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前国 张泽娅 王婷 吴希聪
摘 要|本研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童年创伤经历量表、心理痛苦等量表及自编开放式问题调查中学生自杀危机的现状,并探究导致中学生自杀危机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选择重庆市内的12~18岁的初、高中在读学生参与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876份,运用SPSS,NVivo进行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抑郁、 绝望程度与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显著相关,而心理创伤仅仅与自杀意念显著相关,与自杀计划无显著相关;(2)自杀意念与抑郁、心理痛苦、绝望和自杀行为相关;(3)自杀意念在抑郁情绪、心理痛苦、心理创 伤、绝望以及年级、父母是否离异,是否为留守儿童上差异显著;(4)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校园霸凌、性、 亲密关系危机、伤病是中学生自认为会导致自杀行为的重要因素。总之,自杀危机在中学生群体中的现状不 容乐观,影响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为的心理因素不尽相同,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自杀危机;自杀意念;抑郁;校园霸凌
1 引言
随着学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增多,已有不少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究了青少年自杀 危机的影响因素。我们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发现,已有研究文献认为影响中学生自杀危机的主要社会 心理因素有如下 7 大方面:(1)抑郁。国内外研究一致表明抑郁是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影响因素[9,8];(2)人口学变量。如父母是否离异、留守经历[10]、家庭变故[11]、与父母的交流质量[12];(3)绝望和痛苦。 杨晶杰、谢斌等人[13]的研究表明痛苦和绝望与自杀危机相关;(4)童年创伤与虐待经历。国内外研 究均发现儿童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及严重的创伤体验均与成年期的自杀有关[14];(5)自杀意念。国内 外研究均表明自杀意念能够准确地预警青少年自杀危机[15],且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自杀未遂的青少年再次自杀的概率非常大[16]。但浙江省某地将自杀意念作为心理危机高危学生的主要指标,筛查出 200 多名有明显自杀意念的学生,但 2015 年發生的多起自杀事件中却没有一名学生是被筛查出的。这起事件值得我们思考:自杀意念不能全面地作为自杀危机的预警指标,这表明现在自杀危机的指标有待完善;(6)自我觉察。适度的自我觉察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是研究表明过度的自我觉察却是抑郁症神经症等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本原因[17];(7)压力。有研究表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走向极端,发生自杀危机[18]。
综上可见,影响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是多元而复杂的。为深入了解当下我国中学生自杀心理危机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本研究将开展如下两项研究,研究 1: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中学生自杀危机的现状及其与自杀意念、自杀行为、自杀计划的关系;研究2:利用质性研究法进一步探索影响中学生自杀危机的社会心理因素。
2 研究 1:中学生自杀危机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工具
(1)抑郁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SDS)(W.K.Zung,1965)。该量表含有 20 个题项采用四点计分,10 个反向计分题目,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明显。抑郁自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35。
(2)童年创伤经历量表
张艳卿编制的中国版童年创伤经历评定量表[19]。该量表包括六个维度:情绪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 情绪忽视,躯体忽视和不良家庭环境,共有 36 个条目,每个采用 5 级评分。总量表与六个维度的内部
一致性系数在 0.68 ~ 0.88 之间。量表得分较高,表示经历的创伤较多。
(3)心理痛苦量表
