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媒体如何在社会公共事件报道中“突围”

2022-04-29 12:58程婕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8期
关键词:突围全媒体

程婕

摘要:近年来,媒体对重大社会公共事件的报道影响力越来越大,此类报道也成了检验主流媒体传播实力的主要赛道,更是近年来检验媒体融合发展成效的重要考场。对行业媒体来说,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红海中成功“突围”,在对社会公共事件报道中,如何讲好行业故事、传递行业声音,同时助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本文以《中国民航报》近年来的创新实践为例,总结了行业媒体在重大社会公共事件报道中积累的经验和策略,认为行业媒体应着重发挥本行业的“主场”优势,突出行业特色,做出专业解读;应注重差异化表达,扬长避短,与大型综合性媒体报道形成互补,做到精准发声;应创新全媒体报道手段,顺应全媒体潮流,在媒体融合方面加速磨合和调整,打通融媒体传播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行业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在新时代唱响主旋律。

关键词:行业媒体;社会公共事件;全媒体

社会公共事件是指大范围的、群体性的、在社会上造成广泛影响的事件。近年来,随着媒体传播方式、平台和渠道的多元发展,社会公共事件的影响范围更大、公众关注热度更高、持续时间也更长。对主流媒体来说,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报道水平和成果是其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践行“四力”、传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实践。作为中国民用航空局主管的行业报,《中国民航报》在对公共事件的报道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

一、发挥本行业“主场”优势

在重大社会公共事件发生时,大型综合性主流媒体借助人力、物力、资源上的优势,通常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回大量报道,并且可以根据公众实时关切,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持续追踪报道。术业有专攻,对于规模较小的行业媒体而言,则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突出行业特色,做到专业、有料、有新意。从行业报道实践情况来看,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公共事件本身具有强烈的本行业属性时,行业媒体应充分发挥深耕行业多年的“主场”优势资源,在最快的时间发出最权威的声音,还原最真实的现场,做出最专业的解读,不仅体现出行业媒体的专业价值追求,也是展现行业面貌的一个窗口、进行行业科普的一次契机,同时可以减少负面舆情热度。比如,《中国民航报》在对加勒比海撤侨的报道中,全力争取到了记者跟机独家记录撤侨全程的机会,发布稿件《穿越大半个地球来接你》;在对川航“5?14”航班备降事件的报道中,突破重重难关第一时间完成了对机组人员的采访,还原了惊心动魂的34分钟,发布稿件《没有风挡玻璃的飞行》;在对波音737MAX8停飞事件的报道中,不仅有民航局权威发声,还体现了国内所有正在运营737MAX8的航企的态度和措施,发布稿件《国内运输航空公司均已暂停波音737-8飞机商业运行》。[1]两年多后,针对业界广为关注的波音737MAX复飞推进情况,又发布稿件《民航局:波音737MAX8有望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恢复商业运行》,明确了民航局已完成对波音737MAX8飞机的适航批准,并发布适航指令,以及有望恢复商业运行的时间,同时还披露了民航局对波音737MAX8进行适航审定的时间线,从而消除舆论杂音。[2]

另一种是公共事件本身不具备明显的行业属性,行业媒体应充分发掘事件与行业的“连接点”,以行业为切入点,为公共事件报道带来更多、更专业的观察视角,有助于公共事件中的信息更准确、全面、高效地传达。比如,在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汶川地震救援、玉树地震救援等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中国民航报》紧紧围绕“架起空中生命线”这一民航视角展开报道,充分展现了民航在国家应急救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的一个月内,《中国民航报》连续制作了10期《抗震救灾 民航紧急行动》特刊,共50个版面,从民航局启动应急程序,到各航司运送救援人员及救灾物资;从机场、空管、航油等保障部门全力确保空中生命线安全畅通,到通用航空参与唐家山堰塞湖的排险、打通救援“最后一公里”,通过不同的角度,用大量的文字和图片,全面而生动地记录了震后民航闻令而动、抗震救灾的全过程。此后,在众多类似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中国民航报》都策划了民航专业视角的立体式、集团式报道。

二、注重差异化精准表达

因目标受众和媒体定位不同,大型综合性媒体对公共事件的报道通常追求及时、全面、通俗。行业媒体则应扬长避短,在独特性和差异化方面“做文章”,从而与大型综合性媒体的报道形成互补,做到精准发声、有效发声。

