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织金官寨歪梳苗芦笙音乐研究

2022-04-29 12:29孙芙炬杨香妹
当代音乐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

孙芙炬 杨香妹

[摘 要]芦笙音乐是苗族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苗族一个较大的分支,歪梳苗对芦笙的运用也有着其特定的划分。芦笙音乐对情感表达具有直接性、透彻性、细腻性以及多元性,具有特殊的文化地位。

歪梳苗对芦笙主要运用在丧葬、节庆和婚恋当中,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音乐表达形态,本文主要通过对歪梳苗芦笙音乐的分析,透析这种娱乐工具所承载的苗族传统文化,追寻芦笙音乐在其表达当中,为歪梳苗人所带去的精神满足和幸福追求。同时,也从其情感输送的过程中,找寻其所代表的歪梳苗人的身份符號。

[关键词]歪梳苗;芦笙音乐;文化符号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08-0080-04

[作者简介]孙芙炬(1990— ),男,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杨香妹(1999— ),女,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本科学生。(贵阳 550018)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和中南省区,其中属贵州省居多。其内部支系纷杂,支系不同,称谓不同,多根据服装、头饰、地区等来区分,各支系间保持苗族共性但文化有异。

织金县是贵州省毕节市下辖县,处于贵州中部偏西,属于黔中核心经济区,地处乌江上游六中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织金县是毕节市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其苗族分支主要有歪梳苗、长角苗、大花苗、小花苗和白苗。

官寨苗族乡,隶属于贵州省织金县,地处织金县东北部,是织金县苗族人口数量较多的一个乡镇。官寨苗族乡苗族属歪梳苗支系,无论服饰、语言都独有特色,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服饰以刺绣和蜡染为主,已婚女子盘头,并在头部斜右上方插上一把月牙木梳作为发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装扮,故该支系名为“歪梳苗”。

该支系与多数苗族支系习俗一致,均为躲避族群征战,故而选择定居于偏僻的山顶或崖边等远离城市的地方,以防外族攻击。也正是因为居住习惯与居住地区的偏远,交通不便,故而其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在歪梳苗的传统文化中,蜡染、刺绣、银饰、服饰、语言、舞蹈、音乐等,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而其音乐更是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官寨歪梳苗的音乐文化中,芦笙音乐是独具特色且较为丰富的一种音乐体裁,亦是该地歪梳苗表达生活情趣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官寨歪梳苗人恋爱中、节庆中、聚会中、丧礼中,芦笙音乐随处可见。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早使用的乐器之一,其曲调也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既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根植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深受苗族人民的爱戴,又作为苗族音乐文化的核心乐器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见证了苗族的发展历史,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出了苗族人民的文化风貌以及性格特点。

一、歪梳苗芦笙的种类以及使用场合

歪梳苗人称芦笙为ghenx,称芦笙师为zid ghenx,或者gud ghenx。其芦笙音乐根据文化功能和吹奏场合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祭祀芦笙、节庆芦笙和婚恋芦笙三类。

(一)祭祀芦笙

丧葬仪式是百姓生活中重要的仪式活动,每当有人离世,其家人及亲朋好友会谨以此仪式奠祭逝者,歪梳苗也不例外。在歪梳苗中,年满十二岁才可有丧葬仪式,即小祭,仪式较为简化,而老人寿终正寝则为大祭,需举行隆重的丧事祭典,其过程一般有下榻送终、装棺入殓、择期报丧、“破竹卦胆”、妇女哭孝、守灵过夜、亲朋悼唁、打马指路、献落气鸡、献羊猪、“守啊奏”、“绕嘎房”(也叫绕啊杈)、交牲打牛、(说姑妈话)、“招魂放灵”。而在大祭的整个仪式过程中,乐师需要全程跟随鬼师的行程节奏,在相应的环节,由芦笙师吹奏相应的芦笙曲,鼓师则是与芦笙师相配合击打节奏,二者结合,边吹奏边舞。其中鬼师、芦笙师、鼓师必须是死者所属家族中人,但现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也有向外请一些较为出名的“鬼师”、芦笙师或者是鼓师前来帮助完成大祭仪式。在整个大祭仪式中,芦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于“指路”仪式后,“鬼师”将进行“起魂”,苗语称为“jab dlagb”或“sheud dlangb”,当“鬼师”开始“起魂”即鬼师“指路”仪式中的诵唱结束后,芦笙师将正式开始吹奏芦笙。