采用霍尔顿等人(Holden et al.,2001)编制的心理痛苦量表(The Psych Ache Scale)。该量表共 13 个项目,采用 5 点计分的方式,总分越高表示心理痛苦程度越大,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55。
(4)Beck 自杀意念量表
采用李献云等人 2011 年翻译修订的中译本[20]。该量表用来评估被试对生命和死亡的想法、自杀意
念的严重程度及自杀行为的危险程度三个方面。量表共19 个条目,采用3 级计分方式,分值分别为0 ~ 2。被试得分越高,代表其自杀意念越强。
2.1.2 研究对象
在重庆市内的中学中间共发放 9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876 份,其中男生 363,占 41.89%,女生 509 人, 占 58.11%。调查对象为初二到高三的在读中学生。
2.1.3 研究实施过程
本次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介绍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指导语,由学生独立完成问卷,每份问卷需要 30 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
2.2 结果
采用 SPSS 18 进行统计分析,项目应答率为 85% 以上者视为有效问卷。将所有问卷汇总处理后,将Beck 自杀意念量表中第四(您主动尝试自杀的愿望程度如何?)和第五选项(您希望外力结束自己的生命,即有“被动自杀愿望”的程度如何?)选择不是“没有”选项的被调查者视为有自杀意念。在本次研究中中学生的自杀意念检出 391 人,占 44.63%。其中制定自杀计划 58 人(男生 12 人,女生 12 人),
占 2.7%;实施过自杀行为的 114 人(男生 38 人,女生 76 人),占 13.0%。在本次研究中将这两类认定为有自杀行为的中学生,共 124 人,占 14.16%。中学生自杀行为的现状如表1 所示。
2.2.1 中学生自杀危机的现状调查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中学生自杀行为与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学生 自杀行为在是否为留守儿童上存在显著差异(χ2=6.401,p<0.05),如图1 所示。
中学生自杀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χ2=12.585,p<0.05),其中处在高一年级的青少年有自杀行为的学生最多(占 23.9%),其次是初三年级的青少年(占 15.5%),如图2 所示。
父母是否离异与中学生自杀行为存在显著差异(χ2=20.529,p<0.001),其中父母离异后跟随其他人生活的青少年出现自杀行为最多(占 37.5%),其次是父母离婚后跟随父亲生活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自杀行为(39.5%),父母没有离婚(占 12.1%)和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生活(12.3%)自杀行为报告率最低。
2.2.2 抑郁与中学生自杀行为
以抑郁作为自变量,自杀意念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如表2 所示,把抑郁程度分为个四等级:40 分 以下为“无”;40 ~ 48 分定义为“轻”;48 ~ 56 分定义为“中”;56 分以上定义为“重”。结果发现: 抑郁的四个程度在自杀意念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2.3 心理痛苦与中学生自杀行为
以心理痛苦作为自变量,自杀意念作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如表3 所示,把心理痛苦的程度分为个四等级:37 分以下为“无”;37 ~ 45 分定义为“轻”;45 ~ 53 分定义为“中”;53 分以上定义为“重”。
结果发现心理痛苦的四个程度在自杀意念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2.4 心理创伤与中学生自杀行为
为探究自杀行为与心理创伤的关系,如表4 所示,本次研究中把心理创伤作为自变量,自杀意念作为因变量,把心理创伤程度分为个四等级:70 分以下为“无”;71 ~ 84 分定义为“轻”;85 ~ 98 分定义为“中”;99 分以上定义为“重”。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创伤的四个程度在自杀意念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2.5 绝望与中学生自杀行为
为探究自杀行为与绝望的关系,如表5 所示,以绝望为自变量,自杀意念为因变量,把绝望程度分为个四等级:52 分以下为“无”;53 ~ 63 分定义为“轻”;64 ~ 74 分定义为“中”;75 分以上定义为“重” 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绝望的四个程度在自杀意念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事后比较结果表明绝望等级越高,自杀意念越高。
2.2.6 自杀意念二元 Logistic 分析
将自杀意念作为因变量,如表6 所示,以年级、留守儿童、离异、抑郁情绪、心理痛苦、心理创伤和绝望为自变量建立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变量的采纳标准为 p<0.05, 排除 p>0.10 的变量。