第一,尝试做独家现场报道。利用长期积累的行业资源,在一些行业属性较强的公共事件中,行业媒体有获取独家信息的优势和前往现场采访的便利条件,从而实现独家现场报道。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民航保障的报道中,《中国民航报》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在北京冬奥会闭环保障过程中的数个重要节点进行了独家报道。尤其是在群众最为关切的国际运动员抵达高峰,《中国民航报》记者身着防护服,随国航地面服务部进入首都机场冬奥保障闭环,对运动员及相关工作人员从走出机舱开始到通关、托运行李、乘车离开进行了全流程直播。这也是抵达首日唯一一家进入首都机场冬奥保障闭环近距离报道运动员抵达现场情况的媒体。当日观看直播的人数不断攀升,传播效果良好。

第二,尝试选择新闻第二落点。受限于人力等各方面因素,行业媒体在公共事件报道的及时性上不具优势[3],因此在错失新闻第一落点之后,要以行业视角发掘新闻的第二落点,寻找该事件中新的价值和闪光点,实现差异化报道。

比如,2021年的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其首先在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发酵,随后本地记者跟进报道,接着各路媒体先后进入河南,7月21日进入媒体发稿的高峰,深度报道与调查性报道也在几天后陆续发出。作为民航行业内的媒体,《中国民航报》并没有第一时间前往灾区采访,一方面是事件核心与民航关联性较弱;另一方面是因暴雨前往河南交通不便。在后面的几天里,采编部门时刻关注事件进展,同时寻找可操作的“第二落点”,发现通用航空在这次暴雨灾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防汛部门利用通航飞机进行了大量的灾后水情巡查工作。5天后,前往河南的部分交通恢复,记者立刻动身前往当时受灾严重的安阳市,联系到了当地通航企业,亲自跟机进行了水情巡查作业,并通过视频、文字等方式第一时间进行了现场报道。在报道水情巡查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了另一个新闻点——当地的通航产业园被当地政府确定为受灾群众的紧急安置点,安置了附近18个村的近3万村民。于是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记者采访了那里的村民,还原了暴雨夜转移的惊心动魄和在机库里临时生活的点点滴滴,最后成文《暴雨中 一座机场,三万人的家》,在当地引起不小反响,同时也体现出行业媒体在报道公共事件时的人文视角。

第三,尝试在热点之外寻找新焦点。在一些非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会跟随舆论热点投放自身的报道资源,从而汇聚成一片信息红海,这些舆论热点通常是可预期的。此时,行业媒体可以选择不过分“恋战”于信息红海,在选题策划阶段,就有计划地尝试在舆论热点之外,发掘该公共事件中兼具行业特点和大众关切的新焦点。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怀、亲自推动的首都重大标志性工程,从立项开始,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是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特别是直至投入运行当日,媒体关注度达到了顶峰。这也是民航行业近几年来的最为重大的事件。在投运前后,《中国民航报》和其他媒体一样,共同关注了大兴机场投运前的整体筹备情况、总书记出席投运仪式,以及投运之处的运行情况。这些都是该公共事件的信息红海。《中国民航报》特别重点报道了大兴机场投运前的校飞工作。这项工作对于行业内来说非常重要,是通过飞行校验对机场各项基础设施是否满足运行标准进行检测并调整;对大众来说,这是中国民航的飞机首次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起降,神秘而有仪式感。通过《“你好,校飞001”》这篇稿件以及配套视频新闻,共同记录下这个行业里程碑事件,同时作为一次“解密”和科普,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三、创新全媒体报道手段

近年来,传统纸媒的新闻生产方式受到冲击,内容更多地开始以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全媒体方式呈现,输出渠道也更多地向“两微一端”以及其他新媒体平台倾斜。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媒体要做好社会公共事件报道,就需要顺应全媒体潮流,在媒体融合方面加速磨合和调整,打通融媒体传播平台,创新全媒体报道手段。

