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郑峰
[摘要]上党锣鼓乐是流行于晋东南长治、武乡等地的一种社火类锣鼓乐,常用于喜庆吉日、逢时过节中演奏。其中的代表作《斤秤歌》是按照斤两口诀,以求斤问两的方式而命名的锣鼓乐曲,以旧市制一斤等于十六两的换算方式,分十五遍连续演奏,形成一种独特的数列结构。这种融艺术与数学、智慧与趣味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
[关键词]上党;锣鼓乐;《斤秤歌》;数列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2-0035-03
山西的锣鼓乐,按照功用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祭祀锣鼓、导迎仪仗锣鼓、社火锣鼓三大类。”[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锣鼓乐”目下列举了七种代表性乐种,其中就有“上党锣鼓”。上党锣鼓属于社火锣鼓类,社火锣鼓主要用于喜庆吉日、逢时过节中,是山西锣鼓乐中用途最多、传播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制。[2]
上党锣鼓是统称,其中的代表作《斤秤歌》(亦称《打斤秤》《斤求两》)就是按照斤两口诀,以求斤问两的方式而命名的锣鼓乐曲。类似的乐曲在湖北、湖南、山东、河南等很多地区都存在,这种数列型的锣鼓乐是中国锣鼓乐的一个代表[3],这种数列结构思维亦存在于全国的多个乐种当中。关于《斤求两》这类乐曲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蕴含,早在2007年史新民先生《斤求两——江汉锣鼓乐<斤求两>文化浅析》[4]一文就从“《斤求两》与身心陶冶、《斤求两》与德育教化、《斤求两》与知识传承”三个方面作过较详细的阐述,此处不赘述。
上党锣鼓《斤秤歌》主要流行于长治、武乡一带,是一种以一斤十六两的换算方法为数列结构的锣鼓乐。“一斤十六两”为旧市制,我们常说的“半斤八两”就是按照这种换算方式得出的,和我们今天所谓的一斤等于十两不同。一斤十六两即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三两等于01875斤……到了八两正好等于05斤,这就是“半斤八两”的来历,而再往下九两以后一直到十六两归1。对这些数字,百姓直呼“六二五、一二五、五”。整套锣鼓均按“向斤求两”的规律进行,分十五遍连续演奏,遍遍迥异。它与其它锣鼓乐的不同之处在于并不“一锣到底”(因每遍口诀不相同),翻来覆去,使之层次重叠,也不联缀其它曲牌,而是一种熔艺术与数学、知识与趣味于一炉的特殊锣鼓乐,是对每位演奏人员和观众的“智力测验”。斤秤锣鼓可采用的乐器与晋东南地方戏上党梆子中用的打击乐器基本一致,即运用老鼓、板鼓、大锣、铙、钹、小锣等来进行演奏。“老鼓”是晋东南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扁型大鼓,直径约45厘米,发音雄厚、威武。演奏时可结合鼓的外圈、内圈等穿插敲击,以使表现不致于单调。[5]
一、三种最基本的节奏型
尽管说斤秤锣鼓所用乐器种类较多,但实际上基本节奏型就三种:
X、XX、0X,我们把这三种基本节奏分别编号为①②③。
这里的符号X,根据鼓、锣、镲等不同乐器的音色“状声”,可以有不同的指代:如老鼓,上党一般使用老鼓单槌敲击鼓面,用“冬”表示,若双槌敲击鼓面,则用“龙冬”表示;板鼓,上党也叫二黄鼓、单皮鼓,单槌敲击鼓面,用“大”表示,若双槌敲击鼓面,则用“八大”表示;大锣,用“仓”表示,小锣用“来”表示;大镲(即铙),用“才”表示,小镲(即钹),用“七”表示。另外,作为休止,常用“乙”来表示,有时为了乐队音色变化丰富、错落,也用小锣“七”来表示。
因此,上述的三种基本节奏型,就可以表示为:
老鼓:冬、冬冬、乙冬;板鼓:大、大大、乙大;
大锣:仓、仓仓、乙仓;小锣:来、来来、乙来;
大镲:才、才才、乙才;小镲:七、七七、乙七。
根据不同的“两”数对以上三种节奏型进行组合调配,形成变化丰富的诸种锣鼓节奏型。不同的节奏组合再加上鼓、锣、镲不同响器的音色对比,形成了音色丰富,节奏错落,变化丰富的锣鼓乐。以下将以大锣为例胪列从一两到十六两的基本节奏组成,在胪列之前需要首先明确的是下表百姓常用的“斤两法”口诀中的对应数字,625、125、1875……9375,这里面最大的数字是9,因此我们的节奏型组合亦最多只到“九”。
