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唱艺术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升

2022-04-29 10:11黄河
当代音乐 2022年12期
关键词:歌唱艺术音乐素养审美能力

黄河

[摘要]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歌唱艺术的学习兴趣方面存在着差异化现象,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差异,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歌唱艺术的学习兴趣有三个方法,一是创建阶段性学习目标,激励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兴趣;二是广泛欣赏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三是注重舞台实践,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歌唱艺术;学习兴趣;审美能力;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2-0062-03

“所谓兴趣,就是喜好的情绪,是积极探究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1]殷向辉与朱云波指出,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作为当代社会的大学生,更应该同时具备和培养这两种学习兴趣的能力。直接兴趣多与情绪相关,较为感性;而间接兴趣则与一定的动机、目的相关,较为理性。幼儿时期,孩子并没有兴趣这一概念,有的只是喜欢或者不喜欢。这时候往往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学生具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和学习意愿,能够十分明确哪些课程是自己热爱的,哪些课程是虽然自身不感兴趣但必须学习的、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对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而言,声乐是入学后前两年的必修课程,无论学生对歌唱艺术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歌唱技能均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教学技能之一。所以,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歌唱艺术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在于教师的教学技法、兴趣引导;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兴趣的自主培养也十分重要。

一、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歌唱艺术学习兴趣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歌唱上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只有少部分是高中时代才开始学习音乐,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小开始音乐启蒙教育,在随后的发展道路中,除变声期外,没有中断过对歌唱艺术的学习。或者有的孩子出生在音乐世家,从小受到前几代人的艺术熏陶,对音乐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也就是大众所谓的“遗传基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既能很好地运用直接兴趣了解自身喜好,又能够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方式来培养自己对声乐专业的间接兴趣。但毕竟不是所有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都有这样具有一定优势的成长环境,大部分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父母并非音乐专业,对音乐的了解甚少,并不能在幼儿时期给孩子良好的指导。所以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自身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从而走上歌唱艺术的道路,那么这类学生其实是高师教师声乐教学中的教学难点所在。一方面此类学生对歌唱艺术学习兴趣不高,又因为音乐欣赏基础薄弱,缺乏对音乐全方位的了解,歌唱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不强,并不知道该如何培养自身对歌唱艺术的学习兴趣。

同时,笔者曾对自己所教授的在声乐课上表现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进行过面对面封闭式访谈,有的学生认为自身基础较差导致学习兴趣不强,学习没有动力,觉得继续进行声乐学习是没有意义的,自身在声乐专业上也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有的学生则表示自身的歌唱方式与教师本人的歌唱方式差异性很大,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的学生更是直接表达自己并非声乐专业的学生,将来并不想对歌唱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学校安排的必修声乐课程,只能是按部就班上课,但是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歌唱积极性是不高的。但是笔者也发现,大部分学生虽然在歌唱艺术的学习兴趣上各有差异,但是学生们普遍反映不知如何在课下自主提升学习兴趣,即提升自身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学生们并未完全掌握。因此,指导教师应就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塑造,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和方向。

二、创建阶段性学习目标,激励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培养学生建立系统化学习目标的能力和习惯。在曲目的选择和演出、参赛平台的设计上,教师要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和技术水平做到合理分配、逐步提升。先为学生创建阶段性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歌唱艺术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创建总体学习目标和阶段性学习目标,形成歌唱艺术学习的良性循环。

(一)明确歌唱艺术学习的心理需求

在歌唱艺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有三种心理需求,一是自我提升需求,二是学习交流需求,三是审美需求。自我提升需求主要指通过完成声乐作品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或者通过舞台实践获得一定的关注度以及各种获奖,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成果来感受到自身的进步,产生歌唱艺术学习的成就感以及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学习交流需求主要指学生通过对歌唱艺术的学习,得到家长、教师、朋友、同学的认可和关注。进而可以和学生组成小组继续交流歌唱技能,增强同学之间的情感等。审美需求指在歌唱学习过程中,学生期待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体会到作品情感表达的同时享受自己能够驾驭作品的成就感,从而丰富了内心的精神世界,声乐学习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虽然这三种需求都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但不难发现,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是提升其对歌唱艺术学习兴趣的重要路径。

