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敏 翟湘君
摘 要: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进行党性教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要阵地。高校实施“三会一课”是高校提高学生党员政治认识和强化党的组织生活,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平台。“三会一课”的思想渊源、实践发展、在高校党组织的作用值得深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也需深入挖掘,以探索高校基层党组织提质增效的路径。
关键词:党建质量;三会一课;高校基层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7.6;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12 — 0069 — 04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指出,只有当共产党员本身有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凡事积极发挥先锋作用,我们的党才会很强大。[1]“三会一课”工作的落实情况,关系到高校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以及广大学生党员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培养,更关系到党是否发挥核心作用。
然而,目前高校党组织存在一些问题,此处没有根据如活动形式机械老套,内容单一枯燥,以及“三会一课”的落实缺乏质量,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其在党建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了保持党的初心和使命,需要对其进行优化,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工作上的创造力。
一、“三会一课”的思想渊源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明确了党的权力关系、权力机关和组织原则。“区总部委员、支部委员、中央委员每两周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团员每三个月至少与区指挥委员会联系一次”。这是关于会议制度的最早记录。[2]
列宁强调要把工人阶级政党建设成一支制度严密、纪律严明、党内生活严格的军队。同时,他强调,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内部党员不仅要承认党的纪律和党纲,而且要积极参与组织生活。这一思想得到了内部党员的支持,后来发展为民主集中制原则。[3]
二、“三会一课”的实践发展
作为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委员会和定期上党课等党建工作,对于加强党员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党性修养发起着深刻作用,也为高校党组织建设和发展提供制度依托。[4]
(一)“三会一课”制度的肇始
第一部党章明确规定了党组、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会议的召开时间。比如每个组长每周开一次会。党的二十大之后,会议制度成为固定的内容,并不断发展完善。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规定“党内教育要严格进行”,并通过党员大会、党报、支部会、班会等教育渠道,解决“党性思想”问题。这次会议特别强调“教育是红军最迫切的问题”,这是我们党第一次讨论党课制度。后来,中共中央通过一系列指示和决议,分别规定了党内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明确提出“用政治教育和流动教育来培养普通党员”。[5]
(二)“三会一课”的发展成熟
《〈共产党人〉发刊词》展示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全面巩固和加强党组织建设。在延安整风过程中,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党性建设的决定》,强调加强党性教育,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领导干部要加强实践锻炼。这次整顿,全体党员开始经历“红红脸,出出汗”,由此推动了“三会一课”制度的深入开展。党的七大继续总结延安整风,加强党内教育,深化党性观念,作出更加具体的规定。
(三)“三会一课”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正确的思想组织路线,党的建设趋于常态化。1980年,又颁布了《党内政治生活条例》:“定期召开民主会议,进行交流、批评和自我批评。”
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三会一课”的重要性。党章规定:“每年应举行两次总支部党员会议;党的基层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每三个月举行一次。
十四大党章第一次规定,党员干部必须按时召开会议,按时参加政治活动和组织活动。持续开展“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等活动,丰富“三会一课”的形式和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对“三会一课”制度作出与时俱进的补充,强调党的政治性、原则性、先锋性,使党的教育既要有实质内容,又要有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他强调党内活动具有“严肃性和政治性”。还强调,规范党风廉政建设“需要坚持、需要加强、需要创新”[6]“守好一段渠,種好责任田”这些阐述,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三会一课”制度提供了依据。
“三会一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为党支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具有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7]一是强化了党员观念,提高了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工作水平,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其次是教育作用,高校开展“三会一课”,更好地落实执政兴国的重任和承担培育时代新人的责任。
三、“三会一课”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基层党组织从建设之初就一直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党员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一)讲政治,提高党员政治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效果”,要把“制度建设”贯通到党性教育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上。[8]高校基层党组织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党员政治领悟力。
