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 甘
第一章 “九天”元宇宙
红褐色的土壤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水冰,一眼望过去苍茫一片。转眼间,却有两把纯白的椅子出现在天地当中,显然,它们不属于这个世界。
“这不是魔法。”从虚空中走出一个中年人,他略微有些发福,表情却难掩激动,他说:“记者同志你请坐。”
另一名女性也从虚空中出现,她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她问:“我能呼吸吗?”
中年人哈哈大笑,说:“当然,这只是一个元宇宙,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苏教授,虽然是录制,但这样会显得我很被动的,可是我在采访您。”
“好,那小陈你开始吧。”两人坐在椅子上,在天地当中显得如此突兀又渺小。
“苏教授,我们中国航天的‘九天元宇宙已经正式运行三天了,但是网上仍有很多人不清楚‘元宇宙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元宇宙。您作为‘九天的项目负责人,能给我们的观众朋友们解答一下吗?”小陈说。
“‘元宇宙其实意指‘超越现实的宇宙,是一个集体的虚拟共享空间,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虚拟游戏世界,遵循人们给他设定的规则。我们创造的‘九天元宇宙也是基于如此,不过它遵循的是真实的物理规律。
“毫不自夸,我们先建立了一个史上最精确的原生宇宙模型,同时结合中国航天自身和全球合作伙伴的宇宙观测数据,用超神经网络训练出了一个极度逼近现实的虚拟宇宙模型,‘九天元宇宙。”
说着,苏教授蹲下捧起一抔红土,说:“正如你所见,这里其实是火星的乌托邦平原,我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降落的地方。”
小陈瞪大了眼睛,她环顾四周,难怪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个场景记录在历史书中,却又有所不同。她问:“据我所知,‘九天是实时更新的?”
“是,‘九天利用的是实时观测数据。”
“但我有个疑问,实时观测数据并不能反映光年之外的星球上实时发生的事情啊。”小陈说。
苏教授点了点头,说:“不愧是记者,问题深刻。确实,实时的观测数据无法反映遥远星球上实时发生的事情,所以训练出来的‘九天元宇宙只能根据已有理论进行时间反推及随机补充信息,在遥远星球的准确性仍然较差。
“不得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物理规律,比如广义相对论、波粒二象性、万有引力定律等铁则遮住了我们看向未来的眼睛,限制住了我们飞向宇宙的手脚。但这并不能消灭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就算困居地球,我们也想以另一种方式去探索宇宙。这便是‘九天的初衷。
“如今在‘九天中,我们可以在一瞬之间到达另一个星球,可以探索这个星球的每个角落,甚至可以回答屈原《天问》中‘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问题。对于宇宙,我们的征途才刚刚开始。”苏教授眼神中满是对信念和热爱的坚定。
第二章 模拟文明
小陈点了点头,可突然她和苏教授的眼前都弹出紧急联系框。
什么要紧事能打断专访录制,可当小陈看完,她不可思议地看向苏教授说:“教授,‘九天能模拟外星文明吗?”
苏教授和小陈、椅子瞬间消失在乌托邦平原上。
“九天”开放第三天,一名户外主播在“九天”中发现了外星文明,并进行了全网直播。
苏教授和小陈怎么也不敢相信直播录像的画面,和太阳一样耀眼炙热的恒星表面,漂浮着一片片表面积巨大的半透明三角形。它们规则地包裹着恒星,伴随它慢慢自转,就像一个转动着的巨大三角条纹足球。
突然,漂浮的三角形高度开始下降,同时透光度降低,渐渐变成了和宇宙背景一样的漆黑。最后,所有三角形拼接在一起,将整个恒星的光芒隐藏。
这样的场景,只让苏教授想到一种可能,戴森球。
那是1960年代弗里曼·戴森提出的概念:一个高度进化的文明必然会想方设法地获取尽可能多的能源。而行星系统中最大的能源就是恒星释放的能量。所以外星文明可能会建造表面积巨大的类似“太阳能板”的装置来收集这些能量,这些装置就被称为“戴森球”。
苏教授的心脏在狂跳,他带着小陈跳转到那个主播找到的位置,一颗隐藏在恒星背后的行星。苏教授已经将该区域隔离,除了他们,没有人能够跳转进来。
这是一个多峡谷的星球,苏教授目光所及是一叠叠建立在峭壁上的蘑菇状建筑。峭壁间有一群群个体和梭形交通工具往来,仿佛没有重力。
比起人类,那些个体更像地球昆虫,不过有七只足,头部外骨骼向后拉长,肢节更灵活复杂,能够使用工具,特别是口器下方独立的足上满是绒毛,不同的绒毛形态仿佛能表达不同的情绪。
但现在所有人更想知道的是,如果九天是根据观测建立的元宇宙,那现实真的存在外星文明吗?