结果显示高二学生的自杀意念危险程度相比参照组下降 48%(95%CI=0.239 ~ 1.133);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的自杀意念危险程度分别是参照组的 2.594 倍(95%CI=1.714 ~ 3.926)、2.782 倍(95%CI=1.668 ~ 4.64)、3.339 倍(95%CI=1.82 ~ 6.128);轻度和重度自我觉察的自杀意念危险程度是参照组的 1.561 倍(95%CI=1.046 ~ 2.33)和 1.983 倍(95%CI=1.066 ~ 3.69);轻度心理创伤的自杀意念危险程度是参照组的 3.945 倍(95%CI=1.595 ~ 9.754);轻度、中度绝望的自杀意念危险程度是参照组的 3.756 倍(95%CI2.197 ~ 6.422)和 6.939 倍(95%CI=2.367 ~ 20.344)。
2.2.7 自杀计划二元 Logistic 分析
以自杀计划为因变量,如表7 所示,年级、留守儿童、离异、抑郁情绪、心理痛苦、心理创伤、绝望为自变量建立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变量的采纳标准为 p<0.05,排除 p>0.10 的变量。
结果显示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的自杀计划危险程度是参照组的 2.461 倍(95%CI=1.533 ~ 3.951)和 2.733 倍(95%CI=1.58 ~ 4.728) 和 3.14 倍(1.649 ~ 5.818); 轻度自我觉察的危险程度是参照组的 1.894 倍(95%CI=1.217 ~ 2.947); 轻度、中度、重度绝望的危险程度分别是参照组的 3.24 倍(95%CI=1.963 ~ 5.348)、7.315 倍(95%CI=3.166 ~ 16.901)、11.695 倍(95%CI=3.00 ~ 45.588)。
2.2.8 自杀行为二元 Logistic 分析
以自杀行为为因变量,如表8 所示,以年级、留守儿童、离异、抑郁情绪、心理痛苦、心理创伤、绝望为自变量建立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变量的采纳标准为 p<0.05,排除 p>0.10 的变量。
结果显示轻度抑郁的自杀计划危险程度是参照组的 2.174 倍(95%CI=1.167 ~ 4.049); 中度、 重度心理痛苦的自杀计划危险程度是参照组的 3.430 倍(95%CI=1.354 ~ 8.691) 和 5.47 倍(95%CI=1.539 ~ 19.444); 轻度、中度、重度绝望的自杀计划危险程度分别是参照组的 2.382 倍(95%CI=1.241 ~ 4.573)和 2.868 倍(95%CI=1.176 ~ 6.990)和 3.549 倍(95%CI=1.092 ~ 11.527)。
2.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有自杀行为的检出率分别为 44.63%、2.7%、 13.0%。除了自杀计划的检出率低于 2014 年[21]的结果以外,有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中学生均高于
2014 年。本次研究的调查结果存在与已有研究不一致的地方[22,23],如发现自杀行为与性别的差异并不显著,与年龄不成正相关,而初三学生自杀行为的检出率最高。这可能与当前的双减政策、职普分流等教育政策有关。本研究也有很多新的发现,如本研究结果进一步发现父母离异后跟随除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一起生活的青少年自杀行为检出率最高。抑郁程度与自杀意念,自杀行为、自杀计划高度相关。关于自杀的研究中绝望维度都对自杀行为有着正向的预测[25]。心理痛苦与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为相关性高。
除了这些因素之外,可能还有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需要通过访谈等方式才能加以识别和补充。为此, 我们开展了研究 2:中学生自杀危机影响因素的质性分析。
3 研究 2:中学生自杀危机影响因素的质性分析
3.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研究 1 的调查问卷之后增设了 1 道开放性问题“你认为发生哪些极端事件,可能会导致你内心无法承受,心理崩溃?”以搜集中学生自认为的导致心理危机的事件与原因。被试同研究 1。
采用 NVivo11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首先将所有数据录入整理到 Microsoft Word,再转录到NVivo11 软件中,反复阅读,对其进行归纳和整理。
3.2 资料编码过程
基于扎根理论对 NVivo11 中的内容进行三级编码:核心式编码、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在开放式编码阶段:对收集到的样本进行逐一阅读,使用样本中的关键词作为节点名称,在对所有样本进行编码后,再将核心编码继续细分。其中校园霸凌指言语霸凌,老师对学生的贬低,人际关系霸凌等;亲密关系危机包含父母关系危机,兄弟姐妹关系危机,朋友关系危机等;伤病包含心理疾病,生理疾病、残疾等;性包含强迫性行为、自发性行为。最后将开放式编码中的各个节点之间建立起联系进一步探究校园霸凌与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伤痛与校园霸凌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建立四个核心编码:校园霸凌、亲密关系危机、伤病,性。
