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蓓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于健康的追求远胜从前,他们渴望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健康类信息,这让广播健康类节目有了稳定的受众基础。广播健康类节目的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其专业素养和主持能力对于节目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广播健康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并从笔者自身的工作经历出发,指出了目前广播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语言上把握的不当之处,探讨了广播健康类节目对于主持人语言的要求。
关键词:广播健康类节目;主持人;语言把握
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压力的加大,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这诸多因素交织汇集,让健康话题成为最能调动当代人神经的一个社会问题。广播作为老牌的传统媒体,健康类节目一直都是其保留的“优势节目”,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凭借方便快捷、服务性强、实用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已经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主持人在一档健康类节目中处于绝对核心的地位,不管是节目对内容的筛选、制播过程的把关,还是节目最终呈现的效果,都与主持人的专业能力息息相关,尤其是主持人语言的把握能力和表达技巧。
一、广播健康类节目发展现状
健康类节目历来是广播媒体的一个重要节目类型,综合全国的各级广播电台,目前依然有近千档健康类节目,内容涉及面广。由于广播健康类节目形式灵活、实用性、服务性和互动性强,一直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其寓教于乐的方式也获得了不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对于提升国民的健康意识、传播健康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现阶段广播健康类节目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节目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与特色
在物质条件富足的当代,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保持健康和追求养生,对于健康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种需求也催生了各类广播健康类节目。对比一下全国各家电台的健康类节目,虽然节目名称各不相同,播出时间也是千差万别,但是在内容设置上却惊人的相似,大多都是采用“主持人+嘉宾”的方式,主持人每期设置相应的主题,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做客直播间,对相应的知识进行讲解,比如说秋冬季节聊如何养生,聊如何避免流感、哮喘;在重阳节聊老年人的保健等,在节目直播过程中开通热线,与收听节目的听众沟通交流、答疑解惑。这样的节目形式犹如万能钥匙,可以开启全国各地不同健康类节目的“大门”[1]。但这种程式化和模式化的节目也难出彩,最终的结果就是节目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和特色,听众极易产生听觉疲劳。
(二)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受众要求越来越高
一方面,媒体生态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广播媒体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新媒体平台,正在不断分流广播的受众群。人们打开电脑或手机客户端,通过关键词搜索,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健康类信息,完全不需要再守在收音机前,等待着某一档广播节目在固定时间播出。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所积累的医疗知识沉淀也越来越丰富。就健康类节目来说,由于长年累月的播放,其可以挖掘的素材是有限的,当受众积累的知识达到一定量时,广播节目的播出内容就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们本身的知识积累重合,那他们就会失去收听兴趣;与此同时,随着听众越来越多地接收网络健康类音视频节目,他们在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网络节目影响下,其审美水平和评判标准在不断提升,对于广播健康类节目的选题和播出形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商业性质突出,偏离服务宗旨
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如今不少广播健康类节目在创收压力之下,会插播一些医疗专题或冠名,引入了过多的商业元素。在商业的干预之下,一些广播健康类节目出现了传播误区,比如说:夸大了部分病症的严重性,给听众造成了错误的引导和恐慌的心理;片面强调某种保健品或保健手段的功效,甚至虚假宣传,引导消费者购买;或将一些非医学人士包装成所谓的专家,在公众面前冠冕堂皇地宣传伪医学,对公众的健康造成损害[2]。以上种种情况,虽然使得广播健康类节目获得了短期收益,但是实际上却是以损害节目公信力为前提的,无异于饮鸩止渴。
二、新时期广播健康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问题
(一)语言样态单一,缺乏个性和特色
