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
支架式理论认为: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若学习 内容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或认知能力,教师应从 多个角度出发搭建不同形式的“支架”,借助“支架”进 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从如今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在 英语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 有的教师只在课堂中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并不会 训练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听、说、读、写、看);有的教 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较为简单,几乎没有具有挑 战性和延伸拓展性的问题 。因此,探究支架式理论在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对于提高英语教学的质 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建立概念支架
根据支架式理论,高中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应充分认识到构建相关支架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 性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叙事、视觉表征、类比等方法, 搭建起概念支架,引导学生将自身所熟悉的概念与教 学中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 的独特情感,使其对学习英语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后续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还应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 框架,通过将知识由浅到深的分层来引导学生进行学 习,使其能够体会到学习英语所产生的喜悦感和成就 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并将其转化为 内驱力。
以高中英语译林版必修第一册 Unit 1 Back to school这一单元为例(以下分点所用到的单元皆为此 单元,简称为 Unit 1),本单元知识点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句子成分”。此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故教师便可运用本理论节点作为“支架”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可这样进行授课:
句子结构中有学生熟悉的部分和不熟悉的知识点,这时教师便可首先将概念进行分层:句子成分中学生们熟悉的成分(如主谓宾)VS学生们不熟悉的成分(如表语)、熟悉的结构(如 SV、SVO) VS不熟悉的结构(如 SVOO)。教师便可以带学生回顾他们熟悉的知识点:“大家对主谓宾、主系表结构很熟悉吧,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下句子的成分”。在唤醒学生对以往有关句子成分知识的记忆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示表格,让学生将自己知道的内容填上去。本环节结束后,教师便就此情况进行查缺补漏式教学。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句子成分——“主谓宾”作为支架,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由此可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以支架式理论为指导构建概念支架,能够有效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善学、会学,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相关情境
在支架式理论中,也将“进入情境”作为支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此可见,根据支架式理论,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元素、文化背景为素材,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概念支架的某一个节点中,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思考和探究,能够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有助于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 Unit 1为例,本单元主要围绕“校园生活”展开教学,该话题与学生此时上课环境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就已经处在该环境中,可以把此话题作为“支架”,让学生发表对学校的想法,再进入 read? ing 部分,循序渐进,以此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课堂案例展示如下:
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school life?”因问题与学生生活高度贴合,将学生引入 由问题所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会 乐于回答该问题:“The school life in my heart should be that in life, everyone helps each other and studies hard in clas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not only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t also friends.”教师又进一步提出问题:“Do you think the real school life is the same as imagined?”“Is there any difference?”将此问题情境作为“支架”,教 师就过渡到课本部分:“In this unit, we will learn about the school life of senior high school. Now please turn to the second page for reading.”学生根据要求就会进行下 一步的学习,认真阅读课文,以此达到让学生更快融 入课文情境的目的。
三、引导独立探索
亲身实践和探究是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根据支架式理论,高中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真实学情和具体诉求出发,通过巧妙设计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学习任务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知识探索和实践。在学生进行探索之前,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让学生依托支架不断攀升。
以 Unit 1为例,本课主要围绕“校园生活”展开,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一次“英语沙龙”,让学生学会“How to hold and attend an English Salon”。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他们同时进行英语沙龙的策划。教师将举办的大概流程告知学生,让学生自行探索英语沙龙的举办方式和细节。教师作为裁判,给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最后教师对每组表现进行点评和并完善细节,学生也可以说出自己优化本组沙龙策划的想法和参与本次活动的感受。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加容易吸收课文知识,更加愿意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相反,学习者要对外部知识主动地选择和加工。由于这种师生间的知识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自由、民主、有序的交流。学生在讨论中实现了对当前已知概念的更深层理解,并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是将支架式理论运用在教学中的关键一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组成小组,在内部自主提问、探索、交流、对话,最终获得成效。
以 Unit 1为例,本单元主要围绕“校园生活”展开,其中一个特别典型的主题“集体或个人?”正是学生如今正在学习的人生课题,学生对其有较多的想法,也更愿意分享。既然学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那教师便可以借此开展一次“分组探讨”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奇思妙想,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更加深入主题的目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这样操作:
教师上课前可将讨论主题“Group first or individu? al first?”向学生展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成员中,分别有:“记录者”“汇报者”“总结 者”。大致任务为:“记录者”将小组成员的各种看法 记录下来,再将其汇总写成一篇汇报短文;“汇报者”则需要上台代表整组进行一次组内讨论研究成果的 汇报;“总结者”则需要认真聆听上一小组演讲者的汇 报,对其汇报进行大概总结、对其看法进行点评、对其 表现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最后教师再对此活动进 行总结和点评,并让几位学生对此活动进行反馈,这 样可以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有所得的双赢局面。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自主、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高了其创造思维能力。学生在谈论中逐渐深入了解了所学知识,体现了支架的作用。
五、给予效果评价
支架式理论强调了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性,学生学习不能只在接触知识和接收知识这两大环节中进行循环,这样的学习也只能是浅层的、表面的。支架式教学理论中的评价内容包括以下三大内容(以下简称三大内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学生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一般该环节都是教学过程的收尾阶段,教师在此环节可以这样做:
教师先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布置一次绘制思维导图的作业,教师将作业批改完后进行一次“课堂成果交流会”,让学生根据三大内容进行自我认识:首先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白纸,在纸上写出自己的优缺点,再由小组成员交换写,最后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进行优缺点总结。教师此刻可以询问是否有学生愿意上台分享此次的结果,优点和缺点的占比哪一方更大。其次组内进行小组成果探讨,总结这一次小组活动的可行之处和不足之处,并对下次小组活动提出是否需要改进,最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紧接着教师便可进入点评环节,针对学生的思维导图指出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缺漏之处,将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并展示。
在支架式教学理论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对于合作成果给予评价,能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从中取长补短;还能让学生得到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及时调整学习方向,有利于学生进行良性的学习循环。教师也从中收获满满,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让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搭建概念支架、建造相关情境、引导独立探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自我评价的方式,将支架式理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借助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以此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