3.3 访谈结果
通过对样本进行词频分析,得到了如下图所示的词云,其中“父母”“校园”“暴力”成为频率最高的三项。
3.3.1 校园霸凌
分析发现,中学生普遍认为遭受过校园霸凌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自杀危机,而他们认为的校园霸凌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样本 1 认为导致自杀危机的原因可能是“在学校没有人关心在乎,感觉被孤立,
成绩不好,没有依赖”,以及样本 2 认为导致自杀危机的原因可能是“老师在课上当着大家的面惩罚学生、叫学生出教室,或者公然骂学生”,可以认为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教管方式的不合适也容易导致中学生的自杀危机。
3.3.2 亲密关系危机
在本次研究中归纳整理后发现 40.12% 的中学生认为当亲密关系出现危机时更容易导致自杀危机。在本研究中多数中学生在开放式问卷中提到导致自杀危机的原因包括“家庭暴力”“亲人(意外)去世”“父母的不理解和斥责,讨厌我叫我去死,后悔生下我”“父母之间关系不和睦,父亲会打妈妈”“没考到好的成绩父母会失望”“朋友的背叛”,从这些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亲密关系的危机也会导致中学生的自杀危机。这也可以从同伴侵害类型节点数,如表 10 所示。
3.3.3 伤病
伤病在这里指的是突发事件导致的残疾和心理疾病。许多的学生因为自己本身有心理疾病,担心其他人不能理解自己的疾病,很担心害怕自己的问题被发现、被曝光,而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加之本身也有心理疾病的存在,较之健康的青少年更容易有过激的行为。
3.3.4 性问题
在样本数据中学生们普遍认为“被迫发生性行为”“性行为后留下不愉快的体验”“亲密的人被性侵犯”都会导致出现自杀危机。
3.4 讨论
质性分析结果发现:中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人际危机,校园中存在的口头上或行为上的暴力、父母关系是否和睦,家庭相处是否和谐,朋友的忠诚与否、身体残疾、心理疾病、不恰当性行为或性经历都是影响中学生自杀危机的重要因素。
4 总讨论
研究 1 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为与学习压力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这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14]。但本研究发现,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的中学生自杀行为与父母关系没有破裂的中学生自杀行为差异不显著,这与以往的只要父母离异,自杀行为就会增加的说法不同。因为以往的研究中针对父母离异的问题只有“是”和“否”两个回答,没有细化的深入研究。而本次得到的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的中学生自杀行为与父母没有离异的中学生自杀行为差异不显著的结论,这可能是因为父母离异后,由母亲带着子女离开了原本矛盾和冲突的家庭环境,而母亲会用更多的耐心和时间安抚离异危机中的子女,让子女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在研究 1 中我们还发现影响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为的心理因素不尽相同。创伤是导致自杀意念的高危因素,而心理痛苦是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中学生的抑郁、心理创伤、绝望程度与自杀意念相关;抑郁、绝望程度与自杀计划相关;抑郁、心理痛苦、绝望与自杀行为相关;抑郁情绪、心理痛苦、心理创伤、绝望及人口学变量年级、父母是否离异,是否为留守儿童在自杀行为上差异显著;通过质性分析得到中学生认为会导致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因素:校园霸凌,即老师、同学、学习在学校对学生的伤害; 性;亲密关系危机,即父母、朋友、家庭的危机;伤病,即身体上或者心理上的伤害。在今后的中学生自杀危机问卷的编制中应该注意将抑郁、心理痛苦、绝望、压力作为自杀危机的重要维度,同时需要考虑校园霸凌、性、亲密关系、伤病这类青少年重视的话题。心理工作者在青少年自杀危机的识别和干预的过程中也可以将抑郁、心理痛苦、绝望、压力、校园霸凌、性、亲密关系、伤病作为重要的指标。
5 结论
(1)当前青少年自杀风险处于较高水平,且初三年级学生的自杀风险高于其他年级;
(2) 父母离异家庭中的青少年和留守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检出率高于未离异和非留守家庭的中学生;
(3) 影响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为的心理因素不尽相同。自杀意念在抑郁情绪、心理痛苦、心理创伤、绝望维度上差异显著;
(4)校园霸凌、性、亲密关系、伤病也是影响中学生自杀危机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赵蕾.高中生自杀危机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陈茂卉,周建国,王宏刚.中学生对自杀态度的多维度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5):394- 396.