语言样态单一是很多广播健康类节目主持人的通病,因此在“医院就诊式”的导医类节目中,主持人以半个专家的身份与嘉宾在直播间里交流,受制于健康类相关知识的专业性和医学专业术语的晦涩难懂,他们的语言样态不自觉地就会变得严肃、刻板,就如同半个医生,这样一来,难免会让受众对节目产生抵触心理,影响了节目的收听率。
(二)医学类专业知识积累不够,难以有效掌控节目
健康类节目对于主持人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必须掌握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甚至要成为某些医学领域的半个“专家”,只有自己了解和掌握了相关知识,才能与节目嘉宾顺畅地沟通,问出一些有含金量的问题;能够搭建专业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在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把这些专业的艰深知识转换成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向听众娓娓道来;还要能够在互动环节与听众有效地沟通,对节目有效地掌控,为听众作正确的引导。
笔者是安徽广播电视台《马大姐话健康》的节目主持人。这是一档健康服务类医疗科普节目,每天一个小时直播,以新鲜的健康资讯、权威的专家访谈和贴心的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是听众耳边的“家庭医生”。笔者记得刚开始主持节目时,每次的专家访谈直播就是笔者最紧张的时候,向专家提问的角度怎么选,问什么,都是笔者在节目直播前反复思考、直播中令笔者紧张、怕卡壳的问题所在。因为笔者既要把问题问到点子上,又要让专家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答给听众听。有些问题过于书面化,专家回答得过于专业,听众对于专业术语一知半解,达不到健康咨询服务的目的。有时候,有的“久病成医”的听众在微信群或微信公众平台咨询的问题非常专业,笔者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很好地转述给节目现场的专家。笔者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上该档节目的第一周,邀请的是一位心脑血管疾病的专家。当时就有一位听众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咨询服用降压药的具体注意事项和有哪些禁忌。虽然笔者的直播间里是一位省级三甲医院的相关科室副主任医师,他也作了详细的回答,但是由于听众年龄较大,对一些专业术语不太能听懂,需要笔者进行更加通俗易懂的解释。但是由于笔者本身没有体会过这方面的疾病,对这方面知识也是一知半解,所以解释得有些浅显牵强,极大地影响了节目听感和专业性。后来,笔者坚持每天阅读一些医学类知识,不断沉淀,设想专家、患者和听众这三种角色各自需要听到什么样的内容、得到什么样的答复。不断积累医学知识和设身处地为听众着想,较快地摆脱了第一期节目的窘境,逐渐走出了壁垒。
(三)表现欲过强,忽视了专家的核心地位
当主持人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后,就能够与做客直播间的广播嘉宾侃侃而谈,可以对节目中的健康信息进行有效总结,并把握整档节目的节奏。但同时也可能出现另一个误区,那就是主持人表现欲过强,忽视了专家的核心位置,他们紧紧掌握着直播间的话语权,使得主持人和嘉宾的位置本末倒置,专家成了主持人的“助理”,节目成了主持人展现个人能力的主场。这样就让健康类节目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大大下降,降低了节目内容的可信度,损害了节目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
(四)缺乏有效互动和服务意识
互动性是健康类节目的重要特性。通过节目的互动,主持人可以及时地了解受众的需求,让节目更接地气,但是有些主持人却偏偏不太注重与听众的互动。
服务性也是健康类节目的重要特性。健康类节目开设的初衷,就是为了服务于公众的健康诉求。这也意味着主持人在节目中必须摆正自己和听众的位置,绝不能高高在上、独自吟唱,而是要有服务意识,使节目真正能够对听众有帮助。
三、新时期广播健康类节目对主持人的语言要求
新时期,广播健康类节目在内容上必须兼顾专业性和通俗性,在形式上必须重视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样才能满足受众对节目的多元化需求。这也意味着,新时代对广播健康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必须有良好的受众意识
一方面,广播健康类节目主持人只有重视受众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才能让主持的语态多样化。以《马大姐话健康》节目为例,我们在节目内容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了当下听众的收听习惯和信息需求,在节目中设置了多个版块,内容非常丰富,如“真假健康说”“氧气小贴士” “专家访谈”和“精彩回顾”等,这些小版块的主持人语言非常多元,通俗易懂、风趣幽默、亲和力十足,真正做到了融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把专业的医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说给听众听,给听众非常好的收听体验。
另一方面,只有重视受众的情感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受众服务。很多时候,收听和参与健康类节目的听众,他们本身都是有健康问题或健康诉求的,内心是很敏感和脆弱的,因此主持人必须要对他们充满人文关怀,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这样才能满足各类受众的情感诉求,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我在主持《马大姐话健康》时,当遇到一些遭遇健康问题的听众时,总是会贴心地对他们进行关心和安慰,站在他们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化解他们的焦虑情绪,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传播医学知识的同时,切实服务听众。