整个大祭仪式过程中,芦笙曲一共有七首,其存在于大祭仪式中的守灵过夜、亲朋悼唁、打马指路(起魂)、“守啊奏”、“绕嘎房”、交牲打牛和“招魂放灵”七个仪式环节中。其中每个环节至少有一首芦笙曲,有的只能在限定的环节或场合吹奏,有的能够在不同的环节中多次出现,芦笙师是通过吹奏芦笙曲来代替人的话语,其在丧葬全过程中吹奏芦笙来与亡者对话,叙述着亡者一生的喜怒哀乐等,因此芦笙曲也会有相应成型的芦笙词,借助芦笙音调谐同苗语中的语调来直接叙述或情感表达。

(二)节庆芦笙

在苗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丰富的民俗传统节日,除了传统春节外,较为隆重的当属跳花节,也叫跳花坡,不仅是织金官寨歪梳苗同胞共同的民俗节日,同时也是整个黔西北苗族人民按照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安排的一个隆重节日。[1]跳花坡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对于为何会有“跳花坡”,当地也有不一样的说法,第一种说法:在旧时,有一户人家因没有儿子或是无子女,于是在寨中寻一处场地栽上一棵花树,邀请各地的亲友们前来众人围着花树吹芦笙、跳舞,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称为“跳花”,欲与亲友接好“孕”,期望来年得子女。第二种说法:旧时因各地苗族同胞们相聚距离较远且交通不便,很难相聚在一起,花坡节则是成为各地同胞们团聚在一起的日子,即使是跨地区较远,大家都会相聚,借此能够促进苗家亲友之间的友谊。第三种说法,跳花坡是年轻男女相识、相知到相恋的场所,所以花坡节也是作为一个媒介给青年男女提供认识的机会。这些说法皆是根据对当地的村民进行访谈以及查阅书籍所了解到的。跳花节作为苗家人的一个大型传统节日,不论男女老少或者孩童都穿戴节日盛装去往现场,人们带着芦笙从四面八方来聚集在一起,围成一个圈,男子吹奏芦笙,女子则穿着鲜艳的服装跟着芦笙音乐跳舞。现代歪梳苗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较为是自由、开放,因此在当地花坡节通常被叫做恋爱节、相亲节,很多青年男女在此节日中相识,其因此跳花节可以算是苗族一个较大规模的相亲节日。

花坡节的芦笙曲曲目众多,仅织金县地区大大小小的跳花节在一年当中举行可达十余次或更多,有正月跳花、二月跳花和月半跳花等等,虽现大多芦笙曲是结合了每个地方的特点,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每个地方的芦笙曲略有不同,但都使用于花坡节,其音乐的表演方式、内容都是大致相同的,共性较多,基于此,选取了织金县内官寨苗族乡较具为有代表性的两首花坡节的芦笙曲。

(三)婚恋芦笙

歪梳苗的青年男女在互相表达好感的时候,也离不开芦笙的助攻。虽然歪梳苗年轻男女的恋爱方式较为开放、自由,但也是需要一个钥匙作为连接其恋爱的大门,芦笙即为这把钥匙,男子通过吹奏婚恋芦笙曲来向自己所中意的女子以表达自己的倾慕之意。官寨苗族乡这一带的歪梳苗的婚恋模式,一般都是男女双方通过自由恋爱,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中相互了解后,若是认为双方都是值得自己托付的终身伴侣时,最后再经各自父母的同意之下结为夫妇。[2]在歪梳苗传统的婚恋习俗中,只可同族人相恋,在其婚恋观念中是不允许与外族人通婚的,但现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外出时在外结识了伴侣,以及大多在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开始渐渐地打破了歪梳苗传统的婚俗观念。但歪梳苗婚恋芦笙曲却并不是在年轻人出嫁或娶妻当天吹奏,而是在苗族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场合吹奏的。