“斤两法”口诀
一两:625
二两:125
三两:1875
四两:25
五两:3125
六两:375
七两:4375
八两:5
九两:5625
十两:625
十一两:6825
十二两:75
十三两:8125
十四两:875
十五两:9375
十六两:1
中国旧制衡量,一斤为十六两。一两即1/16=0.0625,余类推。
以大锣为例的九种基本节奏型:
1仓(①,1)→单位拍,占一拍;
2仓仓(①,1+1)→占二拍,2/4拍;
3仓仓仓(①,1+1+1)→占三拍,3/4拍;
4仓仓乙仓仓(②+③+①)→占三拍,3/4拍;
5仓仓仓乙仓仓(1+4)→占四拍,2/4+2/4拍;
6仓仓仓仓乙仓仓(2+4)→占五拍,2/4+3/4拍;
7仓仓仓仓仓乙仓仓(3+4)→占六拍,3/4+3/4拍;
8仓仓乙仓仓仓仓乙仓仓(4+4)→占六拍,3/4+3/4拍;
9仓仓仓乙仓仓仓仓乙仓仓(5+4)→占七拍,2/4+2/4+3/4拍。
上述节奏序列中,最左列从1-9代表“斤两法”口诀中“两”数对应的数字中所有出现过的数,这是“斤秤锣鼓”的数列依据;中间“仓”代表实际锣鼓发出的声响,其中出现的“仓”的数目和最左列的数目相匹,直观明了。最右列括号里的数目由节奏型编号和最左列“两”数对应数字编号组成,前三种节奏型不需解释,单一节奏,数量依次递增;第四种是一个节点,它恰由三种最基本的节奏型组成,又形成了一个基本节奏组合单元,通过与1、2、3、自身、5组合,依次形成5、6、7、8、9五种不同的节奏型,这就是“斤秤锣鼓”除了斤两换算之外的又一个数列构成,是其智慧性与趣味性的重要体现。
例如我们以演奏“一两、二两”为例来具体说明:“一两”[JP3]对应的数字为“625”,即6(仓仓仓仓乙仓仓)+2(仓仓)+5(仓仓仓乙仓仓);“二两”对应的数字为“125”,即1(仓)+2(仓仓)+5(仓仓仓乙仓仓)。需要说明的是,像这种“125”组合,总体看前四拍相当于四个单独的一拍,即四个X,这样在实际演奏中就会造成一种呆板、单调的感觉,尤其是在打“五两”时,3125就会形成前面七个X的连续演奏,单调、呆板感更强,因此为了产生节奏上的动感,上党武乡一带艺人有“逢1打5”的变通手法,也就是将125、3125中的1替换成5,形成525、3525的效果。当然还有的地区,仍然保持原型不变。在具体敲击时,鼓与锣是前后衔接关系,即鼓打完一个数字后,锣随鼓打一遍。这个对于1的单位拍来说,鼓和锣因前后衔接关系二者正好构成一小节,如125就形成:
2/4冬(鼓1)仓(锣1)|冬冬(鼓2)|仓仓(锣2)|冬冬冬|乙冬冬(鼓5)|仓仓仓|乙仓仓(锣5)|
二、本体形态
斤秤锣鼓的结构一般由帽头、主体、收头三个部分组成。通过老鼓与锣,板鼓与锣以及鼓、板、锣、镲同时配合等不同的层次,敲击以“斤、两”命名的锣鼓点,形成不同节奏、节拍以及不同音色的变换与对比。
帽头在演奏中只出现一次,而作为主要部分的主体和收头则可以循环演奏,直至奏完15遍,所谓“一斤”(即一套斤秤)锣鼓曲演奏完毕。
首先是【帽头】(只记锣鼓经):
【帽头】共24小节,2/4与3/4节拍交替进行,从第25小节进入第一两【六二五】。以下制表说明:
“一两”序列
鼓
锣
六
二
五
注:“冬”指老鼓单槌击奏;“仓”指大锣单击或镲与小锣同击;“七”指小镲击奏。这个“七”事实上代表休止,只有在乐队规模较大,乐器配置较复杂时才交错形成音色对比。而大部分情况下这个“七”不演奏,而是直接休止半拍,在锣鼓经中亦常用“乙”来代替。另外,鼓与锣是前后衔接关系。即鼓打完一个数字后,锣随鼓打一遍。一般小锣随鼓,大镲随锣。
紧接着是【收头】,共22小节,是不同“两”之间的过渡,由于每两的尾数都是“五”,因此【收头】也是固定不变、重复、循环的,只是到了最后一两即第十五两打完,【收头】仅奏前五小节结束全曲。
【收头】过后紧接新的“两”数:“二两”序列
鼓
锣
一
二
五
之后再接【收头】,以此类推直到第十五两“九三七五”打完,仅取【收头】前五小节结束全曲。全曲的结构如下:
【帽头】、一两(625)、【收头】、二两(125)、【收头】、三两(1875)、【收头】……十五两(9375)、【收头】。
三、結构分析
首先,《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将“锣鼓乐”的曲体结构分为单曲体、套曲体和联曲体三大类。根据以上分析再参照套曲体的定义,上党锣鼓乐《斤秤歌》属于套曲体结构。
