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贤 刘洪彪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经过百年实践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兼具历史合理性与时代进步性。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历史方位,探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并对其作出历史性估量,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建构逻辑 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22)06-0019-08
[收稿日期]2022-11-12
[作者简介]1.李久贤,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2.刘洪彪,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带领人民奋楫笃行,成功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从理论到行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络
“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2](P587)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恰是对马克思设想的成功运用,其历史基点是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P871)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确定现代化是世界历史的普遍规定,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P405),肯定了资产阶级开辟现代化的历史进步性。基于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也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P51)。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也讨论了落后国家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向后现代社会过渡的可能。马克思认为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可能性,东方很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走向现代化,为后发国家过渡到现代化社会指明了发展道路。
回溯百年,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用实际行动带领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络可划分为孕育萌芽、初步探索、形成发展及赓续推进四个阶段。
一是致力于“国家工业化”的孕育萌芽阶段。中国社会的孕育发展与现代化无法分割,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历史上,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无法挽救近代中国并建立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便高度重视现代化建设,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保障基础,毛泽东认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6](P146)。为实现工业化,就要通过革命实现国家独立。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是着眼于“四个现代化”的初步探索阶段。现代化国家政权的建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政治根基,也标志着中国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道路。为恢复国民经济,稳定执政根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十大关系”,农、轻、重要有序发展。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引导中国的现代化朝着社会主义属性发展。196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即实现“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7](P483)的现代化,拟定了“两步走”的发展规划。这一系列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物质条件。
三是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启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8](P163)的时代命题。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8](P237),重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翻版,而是立足中国国情的新版。党的十二大为“两步走”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党的十三大在对过去经验做出历史性估量的基础上,做出了“三步走”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步入新世纪,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9](P368),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旨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踔厉奋发,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成功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四是奋力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赓续推进阶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基本遵循,赓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把发展作为国家和民族永恒发展的主题,实现了“五位一体”总体格局的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恰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奋进的产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系统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9](P512),治理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任务被提上议程。党的十九大在科学分析与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步骤作出时间调整,即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0]强国蕴涵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跃迁,中国正蓄力多领域、全方面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作出重要部署,使党和国家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以奋力加速之势创新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入了不竭动力。
二、从思想到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
(一)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客观前提
中国是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基数大构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从挑战看,中国的大量人口居于相对贫困落后地区,如何脱贫成为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因人口规模巨大致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受教育、就业、收入、综合素质等方面产生差异,给国家治理带来考验。如何辩证处理人口与环境关系、平衡东西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问题、缩小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等,成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的极大挑战。从机遇看,人口规模巨大也为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带来了“人口红利”。人口众多提供了充裕且低成本的劳动力,生产出的商品价格竞争力大,形成比较优势;拓宽了国际国内市场,促进商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助推经济与科技的正循环;减少了外部依赖,立足自身发展,对国际资本、技术与金融等产生磁场效应,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更加突出。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离开人这一社会主体空谈现代化毫无意义,要把人置于现代化的核心位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发基点恰是人的现代化,这与西方现代化“人受制于物”存在本质区别。毋庸置疑,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将人的理性回归与意识觉醒作为现代化起点,但在漫漫探索中西方却逐渐走向物化状态,最终社会多领域异化,人终究被物所制,沦为资产阶级牟取暴利之工具,追求资本增值与剩余价值绝对化,实现社会多数人的现代化空置,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是社会上层少数人的特权。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在构思未来社会蓝图时,认为未来社会“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1](P200)。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在处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辩证关系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恪守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理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2](P36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共同富裕放在举足轻重之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特征。”[1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百余次提及人民。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力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处理好“四个富裕”与“四对关系”。“四个富裕”即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与渐进富裕。要坚持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立场,将人民至上贯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共同富裕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要加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在为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充实人民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富裕;要激发人民积极性与创造性,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继而共同享有富裕,排斥“绝对平均主义”与“大锅饭”;要注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动态渐进的过程。“四对关系”即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先富与共富、效率与公平、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要站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整体全局把握共同富裕,又要解决好沿海内陆、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既要明确先富是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又要鼓励先富带动后富;既要注重效率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拉动经济增长,又要兼顾规则公平与机会公平,调节收入差距;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有效配置资源,又要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采取行政、经济及法律手段等引导并规范市场。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生产力发展可以充盈人的物质生活,提高物质生活标准,但并不能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作为灵魂血肉并存之人,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才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弥漫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资本家通过暴利手段牟取超额剩余价值,致使劳动异化,社会两极分化严重。马克思猛烈抨击了资本主义过分追逐利益、罔顾精神文明建设的罪恶文明。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文明不过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虚假面纱。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4](P64);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伟大复兴之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15](P4),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标榜的个人主义困境,摆脱了过去唯经济发展论、唯GDP论的落后观念,是对传统现代化的时代革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映射出人民在精神生活上存在更高追求,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指标。“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印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系统性、协调性、整体性,摆脱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范式,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营造了良好生态。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态旨归
