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8年起,我国新车销量呈现负增长态势,而二手车销量及其对应的金融市场仍在快速成长。我国新车和二手车金融渗透率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汽车“新四化”浪潮席卷之下,新能源汽车和移动出行催生新的金融需求,对汽车金融模式和渠道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对汽车融资租赁行业进行梳理,分析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二手车流通市场建设、健全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等对策,以此促进汽车融资租赁行业规范发展。
关键词:汽车融资租赁;规范发展;渗透率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广大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渐升级,释放出大量用车需求。而用汽车融资租赁模式购买汽车已在我国汽车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汽车融资租赁逐渐变成汽车市场重点关注的金融产品。此模式的最大优点是,用降低汽车首付款、放松信用审计的方式,大幅降低了消费者购置汽车的门槛。在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甚至农村,融资租赁方式帮助很多短期内汽车购买能力不足却有购买意愿的消费者开上了汽车。因此,我国汽车消费领域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全国汽车消费不平衡状态下,融资租赁产品是发掘居民消费潜能、推进居民耐用品消费更新换代的金融产品之一。相较欧美成熟市场,目前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产品整体市场渗透率不高。融资租赁行业只有健康、有序地发展,才能有美好的前景。2020年5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印发《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将具体负责融资租赁公司的监督管理职责下放到了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该办法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要求融资租赁企业加强法务合规、风险控制及内部管理控制能力,以达到各项监管要求。
1 我国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汽车市场受整体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影响,乘用车销量在城市层级和品牌级别等不同细分市场逐步出现结构性变化,近2年进入存量竞争态势。作为促进汽车消费的有效手段,汽车金融随着我国汽车行业进入发展成熟期,整体增速也开始减缓。目前,汽车融资租赁已在汽车行业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成为促成汽车交易的主角之一。
根据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发布的《2020年中国汽车金融报告》,虽然汽车金融公司和商业类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在汽车金融细分市场占据最大份额,但是最近几年融资租赁公司却因高风险客户偏好和更灵活的产品而发展迅猛,其融资租赁渗透率从2015年的2%提高到了2019年的8%。其中,售后回租是汽车融资租赁市场增长最快的部分。从尼尔森和《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发布的《2020年汽车消费趋势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选择使用金融政策购车的消费者明显增加。2020年,我国汽车金融渗透率已达到49%,其中二手车金融渗透率达30%左右。在二手车金融渗透率中,贷款渗透率约占20%,融资租赁渗透率约占10%。而在融资租赁中,售后回租产品是各类产品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细分产品。与汽车金融总体渗透率达70%~80%的欧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汽车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2 我国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多种背景公司加入,导致竞争加剧,企业盈利压力增大
现阶段,在我国汽车金融市场“打擂台”的企业主体主要包括4类:第一类是汽车金融公司,以汽车主机厂开设的融资租赁公司为主,如广汽租赁、上汽通用融资租赁等;第二类是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各地方商业银行等,主要提供分期购车信用类产品;第三类是银行及券商开设的融资租赁公司,如平安租赁、海通恒信租赁等;第四类是互联网新零售融资租赁平台,如易鑫租赁、毛豆新车等。其中,汽车金融公司是汽车金融行业的主力军。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发展报告(2019—2020)》,汽车主机厂和主要汽车金融公司将2019年市场份额的近六成收入囊中,并开展多品牌销售业务,拓展横向业务。
在新车销量趋于低迷和汽车金融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双重因素影响下,为确保汽车主机厂车辆销量的稳定性,汽车金融公司开始调整产品结构,通过割舍利润进行贴息来引导消费者购买新车。与此同时,汽车金融企业数量持续增加,现有行业头部企业也在不断增资或增加其他投入进入汽车金融市场,各方势力的竞争进一步压缩了行业的利润空间,使行业进入优化整合期。
2.2 网约车市场兴起,给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带来新契机
我国网约车行业从不规范逐渐向合规、完善转变,尤其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了该行业的规范发展。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因受制于资金和政策等各方面因素,开始选用汽车融资租赁产品,使汽车融资租赁的展业方向得以拓宽。网约车行业不断发展和壮大,让汽车融资租赁行业有了新的发展契机,但不管客户选择的是直租产品还是售后回租产品,都面临车辆退租风险。由此可见,从风险角度看,网约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变相增加了汽车融资租赁行业的经营风险[1]。
2.3 二手车交易增量促进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发展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1年9月全国二手车市场深度分析报告》,2021年9月,全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达157.53万辆(同比增长7.44%),交易额达1 040.28亿元。2021年,经历了疫情反复及各地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二手车市场仍然保持增长,说明其韧性及支撑力很强。目前,我国二手车与新车销量比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反映出我国二手车交易市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二手车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征信体系不完整,导致信息不透明。后续征信体系规范发展后,二手车融资租赁市场占有率将会大幅提升,从而在汽车融资租赁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
3 促进我国汽车融资租赁行业规范发展的措施
3.1 日益严格的监管引领行业走上规范化道路