套曲体各段主题可以是第一段主题的引伸,也可以由新的动机来构成,以表现整个音乐形象的各个层面。套曲为表现其完整的音乐构思,在多样变化着的动机中,十分强调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曲体结构形式。与联曲体不同,每段虽有一定独立性,但不能脱离整个乐曲而独立存在。[6]
其次,由于每两的尾数都是5,而随其后接一固定的【收头】,这样锣鼓点5和【收头】的非周期性再现,使得该曲又具有“循环体”的结构。这种“循环体”在各地的同类斤求两乐曲中都存在,例如江汉锣鼓乐《斤求两》结构[7]:
两和两之间,上党用【收头】过渡,江汉用【过门】,名异实同。稍有不同的是,在具体的两以及两所代表的数字前后,江汉还要以固定的【发头】过渡,且“两上还要击锣”,比起上党锣鼓,节奏还要琐碎、繁复,难度更高。
结语
《斤秤锣鼓》数字多,节奏感强,要求打得准确、紧凑、干脆、欢快。这要求演奏者思路要清,记忆力要强,必须将“斤两法”烂熟于心,否则想打完一斤很不容易。据老艺人讲,有些好把式,打到四两或半斤还要加一节上党梆子锣鼓经“长皮”。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晋东南地区能完整演奏成套的《斤秤锣鼓》的乐班已经寥寥无几了。据笔者调查,当下仅在晋东南武乡县丰州镇富庄村、东村、城关村、魏家窑村等一带还有部分艺人可以演奏,2011年该县申报的《斤秤锣鼓》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斤秤锣鼓》是融音乐与数学、艺术与智慧、知识与趣味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演奏此曲不仅可以陶冶性情、传承知识
而且在集体合作演绎的同时又获得了德育教化,希望通过此文能唤醒更多的读者喜欢,从而自觉继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
注释:
[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山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下)[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1268.
[2]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山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下)[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1269.
[3]袁静芳先生将中国锣鼓乐的锣鼓牌子、锣鼓段大体划分为主体型、数列型、陈述型、混合型四种。其中数列型从句式方面分为顺列句、逆列句、倒列句、平列句、跳列句、复列句、亏列句、游列句八种;段式结构分为单句式、叠句式、三句式、四句式、复合句式五种。详见袁静芳.中国乐种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21:215—224.
[4]史新民.斤求两——江汉锣鼓乐《斤求两》文化浅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01):97—100.
[5]张平.山西民间锣鼓乐管窥[J].中国音乐,1997(04):20.
[6]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山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下)[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1273.
[7]史新民.斤求两——江汉锣鼓乐《斤求两》文化浅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01):98.
(责任编辑:庄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