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伯恩《协奏曲》(Op.24)音高组织分析

2022-04-29 07:28张家棋
当代音乐 2022年7期
关键词:协奏曲

张家棋

[摘 要]

威伯恩是20世纪表现主义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无不体现着音高组织的浓缩与凝练。通过本文剖析威伯恩作品《协奏曲》(Op24)的音高组织特点,是笔者的专业学术研究,愿与同行们进行相互交流。

[关键词]威伯恩;音高组织;十二音序列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7-0022-05

一、乐曲概况

《协奏曲》(Op24)作品,构思从1931年1月16日开始,于1934年9月4日创作完成,历时3年8个月,是威伯恩全部作品中耗时最多的一部作品。该作品的第一章作曲家耗时三年半,于1934年7月25日才完成。在威伯恩音乐创作生涯中,完成一部作品耗时这么久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威伯恩对该部作品构思及布局的深思熟虑,严密的逻辑,丰富的内涵,精简的音乐语言,使该部十二音作品成为自《三首民歌歌词 》(Op17)、《交响曲》(Op21) 作品后的又一部经典作品。在威伯恩的《协奏曲》(Op24)乐器编制中,仅有长笛,单、双簧管,小号、长号和圆号,小提琴和中提琴以及钢琴等九件乐器;在演奏中,有钢琴的独奏,也有管弦乐队的合奏,相互间还追逐竞奏,因此,也有称该《协奏曲》为《九件乐器协奏曲》,属乐队协奏曲。该作品分第一乐章(69小节)、第二乐章(78小节)、第三乐章(70小节),共217小节。其中,第一、二乐章的拍号均为2/4,第三乐章的拍号为2/2。第一、第二、第三乐章依次为稍快-极其缓慢-非常快的速度。

二、音高组织

(一)十二音序列运用

在威伯恩《协奏曲》(Op24)作品中,序列设计思维是受回文诗对称的启发,作曲家以一个三音集合为原型,与通过其倒影、逆行及倒影逆行三种方式衍生出来的三个三音集合共同组合成十二音序列。九件乐器分别在不同的节奏型环境中进行演奏,充分地体现了作曲家节俭、严谨的作曲风格。

谱例1:《协奏曲》(Op24)序列原型

通过谱例1,我们可以看出,该序列音程中包含小二度5个,大三度3个,大二度1个,大七度1个,纯五度1个,其中有6个是不协和音程。通过对序列的分析,发现序列横向的音程主要以使用小二度和大三度为主,四个缩微的三音组都是集合3-3,且该十二音序列具有派生性、不变性、组合性的三大特点。

(二)序列的三大特点

1.派生的特性

派生序列(derived series):“是指由一个较小规模的集合(以三音集合及四音集合最为典型)通过移位和倒影操作而衍生出来的序列。也就是说,派生序列的所有的离散子集均为同一集合族的成员。”威伯恩《协奏曲》(Op24)作品的十二音序列就是由一个单一的三音集合衍生而成。这是安东·威伯恩运用派生手法设计序列的一次全新尝试,见谱例2。

谱例2:

谱例2中,P是《协奏曲》(Op24)的原型序列,笔者将其看作一个原始序列集合级,依序将其均等划分为四个三音截段,形成四个离散子集(discrete subset)  ,可以发现四个离散三音子集的结构类型都是音级集合3-3(0,1,4),且四个三音子集以线性形式展开,形成了四个子集的连续,由此,构建成了一个派生音列。根据派生音列的特性,以谱例中原始序列P0的第一个音B为轴,经过倒影、逆行、移位,衍生出四十八种序列形式,形成了十二音序列矩阵图,详见表1。

2.不变的特性

不变性(invariance)指一个音列的某些方面在移位和倒影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不变。以下是十二音序列不变性图示。

