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戈
[摘 要]
中国民族歌剧从诞生到现在,经过了不算漫长的百年之久。尤其是近十几年,民族歌剧的创作出现了问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制约了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发展。国家、文化行业和人民都急需解决这些问题。校园民族歌剧的出现不仅是民族歌剧演出形式和内容的一种创新,也是适应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大环境,同时能够满足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本文主要探讨校园民族歌剧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培养校园民族歌剧的人才,使校园民族歌剧能够在发展民族歌剧的时代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民族歌剧;当代中国;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7-0013-03
校园民族歌剧——与传统的民族歌剧不同,主要表现在:演出形式——剧中的人物角色少,使用很小型的乐队,演出人员多为在校师生;舞美也比较简单,演出时间不长(一个半小时左右)。演出内容——经典的文艺作品,能够传递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等;更加容易被观众接受,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最重要的一点是:制作成本低,便于演出和推广。
一、发展校园民族歌剧的现实意义
(一)打造校园经典艺术作品,杜绝文化资源浪费
当今,在全国各省市歌舞剧院纷纷花费大量人力、财力上演“应景”歌剧作品,但演完之后就荒废一边,从而引起了文化资源与艺术人才的浪费。校园民族歌剧由于自己的特点,制作费用少,演出成本低,演出灵活、便捷,所以,能够多场次的演出或巡演,可以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经典的民族歌剧,扩大受众面。能够充分利用文化资源。
(二)普及民族经典歌剧艺术作品
除了探索总结校园民族歌剧对艺术人才的整合培养模式以外,也力求在将校园民族歌剧推上舞台时达到可以普及中国民族经典歌剧作品。其实,绝大多数观众通过感受民族歌剧,了解音乐的常识,都能走进艺术的殿堂,去体味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去感受其无穷的艺术魅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个人艺术修养、人文内涵;通过了解、吸纳民族优秀歌剧艺术成果,从而理解并尊重多元化,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达到音乐普及教育的效果,提升了全面音乐素质与修养。这也是校园民族歌剧推广的最终目标。
(三)校园民族歌剧的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相结合
校园民族歌剧的人才培养相当重要,人才培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演职人员的培养;还有一个部分也不容忽视,就是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部优秀的民族歌剧不仅仅需要经典的文艺作品作为蓝本,更加离不开优秀的歌剧编创人员、导演、指挥、艺术指导、舞美和演唱、演奏、舞蹈等人员。校园民族歌剧更是如此,突出小制作的精品,并且,受众面更加广泛。因此,对于参演的人员培养是非常严格的。虽然,参演的人员大都是在校的师生,或者是音乐爱好者;不苛求他们音乐专业的技术技巧,但是,对于民族歌剧内容的表达、情绪的渲染等绝对不会放松要求。一定不可以影响观众欣赏作品,理解作品。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主创人员对民族歌剧指导,或者师范;打造出精品。然后,高校的音乐学院可以使用打造好的校园民族歌剧作为模板,带入教学之中。教育部一再鼓励高校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各个音乐院系将如何转型?怎样做才可以实现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这不乏就是一个尝试的突破口。
(四)推广高端艺术的“本地化”运作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指示精神,引领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民族歌剧不仅立足于本校推出创新的高雅艺术品种,更重于探索将此艺术品种推广到全国的高校中,从而实现高效、节约的“本地化”运作模式。
(五)实践科学的艺术排演流程
