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西子
Part1.内容简介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少年哈桑在1975年冬天阿富汗节日斗风筝比赛中对好朋友阿米尔一生的承诺,也是26年后阿米尔为了自我救赎对哈桑儿子一生的承诺与担当。小说讲述了一个移民美国的阿富汗富家少爷与仆人哈桑的童年经历和他成年后为弥补年少时的过错冒险返回动荡不安的阿富汗并将仆人的儿子带回收养的故事。
主人公阿米尔出生于富裕家庭,爷爷是万众景仰的法官,父亲是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母亲在大学教授文学,祖上是皇亲贵胄。然而不幸的是,阿米尔的父亲在6岁时失去了父亲——他的爷爷被流浪汉入室盗窃时割喉去世,阿米尔的母亲在生下他后也因失血过多而死。仆人哈桑的父亲哈里和阿米尔的父亲从小一起长大。哈里是一对哈扎拉夫妇的遗孤——他的父母被两个名门望族的年轻兄弟酒后开车途中撞死,作为法官的爷爷收养了哈里。哈桑的母亲是父亲的表妹,比他的父亲小19岁且年轻美丽,在生下哈桑后发现他是兔唇之后便离开了。
阿米尔和哈桑都没有得到亲生母亲的关爱,阿米尔因为性格柔弱敏感很少得到父亲的欣赏与关注,而他的仆人玩伴哈桑却因为活泼勇敢、擅长运动受到父亲关爱,阿米尔因此产生嫉妒。尽管哈桑和阿米尔是日常的玩伴,但阿米尔并没有把哈桑当成自己的朋友,反而经常欺骗讽刺他,而哈桑却始终保持忠诚与信任。阿米尔12岁时,为了赢得父亲的关注参加风筝比赛并获得了冠军,哈桑为了帮阿米尔拿回象征荣耀的蓝风筝,遭到几个不良少年的欺凌与侮辱,而阿米尔看到后却选择跑开。此后他逐渐疏远哈桑,并设计诬陷哈桑偷盗,将哈桑赶走。多年以后,因为阿富汗国内战乱,阿米尔来到美国生活。一天夜晚,他父亲的好友突然从巴基斯坦打来电话,阿米尔在命运的指引中故地重游回到阿富汗。战争让阿富汗的城市与乡村变得面目全非,哈桑和他的妻子因为哈扎拉身份也早已被无故处死,只留下一个叫索拉博的孩子。阿米尔从父亲好友的口中获知,原来哈桑是父亲的私生子,他们是兄弟。在漫长岁月中,阿米尔终于学会勇敢和担当,他决定将索拉博带回美国收养。
Part2.作者简介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2003年问世后大获成功,成为近些年来国际文坛最大黑马,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全球热销600万册,创下出版奇迹。胡赛尼本人更是因为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促进难民救援工作。
译者李继宏,1980年生于广东揭阳,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2005年5月,发表译著处女作《维纳斯的诞生》——据《北京青年周刊》报道,该书出版后,“许多读者告诉他,这是他们读过最好读的外国书。”2006年6月,他的第二部译著《追风筝的人》出版后多次再版,李继宏于次年成为专职文学译者。
Part3.写作技法赏析
1.全书第一人称叙述
《追风筝的人》全书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我”作为主角,“我”的所见、所闻、“我”的经历、“我”的思考、“我”的体验。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叙述使读者感受到的故事背景更真实、故事情节更连贯,情感表达更真挚。书的开篇第一句是,“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12岁。”一句话反映了3个信息:过去的我塑造了现在的我,主角的成长变化从12岁开始,具体的年份1975年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在描述住的房子时,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角色来介绍房子的构造,通过房子的构造逐渐丰满人物的性格、背景和形象。家中的房子在城区是华丽的屋宇,父亲喜欢在书房与朋友高谈阔论,包括政治、生意、足球。起居室里的橱柜中家庭照片侧面反映了主角来自于名门望族,餐厅几十人的餐桌显示出家庭的富贵与宽广人脉,而与房子形成对比的是后院花园中简陋的泥屋——那是仆人的住所,“我”的玩伴哈桑住的地方。“我”住高楼广厦,哈桑住寒庐泥屋,这也为接下来“我”并没有把哈桑当朋友以及“我”嫉妒父亲对哈桑的关心埋下了伏笔。“我”在躲避战乱中来到美国,父亲的好友却告诉我,“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从美国返回阿富汗是本书写作内容的转移,也是写作目的的深化。全书共25章,第16章整个章节内容中的第一人称叙述人物发生了变化,但却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强化了接下来“我”不得不做出冒险回到阿富汗赎罪的原因。全书第一人称的视角增加了读者的情感共鸣,故事的情节也更加连贯流畅。
2.信件、梦境、片段记忆碎片化
在全书有很多碎片化的记录,比如父亲朋友的字条——将军的字条鼓励阿米尔的故事创作;片段回忆中阿米尔与哈桑的友情与命运揭示;宰牲节流程中杀死的绵羊;哈桑的长信内容陈述等。這些碎片化的内容隐含了很多后置情节的预言,比如阿米尔最终成为一个作家并出版了作品,算命先生还回哈桑的卢比后面是哈桑曲折的人生和悲惨的命运,失去方向的阿米尔被哈桑找到的背后是阿米尔觉悟后找回哈桑的儿子。每段记录都在无形中推动故事的延伸,与父亲朋友成为忘年交、迎娶将军的女儿、诬陷忠诚的伙伴、对抗人性的卑劣,作者想表达的不仅是一个关于忏悔的故事,还包含着对人性的反思、对真善美的颂扬。
3.赋予事物象征与隐喻
开篇两只红色的风筝带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唤起“我”的回忆——哈桑在“我”12岁那年冬天参加的风筝比赛中为我追风筝,给我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结尾多年后的春天,在带领哈桑儿子索拉博放风筝时,“我”将线轴交给索拉博,去追风筝给他并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从冬天到春天,从源于风筝的背叛到捡拾风筝的担当,主角实现了对过往的心灵救赎。
废弃墓园门口的石榴树在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里生机勃勃地结着果实,阿米尔在树干上刻上他们的名字,石榴树是他们友谊的见证。而在多年后苍老的石榴树已经不再结果,受到战争摧残变得枯萎凋零时,当年树上的刻痕虽然模糊但仍在,作者开始想起童年没有经受战争之苦时阿富汗首都的和平与热闹。
哈桑给儿子起名为索拉博,这是他童年最喜欢的《列王纪》中的故事角色。神武的战士罗斯坦在战斗中给予他的强敌索拉博致命一击,最终却发现索拉博是他失散多年的儿子。哈桑当时听得泪如泉涌。多年后,哈桑直到去世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阿米尔作为他的兄长却从未给予他尊重与爱护,而他的儿子成为阿米尔弥补过错的唯一机会。
Part4.读书体会
“我回到自己的祖国,却发现自己像个游客。战争使国土变得陌生。”《追风筝的人》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关于少年的友谊、背叛、和解的故事,更是对故事发生的国家阿富汗的社会文化、风俗信仰、人文风貌、历史发展的描绘,是作者作为阿富汗移民传递出的对祖国的热爱与对阿富汗现状的悲悯。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阿米尔在童年时期敏感懦弱缺乏担当,他本想犯下的过错会随着岁月消失,但人的记忆是没有办法磨灭的,只有正视真实的自己,勇于承担责任,才能真正释怀成长。追风筝的人追的不仅仅是风筝,更是对友谊忠诚的守护,对自身美好品格的完善。
编辑 王语嫣