在媒体融合初期,媒体会由文字向视频转型,由二维向三维转型,因此通过视频报道来引领媒体融合是很多行业媒体进行转型的突破口。[4]这也意味着传统行业媒体要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壁垒,围绕新媒体产品的内容需求,进行项目制运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民航报》对当时北京防输入最前线——首都机场T3-D航站楼——进行了独家报道,同时也是在全媒体报道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该报道在采编部门、视频部门与网站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共同完成了一个6分钟的视频短片——《独家探访|我们守着T3-D》,以及深度人物报道——《你见过凌晨4点的T3-D吗?》,先后在微信公众号及相关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了及时发布。这次采访是官方媒体首次以视频的形式披露T3-D内部的真实运行状态,在民航业内和普通旅客中都引起了较大反响。

在北京冬奥会报道中,《中国民航报》派出了一支包括多名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的全媒体记者队伍,进入了机场抵离小闭环,进行独家全媒体报道。除了抵达高峰日的现场直播外,全媒体记者团队推出了数篇图文报道以及视频报道《机场抵离小闭环内的涉奥航班全流程保障》《我们的距离不会因防疫而遥远——国航人王征的闭环VLOG》等,在离境高峰日还独家推出了一组重磅图片新闻《高清大图!直击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冬奥离境高峰》以及视频报道《凌晨四点的T3,这个“冬天”不想说再见》“刷爆”全网,为北京冬奥会的报道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新媒体平台的受众都有新的需求,除了图片、视频,还要尝试新的、更具视听冲击和互动性的创新表现手段,如直播、动画、H5、语音等。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媒体实地采访变得异常困难,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受众贴近受访者,《中国民航报》借鉴了电视媒体常用的表现形式,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远程采访,将视频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剪辑,配合图文、字幕,制作成视频报道在新媒体端发布,同时将采访中获得的更具体深入的信息形成文字报道发布在报纸上。实践证明,在记者因客观情况出行不便无法到达新闻现场时,视频连线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民航报》共推出了17个远程视频连线报道发布在各新媒体端,报道了坚守在武汉以及世界各地的中国民航人的战“疫”故事。同时,还相应推出了17篇文字报道,刊发在报纸一版的“来自战疫一线的故事”专栏。

优秀的全媒体报道需要培养一支一专多能、敢打敢拼的全媒体人才队伍。一方面,要打破部门壁垒,围绕新媒体产品协同“作战”,这就需要通过改革打破传统媒体的固有采、编、发模式,以项目制为运转和分配机制,激发各部门参与的动力。[5]《中国民航报》已经逐渐形成了多部门协同配合的意识,在一些重要的公共事件报道实践中,通常会派出一支包含文字记者(出镜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的前方采访团队,还会在后方配备单独对接的新媒体编辑,前后方可以随时就采访选题和内容进行沟通,新媒体编辑会以产品经理的思维将前方传回的报道作品和新闻素材进行包装然后推出;另一方面,文字记者要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具备最基本的新媒体技能。即便是用一个手机也能“打天下”,要知道怎么拍,掌握拍摄对环境、构图、光线、音质的要求;要知道怎么采,提前与采访对象做沟通,得到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素材;要知道怎么编,掌握基本的剪辑技能,对视频节奏、配乐等要素有所把握;要知道怎么配合,与新媒体编辑一起配合筹划去完成一个新媒体作品。此外还要培养单兵作战的能力,在条件有限时,一个人也可以完成新媒体作品。

四、结语

近年来,行业媒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重大社会公共事件的报道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行业新闻作品,在突出行业价值和融媒体创新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经验,有效提升了行业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未来,行业媒体仍应始终牢记“唱响主旋律、把握主导权、打牢主阵地”,扎根行业沃土,发挥“主场”优势,不断锐意创新,在信息大潮中做到精准发声、有效表达、专业解读,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继续整合信息发布渠道、增强信息加工手段、丰富信息表达方式,将行业视角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从而讲好行业故事,传递行业声音,展示行业形象,创作出更有生命力的行业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 肇茜.视频连线:疫情防控中全媒体报道的新探索[J].新闻战线,2020(9):60-63.

[2] 编辑部.多国宣布停飞波音737MAX8 波音董事长称将推迟777X发布[N].证券日报,2019-03-13(C1版).

[3] 王娜.新时代如何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有色金属,2020(11):35-36.

[4] 石丹.中国短视频内容生产创新研究的路径建构[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1(3):35-37.

[5] 李春元.疫情下驻外记者远程视频采访研究与实践[J].新闻研究导刊,2020(20):117-119.

猜你喜欢
突围全媒体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堵车“突围”记
学员团突围战(中)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全媒体时期时政新闻发展的新常态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