将当前世界通行的歌剧排演科学流程引入校园民族歌剧的创作、排练之中,建立起标准化的歌剧工作模式,从基础上提高我国歌剧的表演质量,和工作效率。即:演员首先自己做好功课,然后才与音乐排练指导合钢琴伴奏,学习如何准确读谱。之后,再接受指挥严格的音乐作业(包含独唱、重唱)并正确地背谱演唱,这时才在导演和音乐排练指导下进行排戏。然后,才能与指挥和乐队进行严格的、不带戏剧表演的“座唱”。最后,才能进入带戏剧表演的分场合乐、连排、彩排。由于前期已有了扎实的音乐作业,这时的合乐和彩排就能保证音乐戏剧表演的高质量,也能扎扎实实地培养出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高端歌剧艺术人才。
二、校园民族歌剧的人才培养
(一)整合校内外资源,培养演职人员
校园民族歌剧的特点决定了参加演出的演职人员不会很多。因为属于小制作的精品,因此,舞美设计、道具等剧务的工作量也不大。所以,校园民族歌剧的编创、排练、演出等环节的工作不会牵扯到太多的人。
校园民族歌剧的编创、制作的过程其实就是经典民族歌剧普及的过程,这是我们提倡的宗旨。它对所有的演职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不会很高,但是,绝对不可以影响观众对经典民族歌剧的欣赏,这就是所谓的“重艺术轻技术”。因此,拥有音乐院系的高校都可以尝试制作校园民族歌剧,“让歌剧走近观众,让观众走进歌剧”是我们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我们应该致力于校园民族歌剧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贴近实际,并且告诉观众,经典民族歌剧绝对不是高高在上,它可以以“亲民”的一种方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校园民族歌剧的编创和制作,不仅只依托某个高校的音乐院系,还应该整合周边音乐的资源,例如:附近的音乐院团、音乐机构等,让更多、更合适的音乐工作者或音乐爱好者参加歌剧的排练、演出之中。高校的音乐院系根据剧目对人物角色的要求,结合自己师生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周边音乐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然后,分配好的角色开始进行科学的排练流程。每个演员首先自己做好功课,拿到各自的分谱,自行练习。这个过程是每个演员独立完成的(选配上的演员都应该具备这样的音乐素养),不会占用其他演职人员的时间。
每个演员完成各自的功课之后,再与音乐排练指导合钢琴伴奏,学习如何准确读谱、演唱。这个环节不是简单的合乐,也不是简单的合伴奏。排练的指导将对人物角色、情绪的渲染、音乐的使用、矛盾冲突等一系列为演出成功服务的事项与演员沟通、探讨。
乐队的排练也采取这种方法,因为使用的小型乐队,因此,按照每个乐件自行排练,个人的功课完成之后再进入声部的排练(弦乐组、木管组等),最后才是整支乐队的合拍。
校园民族歌剧的编创和制作应该尝试这种科学的、先进的排练流程;不仅保证演出的效果,还可以提高排练的效率。
(二)高校进行改革培养校园民族歌剧的人才
为了打造经典的民族歌剧,提高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师生专业水平,校园民族歌剧在编创和制作的过程中,高校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
首先,由于校园民族歌剧自身的特点,音乐院系在编创和制作之前,就应该将“艺术管理”的感念融入到打造经典剧目之中。使整个过程更加可控,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艺术管理”这门学科应该得到足够的认识,并且增设此专业,作出长远发展和规划。国家各个产业的发展都很迅猛,尤其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增设艺术管理专业是时代的要求,产业的要求。
其次,校园民族歌剧改编和制作主要是依托高校,音乐院系专业优秀的师生都应该参与其中。因為校园民族歌剧的特点,需要的演职人员不多,所以可以参与的师生不多。但是,为了更多的师生参与其中,让更多的人通过排练、演出感受民族歌剧的魅力,可以一个剧目,多套演职人员,就像专业的演出团队那样分为A角和B角。这就需要学校给予很大的帮助,后勤保障、人事协调等方面。
再次,校园民族歌剧改编和制作的过程,就是打造经典剧目的过程。高校音乐院系的资源有限,尤其是对高端的人才缺乏,比如:民族歌剧的导演、指挥、艺术指导等。高校需要出资、聘请这些高端人才为经典剧目的打造献计献策。
最后,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包含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校园民族歌剧也是如此。高校,尤其是综合类的高校,专业繁多,都可以为打造经典民族歌剧所为。在这个过程之中,就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好机会,可以将多门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校园民族歌剧的推广模式
不管是西洋歌剧,还是民族歌剧,都是高雅的艺术,但绝不是一种孤芳自赏的艺术,而是应该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为提高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服务。面对当前我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我们不仅针对歌剧创作问题,还应该针对歌剧的推广问题一并解决。让广大人民群众走近歌剧、了解歌剧、认识歌剧、喜爱歌剧,将歌剧艺术融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是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历史使命 [1]。