(1)十二音音列三音集合内部的不变性图示

(3)十二音音列六音集合间的不变性图示

在《协奏曲》(Op24)的各乐章中都有六音组的音高互换情形,六音组互换后音程和排序仍然保持不变。图6为第一乐章第一主题与连接段处第9-13小节中,互为逆行倒影的两条序列之间六音组互换情况。

图6:倒影序列与逆行序列六音组互换

通过对十二音序列不变性上述三种形式图例的观察,可以发现,十二音原型序列及其变形序列之间,经过三种形式的变化后,其序列的实质保持不变。这充分见证了威伯恩在对《协奏曲》(Op24)序列设计时,追求高度统一的不变性思维。

3.组合的特性

组合性(Combinatoriality )是指一个十二音原型序列通过倒影、逆行、倒影逆行形式的变形移位后,原型序列的前六音或后六音与变形移位序列的前六音或后六音构成一样的音高关系。像这样具有亲缘关系而组合生成的序列通常把它称之为组合性(Combinatoriality )序列。威伯恩对这种组合性序列的运用,使十二音列的不同形式同时陈述时会产生重复音的问题得到解决。在威伯恩《协奏曲》(Op24)作品中,像这样有亲缘关系的组合性序列共有6组,在不同的章节出现12次,分别为:R7-I2组在第一乐章中出现两次;I7-R0组在第一乐章中出现两次,在第三乐章出现一次;R2-I9组在第一乐章出现三次;I4-R9组在第二乐章出现两次;R8-I3组在第一乐章出现一次;P6-RI1组在第三乐章出现一次,具体见表二。

通过上述图示,可以发现原型移位序列与逆行-倒影序列之间,逆行序列与倒影序列之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这种关系组合出了一条新的十二音序列。它一方面解决了十二音列不同形式且同时陈述时,不重复相同音的问题。另一方面使材料更加集中,更加简洁。这种组合性序列在序列组合排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作曲家对序列的选择以及相互关联、排序以及具体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事项。组合性序列在序列组成中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它与前面所述的派生序列一样,成为安东·威伯恩变动十二音音序时与原始序列有机结合的“新序列”,在他的《第一康塔塔》(Op29)和《管弦乐变奏曲》(Op30)作品中都有对组合性序列的使用,它是十二音序列写作的一个重要发展。

(三)回文

1931年3月11日,威伯恩给他的朋友希尔德伽德·琼(H.Jone)写信时,说他想创作一首新风格的乐队作品,还说他已发现了一套对十二音有密切关系的顺序,也许有些像著名的成语:

通过这首拉丁文诗不难发现,整首诗句以字母N为中心,形成回文式的对称,即:SRNRS、TENET、RPNPR、TENET。当把这首诗以螺旋式循环阅读时,不管是前读或后读,还是左读或右读,其都为同样的一句话:

Sator opera (arepo的逆行)

tenet,tenet(连读两次,先顺读,后倒读)

opera Sator (rotas的逆行)。

威伯恩在对该作品十二音序列的设计时,第一次把回文诗的结构形态融入到了作品中。为了保持音符和诗句的契合度,使回文诗的结构不被破坏,省去了第三句”TENET”,还把后两句“OPERA”和“ROTAS”的顺序进行了交换,以此来实现十二音序列的各音与诗句间的统一,形成回文结构的对称美。《协奏曲》(Op24)十二音序列与回文诗之间的相互对应,见谱例3。

谱例3:《协奏曲》(Op24)十二音序列与回文诗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

笔者将《协奏曲》(Op24)作品中十二音序列的每一种变形形式作为一组,共八组,在各组中以每三个音设定为一个单元,各组中共有a、b、c、d四个单元(见谱例4),把各组中每一单元序列的半音加以数字标记,通过这些数字,使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安东·威伯恩在十二音序列中对回文对称平衡特点的具体运用。笔者运用序列音程值数标记方法进行分析,可以观察到,第1组、第2组、第3组、第5组、第6组、第7组、第8组序列的a单元与b单元之间,c单元与d单元之间,独立构成了1,4与4,1的回文式对称关系。在运动发展中,唯一改变的就只有音程运动的方向,笔者在谱例中用符号“+”与“-”对音程运动的方向加以区分。在第4组序列形式中,a、b两单元也构成了1,4与4,1的回文对称关系,但c、d两单元属于非严格的回文形式,作曲家在此使用八度音高来进行改变,其为了达到改变某种音响的目的显而易见。