一时间全球可观测的天文台都聚焦于那个坐标,结果是,戴森球真的存在。一个比人类更高级的文明竟然就在距离地球46光年的天蝎座18号恒星系上。
消息一出全球哗然,各国政府进入紧急状态。
一般来说,在“九天”中普通人只能观测,无法通过行为改变“九天”,也就是只能看没法摸。但苏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有权限进行物理干涉,比如在火星乌托邦平原捧起一把土,也就是说他能接触“九天”中的外星文明。
而国家紧急下达任务,要通过“九天”模拟接触天蝎Ⅰ号文明,判断其对外态度。这个任务就落到了苏教授肩上,小陈同时作为记录员。
国家也在国际上同步共享“九天”元宇宙,倡议在联合国框架下组建“文明安全理事会”。
第三章 繁荣昌盛
但进展并不顺利,其他国家的模拟接触均以失败告终,包括:
直接接触,人类直接出现在天蝎文明星球上。却被天蝎人当场用未知武器压制拘禁,无法沟通。
武力接触,模拟人类和天蝎文明开战,甚至动用新型质能武器。但被天蝎文明以戴森球制造的恒星粒子流照射、小行星冲击、引力陷阱等手段全灭,并同时暴露地球位置,天蝎文明派出舰队前往地球。
间接接触,通过电磁波等手段传递地球文明信息,请求交流。对方发现并回应,甚至派出使者前往地球,但不久后便不宣而战。
此后世界形势越来越严峻,大部分人分为两派,投降派和开战派,双方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有人试图通过卫星广播联系天蝎文明,但被及时制止。
而苏教授却迟迟不肯模拟接触。
天蝎星球的峡谷上,小陈问苏教授,“教授,您为什么不去接触他们呢?”
苏教授背对小陈,看着他们说:“小陈,你还记得我创立‘九天的初衷吗?”
“记得,您说技术虽然限制了我们的脚步,但不能消灭我们对未知的好奇。”
“是,我们热爱探索,热爱未知,是因为我们期望未知能够让我们的家人朋友生活得更加美好。但海的那边不一定是美好的,更可能是残酷的,那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抱歉教授,我还不知道。”
“你知道的。除了好奇,人类还有一项宝贵的品质,有了它,我们甚至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
“难道是勇气?”
“是的,就是勇气,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传承的重要品质。”
随后,苏教授向文明安全理事会提交了“九天计划”。
人类文明是弱小的,但不代表我们没有勇气去使自己强大。现在我们还有机会有时间去观察其他文明的先进之处。中国有一句古话:“师夷长技以制夷” 。只有自己手里有枪,才不怕在黑暗森林中碰见另一个猎手,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拿出我们的勇气,去挑战46光年外的未知。
几十年后,苏教授和小陈乘坐曲率飞船终于抵达了天蝎座18号恒星。
但他们不是来同天蝎人接触,因为这里没有戴森球,也没有外星文明。
这苏教授在提交“九天计划”几年后就发现了。早年天文观测精度有限,所观测到的只是一块较为类似戴森球的规则星际尘埃。但文明安全理事会决定不公布,因为“九天”中的天蝎文明仍存在着,更无法解释的是他们所有的未知技术都被解析可行。
对此,苏教授的猜测是,他们是“九天”基于物理规律的随机补充,或者是遥远星系的海市蜃楼,又或者,他们就是未来。
但通过观察学习他们,人类文明已经不再弱小,属于我们的深空探索时代即将开启。
我们将以勇气,在宇宙中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