(四)不同种类芦笙的差异与共性

歪梳苗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含有自己与其他支系不同的特性,但又在音乐的表现上,含有苗族族群、贵州区域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性特征。就其内部而言,依据不同的展演场所,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会有表现形式、声韵结构的不同。但在其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又会受族群历史发展、生活习俗、居住环境、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共力作用,而在其演变过程中,以上几个条件共同引发的族群赏析心理变化,产生个性特征。

1.基于展演场合的形态差异

从三种展演场合来说,丧葬芦笙和节庆芦笙均为面向大众,婚恋芦笙属于较为私密的展演方式,观其音乐旋律与和声,也体现了这样的一种特征,在歪梳苗的丧葬芦笙和节庆芦笙中,以高音做旋律,低音配和声,展现一种阳光、向上的气质,而婚恋芦笙则由低音做旋律,高音配和声,展现出低沉、隐私的一种氛围。

歪梳苗芦笙音乐的声韵结构,总的有do-sol-la型的宽声韵,亦有mi-sol-la型的窄声韵,在丧葬芦笙中,以上两型皆有,而婚庆芦笙仅用窄声韵、节庆芦笙仅用宽声韵。从声韵结构的展现上来讲,可以看出在丧葬场合的各种融合,也可看出较为私密的婚恋场所及较为开放的节庆场所所用声韵结构不同。

2.基于赏析心理的共性特征

无论是祭祀芦笙、节庆芦笙还是婚恋芦笙,皆为五声羽调式。羽调式属于羽类色彩,具有温和、柔弱的性格,这一点是吻合贵州人民赏析习惯共性的,也正是因为贵州气候常年阴湿,造成了各民族音乐使用上,旋律多下行感,节奏多混乱感。

在三种芦笙乐曲中,横向的旋律行进方式均以级进为主,混合三度跳进,纵向和声上均用四度、五度、八度和声。这与整个苗族族群的迁徙史有关,在音乐的表现方式上,既带有南方音乐级进所蕴含的含蓄的表现方式,又带有北方音乐的四、五、八度协和式粗放的表现方式。

二、芦笙——歪梳苗的特定符号

歪梳苗芦笙是人们之间相互沟通情感的一种工具,是具体的、形象的、实在苗族文化载体。从芦笙产生、传承到今天,逐渐地成为歪梳苗文化的一个代名词,可以说芦笙音乐文化是一部讲述了歪梳苗社会的“百科全书”,当中涉及歪梳苗的历史、信仰、教育、文化和风俗礼仪等多方面的内容,广泛作用于歪梳苗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文化价值

芦笙作为苗族最早使用的乐器之一,在苗族音乐的历史中,占据有一定的地位。从文化价值来讲,赋予其价值的,是芦笙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

首先,赋予芦笙音乐文化价值的是其传承。芦笙音乐在民间的传承中,并未见有确切谱例进行教学。根据笔者的生活经历以及对芦笙师的采访发现,芦笙音乐的传承,多以指法教授为主,这一点和中国的古琴文字谱有相通之处,其虽未见谱例,但是在传承中,以演奏的技法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以这种传承方式所赋予的传承价值便有所增加。

其次,赋予芦笙音乐文化价值的是其音律。通过笔者对祭祀芦笙所用芦笙和婚恋芦笙所用芦笙各开孔的震动频率测定,发现其音律构成有非常精确的设置,具体见下表:

通过上图发现,无论是祭祀芦笙还是婚恋芦笙,均存在两倍数关系的两个开孔,即祭祀芦笙右下孔和左中孔、婚恋芦笙右上孔和左中孔,形成了有严格数理关系的上下八度关系。而芦笙单孔发音呈现的五度关系、四度关系震动频率比等,也与严格震动频率比近似,这是符合中国传统音乐中律制产生计算中的出入的。如:

按照芦笙师叙述,芦笙均为手工完成,为了音与音之间的准确性,在笙管高度、簧片厚度、共鸣管高度的制作中,都要严格要求。其一是要对照芦笙制作师世代流传的母版进行开孔选择,其二是在音高之间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制作。如:某音所用笙管高度为100cm、簧片厚度为0.2cm、共鸣管高度为60cm;则比其高八度的音笙管高度为50cm、簧片厚度为0.15cm、共鸣管高度为30cm;比其高两个八度的笙管高度为25cm、簧片厚度为0.05cm、共鸣管高度为15cm。使笙管高度和共鸣管高度成倍数关系,簧片厚度差为倍数关系。

上述说明歪梳苗的芦笙制作与芦笙传承,均有其科学性所在,说明歪梳苗同胞早期以前,就已经掌握了相对科学的芦笙制作手段与传承方式,也正是如此,赋予了歪梳苗芦笙一定的文化价值。

(二)民族情感

歪梳苗人民不管在他们社会生活中还是精神生活中,蘆笙都是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歪梳苗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芦笙与其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歪梳苗历史上因不断战败或受自然灾害处于长期迁徙中,这可能是导致在其芦笙文化领域中悲的成分要大于喜的原因,也正是这样,歪梳苗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芦笙曲调中,将他们的情感融入芦笙里。[3]无论是历史或是民间传说,芦笙总以它独特的功能来祭奠苗家先祖,表现家园的兴衰,表达苗家人民的情感。

在丧葬祭典中,芦笙音乐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芦笙在整个丧葬仪式活动中自始至终都参与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亲人与亡者沟通的媒介,是叙事者,用悲切凄楚的芦笙曲调表现整个丧葬的全过程。在其他民族的祭祀活动中 , 乐器通常是营造庄重严肃气氛文化产物,而芦笙在歪梳苗支系的祭祀活动中,已经不仅是一重普通的民族乐器,而是上升为一种具有“通灵”“通人”功能的法器、神器,它所奏出的音乐被赋予了沟通阴阳的文化内涵。在仪式中以芦笙作为媒介,吹芦笙祭祀曲、跳芦笙祭祀舞来表达人们的哀痛,对死者的怀念、尊重与道别,对亲友的安慰。[4]

在婚恋场合中,芦笙是直接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桥梁,苗家男女恋爱婚姻必不可少的媒介,是他们的定情信物。在跳花期间,男青年在吹芦笙的同时也在寻找自己心仪的姑娘,此时可以借一首芦笙曲表达自己的倾慕,若是姑娘也恰好对他有意,或以歌回应,或在其芦笙上放上红布绳以示回应。

在节庆活动中,芦笙是苗族人民的主要娱乐工具以娱乐众人,吹奏时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规律的舞步,在普遍盛行的跳花坡等节日中,青年男女们围圈随着芦笙的节拍起舞欢跳。如正月花坡节,人们辛勤劳作了一年之后,在节日中可以尽情的娱乐。

芦笙是歪梳苗音乐艺术的重要体现,蕴含着歪梳苗人民对音乐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当地苗民的民族精神、情感之寄托。

(三)身份符号

芦笙是歪梳苗最古老的乐器,堪称歪梳苗的文化符号和象征,它具有欢快的生活情趣、浓郁的劳动气息、独特的民族象征等艺术特色,芦笙不仅深受本族人民的喜爱,也是用于联络各地人民情感的乐器。歪梳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芦笙文化,而芦笙文化也在长期的升华提炼过程中成为歪梳苗的一种特别稳定的文化形态,是歪梳苗人民血肉相连、不能割舍的思想结晶,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歪梳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5]

歪梳苗的芦笙音乐文化主要通过芦笙曲、芦笙词等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了苗家人民的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情感,是苗族文化艺术独特、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丧葬祭典中的芦笙是“生者的化身”,它反映了歪梳苗古老的传统观念,亡灵听不懂的语言,只有用芦笙吹出来亡灵才听得懂,才能表达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哀痛。