加强“三会一课”制度深入高校党组织,意义重大。首先,“三会一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大学生整体党员风貌,更是关系到高校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育人的成效。质量高的“三会一课”能够不断提升高校学生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能够让其不断适应新形势,提升工作水平。同时高质量的“三会一课”会让高校大学生成为一支有活力、有激情和有战斗力的储备军。党组织带头紧握高校政治修养、政治能力的的方向盘,发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精神。
(二)学理论,提高党员政治自觉性
“三会一课”作为一种制度支撑,涵盖理论广泛,融合了几代共产党人辛勤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从建党以来,“三会一课”一直是党建中的重要环节,不断发挥着增强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的作用。它的存在一直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
伟大时代蕴藏伟大理论,伟大思想引导伟大征程。高校党支部高举马克思主义,落实“三会一课”,带领各支部自觉消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引导高校党员坚定理想,恪守使命感,学好党的时事政治,方针政策,科学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高素质的高校党员,自觉发挥其引领作用,带动全校学生成长成才。
(三)求民主,拥护党的团结
党内民主是“三会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有别其他政党的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作为一项根本组织原则,给予高校党委、支委强劲的领导力和组织力,其在不断适应形势发展变化中推动高校实现有效治理。
高校党组织重视民主集中制教育,无论是校党委,分党委,党支部的各党组织工作者都能够发扬党内民主,避免出现“一言堂”情况。坚持集体领导,凝聚集体智慧,依据程序办事,按照规矩决策,形成民主讨论的习惯。
强化高校党员对民主的意识。现如今,大学生党员基本都是95后,他们充分接触新媒体新技术,具有“依托网络化、开放自由”的特征。他们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强,表现欲旺盛,校党委组织捍卫他们积极发言的权利,有利于让党组织充满有纪律、有民主、有生气的面貌,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三会一课”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是发挥党员主体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内在需求。在推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对“三会一课”制度的认识
“三会一课”是学校党委,支委委员办事议事的平台,是党员开展政治活动的重要途径,是组织党员述职评议的阵地。在高校日常工作中,个别基层党组织成员对“三会一课”认识模糊,理解不深刻,将其一味地理解为“学习再学习”,忽视其规划、部署、落实、跟踪、考核的作用,更忽视了其办公议事、开展组织活动、党建服务的意义。[9]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过程中,出现纪律意识不强、组织认识差,形式大于实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约束高校党员学习积极性、党性修养提升、理想信念增强。
同时,在开展“三会一课”过程中,各支部党员责任感不强,学习内容不深刻,教育内容枯燥单一,导致“三会一课”缺少活力、严肃性、规范性,无法达到掷地有声的效果。[10]
(二)“三会一课”内容与中心工作脱节
“三会一课”制度的运用,目的在于提高党员的政治观念,更好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各个党支部工作的有效开展。但在实践中,各层党组织几乎都存在理性思考不足的现状,不能清晰理解上级精神的内涵,无法真正落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严重背离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的倾向。由此,高校在开展定期会议,组织党性教育时,经常性出现“为开会而开会,为活动而活动”的消极现象,这也为“三会一课”制度的深入落实造成障碍。
(三)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缺乏内容
一些高校党组织在规划部署学习内容时,缺乏与时俱进的思考,开展定期会议和组织党建活动时,机械地将“三会”“一课”简单理解为纯粹学习,如“读读报,举举手,看文件,表个态”,一味把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停留于形式。在民主评议时,有些党员大学生谈自己工作多,分享经验与收获少;又如,开展党课学习理论时,支部学习和党课学习的区别没划分清楚。
(四)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缺乏新意
部分高校党组织在开展“三会一课”的具体事宜过程中,形式单一,方法老套,内容枯燥无聊。对“三会一课”组织活动的实施缺乏思考,教育内容更新不及时。缺少创新的“三会一课”不但会造成党组织工作陷入止步不前的状态,而且固化的组织形式和枯燥的学习内容与这些新生代青年党员的朝气蓬勃,生机活力形成格格不入的状态。
五、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三会一课”质量
那么,为避免“三会一课”陷入娱乐化、形式化泥潭,高校又该如何发挥学生的特点与高校立德树人的品质结合起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继承人呢?[11]
(一)抓思想,在提升认识上下功夫
高校学生党支部在落实“三会一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培养立德树人的意识、建设大学生思想认识。深化理解“三会一课”的内涵,“认识高度决定其开展质量”,才能使“三会一课”更好的落地落实。首先,引导大学生党员意识到身为党员的责任重大,在大学生中起着先锋作用,在党建活动中起着风向标的重要意义;其次,强调大学生党员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学习党的思想,接受党的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最后,督促各个党支部落实组织生活,有效开展活动,组织党建工作,树立“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中求知”的理念。
(二)抓制度,在规范要求上下功夫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各级党组织建立并完善学校事务的制度,依据“制度是命令,是行动的依据”,提高“三会一课”的实施效果。第一,校党委,分党委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制定实施制度、健全考核制度、落实组织制度、完善定期制度、考勤制度、会议记录制度、党员奖惩等制度。第二,各级党组织,分工明确,规范要求。党委部署动作,各党支部自选动作。学校党组织是育才的阵地,由此,校党委做好规划工作,分党委合理有效部署工作,党支部根据上级指示将工作落实到位。第三,及时建立台账制度,制定述职监督、评议考核、激励机制,严格规范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组织大学生党员参与活动,提高党性知识规范化、标准化。