(二)创建阶段性学习目标

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的达成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动机。音乐专业学生要想提升自身的歌唱能力,首先自身必须有强烈的演唱热情。学生要有演绎作品的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地提升歌唱能力。实践证明,最难以进步的学生,其问题往往不是学不会,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而保持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创建阶段性学习目标,通过短期目标的不断达成与长期目标的有效促进,激发学生的歌唱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学生需要对歌唱艺术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例如一年预计演唱多少首曲目,聆听多少首音乐作品,了解多少位歌唱家的艺术生平和代表作品等。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建立阶段性学习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建立每学期学習目标和每月学习目标,进而细化到周学习目标等。每一个阶段性学习目标达成时,教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阶段性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歌唱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形成了自身对于歌唱艺术的良性学习习惯并逐步提升对歌唱艺术的学习兴趣。

三、广泛欣赏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要培养和塑造学生歌唱艺术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就是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因为歌唱艺术本身就是审美性极强的艺术,需要歌唱者自身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良好的驾驭作品。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广泛并大量欣赏音乐经典作品。在音乐欣赏曲目的选择上,也体现出教师因材施教的智慧。

(一)因材施教的选曲原则

重提声乐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未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关于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细则有必要强调一二。例如,教师面对尚未建立歌唱积极性与审美取向的声乐初学者时,该如何选曲?因多种原因,高校教师有时面对的学生未必都是对声乐有一定积极性的学生,相反,教师极有可能遇到对声乐毫无兴趣而不得不学习声乐的学生。那么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高校教师该如何执行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需要通过曲目的累积提升学生对声乐艺术的认同感。其次,声乐教学中要合理融入赏析的内容以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对于一些需要具备一定音乐欣赏能力的声乐作品,在初学阶段不建议给这类学生演唱或倾听,以免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持续学习的理念,和学生一起通过一定的时间积累和实践磨炼,逐渐激发学生对声乐作品产生一定的审美感知,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产生高层次的审美需要。例如,大学生普遍喜欢流行歌曲,流行歌曲旋律朗朗上口,歌词通俗易懂,在青年群体中有广泛的受众群。声乐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当下流行曲目,并对流行曲目进行分析,选择一些适合跨界演唱的流行歌曲,这类歌曲通常既适合通俗唱法,又适合美声唱法。事实证明,很多著名歌唱家,也用美声演唱的方式成功演绎了一些流行歌曲。因此,高校声乐教师可以把这些跨界作品当成“跳板”,先让学生获得适应其目前学习阶段的审美体验,然后再引导学生逐渐过渡到传统声乐教学曲目的学习当中。

(二)博览群“曲”,创建鉴赏笔记

“长期注重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使审美主体的审美器官的敏捷性、情态体验的丰富性、表象扩展与转换的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与强化。”[2]也就是说,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后,随着其对音乐感知能力逐渐加深,对作品的表现力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把握。加之后期舞台实践的磨炼,学生歌唱艺术的审美兴趣和表演能力均会得到有效提升。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也和教师对曲目的解析有很大关系,教师要能够将作品当中的精彩之处描绘出来,能够通过讲解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进一步体验的强烈好奇心。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要向学生丰富立体地阐述作品,要让学生理解这部作品音乐和艺术上的成就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魅力,理解作品的伟大。平时要不断给学生推荐欣赏的作品,了解学生的欣赏层次和欣赏需求,规定学生每天或每周必须要欣赏多少首作品,在声乐学习的起始阶段,欣赏活动是和声乐学习活动同等重要的教学手段。

