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非遗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构成及开发价值

2022-05-29 04:58王玉婷刘琦张宇张驭哲
百花 2022年1期
关键词:上党非遗劳动教育

王玉婷 刘琦 张宇 张驭哲

摘 要:上党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上党非遗劳动教育资源有助于让受教育者从中汲取劳动知识和技能,感受其中蕴藏的劳动思想和劳动智慧,养成劳动自觉及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挖掘开发这些丰富多样、历史厚重的非遗劳动资源,对完善学生人格、促进非遗传承发展、兴办特色教育、振兴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上党;非遗;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价值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伟大精神”是教育担负的职责和使命。2020年,教育部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要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的育人功能。[1]可见,深入挖掘、开发上党①非遗劳动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上党非遗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

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传统文化教育。因此,理解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振兴地域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制于地域传统文化的影响。上党地处山西东南部,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是神农的居所,孕育了人类文明的耕种文化;这里是戏曲之乡,有多样的戏曲文化;这里是礼仪之乡,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它们承载着上党先辈们创造和发明的劳动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劳动教育资源。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上党非遗劳动教育资源是指在上党地区历史上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有潜在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有助于让受教育者从中汲取劳动知识和技能,感受其中蕴藏的劳动思想和劳动智慧,养成劳动自觉及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上党非遗劳动教育资源的构成

面对如此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我们从保护和传承上党非遗的视角对上党非遗项目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如下表:

三、上党非遗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

学习具有情境性、建构性和社会性。[2]正如人们所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党非遗承载着上党人民的劳动精神和价值观念,蕴藏着“‘支持生命的东西’,具有陶冶人、鼓舞人、塑造人、滋养人的功能”。[3]开发和利用上党非遗劳动教育资源,较一般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一)对学生发展而言:积累直接经验,实现自我完善

劳动的本质就是让劳动者从劳动对象中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和精神养分。开发利用上党非遗劳动教育资源能够促进学生从中学习知识技能、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价值理念,形成独特的精神风貌。

与当前劳动教育实践中形式单调、内容无趣的劳动教育方式不同,上党地区非遗资源丰富,贴近自然生活,因此依托上党非遗项目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卢梭就曾指出:“倘若当爱弥儿发现别人将木板钉成箱子时,他就想弄明白树木是如何被砍伐的,当他自己工作的时候,他拿到他所用的任何一样工具时他都要这样说。”[4]学生们在“精衛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中体会古人瑰丽的想象力,以及“执着”“矢志不渝”等先民战胜自然的信念和改造自然的渴望;在自己动手操作剪纸、布艺、绘画等过程中,体会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与辛勤劳作,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在观赏乡土民俗时体会上党人民热爱生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情感,在内心树立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正确劳动观念。

劳动作为教化的主要方式,在上党非遗真实的劳动情境中促进个人发展、社会交往、自我完善。在非遗劳动体验过程中,学生习得生活与生产、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基本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培养积极的劳动品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明确他们的职业志向,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未来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解决自己的物质生活问题。学生通过参与非遗劳动认识、进入社会,获得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并指引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进而对集体、对国家负责,在建设世界的过程中塑造自己。

(二)对非遗的价值:开辟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上党地区非遗资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技术,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娱乐价值。然而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影响之下,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面对失传的危机。

我国于2005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保证非遗传承后继有人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因此,非遗的创新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的创新,从而才能有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校园是文化与技艺传承的重要实践基地,进校园是对非遗最具潜力和效力的保护和传承方式。非遗进校园可以提高学生对非遗的认可和接受度,培养潜在的继承者。与其他传承方式相比,在学校劳动教育中传承非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性优势。因此,我们将非遗视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劳动教育的各个主要环节中,使学生们感悟非遗的原生文化魅力,无意中增强了他们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意识,培养潜在非遗传承人,开辟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教育新路径,实现了劳动育人的真正目标。

创新精神是非遗发展的灵魂,时代需要创新,传统非遗的发展也需要依靠内在的创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程度,鼓励学生在学习和体验非遗传承者丰富的经验、高超技艺的基础上,引入新思路、尝试新方法、改进新技术,在非遗项目的题材形式、装饰纹样、材料科技、工艺手法、设计理念、经营模式、传播方式等方面打破老一辈传承人僵化的传统思维方式,推陈出新,激发非遗新活力,焕发新生机。在以往的一些具体传承实践活动中,“年轻人的生意普遍要比大师做得好,因为年轻人做的产品更具创意和时尚性。这种符合当前审美潮流的生活美学,使得传统工艺的生产、生活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分享”。[5]上党非遗项目融入青少年创新精神与理念,将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与生机。

(三)对学校的价值: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塑造特色校园文化

上党地区各级学校可基于当地非遗项目,开发具备传统地方特色的劳动课程模式,建立上党地区非遗进校园传承的课程体系,广泛开展各类集教育性、艺术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与活动来构建、丰富现代校园文化,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在德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的最终目标。