(三)抓内容,在丰富深刻上下功夫
“三会一课”要结合学校、学院、学科的特点,结合老师的科研工作,同时要考虑大学生党员的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三会一课”的内容要具备与时俱进,教育性强的特点。
首先,要融入主流价值观,聚焦时政热点,贴近大学生生活;要学习党章党史的精神,学习最新理论成果,学习校纪校规及学生行为规范;要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落实“两个维护”。其次,引入红色教育,学习红色传统,继承红色基因,活用红色资源。[12]高校党组织与合作的红色基地,如革命老区,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联手,引导高校学生党员从实事,实地,实景中学习革命精神,领悟爱国热忱,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最后,坚持育才教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风气需要要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同时,会议内容和实践内容以及组织形式都要考虑青年人兴趣,如党的新闻网做出示范,创建”理上网来”,以“动画+语言”的形式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在耳濡目染中塑造大学生党员的“三观”。
(四)抓载体,在推动创新上下功夫
新时代,单纯在教室里面,会议室里通过面对面交流探讨,学习党的理论的传统方式已经落伍。新媒体互联网具有时效性、便捷性、互动性、共享性的特点,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也是他们学习的好帮手。
高校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知识的作用,探索“线上+线下”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线上可以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直播的形式,如“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共享学习资料和交流学习心得。[13]线下可以通過板报,参与志愿服务,分享身边党员故事的形式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起大学生党员的热情。
(五)抓落实,在细化责任上下功夫
细化高校党组织的主体责任,重视党支部的基础性工程的作用,制订关于党建的相关措施,落实“三会一课”的定期检查和考核制度,及时发现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做好记录;党委会,支委会主持各项工作会议时,应按照党章要求,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听取和收集不同的声音,使大学生党员完成“从听到讲”的转变,做好党员的团结[14];落实“管党治党”的责任,学校党委抓住“关键少数”,加强高校支部书记和支委成员的党性观念,政治建设。落实好党的任务,传达决议和指示,定期开展党日活动,发扬高校党内民主。要把各党支部“三会一课”的落实情况和实效纳入述职评议的工作中,落实责任,抓好监督考核。
〔参 考 文 献〕
[1]赵欣楠.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8(10):39-41.
[2]曹普.“三会一课”制度的渊源与发展脉络[J].人民论坛,2016(S1):12-15.
[3]孙立.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三会一课”建设[J].党政论坛,2018(04):31-34.
[4]李鉴修.“三会一课”的由来及其在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中的作用[J].机关党建研究,2022
(02):30-33.
[5]吴起新.“三会一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支部建设,2019(20):51.
[6]徐珂,徐桂士.“三会一课”制度如何焕发“新活力”[J].人民论坛,2016(S1):40-42.
[7]王琦,赵欣.以“三会一课”为抓手,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11):26-27.
[8]冯国珍.新时代提高大学生党支部“三会一课”质量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1(02):91-94.
[9]高涵,郝生宏,蔡智军,张广燕.高校基层党组织立足“三会一课”提升组织力途径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01):16-19.
[10]林立涛.健全和规范高校学生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41-43.
[11]王蒙茹.关于高校“三会一课”质量提升机制的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1(14):173-174.
[12]李琼.加强高校党支部“三会一课”建设的思考[J].学理论,2018(02):145-146+149.
[13]魏宏.新时代大学生党员“三会一课”存在问题与解决路径[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
19(02):15-16.
[14]张楚晗.高校示范性学生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探索——以沈阳理工大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3):243-244.
[15]张乐乐,蒋小曼,斯建钢.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及“三会一课”创新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0(Z1):87-88.
[16]周晓梅.谈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提升党员教育质量[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100-101.
[17]赵俊亚.高校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建设路径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29(04):102-104.
[18]鲁扬,陈俊蓉.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党支部线上“三会一课”实效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34-35.
〔责任编辑:包 阔〕
收稿日期:2022 — 12 — 07
作者简介:郑晓敏(1978—),女,黑龙江黑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