因歪梳苗没有自己的文字,而芦笙之于他们就相当于文字,也相当于文人手中的笔,记载、叙述着歪梳苗的整个文化历程。对于歪梳苗人民来说,学习吹芦笙是他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一个途径。歪梳苗在没有文字的环境中,为了自身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发展,确保本民族能独立生存,而赋予了芦笙以音代言的功能。那时吹芦笙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会说苗语,因为芦笙曲没有成型的曲谱,有的芦笙曲带有一定的词意,人们通过对芦笙词学唱,以及指法相传。

在官寨歪梳苗社会生活中,芦笙的身份特殊,在祭祀活动中是祭器也是“法师”;在节庆活动中是一种娱乐工具;在婚恋过程是男女之间的一个定情之物;在社会教育中,它既是具有语义性的教育工具,也是具有某种记事含义的文化产物;在文化生活中,它则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传统民族乐器。[6]由此可见,芦笙在歪梳苗社会生活中逐渐演化成为一件极具丰富内涵的“符号”,无时无刻不代表着苗家人民身份的符号。

结 论

在宗源古老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因其对情感表达的直接性、透彻性、细腻性以及多元性使其成为民族民众宣泄喜怒哀乐的重要表达方式,从而具有特殊的文化地位。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的不断积累,较多的少数民族皆拥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乐器,这些民族特色乐器和少数民族特色声乐一起共同构成了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而少数民族特色乐器是其民族文化价值的深刻体现,是其民族情感的直接表达,是属于其民族文化特有的身份符号。

芦笙作为歪梳苗的民族特色乐器,在其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其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芦笙作为歪梳苗传统音乐文化的核心乐器之一,在歪梳苗漫长的、无文字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是人们的娱乐工具,另一方面又是传承歪梳苗传统文化的载体,纵观歪梳苗发展历程,因其迁徙后多居住在深山之中,他们内心的淳朴也不需要外界华丽的渲染,他们有自己的节日,无论大小,苗家人都不约而同地相聚在一起吹芦笙、跳芦笙舞、欢歌,得尔满足自己的精神、幸福需求。

芦笙的功用十分广泛,芦笙音乐也被苗家人看作“悲”与“喜”的一个象征。芦笙的作用覆盖了歪梳苗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场合以各种不同的芦笙音乐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丧事祭典及祭祖中、在婚恋中、在节庆活动中,芦笙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离开的一件随身物件、一件情感表达工具。从上述中的芦笙曲曲目数量来看,除了日常节庆活动吹奏的芦笙曲外,就数祭祀芦笙曲目占比最高,此外婚恋嫁娶婚也会使用芦笙,可由此看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芦笙都是歪梳苗人民情感表达的载体,是歪梳苗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歪梳苗文化的象征。

官寨歪梳苗芦笙音乐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下虽然保留得较为完整,但是它的发展较为缓慢,有些内容甚至因为一些外部的环境变化开始失传。在传统的习俗当中,应当是每个家族中需要培养一位专属于家族的芦笙师,这在芦笙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较多的家族都没有了这样一位芦笙师,这对于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因其产生于苗族民众在宗教信仰、节庆习俗、娱乐等方面的特殊使用需求,与歪梳苗的民族文化呈共生关系,其民族的文化习俗是芦笙传承和发展的场景及平台,加之现代社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十分看重,通过分析芦笙音乐文化,可以了解其魅力之所在,有利于歪梳苗人民对本民族传统芦笙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注释:

[1]刘丽娜.论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小妥倮村跳花坡民俗及其音乐研究[J].北方音乐,2016(20):29—30.

[2]周 会,吴 俊.织金歪梳苗族的婚俗现状调查与分析[J].文存阅刊,2018(17):24—25.

[3]侯 健.试论文山苗族芦笙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研究价值[J].民族艺术研究,1996(02):55—58.

[4]肖丹丹.苗族芦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J].学术论坛,2011,34(09):171—174.

[5]蒲发强.苗族芦笙文化的属性和传承与保护[J].民族音乐,2017(01):40—42.

[6]杨方刚.贵州苗族芦笙文化研究[J].中国音乐学,1997(S1):25—34.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
《饥饿游戏3:嘲笑鸟》中的文化符号
当代竹构建筑的表现与应用探究
古镇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符号挖掘与运用研究
以中国服饰文化为设计元素的生活创意品研究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