“劳动是道德之源,人的创造性劳动是道德素养的本源,也是精神素养的基础。”[6]孩子们在上党地区历史悠久的神话与传说、特色浓郁的音乐与舞蹈、经典的戏剧与曲艺中明辨是非善恶,知晓人情事理。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潞安大鼓等经典名段大多表现的是史实情节和人物,在这些选段中完美诠释了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怀、诚信的价值、行侠仗义等朴素的社会公平正义等观念,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可与认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我们可以将非遗戏剧、曲艺、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们感受国家级非遗上党梆子、上党落子高亢活泼的音调,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炽热火爆、简练明快的鲜明地方特色。区分和感受各地不同戏种的唱腔特点和风格特色,体会地方戏剧“取其意而弃其形”夸张与虚拟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上党戏剧、曲艺音乐的热爱,了解这些传统音乐的文化魅力和审美内涵。在引导学生领略上党戏曲艺术地域特色的同时,要积极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新,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和表演水平。

在美术课上让学生欣赏被誉为“立体国画”的上党堆锦,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动物惟妙惟肖、花草逼真诱人,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黎侯虎、剪纸、炕围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古朴生动,巧夺天工。在综合活动课中让学生欣赏和亲自制作非遗产品,体会其精湛的工艺、变幻莫测的纹理、独特的层次、优美而不失质朴的情趣,感受土生土长的原始气息和质朴的艺术风格以及上党人民在繁重的劳作之余对美的追求,以此来培养和提高他们独特及多元的美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体育与舞蹈表演中引入武乡顶灯和瞪眼家伙,其舞蹈动作简朴大方,音响气氛热烈奔放,表演阵势恢宏粗犷,队列变化灵活多样,表演者形式自由,身体或俯或仰,双腿或弓或伸,双臂或曲或张,互瞪传情神采飞扬。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提升他们的体能和耐力,还可以培养集体配合、顽强搏击、坚持到底的体育品质,以展现新时代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风火龙舞、高跷、沁源花鼓等传统舞蹈,无不体现着团队合作、互帮互助、勤学苦练、敢作敢当的优良品质。

(四)对地方发展的价值:传承创新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非遗文化体现了多种文化的融合,具有民俗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种文化价值。利用上党非遗劳动教育资源施教有助于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文化根源,有助于让学生将上党非遗与现代文化进行对话,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获得归属感和责任感,坚守文化自信。

上党地区历史久远,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草、教农桑,开创了原始农业,完成了从迁徙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转变。利用上党非遗劳动教育资源施教有助于学生深谙乡土文化,热爱一方水土。在传承与创新上党非遗的课外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体悟家乡特有的曲艺、戏剧、音乐、美术、雕塑、绘画等,了解这些非遗项目所表现的劳动人民生活、生产、娱乐方式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人文内涵,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感受家乡的艺术美;调查了解家乡有哪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民间笑话、民谣、民谚、灯谜等,编制成小册子,掌握有益的文化知识元素;了解上党戏剧的传统特色,感知地方戏剧中丰富的表现形式和鲜明的表演风格;与家长一起制作上党传统美食,分享劳动成果,感受家乡味道;参与民间传统节日活动、社火、各种纪念活动等,领略风土人情,礼赞淳朴民风;与人们分享共同的文化情愫,感受其朴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形成独特的文化情愫。[7]以上项目都是上党百姓民风和民俗的典型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上党人民引以为豪的精神寄托,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体验乡土文化,从而唤起内心的共鸣。“人始终是‘社会的产物’。人作为社会存在,注定要过社会生活。”[8]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生产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生产和创造着自己。

弘扬上党精神,守护文化宝藏。上党地区非遗劳动资源蕴藏着丰厚的劳动智慧和价值观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深入挖掘非遗的教育价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学校特色育人课程和地方文化的发展。

(长治学院物理系、长治市群众艺术馆)

基金项目:2020年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上党地区非遗传承与保护视角下的劳动育人新路径研究(LD-20023);2021年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STEM项目的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GH-21528)。2021年长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太行山古村落研学游特色文化旅游项目(2021DC13)。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 t20200715_472808.html,2020-07-15.

[2] 梁军萍.职前教师专业能力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123-164.

[3] 张卫民,黄文伟,吴文生.湘西传统美育资源构成及开发价值[J].中國教育学刊,2008(12):47-50.

[4]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51.

[5] 马知遥,马道玥,刘佳.论高校研培计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72-180.

[6] 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黄之瑞,张佩珍,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82.

[7] 刘洁,刘建.非遗传承:地方戏曲进校园的区域样本[J].教学与管理,2018(5):15-16.

[8] 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中国教育学刊,2019(6):51-56.

猜你喜欢
上党非遗劳动教育
上党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生态环境探析
上党地区民间音乐调查报告
论宋初李筠之乱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上党八音会探源及乐户之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