谱例4:威伯恩《协奏曲》(Op24)十二音序列的八种变化形式 [1]

在威伯恩《弦乐四重奏》(Op28)作品中,原型序列的音程级呈现出1,3,1,4,1与1,4,1,3,1,形成了后一个六音组是前一个六音组的的逆行状态,构成了镜像回文结构(见谱例5)。

谱例5:威伯恩《弦乐四重奏》(Op28)原型序列

同样,威伯恩的《第一康塔塔》(Op29)作品中,序列原型也存在镜像回文结构关系。该作品的音高原型序列为A-F- bA-G-B- bB- bD-C-E- bE- bG-D,把原型序列的1-12号音按每三个音一组划分为四组,即:第一组为A-F- bA,三个音之间的音程级依序为4,3;第二组为G-B- bB,三个音之间的音程级依序为4,1;第三组为 bD-C-E,三个音之间的音程级依序为1,4;第四组为 bE- bG-D,三个音之间的音程级依序为3,4。因此,第一组与第四组的音程级为4,3与3,4,第四组的音程级是第一组的逆行,构成镜像回文结构;第二组与第三组的音程级为4,1与1,4,第三组的音程级是第二组的逆行,构成镜像回文结构。由此可见,回文诗结构形式的十二音序列在威伯恩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结 语

威伯恩的音乐思想发展与形成,首先是受到其老师勋伯格影响。他是在打破传统的调性思维体系以及建立无调性、十二音体系创作体系的进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调性思维体系与对于不协和音“解放”的一系列理论,是勋伯格为20世纪音乐发展所做出的主要贡献,同时也为20世纪的音乐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起点。在该起点上,威伯恩延续了老师创作观念中的尖锐因素,除了打破调式体系、“解放”不协和音以及十二音创作技法,还将不协和音解放、十二音体系音乐的新音响观念,使他自身的理性主义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序列设计方面,按照序列排列技术的固定模式程序,使用一个缩微、单一的三音集合衍生构成了一个十二音序列,这是威伯恩运用派生手法设计序列的一次全新尝试。透过序列的派生性、不变性、组合性的三大特点,彰显了威伯恩以动机为核心细胞而发展的音乐思维和追求各结构元素之间高度统一的逻辑思维。

威伯恩的音乐是一种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形式抽象、浓缩凝练的音乐,几乎是超自然的音乐 [2]。其音乐作品中的一些技术,是在威伯恩离世以后,才被后来的作曲家们研究分析发掘出来的,认为他“预先形成”的结构以及按比例分配的手法,对序列体系创新性的运用等,能够对现代音乐的发展带来可能性。于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掀起了威伯恩热潮,人们把这阶段称为后威伯恩时代。在这十年间,后来的作曲家们在威伯恩点描技法、镜像对称结构、节奏序列化等创作技法的影响下,新的音乐表达方式不断呈现,众多流派、各类风格层出不穷,朝着全面序列化、音响效果化、音乐电子化的方向发展,迎来了西方音乐的又一次革命。

(责任编辑:张洪全)

猜你喜欢
协奏曲
巴洛克协奏曲之王——维瓦尔第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春日协奏曲
澎湃新闻《家国协奏曲》:读懂改革故事 沉下心打造“长销”爆款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风格特征分析
琵琶协奏曲《祝福》作品赏析
中阮协奏曲《山韵》的音乐意境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古筝协奏曲的和声技法研究
海浪协奏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