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寻常处生新巧

2022-04-29 00:44田甘
文史知识 2022年8期
关键词:何以堪不舍枯树

田甘

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余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姜夔《长亭怨慢》

夏承焘先生在《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行实考·合肥词事》中将此词系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与合肥姐妹分别之时而作(《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327页),学界多从此说。然夏先生并未给出充分的证据,细读此词,其中也并无明显的时间和地点线索。故可备一说,尚需详考。

姜夔以擅长自度曲著称。此词序云:“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从这句话可知,姜夔与柳永、周邦彦等同样善于自度曲的词人还有不同,柳、周等人都是先制曲,后填词的,而姜夔则是先写好词,再为之谱曲。这样他在写词的时候,便可以自由挥洒,而且曲调的声情也能和词配合得更好。之后姜夔在序中引用了“桓大司马”的话,“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并表明自己对此深为喜爱。此处有两个问题,一是姜夔为何会突然提及此语,它与词的正文是否存在联系?二是桓温叹柳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姜夔引用的话语出自庾信的《枯树赋》:“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庾信在文中对桓温的话进行了加工改造。那么姜夔何以会错用桓温的话,他是误记还是刻意为之呢?且往下看。

首句“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是处”就是处处、到处的意思。这句是说,春风渐渐吹尽枝头的柳絮,家家户户门前都是柳荫浓绿。“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是写柳树的所见,日暮时分,远处的水岸迂回曲折,船帆的朝向各个不同,也不知它们都要去往哪里?为何说这句是写柳树的所见呢?因为下一句“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若论目睹人送别的情景,谁也多不过长亭边的柳树。所以可知上一句“暮帆零乱向何许”也是树之所见,人们在长亭外柳树边分别后,便各自登舟,去向不同的地方。柳树就是一个见证者,见证了一场又一场的离别。所以姜夔禁不住发出感叹:“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柳树如果有感情的话,它目睹了那么多场离别,早就枯黄憔悴树叶摇落了,而不会像现在这样枝繁叶茂,一片青绿。至此,我们就会发现,词序中桓温的话不是凭空而来,它对应着词中的这一句,同时我们也可以知道,姜夔也不是记错了。有的学者认为:“此或是姜夔偶尔误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56页)但其实不是,他就是要用《枯树赋》中经过庾信加工过的桓温的话。因为《世说新语》中桓温原话的意思是,前些年我栽的树现在都长得这么粗了,它生长得如此迅速,我焉能不老!而《枯树赋》中桓温的话的意思是,当年我栽下柳树的时候,它枝条柔弱、随风摇摆,而现在它叶落憔悴,我目睹了它由盛到衰的变化,我焉能不老!很明显《枯树赋》中桓温的话与词句更为对应,所以姜夔不是记错,而是故意为之。但姜夔是反用了《枯树赋》中桓温的话的意思,《枯树赋》中是说人目睹了树木由盛而衰的变化,人也会变老,而姜夔词中则是说,树目睹了人间的离别,树若是有情,树也会叶落憔悴。姜夔于序中设伏,至此方才揭破,词与序相互呼应且耐人寻味。

下片转而写人,“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语出唐代欧阳詹的《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写天色渐晚,姜夔登舟而去,但一直站在舟中回望,舟行渐远,渐渐地望不见伊人,渐渐地连城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城周围的群山。从他一直回望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伊人的不舍。“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这两句的典故出自唐范摅的《云溪友议》,韦皋游江夏,宿于姜氏之馆,与婢女玉箫有情,别时留玉指环,约以少则五载,多则七载来娶。后八载韦皋不至,玉箫绝食而殒(《云溪友议》,中华书局,2017,67页)。这两句是写,临别时,姜夔和伊人表示,我怎能像韦皋那样忘记玉指环的承诺呢!也就是说,自己必将重来。“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这是伊人的叮嘱之词,尽管姜夔已经承诺过了,但她还是不放心,要姜夔早早归来,“第一”是加重之意,意即你在外游宦,取得多大的成就都是其次,但一定要早点儿归来,因为旧时的女子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并刀”就是并州的剪刀,古时并州出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此前“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是写姜夔对伊人的不舍,“第一是早早归来”是写伊人对他的不舍,因为不舍是双向的,所以姜夔更觉得离愁千丝万缕,纵然有并州出产的快剪刀也剪不断。同时这一句也挽合了上片所写的柳树,柳树依依的枝条恰似千丝万缕的离愁。

离别是古典诗词中再寻常不过的主题,但这首词和一般的写离别的诗词相比,还是颇有新意的。首先,一般写离别的诗词,人都是主体,景物只起一个烘托的作用,比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景物只是离别的背景,用来烘托离情。但在这首词中,姜夔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柳树,它已然跻身为一个主体。上片以柳树为主体,写柳树青青,在岸边看着姜夔登舟离去,下片以姜夔为主体,写他在舟中回望,看见万千柳枝依依东风飘扬,箭头是双向的,构思非常巧妙。其次,一般写离别的诗词都侧重写离别时人的情态和动作,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些诗词均对离人的情态和动作进行了仔细的描绘,以此来表现心中的不舍。而姜夔写了两句话,他对伊人说:“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伊人对他说:“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通过写二人分别时承诺和叮嘱的语言来写彼此心中的不舍,这也很有特色,但并非姜夔独创。高适《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明显就将自己对董大说的话照录了。姜夔可能从这里受到了启发。总之,这两个特点就使得这首词在一种离别词中脱颖而出,独具一格。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何以堪不舍枯树
枯树的耳朵
情何以堪
枯木与藤蔓
不舍的十二月
不断不舍也不离
情何以堪微软彻底放弃Office 2007
枯树
摄影作品
情何以堪
H7N9来袭 人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