当前社会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年代,人们的文化程度、欣赏水平有所差异,致使人民群众在欣赏习惯、理解能力、审美基础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2]。也许是因为这些差异,也许是因为多元文化的存在,也许是因为当前文化快餐的盛行,使得很大一部分人民群众不愿或不会选择欣赏歌剧这种高雅艺术,或者是怎样欣赏歌剧艺术。歌剧艺术绝对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高不可攀。我们应该将经典的歌剧介绍给观众,这种介绍绝对不仅仅是将经典歌剧搬上舞台,也不是多次的演出就能够让观众理解和喜欢歌剧。
对于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观众而言,进行歌剧推广的时候需要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们要把高雅艺术大众化,就必须将高雅艺术人为分类,让每个层次的观众都能够理解,能够喜欢。歌剧的推广过程中,还必须注重对大众审美基础进行分析,对审美基础不同的人群机型不同的推广。
中国民族歌剧从诞生到现在,经过了不算漫长的百年之久。尤其是近十几年,民族歌剧的创作出现了问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制约了民族歌剧的推广。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发展迅猛,各个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但是,令我们担忧的却是:国家、政府给予文化产业足够的重视和大力的扶持,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可是,创作出的文化产品无法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的需求,尤其是高雅艺术,民族歌剧就在其中。
根据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结合我国人民群众审美的客观水平和需要,我们致力打造民族化的经典歌剧作品——改编或创作经典的校园民族歌剧,并通过适合观众的推广模式将其推广。真正做到民族歌剧大众化,使歌剧融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一)传统的推广模式
校园民族歌剧居于自己独特的优点,但是,在推广进程中,传统模式还将占很大作用,地位不容轻视。但是,经过时间的证明,以及受到当前歌剧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的制约,我们必须冷静思考,找出传统推广模式的不足,完善传统推广模式。
我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历程中,始终都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推广模式;这种模式适合民族歌剧的发展,也估计到观众的需要和审美。通过多年的推广经验,结合当前的文化背景和观众审美水平的差异,校园民族歌剧的传统推广模式应该与普通的传统推广模式不同。
首先,校园民族歌剧从编创阶段开始,就融入艺术管理。艺术管理人员将从头到尾对歌剧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有的放矢;使推广的道路更加通畅。
其次,校园民族歌剧的演出之中,在合适的时候,加入对该剧的历史背景、人物介绍、矛盾冲突等的讲解,便于观众理解作品,欣赏作品。
(二)新科技影响下的推广模式
新科技不仅可以影响校园民族歌剧的编创,更加可以影响它的推过模式。我们生活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再加上高科技,这些使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这些也会影响歌剧的推广模式。歌剧的推广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有利的条件,一定能够创造出佳绩,使受众面更广,对民族歌剧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高校独特的推广模式——校园民族歌剧课程化
高校的音乐院系可以使用打造好的校园民族歌剧作为模板,带入教学之中,实施课程化教学。我们不仅将经典的校园民族歌剧带入教学之中,还将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办法,最终,使校园民族歌剧课程化真正实施,使收益的师生更加广泛。这也是校园民族歌剧独特的推广模式。
校园民族歌剧的产生是中国民族歌剧在当代发展的一次伟大创新和尝试,中国民族歌剧在当代如何发展?校园民族歌剧的出现一定能够不乏生机。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