本民族的代表,使“民族”不再是一个抽象的集合体。这种“怀乡式的写作”体现了少数民族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在网络空间构建民族形象、凝聚民族认同的努力。正如彝族诗人王国清在其博客中所言:“尽可能地去收录一些对身边事物乃至对民族的印记,试着去寻找自己应有的精神归宿。”

这种精神返乡式的写作,让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尤其是早期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呈现出了鲜明的抒情性特点,主要以散文、诗歌、随笔等为主。在这些作品中,许多作者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本民族鲜活的生命力与饱满的情感,呈现出浓郁的抒情性特点。这个特点背后的成因复杂,例如受到少数民族文学发达的口传式民间文学、非职业化写作、对本民族的写作素材缺乏较为系统的整理等因素影响,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数少数民族作家急切地需要借助互联网直接表达对故土的依恋和认同。

三、消费语境下民族性表达内涵和模式的转变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产生之初,少数民族网站上关于文学栏目的设置大都延续了传统文学按照文体进行分类的方式,如散文、诗歌、小说、随笔、杂文等。其中,抒情性浓厚的散文、诗歌、随笔的创作量远高于小说,而小说创作也多以短篇小说为主,且许多小说也具有散文化特征,抒情性浓郁。自我情感抒发和审美性表达是当时大部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家创作的初衷,但随着主流网络文学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对象时,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文化消费语境下,一部分少数民族网站逐渐主动做出改变,向主流网络文学平台的创作方向靠拢。如云南文艺网率先对自己的网站进行了改版,在栏目设置上按作品的题材分类,突出作品的类型化,将小说分为言情小说、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社会小说四大类型。一些少数民族文学网站也开始连载长篇小说,如2011年至2012年,云南文艺网连载了白族作家宋炳龙的原创武侠小说《郁刃浪剑》﹔2012年5月,一位名叫“雪花飘飘”的网络写手开始在三苗网的文学论坛上连载其长篇小说《穿越传奇》。但是,少数民族网站的这种转变并未使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传统书写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真正推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从“网上文学”向“网络文学”转变的是一批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80后”“90后”青年创作者。在他们身上,传统的少数民族族群生活经验很快被都市化的生活经验所替代,他们更青睐小说这种文体,并主动适应文化消费的需求,融入网络类型化的创作大潮之中,创作的题材也大大拓展。如苗族作家血红、土家族作家Fresh果果等人的玄幻小说、侗族作家南无袈裟理科佛的悬疑小说﹑苗族作家红娘子的都市言情小说﹐满族作家金子的穿越小说﹐瑶族作家我本疯狂的军旅题材和工业题材小说等。这些新生代的网络作家的创作折射出了当下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与思想情感的变动。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大多将“自我”归入“中华民族”这个大的共同体之中,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再将民族身份的凸显和民族文化精神的表达作为重点,而是自觉地凭借网络小说强大的“幻想”模式以满足最广泛的现代人的爽感体验和愉悦感受。这种市场化的写作给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甚至使刚刚走向“大众”的少数民族文学有重归边缘的趋势,不少少数民族网站难以继续运营,纷纷关停。面对这种冲击和融合,不少研究者表达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是否能得以继续存在的隐忧。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一部分少数民族网络作家的作品中发现“民族性”表达的蛛丝马迹,甚至有的作家有意识地采用网络小说流行的类型和写作模式调用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来展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瑶族网络小说写手黄溪老米在《护蛊》中尝试将自己搜集和掌握的民族历史材料融入一个个玄幻的故事中,小说将故事设置于风俗奇特的湘西,作者试图在玄幻的故事中构建起关于瑶族历史文化及风俗的想象。青年作者南无袈裟理科佛的网络小说“苗疆三部曲”将现代悬疑故事根植于苗族传统文化土壤和生存方式中,将苗寨、苗族服饰、苗族民间传说等一系列鲜明的苗族文化元素作为故事的背景,较好地在类型化的故事中展示神秘、丰富的苗族文化。这些创作表明,消费性的网络文学创作也许会给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族群表达带来极大的挑战,但是也给少数民族作家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空间,在这个广阔的虚拟空间中探索出个性化的民族表达将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得以生存的重要途径。

当下已经进入媒介大融合的时代,文学的数字化传播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必然要求,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游戏以及VR场景的成功案例。在此种传播语境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一方面应该继续注重本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充分利用本民族的创作资源,保持民族特色,坚守人文性;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扩大视野,巧妙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媒介素养”,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实现特色化的发展。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族群特性内涵及价值研究》。项目编号:GXKS2018YB017。

[作者简介]刘敏,女,汉族,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苗族少数民族
苗族蜡染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网络文学的诞生
苗族民歌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