西方现代化遵循“先发展后治理”理念,其本质在于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发展模式。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西方因工业化兴起与发展,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日本福岛核泄漏更是造成严重健康影响与恶劣环境危害。种种生态灾异事件使得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正在全球蔓延,资本主义现代化对自然的荒唐征服势必遭到自然的反噬报复。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资本逻辑引发生态危机的真相,西方式现代化在征服自然以攫取资本增殖之时,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将加剧自然界的报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绝不走西方“征服自然”的老路,要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新路。自古以来,中国秉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在古籍《内经》中便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之法则: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新发展理念强调新常态下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重要一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中,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重要一环;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强国目标,提出了“两山”理念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在理念上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的同时,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方针与制度应运而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被赋予绿色意蕴,形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形态。
(五)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遵循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美好世界的憧憬与期望,中华民族历来推崇“以和为贵”,崇尚和平。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自发轫之初便刻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属性,和平已成为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血脉基因。近代以来,中国在经历西方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冲击后,开始现代化探索,饱经战乱的中华民族深知和平发展之珍贵。时至今日,以剥削、霸权、制裁他国为手段而发展本国的现代化不可取也行不通。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导向。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作出的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决断,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再到新时代秉持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先进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独立自主的大国形象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在国际交往中坚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国家交往中也展现了兼爱非攻、海纳百川的大国涵养。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立足本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6]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各国现代化进程推动人类现代化的演进,世界各国已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妥善处理环境污染、恐怖危机、公共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为经济落后国家提供帮扶援助;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积极参与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在建设美丽世界目标上贡献中国力量。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的挑战,西方国家不负责任的“躺平”,而中国勇于担当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抗疫,提供公共产品,为国际社会合作共克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站在人类进步一面,与世界人民共推人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三、从继承到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
经过百年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道路,在多重维度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现代化新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与世界意义。
(一)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注入勃勃生机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解答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精华,它根据特定社会形态的历史起源、现实基础与未来走向,分析其经济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及社会结构等,揭示特定社会形态发展之历史规律,并指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现代化应是建立在社会各领域协调发展之上的全面现代化。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情存在差异,不存在统一的现代化模板,更不会生发全盘西化的世界文明形態,东方很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走向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探索中,始终围绕“现代化建设”这一核心问题,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与现代化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理论体系,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语境,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动力、着眼目标、历史主体、社会结构等进行了循序渐进思量,科学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一般性与个别性的辩证关系,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增加了新的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在百年探索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高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并以其包容创新特性为中国发展构建了宏伟蓝图。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中国才能从一穷二之中白创造出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路走来,党的理论、方略、政策等不仅立足中国实际,也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新发展。如在经济发展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国际交往中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体现在用中国人自己的语言来阐释中国理念,如“一带一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表述都极具民族文化特色。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楫笃行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含文化传承性、理论进步性与实践革新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了勃勃生机。
(二)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铺设圆梦路径
民族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旨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正向逻辑关系。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积贫积弱的民族危机使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史主题,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担负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梦”探索现代化,最终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必需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历经屡屡失败后作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党心与民心心心相通的实践产物。今日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科技创新力、世界影响力等都迈上了新台阶。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中国跨越式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世界大国”、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的转变,创造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当下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抓住了问题本质,表明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的必要前提与圆梦路径,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信心和恒心。道路好坏的评价标准是民心,道路正确的衡量标准是实践。西方社会早早步入现代化,却引发社会动荡、民心不稳、利益分化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民心所向,根本原因在于其始终着眼于人民根本利益,关注民生福祉,是经得起历史和人民考验的强国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让人民坚信“共同富裕”指日可待,“中国梦”必将如期而至。新时代的中国已步入新发展阶段,在新起点阔步向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将以勃勃生机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保驾护航。
(三)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提供全新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指向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它是民族复兴与文明发展的逻辑使然,也是民族复兴与文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在实践中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不可否认,资本主义曾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过贡献,但也必须看到它无法摆脱发展局限与现实困境,在历史进程中必将被新的文明形态所超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探索中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
面对世界历史中现代化带来的诸多困境,生发了系列现代化危机,历史和现实呼唤新文明的到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全球化场域中孕育而生,在民族复兴中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答、时代之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取得的卓越功绩,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如在共同富裕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才实现了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社会,而中国仅用了几十年便初步建成了惠及十四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占世界人口18%的中华儿女历史性地摆脱了绝对贫困,对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跨越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借鉴,也为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提供了除资本主义文明外的全新范式。同时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沉淀,也是党领导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奋楫笃行的初心见证。它不仅是中华文明,也是世界文明,更是人类文明。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00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1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
责任编辑: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