(二)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及运用能力
广播健康类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素养。“专家型”主持人是健康类节目主持人的最好状态,只有自己对相关的医学知识和药物术语如数家珍,才能把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深入浅出地在节目中对着听众娓娓道来,才能和专家顺畅地沟通,为听众与专家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切实为听众提供帮助。
(三)善于组织精准易懂的语言,做好知识的传播
广播健康类节目对于主持人的语言要求是很高的:一方面,必须是专业和权威的,对于医学知识的阐述不能出现差错;另一方面,必须通俗易懂,不能在节目中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语言,而是要以听众能听懂、爱听的方式将专业知识表述出来。这两方面的要求,就意味着主持人必须在严谨和随意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善于组织精准易懂的语言,在严谨中体现随和,这样才能做好健康知识的传播。在三八妇女节那一周的节目中,我们重点关注女性健康的话题。有一期节目邀请的是一位三甲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女性尿控盆底亚专业组组长,来谈女性盆底肌松弛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的话题。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女性听众非常关心、普遍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聊出与以往不同的切入点、聊出新意、更吸引听众?笔者进行了深入思考,决定变换一种语态,在节目导语中,不直接说“盆底肌松弛导致压力性尿失禁”,而是说“笑尿了,可不是一句玩笑话!一种‘社交癌症正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中老年女性……”这样形象诙谐的语言,既结合了当下的网络热词,又让听众听了会心一笑。
(四)把握好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主持人在广播健康类节目中的角色和定位体现为两个方面:辅助性的中介、节目的主导者和把控者。
一方面,主持人辅助性中介的角色定位主要体现在专家和受众的关系协调上,对节目的核心人物——专家的话语,能够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让专家的讲解更为清晰易懂。例如,笔者在主持《马大姐话健康》节目时,常常会站在听众的角度,思考听众会对什么问题有疑问,然后在节目以“讨教”的语气和口吻对专家提出这些问题,所提问题又能充分凸显专家的专业优势,做一个为听众“解惑”的小助手,突出专家的地位。主持人问得通俗明确,专家答复贴近患者,听众听得简单明了,既使节目有专业分量又能浅显易懂。
另一方面,主持人要发挥驾驭和把控节目的主导作用,掌控整档节目的节奏。一个优秀的健康类节目主持人,其主导能力的体现是多方面的,要能够对整档节目的环节进行精心策划和设计,如专家在节目中说什么,怎么说?如何针对受众的兴趣点和疑惑点设计问题?何时抛出一些精彩的提问?这些都需要主持人进行引导和把控,将一个个精彩的环节串联起来,不断地给听众听感刺激,引导他们持续收听。例如,针对春季养生的提问,笔者会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问专家:“春季养生的好方法有哪些?”“生活中有哪些春季养生的误区?” “春季为什么容易上火?”“春困来了怎么办?”这样一正一反的对撞、一个问题扣一个问题,使听众保持注意力和兴趣听下去。
(五)正确把握新媒体作品的语言特点
现如今广播健康类节目早已不只是在广播端传播,而是实现了多平台的融媒体传播。这也意味着,主持人不仅要在广播端发声,而且还要在各种平台上传播。正确把握新媒体作品的语言特点,是主持人的必备技能。以《马大姐话健康》为例,目前已经形成以广播节目为中心搭建多种融媒体传播平台的传播格局,全方位覆盖抖音、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的融媒体矩阵,并拥有两个千人微信群,两个千人QQ群的多方位传播通道。主持人不仅在直播间出现,而且也会在微信群和QQ群中扮演“健康咨询官”的角色,为听众答疑解惑。有时还会在短视频录制时为了配合专家的拍摄客串一些夸张的角色,以故事演绎的方式来说一些医学知识,在抖音和微信视频号上传播。很多短视频的点击量非常高,有效地提升了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结语
广播健康类节目对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普及健康知识作用重大。主持人在广播健康类节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节目质量和内容建设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在新媒体语境下,广播健康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已经暴露了一些问题,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在语言把握上有针对性地作调整和转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听众。
参考文献:
[1] 侯力,温占金.电视健康的谈话类节目探究与发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6):160-161.
[2] 陆国蔚.健康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视听界, 2013(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