从2020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并实施《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到北京、河北、青海等地金融局根据该办法相应制定具体的管理指引或实施细则,再到2021年1月上海印发《上海市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涉个人客户相关业务规范指引》,都要求将个人客户权益保护纳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建设和经营发展战略,制定个人客户权益保护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工作措施,全方位建立健全与个人客户权益保护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将个人客户权益保护工作纳入企业内部考核评价。同时,要求在梳理和分析相关业务合同、收费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对个人客户年化综合融资成本进行相对明晰的界定;明确要求乘用车融资租赁等涉个人客户相关业务,应当在风险总体可控、经营可持续的前提下稳妥审慎开展,切实保障个人客户合法权益。上述政策总体上为我国汽车融资租赁公司规范发展做了进一步明确引导。
3.2 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
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具有多样性特点,包括银行信贷资金、发行ABS(资产证券化)、发行公司债、成立信托基金、进行股权融资等,这些融资方式在资金成本和主体资质方面各有侧重。例如,银行贷款的使用成本最低,但对贷款企业的审核标准较为严格;ABS的资金成本比较低,目前已成为具有规模的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但对企业信用评级有要求。现阶段,汽车融资租赁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方式主要有2种:其一为债务合作,包括直接授信、抵押/质押贷款、保理业务和票据业务;其二为渠道合作新车助贷模式,即汽车融资租赁公司引流、银行放款,汽车融资租赁公司赚取管理费用,银行赚取利差。通过合作,银行能够介入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利用汽车融资租赁公司在汽车金融产业链条中的竞争优势。而汽车融资租赁公司通过银行的资金支持打通资金渠道,降低自身资金周转压力,同时通过商业银行网点多及顾客容易接受银行信誉的特点,有效宣传汽车融资租赁的特色产品,进而促进相关融资租赁产品销售[2]。
3.3二手车交易规范发展给行业带来提升空间
2020年4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二手车经销有关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调低二手车经销业务增值税税率。这一政策直接利好二手车市场,有利于盘活汽车存量,拉动新车增量,继而带动汽车市场发展,促进汽车消费。2021年2月,商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商务领域促进汽车消费工作指引和部分地方经验做法的通知》,要求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并就扩大新车消费、发展二手车消费、促进汽车更新消费等从政策层面给予指导。我国二手车交易企业和汽车融资租赁公司应学习成熟的二手车交易体系经验,致力于推广行业公认的检测标准和汽车融资形式,促进二手车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3.4 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流,带动行业发展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随着相关支持政策的加码和供应链及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新能源汽车在消费者群体中的接纳度持续提高,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增长势态。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1年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147.8万辆,超过2020年全年销量(136.7万辆)。
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虽处在发展前期,但行业白热化竞争已显现。特斯拉融资租赁推出零首付融资方案仅3天,就因订单激增、车辆难以交付被叫停;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均推出了不同首付比例的融资方案。汽车主机厂及汽车金融公司越来越重视不同场景下的客户特点与金融需求。在新车销售环节,融资租赁可以减少购车的前期付款压力,车主在租赁到期后可以选择一次性支付尾款,买断车辆的所有权,也可以选择厂商回购或置换新车。对车主来说,此方式可以解决二手车因贬值而难流通的难题,又能无压力换车。对厂商来说,此方式能促进新车销售。另外,新能源公交车实现“车电分离”,由融资租赁购买、第三方运营维保的方案功不可没。这种合作方式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的核心障碍,为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展示了一种可期待的前景。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发展前景可期。
3.5 税收环境虽逐步改善,但仍需进一步规范
融资租赁是国内外最常见的非银行金融形式。2013年年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明确规定可以将借款利息及发债利息纳入融资租赁差额征税可扣除的融资成本[3]。2016年5月“营改增”全面推行后,基本确定了融资租赁相关增值税征税规则,其中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增值税政策的规定主要有2部分:第一部分规定了融资租赁业务可适用的增值税税目;第二部分规定了融资租赁业务的增值税具体计税方法。《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注释》将融资租赁服务分为售后回租和直租2类,并规定售后回租按贷款税目缴税,直租按租赁服务缴税。同时,该注释将融资租赁售后回租业务纳入贷款税目征税范围,对于有形动产售后回租业务来说,适用税率由17%降为6%,同样的业务纳税人需要缴纳的税额明显降低。另外,差额征税政策以取得不含本金的收入、扣除利息之后的余额为销售额,整体上解决了售后回租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租方很难从承租方获得租赁标的物销售发票的问题。相关政策还明确了对增值税即征即退情形。授权批准的试点纳税人享受差额扣除政策和即征即退优惠政策的限制条件,从过去注册资本达标的限制改为实收资本达标的限制,目的是促进融资租赁行业防范经营风险,进而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全面“营改增”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之后,融资租赁行业和企业整体税负与“营改增”之前相比呈现下降趋势[4]。
4 结语
我国汽车消费金融行业在强监管与定向鼓励背景下,逐渐走向规范化,行业环境得到净化。汽车融资租赁业务需要相对完整和方便地获取客户信用信息,但我国征信体系尚不完善,很难把控承租人的违约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将融资租赁产品的客户信用记录融入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系统,将各家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收集和整理的信用资料加以系统整合和利用,搭建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和协调。现阶段,我国政策层面还没有具体的汽车融资租赁相关法律法规,部分问题依据既有政策较难解决,各地方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法律解释,完整、统一、系统的解决方案较少。汽车融资租赁企业需要自我审视,摆脱粗放的经营模式,塑造可持续的发展竞争力。积极的市场变化正驱动行业前进,汽车金融细分场景逐步明确,孕育许多新机遇,待拓展空间逐渐明朗。
参考文献
[1]贺晶.网约车发展对汽车融资租赁的影响[J].全国流通经济,2020(27):118-120.
[2]赵磊.中外汽车融资租赁对比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28):35.
[3]宰金勇.融资租赁差额征税政策的演进[J]国际商务财会,2016(6):34-36.
[4]徐达根.“营改增”后融资租赁企业税负及涉税风险规避措施探讨[J].财会学习,2017(1):151.
收稿日期:2022-01-13
作者简介:
吴佳乐,女,1979年生,本科,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汽车融资租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