[3]苏细清.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自杀危机:家校合作模式[J].现代教育论丛,2020(5):16-28.
[4]赵军燕,邢淑芬.国外青少年的自杀风险因素研究及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151-156.
[5]何元庆,高琦,高佳敏.高校学生自杀危机的干预困境与时代机遇[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 34(1):65-67.
[6]张薇.高中生自杀意念易感因素的研究及综合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8.
[7]林瑛.中小学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的实践经验与困难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4): 25-29.
[8]Jolin E M,Weller E B,Weller R A.Suicide risk facto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J].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2007,9(2):122-128.
[9]蒋宏云,屈远,郭兰婷.四川省6~16岁儿童少年自杀风险及相关因素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5,25(5):292-295.
[10]刘细梅.岳阳县留守青少年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调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1]Beautrais A L.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 among young people[J].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0,34(3):420-436.
[12]Watson C.The practical art of suicide assessment:a guide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substance abuse counselors[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4,38(6):480-481.
[13]杨晶洁,谢斌,卞茜.以学校为基础的自杀干预及其理论基础[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
(9):1149-1152.
[14]李艺璇,陆一涵,温晓飒,等.青少年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现状及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联性[J].复 旦学报(医学版),2020,47(3):327-333.
[15]杨晶洁,谢斌,朱紫青,等.以学校为基础的自杀高危青少年针对性预防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 志(电子版),2012,6(16):4704-4714.
[16]庞红卫.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8):9-13.
[17]程蕾,黄希庭.自我觉察与心理健康[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开封:中国心 理学会,2007:1.
[18]谢一心.重庆市高中生自杀意念常模建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9]张艳卿.童年创伤经历评定量表的编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20]李献云,费立鹏,张亚利,等.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在大学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2011,25(11):862-866.
[21]董永海,刘芸,刘磊,等.中国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的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 35(4):532-536.
[22]颜秋歌.农村青少年自杀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
[23]Liu X,Tein J-Y,Zhao Z,et al.Suicidality and correlates among rural adolescents of China[J].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2005,37(6): 443-451.
[24]王爽.青少年心理危机预警的调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7.
[25]Zouk H,Mc Girr A,Lebel V,et al.The effect of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serotonin 1B receptor gene on impulsive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suicide[J].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Part B: Neuropsychiatric Genetics,2007,144(8).
[26]杨楹,王帅,张金玲,等.高中生自杀态度与孤独、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 2012,25(4):245-248.
[27]赵建彬,陶建蓉,李丹雯.父母冲突对青少年自杀意愿的影响[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41
(4):106-111.
[28]吴才智,荣硕,段文婷,等.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未遂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痛苦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3):503-507.
[29]林益强,谢斌,卞茜,等.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与干预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 进,2016,11(4):250-252.
[30]王健,孟韫璘,林琳.反刍思维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21,39(4):137-141.
[31]李志英,卢英花,黄瀛.住院患者自杀未遂后的心理危机干预程序[J].心理月刊,2018(9): 23.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icide Crisi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Xiao Qianguo1 Zhang Zheya2 Wang Ting1 Wu Xicong3
1. School of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2. Industrial Bank Co. LTD, Chongqing;
3. Chongqing No.110 middle school, Chongqing
Abstract: Recent years, suicide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which has attracted broad attention. In this study, depression self-assessment scale, childhood trauma experience scale, psychological pain scale and open-ended question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uicide crisis, and to explore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leading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uicide crisis. A total of 87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from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ged 12~18 in Chongqing. SPSS and NVivo were used for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and despair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uicide ideation and suicide plan, while psychological trauma was onl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uicide ideation, but not with suicide plan; (2) Suicidal ideation is related to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pain, despair and suicidal behavior; (3) Suicide ideat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pain, psychological trauma, despair, grade, whether parents are divorced, and whether they are left behind children; (4) The result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campus bullying, sex, intimacy crisis and injury we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ought would lead to suicidal behavior. In shor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icide crisi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not optimistic.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uicide ideation, suicide plan and suicide behavior are different,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Suicide crisis; Suicidal ideation; Depression; School bull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