在引导学生欣赏声乐作品的同时,为了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还应该给学生听声乐作品之外的音乐艺术作品。要给学生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仅要听管弦乐、交响乐,更要听民乐,不仅听平时我们熟悉的中国音乐,还要听非洲的、拉美的、东南亚等不同地区的音乐。多元的音乐输入,能增加学生感性经验的丰富性,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增加审美包容性。这一切是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在为学生规划赏析曲目时,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撰写鉴赏笔记的习惯。一般来讲,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文笔能力普遍较低,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指导和培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百余字的鉴赏笔记写起,重点记录乐曲带给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自身对曲目的理解和喜爱程度。通过大量鉴赏笔记的积累,引导学生通过对鉴赏笔记的前后比较,感受自身文笔能力的提升,更能通过鉴赏乐曲的不同,形成学生对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作曲家作曲风格的认知和理解。

四、注重舞台实践,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声乐表演的舞台艺术实践是表演者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践过程不仅能够检验表演者的专业学习成果,而且能够锻炼表演者的舞台综合表现能力,对帮助表演者提升自身的专业演唱技能和声乐表现技能具有重要作用。”[3]良好的舞台实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表演欲望和热情,更是检验学生专业素养的试金石。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观摩他人的舞台演绎对自身的舞台实践得到一定启发;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亲临体验舞台实践,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同时,舞台实践过程中,心理调控能力占据了较大比重,学生可通过反复的舞台实践克服内心的怯场因素,从而在舞台上的演绎愈加自如,这样容易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更远大的目标,对声乐学习的动机和目标更加明晰。

(一)克服心理恐惧,完整呈现作品

声乐艺术是一门集歌唱和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需要到舞台上完成作品演唱,学生们才能充分体会到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而学生走上舞台的第一步,就是克服内心对舞台、对观众目光聚焦、对评委评价或评分的恐惧。所以,教师在为学生选择参赛级别和参赛难度时,就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学生目前达到的歌唱表演水平。教师可以在校内设置舞台实践课程,让学生习惯舞台实践。通过学生之间的舞台实践交流、互评,让学生习惯舞台表演实践的流程。

随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参加省内、国内的比赛,带领学生一步步熟悉不同的舞台,了解不同大赛的评分标准和评分机制,引领学生克服内心对舞台表演的恐惧。

(二)忘我投入演绎,形成个性风格

学生经历前期舞台实践的锻炼之后,教师要引导其忘我投入地进行舞台表演,重在表演过程中的审美体验,而无关成绩、奖项、观众评价等。学生需要在不同的舞台上打磨,才能逐渐形成个人表演的风格特色。参加舞台实践,是学生不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把握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舞台实践的激励机制也极大激发了学生对于歌唱艺术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加之教师的引领,培养学生对舞台抱有极大的热情。最后学生才能在舞台表演上完成一次次审美体验,获得精神世界的强烈满足感,进而热爱歌唱艺术。

结语

综上,培养和提升学生歌唱艺术的学习兴趣是有一定步骤和流程的。首先,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艺术学习习惯,通过创建阶段性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不能忽略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与审美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后,通过舞台实践,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在舞台上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感。

大学四年的技能培养,高校声乐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歌唱理念,让学生热爱歌唱艺术并积极投入到日后的音乐教学工作中去。教师应通过各种合理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热爱歌唱、热爱音乐进而才能热爱日后自己从事的工作岗位。更好地将学习的积极性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从而形成音乐教育系统的良性循环。

注释:

[1]

殷向辉,朱云波.大学生应有的两种学习兴趣[J].中国青年研究,2002(05):38.

[2]张敏.音乐教育对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258—260.

[3]孙彬,王鸿俊.声乐表演的特征及舞台艺术实践研究——评《声乐表演要素及其艺术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3):223—224.

(责任编辑:韩莹莹)

猜你喜欢
歌唱艺术音乐素养审美能力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试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学生的专业音乐审美的培养
歌唱呼吸的艺术运用
多元融合打造音乐戏曲教学崭新课型探究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浅谈歌唱中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